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下册
修订说明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修订思路1.保持本单元原有的体系结构。2.体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3.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改进实验或探究活动、更换图片、完善习题等。4.
强化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二、修订要点
课题1金属材料
1.实验8-1中,将“焊锡和锡”更换为“硬铝片和铝片”,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大”。(焊锡比锡软)二、修订要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2.增加了一个小标题“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因此本课题有三个标题: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三、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盐的反应)。修改后,与课题标题更契合,思路更清晰,内容更科学。二、修订要点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增加讨论:我国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二、修订要点4.增加: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内容的选择:避免与正文内容简单重复(如增加铜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比较,由学生设计)
1.合金的教学价值●【实验8-1】和第5页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观念:合金组成(含量、生成条件)的改变,会使其性能(硬度、熔点)发生改变。三、需要说明的问题2.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金属性: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大小(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衡量。●金属活动性:金属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即反映金属在水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难易,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一般来说,金属性强的元素,它的活动性也强,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
Na→Na+
I1=495.8kJ·mol-1
Ca→Ca+
I1=589.7kJ·mol-1因此,钠比钙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钠的金属性比钙强。●钙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负(标准电极电势越负,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
Ca2+/Ca:Ca2+(aq)+2e-→Ca(s)E=-2.86VNa+/Na:Na+(aq)+e-→Na(s)E=-2.71V
(KCaNaMg)
●银的第一电离能比铜的第一电离能要小:
Ag→Ag+
I1=730.9kJ·mol-1
Cu→Cu+
I1=745.4kJ·mol-1
因此,银比铜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银的金属性比铜强。●铜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银大,即铜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银要小(标准电极电势越小,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
Cu2+/Cu:Cu2+(aq)+2e-→Cu(s)E=+0.337VAg+/Ag:Ag+(aq)+e-→Ag(s)E=+0.799V
(CuHgAgPt)3.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前是“金属活动性顺序”标题下包括: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现改为: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三、金属活动性顺序。原因:●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科学的判断依据)。●Mg、Zn、Fe、Cu与盐酸和硫酸能否反应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Mg、Zn、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但是,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Mg〉Zn〉Fe,就得出金属的活动性是Mg〉Zn〉Fe。●能否发生反应反映的是金属的热力学性质(本质属性);反应的剧烈程度(速率)是动力学性质,会受到外界条件如接触面积、浓度等的影响。
4.资源危机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中国稀土:储量第一,生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1970年,中国稀土占全球总储量的比例为75%;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5%;近几年持续下降(2009年,则进一步下降到31%)。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稀土、铁矿石(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能源)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液的浓度实验活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一、修订思路
1.保持本单元原有的体系结构。2.体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实验活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3.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改进实验或探究活动、某些内容改写、更换图片、完善习题等。二、修订要点
课题1溶液的形成1.本课题内容的顺序略作调整:●以前:一、溶液(包括乳化)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修订后:一、溶液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三、乳化现象原因:将溶液和乳化分开,先讲清溶液(特征、溶质和溶剂、用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再讲乳化现象,层次更清晰,对学生而言易理解。二、修订要点
课题1溶液的形成2.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删去了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微观解释(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知道现象即可,降低难度。●删去“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原“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改为“资料卡片”。二、修订要点二、修订要点
课题2溶解度3.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增加了“海水晒盐”的内容,是为了说明“蒸发溶剂”也是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
二、修订要点
课题2溶解度●“探究——溶解度曲线”增加科学方法的指导。二、修订要点
课题2溶解度●增加了“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增加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二、修订要点
课题2溶解度●删去“资料——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原“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改为“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明矾不易得到)二、修订要点
课题3溶液的浓度
4.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课题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改为“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组成”改为“溶液的浓度”。二、修订要点5.增加:实验活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两部分内容:●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稀释:计算、量取、混匀)课时安排问题第十单元
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修订思路1.保持本单元原有的体系结构。2.体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3.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改进实验或探究活动、更换图片、完善习题等。二、修订要点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增加“资料卡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删去图10-7氢氧化钠有腐蚀性(鸡爪)。●加强了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的内容。以前实验:生石灰与水反应二、修订要点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加强使用酸和碱时安全提示:注意!
二、修订要点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2.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
●课题名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修改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增加“资料卡片——pH计”。
二、修订要点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原“活动与探究——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改为“探究——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落实(原探究中测定头发在不同pH的溶液中的变化情况,难度较大)。●删除图10-18健康的头发和图10-19受损伤的头发。二、修订要点3.增加: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内容的选择:避免与正文内容简单重复二、修订要点4.增加: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内容的选择:避免与正文内容简单重复三、需要说明的问题1.酸和碱内容的编排体系●以前教材:化合物(引入)→溶液导电性实验→定义酸和碱(组成分类)→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编写方式:演绎(从一般到具体)●目前教材:生活常识(引入)→酸碱指示剂实验→酸和碱(性质分类)→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相似性质→溶液导电性实验(解释)编写方式:归纳(从具体到一般)
2.酸、碱理论的发展(阶段性)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盐酸不是酸;水是酸,也是碱)
●公元8世纪左右,人们认为凡是具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acidus)。
●
18世纪后期,法国的拉瓦锡认为氧是造成酸具有酸性的原因,这种观点曾流行二十几年。
●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观点。
●1884年,阿伦尼乌斯从电离的角度提出了水-离子论:凡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叫做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叫做碱。
●1905年,富兰克林提出了溶剂理论:凡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
●1923年,丹麦的布朗斯台特和英国的劳瑞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新的酸碱理论——质子论。认为凡能放出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例如,HCl、NH4+都是酸;Cl-、NH3都是碱。3.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都不是很大,因此,只要不是精密实验,CO2既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的损失很少)。实践证明,用排水法收集CO2,既可以观察集气的快慢,又可以提高纯度。在精密实验中,为了克服CO2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采取排稀酸或排温热水的方法收集CO2。
5.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以前:不能先用水冲洗,而是先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冼(灼伤)●现在:应立即用大量水冲冼,然后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6.安全意识
第十一单元
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2化学肥料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修订思路1.保持本单元原有的体系结构。2.体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3.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改进实验或探究活动、更换图片、完善习题等。二、修订要点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1.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原“活动与探究——粗盐提纯”改为“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内容基本不变。二、修订要点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增加“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标题,补充反应实例(实验11-3,生成沉淀的反应),探究内容略作修改。二、修订要点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原“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调整为正文内容(讨论),增加“方法导引”栏目,突出和强调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二、修订要点
课题2化学肥料2.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三种主要化肥——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化学成分和主要作用,修改为以表格的方式来呈现,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学习。二、修订要点
课题2化学肥料●增加化肥施用量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关系图,突出化肥的正面作用。二、修订要点
课题2化学肥料●增加“讨论”,修改“调查与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肥和农药的功与过,培养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1.课题2化学肥料
●编写出发点:课程标准有要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农村师生的需求,避免教材的城市化倾向。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2.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氮肥:20~21世纪3次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1931年,2007年)授与和合成氨有关的研究。
●DDT(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C14H9Cl5)●缪勒(瑞士),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3年开始大量生产并使用DDT。作为杀虫剂,广泛用于杀死危害粮食、蔬菜和果树的害虫;更重要的是,二战期间和战后,有力控制了疟疾、伤寒、鼠疫、霍乱的流行,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1965年美国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说,DDT使用20年来,至少拯救了5亿人的生命;三、需要说明的问题●1962年,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研究发现DDT非常稳定,分解速度极慢,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致癌;1972年美国停用DDT,此后多国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非停用DDT。但是,当时南非一个省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10万人死亡;●2000年,英美科学家在《Nature
》药物学分册发表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文章说,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DDT停用后,共约有2000万儿童死于疟疾;●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大幅下降;●2006年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控制疟疾流行,但使用过程要遵循一定程序。
2010-20《读者》三、需要说明的问题“化学”——“污染”“有毒”“有害”“危险”
化学实验室——污染源“本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Nature杂志2001年评论:“化学家太谦虚!”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氧化碳、氯气、硫酸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一、修订思路1.保持本单元原有的体系结构。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某些内容进行修改。3.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数据、联系生活和社会实例等进行更新。4.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更换或删除图片(不美观或意义不大)、完善习题等。二、修订要点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引入方式变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引入课题。二、修订要点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更换“课堂练习——运动员跑400m”为“练一练——计算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化学味更浓些)。●删除和更换图片。例如,通过香烟盒包装上的标识文字,结合示意图,更为具体地形象地说明了香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二、修订要点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同时避免与生物教材不必要的重复,“酶”的内容调整为“资料卡片”;增加“资料卡片——纤维素”。●数据修改为与生物教材一致(15.6改为16;39.3改为39)。二、修订要点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调查与研究”修改。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本课题知识,提出问题,向学生介绍了平衡膳食的知识,贴近生活,并具有实际意义(学以致用)。二、修订要点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2.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
●引入方式变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日常生活经验,就营养强化食品进行讨论,引入课题。二、修订要点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呈现方式变化:将原资料中的表格改为柱状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体内元素的含量,以及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别。二、修订要点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通过有关运动饮料的讨论栏目,结合生活实例来说明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二、修订要点●更新表12-1中数据:
将几种微量元素成年人每天的适宜摄入量更新为14~18岁人群(初中生),更具针对性。●删除图片:佝偻病患者,甲状腺肿大患者(不美观)。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二、修订要点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3.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
●增加、删除或更换图片。二、修订要点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内容更新,“导电塑料”更新为“复合材料”,体现了时代进步与科技新进展。二、修订要点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调查与研究”和“课外实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二、修订要点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改变了“单元小结”的形式,层次更加清晰,知识点更为明确,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行总结。
1.“量”的观念:必需元素的合理摄入量元素最佳营养浓度曲线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