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诗眼_第1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诗眼_第2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诗眼_第3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诗眼_第4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诗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眼是什么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诗眼”,犹如画龙点睛,一下子使诗意升华,表现出境界与情调,震撼人心,使诗句千古不朽。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诗眼”: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诗眼,在诗人,往往是他得意之笔;在读者,则又是最提精神之处。因此,眼之所在最容易被读者记住,且传诵不绝。

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传下去。唐朝的王之涣,《全唐诗》总共才收了他六首诗,竟有《登鹳鹊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传诵不歇。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四万余首,却没有一句被人记住,全是无眼的盲诗。可见,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能写出有眼之篇或有眼之句的。

照古人意见,炼字可以看成诗眼。照后来意见,炼字与诗眼又有区别:诗眼除须经锤炼外,对一句诗乃至一首诗还有传达主旨、点明感情基调作用,它可以是关键字,也可以是关键词句但词句说已遭质疑。按照这一意见,析诗眼,就要侧重看其在拓深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析炼字,则要侧重品味其艺术功效。也许是为了避免在概念上纠缠不清,近来高考考题中已较少直接使用诗眼一词了。诗眼与炼字不同:能够构成全诗线索、体现全诗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的,是诗眼;能够使某句显示生动之趣、极言其情感意蕴之美的,则是炼字。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炼字可否看成诗眼?诗眼:

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或使诗句更具有音乐美。这是局部的诗眼。

有时,诗眼扩展为一句、一联。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如果不以“更上一层楼”作结尾,若换个“劝君再抬头”之类,王之渙就不会那样出名了;“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写实)”,如不是“犹是深闺梦里人(写虚)”为尾句,却换位“心上人”之类,陈陶也未必能催人泪下:两首诗中的“楼”与“梦”均为诗眼。例:陆游《书愤》空有报国热忱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怅惘和悲愤。“愤”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眼是什么一、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这是全诗的诗眼。一、题中眼例1: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解析]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例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解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例1: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分析: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思妇形象与凄凉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例2: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分析: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是全篇的诗眼。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思思的原因:思的环境:思的对象:思的结果:物是人非思独上江楼月光如水水如天去年同来的望月人风景依稀似去年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诗眼是什么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或使诗句更具有音乐美。这是局部的诗眼。

三、句中眼:

诗(词)眼多处于诗词的关键所在,且多为动词,从中往往可以引伸出一些后续的境界和效果,妙不可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衔——微妙地将月出东山的情景状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道出春风化绿的力和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铺——极状残阳贴近水面,其光线与水面几成零角度所产生的景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照——灯火将碧云照亮,极状灯火之盛。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朱敦儒《念奴娇》)

推——极状月上柳梢头的景致。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柳永《雪梅香》)

浸——极状斜阳之贴近水面,及其成景效果。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黄庭坚《满庭芳·悲秋》)

抹——山颠遮以淡淡的云彩,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少年游》)

满——离思的无所不在。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苏轼《虞美人》)

弥——覆盖、弥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闹——春意之浓厚、热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肥、瘦——花与叶在风雨过后的此消彼长,极妙。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燃、捣——极状灯、杵等外物从视与听两方面引发行客的乡愁。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衔——极状日薄西山时短暂的美景。浸——极状落日之贴近水面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

淡、滴——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感受,渲染出冷漠、孤寂的境界。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孙道绚《滴滴金·梅》

飞——极状月光穿户的美妙景象。月光如旧友,不请自来,闯入林前的小屋。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飞——极状月色中水雾弥漫之美。找诗眼

1、动词: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湿”言“光”,“疏”言“影”。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是诗眼。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了花间小路上。鲜花满路,繁英压枝,香透天际。蝴蝶醉了,在尽情地欢舞,留恋忘返;黄莺醉了,在婉转地歌唱,歌声悦耳动听。我们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诗人无限的舒适和快慰。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数量词: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优秀诗人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2)活用的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2、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绿”、“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叠词:作用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诗眼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整首诗某一句传神的动词富有情韵形容词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数量词、活用词、叠词、颜色词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诗眼”型设题方式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诗眼”型设题方式解答提示:“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格式:含义(字或词)+内容(句子)+手法效果(拟人、比喻等)+情感或意境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思考借鉴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1、点出诗眼,并释义。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溪居即事崔道融(唐)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问: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疑”“急”二字用得传神,为什么?

“疑”“急”二字用得确是传神。(步骤一:表明看法)“疑”,怀疑,大人本不疑,小孩才疑。“急”,急忙,扣住小童的思维特点来写,很有情趣。(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很是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了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客。(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诗人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热情、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问:这首诗第三、四句中的“旷”“低”“清”“近”几个字用得精妙,请作简要赏析。“旷”“低”“清”“近”几个字确用得精妙。(步骤一:表明看法)“旷”,空旷,空阔。“低”,比……低。“清”,澄澈。“近”,紧挨着,相隔距离短。(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日暮时刻,旷野苍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诗人满怀愁绪,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不同意。(步骤一:表明看法)“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承受”。(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家书远来、回归家园都是杳邈难期的梦。梦醒时分,只有空荡的床榻陪着自己面对寂寥凄寒的秋夜。(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对”字不能体现出这种无法承受的凄怆。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确实用得传神。(步骤一表明看法)“系”是挽住,牵着。(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步骤三、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3年全国)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一: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二: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三: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答案四: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无意境,分析欠准确。答案五: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