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华夏认同铁犁牛耕水利兴修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为代表诸国变法运动BC1046年BC771年BC476年BC256年BC221年西周春秋战国东周本课知识结构总览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思考:与西周相比,东周王室势力如何?与诸侯关系有何变化?西周:天子地位最高,诸侯臣服;东周:天子成为傀儡,依靠有实力的诸侯◎春秋列国形势图1、春秋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春秋五霸:BC770—BC476平王东迁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形势图2、战国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战国七雄:BC475—BC22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兼并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大国争霸战争旷日持久,中小国以及广大人民深受其苦。但也正是争霸战争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小国的被兼并换来了区域性的统一;竞争促使各国开始内政改革,重用出身庶民的贤能;时代也造就了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夫差、勾践等一大批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领袖人物。——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大变动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华夏本义:衣冠华美又重礼仪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二)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2.各国改革:(1)春秋: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二者的实质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①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增加收入);②楚国吴起:削弱贵族特权,精简冗官。③商鞅变法③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a.背景Ⅰ经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胡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Ⅱ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Ⅲ军事: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b.内容:

Ⅰ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作用:军队战斗力增强

④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⑧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⑨平斗桶权衡丈尺。

②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⑥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Ⅱ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统一度量衡;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作用: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⑦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Ⅲ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Ⅳ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思想文化专制)c.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作用:政权巩固;效率提高小结: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三、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根本原因);(2)阶级上: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3)政治上:宗法制、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4)思想上:礼乐制度崩溃,私学兴起;(5)形势上:争霸兼并不断,各国需要招揽人才。孔子曰:“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积极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局限性:主张复古,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2、代表人物及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2)道家老子及其思想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原,要顺应自然;人生观: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哲学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和社会都在运动,有无、贵贱、祸福不断转换。“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意涵却不尽同。意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责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韩非子•五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法:以法治国(法治思想)术:君主以权术驾驭大臣(君主专制)势:君主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中央集权)主张社会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4)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思想人生关系国家治理战乱纷争齐物论(4)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特征内容上:学派众多;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多元到统一趋势。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思考:战国时期哪家思想受到重用?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小结:CC2.课堂练习3、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C4、《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A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D6、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A7、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C.巩固了分封宗法制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D8、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C9、《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10、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DB1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C1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D1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1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B15、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16、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都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AC17、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18、战国时期,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BA19、《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20、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CCB2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