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共41张PPT)_第1页
【公开课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共41张PPT)_第2页
【公开课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共41张PPT)_第3页
【公开课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共41张PPT)_第4页
【公开课课件】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8课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共4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史之乱中,唐朝的杜甫曾经漫步曲江头,发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这样沉痛的感慨;四百年后,南宋的姜夔来到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路上,又怎样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叹呢?扬州慢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学习化用前人诗句的几种方式一、整体感知解题: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dù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扬州慢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瘦西湖五亭桥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即以清客(指旧时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文人)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他的词更多的是忧伤的叹息。知人论世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读:读准字音霁:jì由雪转晴。怆然:chuàng悲伤的样子。解鞍:jiěān解下马鞍,表示停驻。少:通“稍”,稍微。荠麦:jì野生的麦子。都:dōu。豆蔻/青楼:唐杜牧的美好的诗句。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野生的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二读:疏通词意冬至日满眼驻军的号角《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的名篇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思考一:你能从小序读出哪些内容?(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交代写作的缘由。(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对《扬州慢》评价。“黍离”意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二、内容赏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古人以东为左,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至长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位于长江北岸的扬州屡遭战火。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看到的仍然是满目疮痍。

写作背景思考二:上阕,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见到——听到——

想到----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后转为掌书记,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也是姜夔从诗歌中得来的想象中的盛景。“春风十里”的繁华犹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景象吧。尽荠麦青青,真实所见。今日扬州,满眼看到的全是野生的麦子。则见屋宇楼阁人烟荡然无存。

金陵旧院

清•蒋超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春风十里(美好想象,虚)

对比,荠麦青青(真实所见,实)突出了今日扬州荒凉不堪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写扬州被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即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和城池至今仍然厌恶谈到战争(离最末一次战争已过去15年),这是拟人手法,借无意识的事物来表达了战争对生命的伤害和生活的破坏,树犹如此,则人们的心情可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的情绪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怎么样?听到了“清角”,用“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寒”不仅表明凄清的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似乎给人们吹来了寒气,让人觉得心寒。思考二:上阕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清角吹寒见到——听到——想到-—春风十里思考: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空城

上阕:描写昔日繁华兴盛的扬州今日萧条残破的凄凉景象。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能力,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有写出“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面对这扬州残破景象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水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到桥边的红芍药鲜花盛开之时,却无人欣赏,花又是为谁生的呢?料想卓越的鉴赏力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为什么“惊”,而且“须”?为什么会惊?从上阕看得出来吗?“须”必须,语气非常肯定“惊”吃惊,大惊,惊讶,惊诧……暗联上阕景物,带动下阕抒情(承上启下)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纵然,纵使“豆蔻”“青楼”两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证明杜牧在这儿生活过,也写过有名的歌咏扬州风情的诗文。豆蔻年华:十三四岁难赋深情:如今唐代的杜郎再来,面对此情此景,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这种残破与萧条,让人太感意外,无言以对,只有痛彻肝肠。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依次表明词人的感受:二十四桥——桥下水波——波中月影——静听四周——觉得明月也无声“仍”字表明原来就有,现在还在。那么今天跟以前一样吗?原来当年杜牧曾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热闹的景象,而今呢?桥仍在,月仍在,但没有人群,没有喧闹,没有玉人,无人吹箫,一片静寂。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作者感觉今日见到的月格外冷,还能觉得月亮本来是有声的,比如在杜牧的时代,月亮应该能应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才子佳人的箫声倩影从而“银光闪烁,浮光跃金”地欢笑吧?而今天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作者将触觉、听觉写了进来,强化了我们对冷寂凋敝景象的真切感受。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甲天下”。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没有人去观赏它。真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虚写想象。冬至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冬去春回,到了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唐杜甫说“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说“红药为谁生”均为感时伤乱之情。思考三:下阕,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实写)冷月无声(实写)

见到—听到—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虚写)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虚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写)

下阕:借人(杜郎)、借物(红药)含蓄婉曲抒发山河破碎的痛惜伤感之情(黍离之悲。三、写作思路、手法及主旨昔日(繁华热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虚写)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虚写)红药为谁生今日(破败荒凉)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实写)二十四桥冷月无声

(实写)手法:虚实对比,鲜明;化用诗句,内涵文采斐然;情景交融,感染力强。主旨:抒发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感伤。虚实相生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空城”姜夔与辛弃疾姜夔(1155——1221?)悲吟哀伤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感时伤世。(文人清客。婉约派词人)辛弃疾(1140——1207)慷慨激昂栏杆拍遍追念英雄欲恢复失地。忧国忧民。(激烈的主战派,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课堂小结

这首词写作者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国土沦丧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四、知识拓展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句诗句来源用典艺术手法《扬州慢》原句、出处作用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