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教学之道与青年教师聊天:南京师大地科院沙
润今天所聊的“教学”,并不确指哪一门课教学,更不是具体的某一节课如何教学。因我已经逐渐脱离教学一线,只能借助中西方哲人的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结合本人多年上课的经验、教训、失误,从形而上的层面谈谈我理解的这个“教学之道”,但愿不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为了不至于信马由缰,拟定聊天提纲如下:一、教学的哲学追问二、因材施教的当代解读三、教学的境界
一、教学的哲学追问
科学的追问,求真艺术的追问,求美宗教的追问,求善5(一)科学的追问:事实判断
求真,教学的科学追问涉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方法的得当性等。据pku-emba的一段微信:一百多年前清代光绪皇帝到成立之初的京师大学堂做过一次讲话。他说:“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可见光绪皇帝已经有了一点求真务实的思想。仅仅知道要摆脱旧传统索缚去寻求新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真正摆脱旧传统极不容易。丁肇中教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被确定为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反倒被埋没了。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依照朱熹的理论,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王阳明先生把探察外界(唯物)误认为探讨自己(唯心)。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仅仅靠悟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质疑和毅力。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埋头读书,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传统文化背景,今天大部中国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批判精神。所以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创新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赞成丁肇中教授倡导的科学精神和求真的路径。即便是王阳明后来的军事、社会活动体现出的“行知合一”,实际上表明了王阳明对自己年轻时“格竹子”思维的摒弃,他在社会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实践中,由行而知,致知,而且致良知。这从另一面旁证了丁教授“真理源于对事物客观探索”的观点。其实,丁教授的观点在近100年前,就由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教授所提出。1919--1920年,他曾经应邀到中国讲学。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从做中学”,认为学生不从实践或实验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于我们当今的教学来说,仍然非常有意义。课堂教学所求的“真”和如何求真的科学追问,丁教授和杜威先生已从哲学角度给出了精到的回答。(二)艺术的追问:审美判断求美,追问对象是主体的情感精神;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追问的对象涉及:教学内容本身呈现的美;教学载体(语言、各种媒体)呈现的美;各种课型中师生的礼仪及和谐情感氛围的营造;在中国当老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大致了解,我们还是看看孔夫子的上课艺术吧。案例:孔子的上课方法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学生太多,有姓名可考的目前仅35人。孔子上课就是与学生聊天,《论语》就是他们聊天的纪录。孔子一般不直接对所有学生谈话,孔子上课或在屋里、或在户外,大家一起讨论。真正的交流人不能多,据北大李零教授的研究:孔子上课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顶多四人。然后利用大徒弟对小徒弟进行传帮带。孔子强调教育要遵从和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保证受教育者能够“率性”成长。
孔子重乐教,他教《诗经》,总是配乐而歌,琴不离手,弦歌一堂。即使说话,也是边弹琴边说话。因为上课是聊天式,孔子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分享他人观点的状态,并将理想信念教育带入了一个公共的话语空间和自由的言谈语境之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人真实存在的切实体验。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孔子的授课是开放的、灵活的、艺术的。孔子教学的艺术方式至今仍有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艺术哲学和手段也都有了极大发展,如何在教学中用您的艺术眼光和所擅长的手法体现出课堂艺术,是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三)宗教的追问:道德判断求善,追问的是的思想道德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追问的对象涉及: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道德观;师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观。本质上这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案例:孔子的道德追求“德高为范,技高为师”。孔子是志于道、据于德,好学深思,被称为万世师表。儒家教学定位也很准确,不培养圣人,因为圣人要求太高,不是培养出来的。儒家把教学重点聚焦于一般人经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君子。君子的道德观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如: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让人全面发展,孔子表达得很明确:“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应该明德守仁,全面发展。
在当代教学中,我们追问的不仅是道德、思想的价值观,还包括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这都需要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业务教学中关于“善”的追问和探究,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小结以教学内容为主体,求真;以教学艺术为手段,求美;以学风师德为精神,求善;三者融合打通,突显出课堂教学的精、气、神;共同指向教学的终极目标:全面育人。二、因材施教的解读(一)因材施教的常规解读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后世认同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因材施教无处不在。在看待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上,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甚至在回答不同性格学生的问题上,都能体现。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好的方法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然而,当冉有去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20/40因材施教理论上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材质、个性、基础等条件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首先是对材进行判断。(判断依据不少)那么大家入学成绩都差不多,怎样因材?我的经验主要是从兴趣、特长等方面去发现不同类型的材。教学内容如何选取?在基本教学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因材推荐进一步学习的选择性内容,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如何设计?老师满堂灌最省事,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挖掘学生潜力,有效发展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某位前辈老师回忆上世纪50年代上大学,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上课经常出思考题和开参考书的老师,看起来教学不负责任,实际上对学生帮助最大,可以发展学生潜力和自学思考力。
知识性内容可以自学;原理性内容可以在指导下自学、讨论并探究其运用;技能型内容要实践。有些课程中大量基础的知识性内容都可以指导学生自学,用不着都讲。(二)因材施教的进一步理解在当今的教学背景下,因材施教的观念会导致非北大清华的高校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不自信,谈到教育改革,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改革北大清华是可以做的,因为他们的学生都是尖子,有很强的自觉性。我们的学生不行,减少学分他们就都去玩电脑游戏了。”这在二本、三本院校会感受更深。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对学生之材的单一智力判断导致非顶级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普遍不信任,也导致学生自己对学习的不太自信。教师对学生之“材”的判断本质上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以单一的智力发展维度对全面发展中的学生予以匆忙的判断,很可能限制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还蕴含着“学生和教师并不平等”的潜台词。似乎只有教师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掌握者,处处以自己为本,强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不考虑学生是否还有老师所不具备的不同类型的水。这与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并不合拍。真理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发现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现代教学,学生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完全平等。教师和学生互相启发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也会自由地生长,这样就有了新思想培育的土壤。所因之“材”难以对应总是变化着的学生。教学应该面向超越教师想象力的、学生变化的未来,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足够挑战。超越当下的知识层面,深入到知识的探索层面,可能问题本身当下并无答案,但可以促使学生开创超越想象的未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对失败和错误的宽容。当前信息数量极其庞大,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相关文献中找到,但信息本身与思维和能力无关,而后者却是提取和处理信息的关键。只有经由实验、实践和探究,信息才能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发展系统思维能力,导致积极的个人持续学习。25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需要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知识”的本质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包括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单个的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点线构成的网络,就是知识结构。“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知识体系是非常个性化的,要避免受信息碎片化的影响,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虽然会降低认知成本,但常常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碎片化信息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大脑,让我们始终处于兴奋和喜悦中而难以自拔,这也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信、刷朋友圈的缘故。但这类碎片化信息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难以被我们“提取”用以拓展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决定了如何思考。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系统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构建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学科知识归类整合,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网络就是你的知识体系。兴趣导向下知识点的增加:找到知识体系的触点,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思考它能否可以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逐步拓展自己的知识网络。新旧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梳理:找到了对应的点,重点就是弄通路径。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既拓展了你的知识网络,也发展了系统思维能力。这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创新导向的教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引导不同学生构建并发展他们自己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不满足于仅给他们一个千篇一律的知识结构。这样因材施教的教学帮助学生按照学的逻辑去寻找自己,教的逻辑必须弱化,学科知识的内容仅仅是当下教育的媒介以及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背景,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有时产生的与常规教学计划不同的学习情况,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特别支持,以兴趣导向构建个性化专业知识体系并挖掘其潜力。当互联网走入学习领域之后,学生的自我学习有了更加方便的条件,这包括灵活全面的网络检索、互联网知识库以及逐渐发展的网络课程如慕课等。引导并支持学生在课本之外的自我学习,这对于知识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当代因材施教的教学逻辑是:教师应当培养出今后超越自己的学生。所谓超越,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超越教师的经验、想象力和期望。如果之前教师更多关注学科知识,未来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维层次、思维逻辑和思维习惯,这也是发展知识体系的基本能力。这种超越,并不指向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而是指向着学生今后,甚至是40岁、50岁时的拥有的创造力,意味着学生在未来的持续创新。当下因材施教的教师不再是“园丁”,不再将学生们生长出的枝枝杈杈剪去,满足于将学生们修理成只懂得教材知识的人才;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师将引导学生一同学习,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将来能够进入那些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运用目前尚未发明的技术手段去解决那些我们至今尚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我们不否认因材施教在当代的意义,但对于入学分数相近的学生,所因之“材”的判断更侧重类型划分而非所谓的智力高低,施教则发展为更主动的、兴趣导向的选择性“导学”和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三、教学的三重境界教学基于科研,教学也是学术。一般意义的教学,教什么?厉以宁:“教知识、教方法、教眼界”。杨振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会正确的思维。”现代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学的重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教师的德学才识决定了教学的境界。案例:林清玄:茶匠的心
十七世纪,日本有一位山内候要到江户参拜,随身带一茶匠前往。当时治安不好,茶匠只好带上刀剑,扮成武士模样。到了江户,有一天茶匠在户外走走。在池塘边看到一位容貌猥琐的武士,看来品性不佳。果然,那位浪人武士迎上前来,手按剑柄对茶匠说:“你看起来是来自北方的武士,能否让我领教一下你的本领?”茶匠一阵心虚说:“我虽然身穿武士的衣服,但并非武士,我只是一个茶匠,比剑不是你的对手,请放过我吧!”浪人知道茶匠的软弱,更逼迫他,要么比剑,要么交出身上所有财物。茶匠想这样会破坏主人的声誉与自己的名声,便准备拼死。但又觉得这样死了很不值,突然想到了刚才曾路过一个教习剑道的场馆,说不定可以在那里学几招剑法,以便在比剑死去时能有一个体面庄严的姿势。
于是他对浪人说:“既然你非要与比剑,那就比吧,不过我必须先去复命,等回来时再和你比。”茶匠急忙跑到剑道馆求见剑师。当剑师知道茶匠是来学习体面死法时,说:“你是来这里第一个学求死的剑法的人,我会破例教你。既然你说是茶匠,就先请你为我表演一次茶道!”
茶匠一听到要他泡茶,立即忘记比剑的事,全神贯注地泡起茶来,就好像泡茶是全世界惟一重要的事。他泡茶时那清朗、无念、庄严、绝俗的表情令剑师深受感动,并喝下他深信是这辈子喝过最好的一怀茶,他感叹地说:“你已经不必学习什么死的方法了,你刚才泡茶的心境,与任何武士决战都能取胜呀!当你去赴约比剑时,首先就像做茶道的准备工作那样,先郑重地向他问候,同时告诉他你已做好比剑的准备;然后脱下外褂,小心折叠好,再将扇子放在上面;系上缠头,围上腰带。最后抽出长剑高举过头,摆好将对手砍倒的姿势,闭上眼睛,一听到喝声,就举剑向他劈去,专注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像你刚才泡茶的样子。”
茶匠道谢后向浪人约定的地方奔去,好像去为朋友泡茶,一点也没有恐惧。他按剑匠的忠告一一做了。当他最后举刀而立,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无畏、无我、无念,浪人惊讶得连话都讲不出来,连滚带爬地逃走了。这是铃木大拙在《禅与茶道》中引述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事物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茶道、剑道对于内在心灵的提升并无分别。上课甚至做其他事也都一样。
要克服心里的不安、浮躁、慌乱、烦恼,最好的方法是放下其它,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
上课也一样,课前请早几分钟到,以便收心进入上课状态,然后专注、认真、无我、无念地上好课。这样您的“识”就能通过上课的行为转化为您上课的境界。
第一重:教书境界表现:教书以知识为本,依赖教材、缺乏创新,把教学当负担,找不到上课的感觉。几年后:对教学内容较熟,但在教学中仍重在教知识,只是照搬、调整,增减内容,教法上以重复和模仿为主,缺乏原创和二次创新。诊断: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积累不足,未能吃透课程的育人目标;缺乏上课经验。对策:打好课程基础,通览国内外同类教材,自己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讲稿;重要知识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能融会贯通;多听课多分析积累经验。36
第二重、教学境界表现:走出了书本,找到了当教师的感觉,能将教学内容的
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师的认知体系,并进一步转化为课
堂教学体系,授课重视认知教育,更重视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能力和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派遣双方协议书七篇
- 个人建筑承包协议
-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病因介绍
- 机械基础 课件 模块八任务三 联轴器与离合器
- (2024)黄金选矿剂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全景式数字游民洞察报告
- 兽医寄生虫病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佐乐米贴鼻子课件
- 养老院老人洗浴卫生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培训制度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测试卷(教科版)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打印版】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及解析
- EN1779-欧洲无损检测标准
- 【数据结构】A类停车场管理系统
-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ppt
- 机械原理榫槽成型半自动切削机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