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朝统一后,疆域北自辽东,南到象郡,数千里滨海。秦朝以后,大部分王朝都保持着漫长的海岸线如何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对于历代王朝和民众而言自然成为重要问题。在官方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作为“天下”的地理构成,陆地与海洋是关联的整体。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中国——四夷”与“九州——四海”的对应。在“天下”秩序的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这也体现了立足内陆的王朝是从陆地视角认识海陆关系的。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被视为加重处罚。苏轼看到琼人姜唐佐好学,便以“沧海何尝断地脉”的诗句称赞之,亦可见他所具有的陆地本位思想。先秦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王朝从海洋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盐利,而盐户和盐业的管理不过是农业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延伸。民众长期被附着于陆地,严禁出海。唐朝虽然被视为十分开放的时代,但唐代不向本国人开放海洋,所以鉴真东渡不得不一再偷渡。唐代从海路来华的外国商人规模不小,统治者可以从他们手中采买海外珍宝。但并没有制度将贸易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臣民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对提供赋役的人、地实行封闭管理,将海洋拒斥于陆地之外,成为大部分王朝的政策取向。海洋被拒斥的局面,在宋元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宋元时鼓励民众出海贸易,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实现了与海商的共利分利。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是汉唐所未曾有过的观念和认识。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度不及宋元时期。民间的海洋经济一直潜滋暗长。一方面,海外来华贸易、通使,联通着陆地与海洋;另一方面,政府禁令并不能杜绝数千里海岸线上的私自出海。中国沿海乃至内陆的丝绸、陶瓷等物品,以及海外物品在海陆间流动。在中国滨海地区人群的认识里,海洋与陆地同样是其生计空间,并无水陆限隔。他们的三种生计方式——渔业、海盐和航行,都存在结构性的短缺,必须依靠海陆融通实现生存。宋代以后,海陆融通更重要的推动因素是近海市场和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内陆市场、近海市场、海外市场,三个市场逐步融为一体。近海市场联通了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不只滨海民众,深处内陆的人们也日益深入地卷入海陆融通的潮流。在海陆关系上,官民差异逐渐消失,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摘编自黄纯艳《互斥与融通:传统中国海陆关系认识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在“天下”秩序中,“天下”是由大陆和海洋构成,海洋与大陆是并列的整体。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而宋元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与海商共利分利。海洋是滨海地区民众唯一的生计来源,民众私自出海行为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虽然大部分王朝拒斥海洋,但海陆融通却是大势所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列举苏轼被贬海南岛的史实,并引用其诗句,具体印证了古人的陆地本位思想。文章指出唐代在海陆关系上对待本国民众和外国商人做法不同,并剖析了其中原因。文章以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为论据,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文章从王朝和民众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海陆关系认识的演变情况,思路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王朝和民众对海洋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二者的差别在于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而民众则关心经济利益。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许民众自由出海的主要原因。滨海地区产业存在结构性短缺,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宋元采取与汉唐不同的政策,海陆关系进入新的阶段。近海市场可以联通内陆市场和海外市场,大力发展近海市场,有利于三个市场融合,让更多民众从中受益。【答案】1.D2.C3.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海洋与大陆是并列的整体”错误,原文是“在'天下'秩序的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唐代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错误,原文是“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唯一的生计来源”错误,原文是“在中国滨海地区人群的认识里,海洋与陆地同样是其生计空间,并无水陆限隔”。故选Do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了官民认识和利益最终走向统一”错误。原文是“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度不及宋元时期”,可见清朝的做法是为了证明“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统治者只考虑政治意义”错误。原文只是唐朝看重政治意义,“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不允许民众自由出海的主要原因”错误。原文是“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臣民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可见禁止民众出海不是因为“赋役比盐利更为重要”;“为了满足民众需求”错误,原文是“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非为民众考虑。故选D。(2020.辽宁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20世纪旧体诗词并未消失。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学外。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都很难站得住脚。【答案】TOC\o"1-5"\h\zBB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错误。原文第一段是“却基本见不到”,选项以偏概全。“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错误。原文是“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人们”和“读书人”不是一个概念,选项扩大范围。“它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是“潜在的原因”。选项偷换概念。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错误。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真正入史”和“入史”不是一个概念。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被排斥在文学外”错误。原文第三自然段“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文学”和“现代文学概念不同”,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021•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丰富多彩的爱情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的体式,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的《诗经》中,占数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这些诗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时代也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多数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健康的。汉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歌,也多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动人之作。汉乐府《上邪》篇,一气连举五件不可能之事来发誓,表示除非天地合并,世界毁灭,爱情才会终止,抒发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孔雀东南飞》,展示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之下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作者以十分同情的态度叙述了这个故事,以其相当出色的艺术表现,揭露了封建势力的罪恶,歌颂了忠于爱情的美好品格。南北朝时期,在江南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绝大部分是清丽委婉的情格,其体制短小精悍,情调绵延悱恻。北朝乐府展现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但鼓角横吹曲词中也不乏情歌。不过,它以质朴直率见长,呈现出与南朝乐府迥然不同的美学风貌。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出语直截了当,十分豪爽坦率。毋庸讳言,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无数追求美满爱情的青年男女往往以失败的悲剧而告终。但是随着封建大厦的日趋崩塌,爱情诗歌中反抗的呼声越发强烈。在明清歌谣中,有的女子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追求自己热恋的情郎,遭到母亲的毒打,她坚强不屈的表白:“乞娘打子满身青,寄信教郎莫吃惊;我市银匠铺首饰由渠打,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这些作品讴歌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反抗行为,已经明显带有新型市民阶级个性解放的色彩,具有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论及古代文人的爱情诗歌,不能不提到宋代婉约词。由于宋词有一个爱讲道理、好发议论的通病,所以,宋代五、七言讲理“理性”或“道学”的比比皆是,而写爱情的却少的可怜。关于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词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的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辞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了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这“词”主要指婉约词。宋代婉约词将爱情作为自己的基本题材,唱出了关于诗以言志的诗人们隐藏的心声,这正是他为传统的文化心理所排斥、抨击的原因。婉约词可以说是在封建主义的磐石下艰难曲折的生长起来的花草,与豪放词相较,它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摘编自余冠英《<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序》,有删改)7.下列寡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国爱情诗历史悠久,《诗经》中表现爱情的诗作不但占比最高,而且影响也最大。《诗经》中的风诗虽创作地域、时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以男女言情为主要表现内容。从汉代至明清,我国历代民歌中存在大量表现爱情的诗歌,是古代爱情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汉乐府的杰出代表,《孔雀东南飞》不仅具有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主题思想深刻。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述的对象,并简要概括了古代爱情诗歌的特点,总领全文。文章按照历史先后顺序阐述了不同时代古代爱情诗歌的发展情况,思路清晰。文中对相关诗句的引用,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要表达的观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气息。文章认为宋代婉约词是古代文人爱情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主要题材就是爱情。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南北朝时期,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因继承了江南民歌的特点,而具有了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B•北朝鼓角横吹曲辞中的情歌与南朝乐府情歌不同的美学风貌,使我国爱情诗更显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爱情诗歌到明清时蕴含的反抗情绪更加强烈,个性解放精神已有所体现。与宋代婉约词常表现爱情不同,宋诗中写爱情的非常少,这与宋代五、七言诗重要性、道学有关。【答案】7.D8.B9.A【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而且影响也最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的《诗经》中,占数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风诗虽创作地域、时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以男女言情为主要表现内容”扩大范围。由原文第2段可知,风诗中有关爱情的诗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时代也不尽相同;且男女言情之作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历代民歌中存在大量表现爱情的诗歌”曲解文意。由原文第3段可知,“大量表现爱情的诗歌”出现在汉朝、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的民歌中,而不是“历代民歌”。故选Do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说法错误。文章先介绍了汉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歌,最后单独论述宋代婉约词。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因继承了江南民歌的特点,而具有了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强加因果。由原文第3段可知,“吴声歌曲和西曲歌”是在江南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调缠绵悱”是其特点之一,文中并没有提到是因为其“继承了江南民歌的特点”才“情调缠绵悱恻”,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A。(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可以作为民族遭遇危机时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中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都是多变的,继承时要有辩证态度。想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应先有国家和民族认同,再有文化认同,文化问题必须重视。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不会被分裂。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开头提出文化自信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意高远。文章从文化的整体可变性的特征入手,探讨该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继承传统文化。第四段列举泼水节、古代的葬礼等例子是为了论述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习俗。文章末尾一段用历史事实为论据,论证了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能够长期维持团结统一。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研究中国文化时,要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具有超越性,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文化话语权。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能维护团结统一,也能让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答案】TOC\o"1-5"\h\zACC【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都是多变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而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是多变的。“先有国家和民族认同,再有文化认同”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可知,应为“先有文化认同,再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不会被分裂”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不容易被外来势力分裂”可知,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容易被外来势力分裂”,而不是“不会被分裂”。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古代的葬礼等例子是为了论述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习俗”分析错误,文章引用古代的葬礼的例子是为了论述“不能提倡陈风陋俗”。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故选Co(2021.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的普遍主义立场与它服务社会、服务公众、造福民族国家的功能并不矛盾。大学精神拒绝狭隘的功利主义,但大学因其无用而有大用。比如,用狭隘的功利眼光看,想象力似乎是无用的,但是想象力是一切有用之物的灵魂。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教育在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时应起这样的作用:促进对构成职业基础的各种专业原则做富于想象力的思考,这样,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的学徒训练期时,他们已经锻炼了那种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即把具体事实与普遍原理相结合。”“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这种想象力不仅需要自由而且需要闲暇,需要摆脱杂念和功利心的束缚,想象力不是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正因为这样,怀特海强调:不能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大学,即使是大学中的商学院也是如此。想象力的敌人就是急功近利。所以我一再呼吁大学里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优雅的,应该有很多人在那里发呆;发呆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想一些永恒的根本的问题。这种状态类似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做梦:他说他经常“坐着或者躺着,什么事也不做”“在我看来,谁若是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导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如果每个中国人的梦就是发财梦、做官梦、明星梦,那么,每个中国人的梦加在一起的那个中国梦肯定不是美梦而是噩梦。哲学家罗素也反对工业时代的那种功利主义教育,他说:“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进步将不会持久,功利主义的知识需要通过无私的研究来充实,这种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一切伟大的进步起初都是纯理论的,只是后来才发现能够实际应用。即使有些辉煌的理论永无实用的可能,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认识世界就是最大的用处。”罗素认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并不是对一切知识都是正确的”,“因为托马斯•布朗爵士曾想弄清楚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海妖究竟唱的什么歌,然而即使他确实搞清楚了,那也不能帮助他从一个地方长官提升为国家的高级行政长官”。学习研究,都应该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在罗素看来,现代大学精神的危机就是实用主义,“无论在哪里,知识渐渐不被人们看作是自身有益的东西,或是开拓人生的一种博大仁慈胸怀的工具,而是被看作只是工艺技巧的一个要素而已”。关于人文通识教育的无用之用,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大学不大可能因为社会生活的五花八门的要求而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也不应该跟着这种需求亦步亦趋地追时髦。爱因斯坦说:“如果青年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那么,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也是一样的道理。“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即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职业知识放在首位。”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说出这样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摘编自陶东风《什么是大学精神》,有改动)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罗素反对工业时代的功利主义教育,因为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认为知识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怀特海主张大学必须充满想象力,若急功近利,就不能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不能使学生有扎实的职业基础。爱因斯坦认为大学要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反对搞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大学的普遍主义立场反对大学仅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造福民族国家为教育目的,拒绝狭隘的功利主义。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一段作者举想象力看似无用而实际上是一切有用之物灵魂的例子,来证明“大学因其无用而有大用”的观点。第二、三段引述罗素的话,侧重阐明带着功利主义研究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危害,同时指出学习研究应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第四段,爱因斯坦用青年人训练耐劳性的事例来对比论证对大学生要重视人文通识教育,而不必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的道理。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围绕什么是大学精神,引述怀特海、罗素、爱因斯坦等人的观点,阐明大学不应奉行实用主义。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大学不能像商学院一样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以免挫伤学生们的想象力。纯粹的理论,虽然在实际中可能永无实用之可能,但因为它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有了价值。知识不只是工艺技巧的一个要素,更应是对人自身有益的东西,是开拓人生的一种博大仁慈胸怀的工具。大学应让学生们优雅地生活,有时间静下来想一些永恒的根本的问题,不能让他们仅忙于功利的研究。【答案】TOC\o"1-5"\h\zDC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认为知识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张冠李戴,由原文“哲学家罗素也反对工业时代的那种功利主义教育,他说:‘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进步将不会持久,功利主义的知识需要通过无私的研究来充实,这种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可知,选项把罗素的观点说成了功利主义教育的观点。“就不能为脑力教育的职业做准备,不能使学生有扎实的职业基础”曲解文意,由原文“这种想象力不仅需要自由而且需要闲暇,需要摆脱杂念和功利心的束缚,想象力不是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正因为这样,怀特海强调:不能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大学,即使是大学中的商学院也是如此。想象力的敌人就是急功近利”可知,应该是就不能“锻炼那种富于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反对搞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错误,由原文“一个大学不大可能因为社会生活的五花八门的要求而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也不应该跟着这种需求亦步亦趋地追时髦”可知,原文并不是反对搞专业训练,只是反对“因为社会生活的五花八门的要求而忙于搞各种专业训练”。故选Do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误,应是类比论证。故选Co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能力。“对大学不能像商学院一样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错误,由原文“怀特海强调:不能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大学,即使是大学中的商学院也是如此”可知,应是对“大学中的商学院”也不能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而不是对“大学”不能像“商学院一样”用管理普通商业公司的条例和政策来管理。故选A。(2021.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得到相适宜的引导和规范,导致新的新闻失范问题出现。反思人与工具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正确看待算法以及合理规范地运用算法,使之服务于新闻传播的需要。在算法新闻中,人机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设计,将有益于积极的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当前,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机协同”将会是未来新闻生产的重要模式。同样,它也应该是算法新闻伦理构建中最重要的内容。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求新的平衡。”近年来,业界对“人机协同”理论的讨论就是在谋求这种“新的平衡”。“人机协同”,就是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协作。在人机协同中,人是智能的总开关,人居于统摄地位从伦理层面来看,“人机协同”是对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统一和平衡状态的表述,人能够遵循人类道德规范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利用技术来为人类社会服务,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新闻生产的方向,是人机协同的模式。首先,新闻算法的设计体现并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依然是新闻生产的目的。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权威下,新闻媒体才能突破算法偏见,为社会和受众提供符合新闻媒体“良知”的报道。其次,机器人写作解放了新闻记者和编辑,使之转向更能够体现记者主观创造性的深度报道分析等新闻写作,再次,新闻从业者的“把关人”角色将更加突出强化。面对海量信息和大量机器人新闻产品,需要新闻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筛选和编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向受众进行推送。这才能让个体挣脱“信息茧房”的桎梏,塑造社会公共价值,构建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算法新闻的作用和未来不可限量。对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加强新闻伦理的构建。第一,明确人在人机协同中占据主体地位,算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不能迷失在信息与算法的迷阵中,而应该坚持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在算法新闻中,记者和编辑的地位不可取代。第二,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在算法设计和使用中,要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防止在算法设计中带入设计者的偏见。第三,完善行业规范中对算法使用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在算法新闻生产全过程中加强算法设计和使用的透明原则,实行数据抓取、源代码、程序设计以及协同过滤结合人工审查的全公开,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堵住算法演绎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和偏见。其次,算法新闻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新闻专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素养。再次,加强新闻生产和传播全过程的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