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_第1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_第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_第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_第4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第二步:继续向前推进革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五章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3451789106Menu1213141511音像案例图片来源★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内容导引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学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

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社会。

1949年

1956年

今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性质的社会。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总体特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2)具体特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央政府人员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政权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包括主席1人,副主席6人,委员56人。(其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占有27人)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无党派)、张澜(民主同盟)、李济深(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高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占有3人)

委员: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无党派)、诺荣桓、登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无党派)、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民主促进会)、郭沫若(无党派)、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民主同盟)、沈钧儒(民主同盟)、沈雁冰(无党派)、陈叔通(无党派)、司徒美堂(无党派)、李锡九(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黄岩培(民主建国会)、蔡廷锴(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习仲勋、彭泽民(农工民主党)、张治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傅作义(无党派)、李浊尘(民主建国会)、李章达(人民救国会)、章伯均(农工民主党)、程潜(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奚若(无党派)、陈名枢(民主同盟)、谭平山(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张难先(无党派)、柳亚子(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东荪(民主同盟)、龙云(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6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占有24人】

1949年10月3日至1951年5月21日,中国同各国建交情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最主要的经济成份是哪三种?为什么?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用和没收的外资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形成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解放前官僚资本情况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其中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的90%,控制了全国金融机构,占有全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及44%的轮船吨位,另外还有十几个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等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页。1949年国营经济规模据1949年统计,国营工业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固定资产的80.7%;在全国大型工业的总产值中,占到41.3%;在全国生产资料生产(包括手工业)中,占48%;在全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电力58%,原煤68%,生铁92%,钢97%,机器及机器零件48%,水泥68%,棉纱49%。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控制了全国的铁路和其他大部分现代化运输工具,以及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对外贸易。许多重要的物资和工业原料,如粮食、棉花、煤炭、钢材、铜、钨、锡等,均为国营经济所控制。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工业1952Text1949农业145%48.5%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之二:各项经济政策

实行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各项经济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1949年与1936年相比,工业产值下降50%,农业产值约下降25%。1937年6月到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发达到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36807亿倍。城市失业人口400万,农村有4000万灾民需要救济,新旧公务人员高达900万。全国范围在1949年4月、7月、11月和1950年2月出现4次大规模物价涨风。1949年8月上海财经工作会议:加强金融管理,查封金融投机大本营(上海证券交易所),反对银元投机;建立强有力的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系统,控制主要商品,通过集中抛售商品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实行工商业登记,严格管理市场交易,保护正当工商业。1950年3月后,国家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1950年第一季度财政赤字占支出总数的43%,第二季度下降为40%,第三季度下降为9.8%,第四季度只占支出总数的6.4%。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在文化方面,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毛泽东(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内主要矛盾

1949~195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两个阶级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外部主要矛盾

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因向志愿军出售伪劣药品被判死刑

上海解放初期,王康年借西药供应紧缺,而抗美援朝战争又急需西药之机,以空头承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华东荣军学校卫生处、皖北卫生行政处等单位定货;并用金钱和贵重物品贿赂、腐蚀国家干部等手段骗取定货款,进行投机买卖。1951年8月,他骗取志愿军某军定购“消发灭定粉”和“氯霉素”等六种前线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定货款3亿多元(旧人民币),然后将带菌棉花旧纱布作“急救包”,用假药和旧次医疗器械等抵充定货,贻害志愿军伤病员的治疗。抗美援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和苏联对长期被日本占领的朝鲜划分受降范围,商定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分别进驻。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成立(李承晚);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苏军、美军分别于1948年12月与1949年6月撤走后,南北军事斗争不断发展。1950年6月25日晨,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杜鲁门命令美军援助南朝鲜,同时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武装干涉朝鲜的非法决议,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16国组成“联合国军”,麦克阿瑟任总司令。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解放了南朝鲜90%的地区;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人民军腹背受敌,被迫战略退却;9月28日,美军进抵“三八线”;10月初,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歼灭美军11万人、李军12万余人,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1951年4月14日,李奇微接替总司令。1951年7月10日,双方代表开始第一次谈判。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歼敌2.7万人,使敌人以军事进攻来结束朝鲜战争的幻想化为泡影。1952年7月27日,签订《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美军动用其1/3的陆军、1/5的空军及很大一部分海军,是用了除原子弹以外一切现代化武器,最后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斗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模范,其中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罗盛教等烈士是他们的杰出代表。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的关系;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1年,党内大体上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也就是:——在过渡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大任务”和“四大运动”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们党为创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提出了“三大任务”,实施了“四大运动”。三大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完成土改、没收官僚资本)——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四大运动:——1950年冬—1953年春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950.10—1953.07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1.10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12—1952.06“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三反”——

反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五反”——

反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2年1月2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1952年10月,“三反”和“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与局限“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也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力量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1952年国庆节,首都人民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的游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两次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机关干部在街头宣传总路线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中南海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载入了宪法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P93)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

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人)的改造同时并举。这条新思路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

——两个“逐步”体现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工业化的必要性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农业国变工业国)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2)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需要。(当时农业增产潜力有限、不适应工业化对原材料、资金和市场需要)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根本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工业资本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难以推进工业化)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小农经济落后,无法满足工业化的要求(3)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P95-P96)

国营经济相对强大——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民互助合作的要求——土地改革完成,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这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和限制的经验——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又一重要因素。

国际环境的有利——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景气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抗美援朝停战也使得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1人耕种3000英亩土地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