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_第1页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_第2页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_第3页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每一天早上,我们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晚上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刷微信。当我们打招呼的方式从“你今天吃什么?”变成“你微信号是多少?”时,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一次打开朋友圈,看到的大多是些文章链接、自拍或美景、求投票或代购信息等,好友生活动态越来越少。有时候偶尔点进去看某个好友的个人相册,才发现原来他最近确实更新了动态,只是当时没看到。记得三四年前,刚开始玩微信时,朋友圈里只有三四十人,里面都是亲近的朋友,大家在里面记录生活,无所顾虑的表达喜怒哀乐。但后来,加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想看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在发动态前,要反复斟酌,删删改改,亦或是分组可见,生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有些人干脆不在朋友圈里发个人生活的动态,重新回到了微博,或者去了好友稀少的支付宝生活圈。为什么打开朋友圈,想看到的“朋友”越来越少?日益扩大的的朋友圈社会学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比如父子关系,而弱关系属一般关系。与讨论公共议题、侧重于“弱关系”的新浪微博相比,人们常说,微信是一个“强关系”的熟人社会。其实,2011年1月微信刚上线时,主要依靠“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这两项陌生人交友功能积累用户。不过后来微信和QQ合作导入好友、以及从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同学、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陆续流行起了互添微信。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iPhone4.0版本,推出了朋友圈的前身“我的相册”。官方介绍中写道:“你可以拥有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生活记录在相册中。”此时,微信的朋友圈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进行无所顾忌的表达。因为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密切的关系依然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维系。但这样的状态维持得并不久。微信不断地更新版本、开发新功能,企图打造一个集社交、咨询、购物、金融于一身的综合平台。朋友圈渐渐地从单纯的小圈子,扩张到了更大的范畴,甚至成为职业社交和营销的工具。使用微信的时间越久■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多,好友人数増长就越快。当我们打开微信通讯录,里面很多鲜有互动的陌生“好友”,他们静悄悄的躺在列表里:有些人可能是某个饭局或聚会上“被动加入的”;有些人可能是加入某个微信群后添加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要求加入的。事实上,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目前,中国有6.97亿微信用户,月活跃用户6.5亿。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半数以上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用户占比较往年翻番。然而,按照一些社会学者的观点,每个人可以管理的稳定人际关系不超过150人,亲密朋友不超过15人。朋友圈是戴面具的一个舞台朋友数量的不断增长,朋友圈正在远离一种私人关系的“熟人社会”,成为各种关系的杂烩。在这个半熟悉半陌生“大舞台”中,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在发动态之前,很多人会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要设置分组;哪些措辞容易引起误会等。咪蒙的文章引发争议,不少人表示自己老板在朋友圈转发此文。而立场相反的文章同样达到10万,有人表示虽然赞同却不敢转发至朋友圈这种"自我审查”多少包含着“表演”的成分。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情景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做是一种戏剧表演。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个体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角色的扮演而不是角色本身。打开朋友圈,会发现世界很美好,大家都在努力晒幸福。有人世界各地旅游,有人出席各种高大上的活动,有人吃豪华大餐,毫无例外,他们都获得了一大堆好友的赞美。似乎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抱怨生活、发发牢骚、表达不满等。即便有人发,可能会引来各种莫名奇妙的点赞或鸡汤评论。网友喇嘛哥说:随着朋友圈的人数增加,慢慢地越来越懒得发朋友圈了,不是没有感触,是那些关乎内心的真正的伤悲和无助,你会下意识地屏蔽,因为能放在朋友圈里的一定是你经过粉饰的文字和图片,你慢慢地离真实的你越来越远,你带着面具的狂欢,只是让自己把不安全感和无人分享的落寞装饰成玩世不恭和幽默,消费给朋友圈。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都是多样的,社会网络也是复杂的,如果在发朋友圈时不加审查,发布一些敏感、私密的内容,有可能被“泄露”到朋友圈之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造成恶劣影响。例如,今年10月,京东CEO刘强东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以后任何人如果再我的面前提到奶茶妹妹四个字不要怪我不客气!因为我们讨厌这个称呼!”此时经媒体报道,引发网友热议。事后,刘强东通过微博上回应称当时的那段话是对朋友圈好友说的,并希望每个人在私密环境下的言论都能够不被随意扩散。又如,去年9月的人大教授“公开信事件”发生后,研究生郝相赫认为自己的朋友圈中只有导师孙家洲一人在历史学术圈,其余皆为亲戚朋友,所以自己的朋友圈是一个私人吐槽的领域。而孙家洲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本是私下的小事,网上所谓的断绝师生关系公开信本是我发在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我并不想把他公开到社会上,不知道谁把它传出去,导致网上发酵,我自始至终不想看到这件事闹大。”总之,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添加的陌生”朋友”,我们很难在朋友圈里毫无顾忌的交流,发一条动态时要再三思考,怕给别人带来影响。这些陌生的“关注者”,也会让圈子里的信任关系受到了破坏。只要有人愿意“泄露”,朋友圈就没有所谓的秘密而言,私人领域很快变为公共空间。繁杂的信息让人不胜其扰有时候,朋友圈像闹市,无所不有。包括推销保险的、卖面膜的、晒自拍的、煲心灵鸡汤的、求投票的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对自己来说可能很有意义,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有的时候,打开朋友圈,遇到的不是"朋友”,而是朋友转发的信息回不回应都没有关系,因为转发的信息不需要任何成本。而转发已成为朋友之间的常规动作,是表达朋友存在的象征。别人转了你不转,便似乎变得不仁不义。于是大家便对转发的信息再转发,同样的信息通过病毒式传播在朋友圈之间快速流转,形成“刷屏”现象。打开朋友圈后,看到各种纷繁复杂信息,会产生审美疲劳、会觉得心烦意乱,许多朋友圈便成为朋友们设下的垃圾信息圈套。由于朋友圈不断地扩容,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种与我们无关的生活、各种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看,用户建立微信朋友圈,就是希望通过手机网络更加便捷地进行情感沟通,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然而,当朋友圈成为各种产品营销、谣言传播、八卦展览的舞台时,其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