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_第1页
【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_第2页
【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_第3页
【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_第4页
【复习课件】世界现代史通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世界现代史一、概况1、时间:1917年—(1)主要线索: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开创与发展

②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2)阶段:

①20世纪上半期的大动荡和现代化的突破

②二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③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请思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吗?⒊一战影响⒈资本主义发展落后⒉沙皇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客观条件)⒋政党成熟,理论指导(主观条件)革命具有必然性■历史条件(背景)■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①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②俄国无产阶级的有利条件③一战激化社会矛盾(2)革命进程①二月革命a时间:1917.3(俄历2.23)b地点:彼得格勒c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四月提纲”: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③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④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请结合材料及课本所学内容,讨论回答:⑴上述内容出自什么文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制定的?⑵文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指什么?两个阶段的革命性质分别是什么?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指什么战争?你认为临时政府继续参战的原因是什么?⑷请说说这部文献有何历史意义?⑴《四月提纲》。是列宁于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形势下发表的报告。⑵第一阶段: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十月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⑶一战。转移人民视线,同时可以以战争为名组织反动力量,伺机镇压人民起义,维护资产阶级统治。⑷为布尔什维克党指出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与方向。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⑴时间:1917.7(俄历)⑵结果: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暴力革命时机日渐成熟爆发时间(俄历)爆发地点革命对象革命目标革命性质直接原因领导力量革命结果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革命(迅速地)取得胜利1917年10月彼得格勒七月流血事件(3)革命措施:成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土地法令》,《和平法令》

(4)意义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②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③展示了一条崭新的解放的道路历史意义(世界历史新纪元)⒈对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改造俄国创造重要前提;⒉对国际无产阶级:为其树立斗争榜样,开辟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⒊对民族解放运动: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目的性质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列宁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苏联国旗、国徽俄罗斯联邦国旗、国徽苏联成立:1922.12.30苏联解体:1991.12.212、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原因、内容、影响)①背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

(2)、新经济政策(原因、内容、影响)

②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政策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工资制“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社会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现代世界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考纲聚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干知识回扣】

●俄国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主要经过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4、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7、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斯大林模式”概念: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一、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二、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⒊思想文化: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学术文化;个人崇拜.三、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四、特点:高度集中(高度集权)五、作用1、积极方面:①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六、评价: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⒈是否符合国情;

⒉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七、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经验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二)“亚洲觉醒”的先驱1、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凯末尔(1)凯末尔革命①1920年召开“大国民议会”,②1923年《洛桑和约》③1923年10月,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2)凯末尔改革①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③特点:世俗化、西方化、全面彻底、影响深远(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贫富差距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③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加剧了矛盾⑤股票等投机活动,增加金融市场不稳定性⑥自由放任主义⑦直接原因:股价暴跌生产(过热)消费(不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股票投机经济泡沫分配不均百姓贫困无钱消费市场萎缩缺乏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经济危机直接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大(⒉)特点

(3)、标志:1929年10月下旬,股价下跌(4)、影响①经济: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员空前②政治: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③国际局势:各国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④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信心,各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纷纷出台;

2、罗斯福新政(1)背景

①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大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人民希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③罗斯福以“新政”赢得了广泛支持,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2)内容:①财政金融:整顿财政金融②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③农业:调整农业生产④社会福利: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⑤社会立法,保障权力(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5)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过热)消费(冷)>生产发展消费旺盛=病态经济(供需不平衡)健康经济(供需平衡)对症下药抑制过热扩大需求改革(宏观调控)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请思考:⒈所谓“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指什么?答:推翻资本主义制度。⒉“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新”在何处?答:⑴新的理论:国家干预经济;⑵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战争起因:在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而在欧洲,经济不景气使得纳粹党利用人们对政府的抱怨逐渐做大,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东亚,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

持续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开始标志: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召开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04:40,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要求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二战从从此爆发。结束标志:1945年5月8日苏联和波兰部队攻克柏林和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帝国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中东、亚洲、地中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其中主要战场有:

中国战场: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中国抗日军民进行全面反攻,苏联红军也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中国战场是亚洲太平洋战场中的主战场,共消灭日军150万,受降128万。欧洲西线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大规模进攻。从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动7个师攻陷丹麦、挪威;调动130个师击溃了西欧国家的147个师,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迫使英法联军40个师33万人从敦刻尔克跨海退守英伦三岛,之后德意南北合击迫使法国败降。德还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战役,出动62个师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78万人,成功进行了法国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1944年秋冬两季全部解放被占西欧国家。欧洲东线战场:德军进攻西欧期间,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防线”,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会战等战役,粉碎了德国的闪电进攻。自1942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200天,歼敌150万。1944年,苏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线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在此后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岛、中途岛和瓜达尔绍纳尔群岛进行激烈的海空战役,日接连失败。1944年美军转入进攻,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对日占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1945年8月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在太平洋战场损失125万兵力。

东南亚战场:缅甸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北非战场: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驻扎在东非的英军。1941年1月英军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同年2月,德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德意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英军经过10月的阿莱曼战役,粉碎了德意的进攻。11月,盟军10万余人分3路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尔登陆。1943年4月,盟军又在突尼斯战役中获胜。5月,北非的25万德意军队投降。

结果:同盟国胜利。美国与苏联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形成“冷战”的局势.欧洲霸权时代结束,欧洲走向合作。三、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1)原因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②社会的需要(二战期间和战后)(2)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3)内容: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航天技术(4)影响:①生产力:出现新经济,第三产业发展最快②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推动经济全球化④改变人们生活和交往方式改变世界的网络1、计算机技术(1)发明(2)发展阶段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计算机正在研制中。(3)作用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基础;②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部分代替人类智力活动,即“人工智能”。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图说历史电子计算机

1、说说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及作用。改变世界的网络:互联网: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背景:(1)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20c60s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果导致了互联网的产生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功能和特点形成与发展: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ARPANET。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功能: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⑵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面对互联网,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取对策的?结论:顺应潮流,普及网络。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互联网的影响:中国的互联网建设:中国积极推进国家经济、教育科研、公用数据信息化。改变世界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人们将其通俗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此,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国策。克林顿政府选择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和夺回美国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一度削弱的国际领先地位,从而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此后互联网正式诞生并迅速发展。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知识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能源危机,传统的工业经济陷入发展困境。于是,人们开始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地发展资源消耗低、知识含量高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

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谈心、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说说你是如何使用网络的?用网络还能做些什么?现身说法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探讨如何趋利避害。讨论题:“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积极影响: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消极影响: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改变世界的网络产生的背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产生: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影响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和知识经济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产生诸多社会问题项目时间代表生产力社会结构世界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40-50年代——迄今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新通讯化学工业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轻工业),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重工业),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①奉行凯恩斯主义②国家干预经济③出现黄金时期(2)70年代以后①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②减少国家干预,发展出混合经济3、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产生的社会。(2)实质:国家保障最低收入,保障经济安全,保证较好的社会服务(3)内容:医疗保健、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4)评价:①穷人受惠,稳定社会②存在弊端,财政负担链接教材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⒈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⒉表现:P.120~121⒊发展历程:⑴开始出现: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⑵发展:(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普遍奉行⑶调整:(80—90年代)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三、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⒈第三产业兴起黄金时代滞胀复苏繁荣⒉“新经济”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⑴含义: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⑵特点:两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率,高增长)探究一: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有哪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政策第三产业兴起产业结构“新经济”出现增长模式探究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核心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出现研究生物学过程的原理及其他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要冒风险,因此,这种经费是私人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金斯伯格教授《科学革命是挑战和希望》核心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核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出现结果:贫富悬殊依然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①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②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④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二、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②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2)内容①农业:提高收购价,扩大自主权,开荒种玉米②工业: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权利,调动积极性(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

斯大林模式局限性日益明显改革背景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改革改革过程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经过改革的挫折——苏联解体原因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经济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冒进、乱指挥失误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崇拜一、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混乱局面,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①政策调整:加强集中领导,扩大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②重点在工业:注重重工业,特别是军工。(3)评价: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3、戈尔巴乔夫改革(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2)背景:社会、经济、人民生活(3)、措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4)、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5)评价:①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②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苏联解体的原因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⒉戈尔巴乔夫改革;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⒋美苏争霸拖垮苏联经济;……直接原因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根本原因(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格局(1)条件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②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③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④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2)形成过程: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冷战”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1、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二、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三、“冷战”的兴起1、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2、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四、“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分为两大阵营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3、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5、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②北约的建立:1949年,针对苏联和东欧③华约的建立:1955年,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影响: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①德国分裂(1949年);②朝鲜分裂(1948年);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④朝鲜战争(1950-1953年)⑤越南战争(1961-1973年)(4)两极格局瓦解:①标志: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②影响: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使得和平与动荡并存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①原因和条件:a.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b.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c.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d.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②形成过程:a.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d.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e.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f.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g.1999年欧元问世;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③影响:a.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b.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①原因:a.外因:“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b.内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1)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高度重视科技、教育;3)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4)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5)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推行民主改革,消除封建因素;利用美国帮助,恢复经济发展;利用战争机遇,开拓世界市场;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资助,重视教育;贸易立国,出口第一②、表现: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③影响:a.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b.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c.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背景:a.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b.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局势c.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②诞生: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③宗旨与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3、世界多极化趋势(1)表现:美国、俄罗斯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2)原因: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消耗了双方的实力,欧共体、日本、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极大地改变了“冷战”下的国际力量对比.(3)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此时的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4、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和冷战的结束.(2)多极化趋势加强①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a.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b.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②表现: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建立以自己的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b.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③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a.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b.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③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四)二次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建立: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①背景:a.二战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已难以维持;b.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c.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②会议: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美英法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经融会议。③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布雷顿森林协议》还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④影响: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确立:两个组织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得最大的投票权。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2)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为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2)世界贸易体系①原因:a.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b.美国的积极倡导以利于其商品输出。②建立: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③性质: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④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⑤作用:a.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c.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标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4)作用: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②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整体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小结3个支柱2个体系1个霸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货币)(贸易)世贸组织如何评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材料一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经济体制存在缺陷,要求韩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改革并接受监督,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条件。韩国政府接受了条件,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材料二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如何评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材料三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说:“只要美国反对,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基金组织实际上将至少不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工具。”材料四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消极: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2)原因: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②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③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④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3)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①欧洲联盟:1)原因:a.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b.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c.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d.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2)成立:a.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d.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e.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f.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g.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3)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4)影响:a.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b.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1)形成原因:a.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b.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c.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2)形成标志:

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4)影响:a.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b.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c.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1)形成原因a.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2)形成扩大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亚太经合组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3)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④东盟:简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宗旨: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同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的合作。成员国:截至2011年8月共10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总部:雅加达为什么二战后的欧洲迫切需要联合?(必要性)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材料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社会分工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欧洲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材料三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缺乏,这使欧洲各国认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①内部需求:为了更好地利用欧洲资源发展经济(优势互补),重振欧洲②外部因素:两极格局下抗衡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区域经济集团化你认识上面三幅图吗?这三幅图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怎样的特征?分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标志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组成:美国国旗(星条旗)、墨西哥国旗(鹰)、加拿大国旗(枫叶)APEC

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其总人口达25亿,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47%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3、经济全球化加速(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①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④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⑤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⑥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⑦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2)、进程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①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⑤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⑥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①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③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4)、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③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6)、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7)中国的加入(2001年)回顾展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新一轮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世界所占比重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欧洲世界美国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世界贸易组织⒈前身:⒉正式建立:⒊宗旨:⒋意义: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48年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⑴世界贸易规范化⑵自由贸易新时期⑶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龙永图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⒈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⒉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重返关贸总协定的申请(复关)。⒊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⒋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对谁最有利?对谁最不利?为什么?能否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机遇挑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生产力,掌握着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非洲谚语:大象结合之日,便是蚂蚁粉身碎骨之时贫穷国家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面临日益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应该如何应对?⒈坚持改革开放,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