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情景导入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又怕尾大掉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3举荐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纷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功劳制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CBA世官制官位世袭,也称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41、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6年时间过去了,各地都不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有罪”。
汉——察举制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形成标志:(2)类别:(3)程序:(4)方式:(5)标准:5公元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常科(岁举)特科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察访德、行荐用朝廷考核任用举荐(自下而上)品行“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应对则严助、朱买臣……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其余不可胜纪。”
——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6察举科目不下十余项,名类既多,涵盖亦广,依“才”“德”是举,颇有求达“野无遗贤”之意。较之前代“世卿世禄”的血缘裙带、军功制下的杀伐之劳,察举制的选才标准显然要宽泛包容得多。
——张德‧《察举制之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探究:察举制的利与弊72、魏晋时期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杜佑《通典‧选举》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思考:九品中正制前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县、邑、道、侯,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范晔《后汉书‧百官志》83、秦汉时期的考核制度——上计制4、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1)中央:御史大夫(2)地方: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依据“六条”纠举强宗豪右的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一)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唐代长安大雁塔原因: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②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特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形成:⑴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⑵两宋发展完善①誊录与糊名,②“取士不问家世”,③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科目:分为制举和常举。①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③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答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探究:·唐至宋,科举制更加周严的表现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则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表现:①唐朝取士标准单一,而宋代形成严密的考试制度(确立三级考试制度);②唐朝考试规则不严格,而宋代科举取士规范化、严密化(限制考官活动,试卷一律“糊名”、“誊录”);③宋代出现的“时文”体,测试方式相对客观、标准,易操作(但其考试程式也渐趋僵化)。唐中后期衰落的原因拓展:门阀士族(二)官员考核办法考核办法部门:隋唐官员考核归吏部;隋朝(每年定期考核):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作为考核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探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之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薄”,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作用:有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于改善吏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后世有借鉴作用。(三)官员监察制度隋唐时期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三)官员监察制度两宋时期⑴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⑵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思考: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1.选官制度——科举制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元时期恢复科举明清时期加强,走向废除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元朝时期,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元朝恢复科举制。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强化:考试范围四书五经;考试分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三级(进士);考试形式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2.官员的考核时期官员考核官员监察明朝时期考满:初考、再考、通考;考察:外察和京察清朝时期考课制度:京察和大计都察院和六科(科道)元朝时期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都察院和六科(科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及趋势重难拓展时期官员考核官员监察秦汉上计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隋唐吏部考核御史台两宋磨勘御史台,且台谏合一明清考满和考察都察院与六科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课堂总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官员管理——考核、监察官员选拔——科举制官员管理——考核、监察官员选拔——科举制官员管理——考核、监察巩固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课堂检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详解】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世官制主要是先秦时期,排除A;B项是在汉代,排除B;C项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而不是打破,排除C。2.自科举制创立以来,选官取士,历代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A.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 B.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 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D【详解】科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在清代中期以后较为突出,而这些选拔制度更多的是出于皇帝主观意志,说明选官制度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D正确;捐纳的方式属于买官卖官,不利于社会公平,排除A;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排除B;题干所列的科举制、捐纳都不具有血缘色彩,排除C。3.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考明经和进士两科,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制举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院老人心理健康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制度
-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 《运动健康模板》课件
- 房屋权属转移合同(2篇)
- 2024年度市政绿化工程土石方施工补充合同6篇
- 2024年教育软件销售与授权合同3篇
- 《修炼执行智慧》课件
- 2025年文山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2025年昭通下载b2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考试
- 2024年秋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终考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1-5答案
- 高等传热学全册课件
- 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ACOG指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专家解读)
- 服务外包公司评价表(共1页)
- 高等数学D7_5可降阶高阶微分方程
- 一年级数学月考试卷分析
- 污水管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辣椒介绍PPT课件
- 个人不良贷款清收案例3篇
- RCA成果报告书(2021参考模版)10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