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开课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市级公开课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市级公开课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市级公开课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市级公开课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亚洲”概况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壹阿拉伯帝国一、阿拉伯帝国(一)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材料根据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兴起的有利条件①政治基础:7世纪,穆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还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一、阿拉伯帝国(二)建立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632年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8世纪中期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622年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7世纪中期起穆罕默德创立教7世纪初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政教合一(1)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3)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4)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5)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阿拉伯帝国(二)建立伊斯兰教的“五功”念功:信徒一生必须完全理解、绝对接受地背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信徒每日礼拜5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5个时间内举行;脱掉鞋子,戴上头巾,在一张地毯上面朝麦加方向祈祷。课功:穆斯林应慷慨施舍,作为献给安拉的贡品和虔诚的行为。斋功:穆斯林必须在斋月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食。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条件允许应朝觐麦加一次。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启示)纪录编纂而成,共114章,6200余节,内容丰富,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伊斯兰教的经典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3.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一、阿拉伯帝国(二)建立【课堂探究】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一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材料二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一、阿拉伯帝国(三)鼎盛(1)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6326611258750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鼎盛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一、阿拉伯帝国(三)鼎盛2.经济: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一、阿拉伯帝国(三)鼎盛3.文化: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一、阿拉伯帝国(三)鼎盛3.文化: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一、阿拉伯帝国(三)鼎盛3.文化:表现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原因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影响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西方文化;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③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特点①多元性;②开放性;③包容性1.“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材料中的“他们”是指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基督教徒 D.西方殖民者B【详解】根据所学,阿拉伯人不仅创造了伊斯兰文化,而且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材料中的,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传入欧洲等,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排除ACD项。故选B项。2.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后来,地理学知识得到了广泛运用。在9-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苏莱曼、麦斯欧迪、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据此可知,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加剧了帝国的对外扩张

C.适应了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翻译运动的发展A【详解】材料“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地理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帝国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远距离贸易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翻译运动指的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C【详解】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C项与题意吻合。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也并未提及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4.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A.体现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B.意在搭建起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D.旨在传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C【详解】根据“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到东西方搜集文化典籍,这些做法就有利于吸取外来文化,推动阿拉伯文化的勃兴,C项正确;搜集其他地区的文化典籍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排除A项;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不是哈里发的主观意图,排除B项;其目的并不是传播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5.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C【详解】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于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A项说法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6.公元7~13世纪,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A.统一阿拉伯半岛 B.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C.建立了伊斯兰教 D.沟通东西,兼收并蓄D【详解】材料“阿拉伯学者们吸收了希腊、罗马、印度、波斯、中国等国的文化营养,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体现的是阿拉伯学者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D项正确;材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教合一国家的建立及伊斯兰教的建立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7.《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A.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在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C.继承、发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C【详解】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可知,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而未涉及其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的文化,而不是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兴起13世纪14世纪中期1453年16世纪后期帝国兴起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帝国发展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继续发展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帝国极盛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扩张,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其首领自称“苏丹”,建立国家机构和常备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兴起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兴起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统治1.政治:①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统治2.经济: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大哥,让过不?

你猜?

很明显,商货经过这些黑海的大门是否完全自由,不仅决定着十分广泛的贸易,而且决定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基本联系命运,从而也决定着在这个广大地区恢复文明的基本手段的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三)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3.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思考: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1.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的产生的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丹是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苏丹的选任,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就是宗教领袖,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有实权的,排除D项。故选A项。3.巴格达作为王朝的首都,东濒底格里斯河、西临幼发拉底河的岛屿,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所有的船只都将在这里停泊,顺流而下运来的货物,也将在这里停卸。无疑,它将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以上内容描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A.印加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罗马帝国B【详解】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城市,故选B项;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该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在秘鲁库斯科省,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排除C项;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叁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一)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统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一)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2.德里苏丹国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得里苏丹国疆域示意图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17世纪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2世纪末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0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7世纪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秦汉之际646年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1.大化改新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②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1.大化改新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外交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茶道建筑和服文字1.大化改新思考: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课堂探究】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较日本唐朝政治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组合)地方:国、郡、里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县制经济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2.幕府统治幕府统治: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武士勇武尚义,绝对服从主君,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的最高统治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幕府统治的实质是封建军事独裁统治。19世纪中叶,幕府统治最终在倒幕战争中崩溃,天皇恢复最高权力。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1.幕府统治①背景:A.庄园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B.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②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1.幕府统治③特点: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B.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C.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D.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中古时期的日本2.幕府统治④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佩里叩关,或称黑船事件,1853年7月14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士兵登陆日本,并向天皇递交了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放的亲笔信。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三)中古时期的朝鲜7世纪末新罗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14世纪末朝鲜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共抗侵略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方面表现政治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拓展延伸】朝鲜历史发展脉络(1)三国时代(前57—668):高句丽、百济、新罗。(2)统一新罗(668—90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后三国时代(822—936):新罗、后百济、泰封。(4)高丽王朝(918-139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5)李氏朝鲜(1392-1910):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17世纪开始朝鲜成为中国的藩属国。(6)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7)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1.《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模仿中国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排除A项;中国宋代实行糊名制,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2.“疫病观”是了解古代社会思想的手段之一。……9世纪,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天行气”观念,并在“崇神”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天行疫”的观念;10世纪,日本摒弃了“天行疫”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提取了“时行疫”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A.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存在较大差异B.日本对中国古代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C.中国古代“天行疫”观念早于日本D.古代中医观念对日本传统医学的影响B【详解】日本的疫病观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但是其从“天行疫”到“时行疫”观念的变化,体现出日本在选择中国古代疫病观时,带有一定的选择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可知,材料重点强调了日本对中国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材料重点不是罗列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的巨大差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天行疫”是日本在中国“天行气”观念基础之上形成的自己的疫病观,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古代中国医学吸收转化,凸显了日本本身的疫病观念变化,而非强调古代中医对日本医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