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辽宁理工学院何哲
第三讲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教学目的
搞清楚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列宁对“东方式”社会主义建设的务实探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就和弊端;明确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意义。
本课程始终要不断追问的问题之三:
自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虽然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但始终未能根本扭转局面,这是为什么?而那些自觉抵制和反对这种错误倾向的人几乎无不遭遇不幸,这又是为什么?1917—1991:74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集体管理财富和集体掌握国家权力)三个时期:1917—1924:列宁的东方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斯大林模式(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91:后斯大林时期苏联改革、困境与解体苏(俄)苏联领导人列宁(在职7年)斯大林(29年)赫鲁晓夫(11年,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18年),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年科(1年)戈尔巴乔夫(6年,政变下台)
第三讲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一、一国突破:俄国十月革命二、道路初探:列宁“东方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模式叙评:斯大林模式四、多国实践:凯歌行进
一、一国突破:俄国十月革命1、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1)马恩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后,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依据:第一,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2)马恩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不发达国家,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呢?马恩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们同时又指出,这些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要有条件,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
马克思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三卷期间,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按照马克思设想发生革命。
与此同时,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与其早期不同的特征。根据资本的私人性越来越少,而社会性越来越多的新特征,马恩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社会财产+大工业生产+股份公司=现代社会主义”。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面临三大历史难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走向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的突破
“一国首先胜利”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呢?列宁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发达国家更加发达,落后国家更加落后。落后国家遭受的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革命热情已经锐减。
列宁突破了马恩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新观点,而且是在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14-15世纪17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萌芽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国家垄断资本原始积累自由放任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帝国主义一词到20世纪初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各家各派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究竟什么是帝国主义?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第二国际理论家希法亭、考茨基以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之一布哈林等人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策”。
列宁则不同,他在1916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其特殊性表现在垄断性和腐朽性、垂死性方面。
第一,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第二,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这种腐朽性是帝国主义特有的,是与帝国主义的垄断分不开的。为什么垄断会导致腐朽?一是垄断导致技术进步和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消失,在经济上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二是从自由竞争当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竟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竟争之上。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与思考?◆争论:关于不发达国家能不能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普列汉诺夫、考茨基;“失败论”、“原罪论”、“补课论”)。
◆思考:(1)马恩与列宁的观点哪一种更正确?(2)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时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3)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的失误?
3、十月革命
左图:20世纪初俄国农民的贫困状况,衣衫破烂,很多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上图:一战中俄国士兵上战场的场面,当时入伍的壮丁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
血腥的尼古拉是尼古拉二世的绰号,他胸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他在1905年1月下令向彼得堡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当场被子弹打死、马刀砍死和军马踩死的有1000多人,受伤者在2000人以上,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血腥暴行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而这次革命像晴天霹雳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绅士们的酣梦,宣告了帝国主义时期革命风暴的来临。
尼古拉二世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96年攫取了中东铁路建筑权,1898年强占旅顺、大连,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中国侵略,并乘机侵占中国东北。在1918年7月16日终于被人民处决。
材料一:一战中俄国军需供应情况
1914年8月,俄国缺少30万支步枪;10月,缺少87万支。1916年,因燃料匮乏,炼铁炉被迫停火,结果使冶炼厂只能供应军工所需金属的一半。前线每年需30亿发子弹,而年生产能力则为5亿发;每月所需炮弹为150万发,而生产能力仅为5万发。另外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
材料二:一战期间俄国工人罢工情况时间罢工资料参加人数
材料三:战争期间士兵厌战情绪纪录(部分)
1915年11月,波罗的海舰队部分水兵起义;1916年3月,德文斯克士兵拒绝执行进攻命令;西伯利亚部分军队也拒绝作战。1916年,逃兵人数达150万;起义事件屡屡发生。
俄国在一战期间逐渐陷入困境,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灾难。背景:沙俄因参加“一战”而造成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两个政权并存主要矛盾:人民大众----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变理想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十月革命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第二,十月革命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第三,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第四,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使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学说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三讲社会主义理想从理想到现实
一、一国突破:俄国十月革命二、道路初探:列宁“东方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模式叙评:斯大林模式四、多国实践:凯歌行进
二、道路初探:列宁“东方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直接过渡”(1917-1918年)强行剥夺大商业和大工业,实行国家垄断,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直接实现社会主义。这是用“赤卫队进攻资本”。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一,实行余粮征集制。第二,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第三,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第四,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平均分配原则。第五,实行强制的计划管理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1普特=16.38千克)1920年俄国的经济状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一方面是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为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同党的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有关,即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第一,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第二,破坏了工农关系,第三,禁止商品货币流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因此,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形式,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作法是行不通的。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3、“新经济政策”(1921-1924年)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暴动企业生产低迷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城乡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流通(发展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3)允许私商的生产和经营活动(4)实行贸易自由化(5)发展国家资本主义1925年俄国的粮食和工业生产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俄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思考。
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挫折的实践之后,他明确断定:“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反思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是错了。他提出:“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通道,都需要有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一个过渡,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
◆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主张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克服小生产落后状况,他认为,私人资本主义比私人小生产进步,在落后国家尤其如此。从生产进步角度看,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俄国现时的经济。因此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入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关于商品经济
列宁晚年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可能像马恩设想的那样消灭商业,因为经济上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而且大工业暂时无法满足用以向农民交换的产品,所以只能让私人小工业补充向农民提供的产品。列宁据此提出“商业化原则”,认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他多次号召革命党人要学会做生意,“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列宁虽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他恢复商业、恢复货币,实际上默认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
◆关于民主政治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说过:“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其一,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其二,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为此,列宁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设想和具体措施,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关于党内民主与监督一是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代表大会常任制及功能与地位二是独立权威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功能与地位列宁的三个社会主义公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托拉斯组织和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态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列宁
列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者,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体上是正确的。列宁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财富。列宁的许多重要思想对当前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借鉴作用。
第三讲社会主义理想从理想到现实
一、一国突破:俄国十月革命二、道路初探:列宁“东方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模式叙评:斯大林模式四、多国实践:凯歌行进三、模式叙评:斯大林模式
模式、传统模式与社会主义传统模式辨析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所谓传统模式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标准样式。所谓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主要是指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53)
在列宁逝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党内对列宁晚年提出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新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斯大林基本上坚持了列宁的新政策。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斗争中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巩固,斯大林逐步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的思想。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历史因素:革命前的俄国是具有专制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列宁多次称其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材料1: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材料2: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3: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材料4: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斯大林在党内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1924-1929第一,对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理想深信不疑,为此而终生奋斗。第二,俄国沙皇传统的专制禀性在他身上暴露无遗。第三,一位高效率的、有能力的行政管理者。
西方学者评价:正因为斯大林是从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中站起来,而且遇到太多阴险狡诈和卑鄙龌龊、寡廉鲜耻和残酷无情的人,以及由于他的精神、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孤独,斯大林为了共同的事业,从不怜惜自己,也不许自己怜惜别人。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严重。(2)论战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一次论战论战双方:托洛茨基VS斯大林、布哈林论战内容:苏联一个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
托洛茨基认为,苏联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苏联经济技术还相当落后,“不顾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要想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他认为苏联要建成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他主张“不断革命”,直至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全面胜利,才能在苏联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斯大林则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一国最终胜利”是两个问題,在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取得胜利之前,可以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虽然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不正确的,但他认识到世界经济的统一性,特别是认为苏联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观点,则是正确的。争论结果是托洛茨基宣告失败。1926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并被专政机关流放,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2)论战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二次论战
论战双方:布哈林VS斯大林论战内容:
(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3)经济发展动力
(2)论战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一,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
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布哈林则认为,工业化重要的问题是工农结合,工业化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反对过分强调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注重经济上宏观平衡。第二,关于如何改造社会主义农业问题布哈林则认为,解决粮食问題,固然要通过日益增长的集体化,将个体生产变为集体化大生产,但解决集体化问題,必须按列宁的合作化政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所以,他反对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改变所有制形式。斯大林认为:要尽快开展农村农业集体化运动,主张农业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尽快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并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商品粮。第三,关于经济发展动力问题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成就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布哈林则认为,人民群众消费的增长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主张以消费增长拉动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增长。争论结果是布哈林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38年被秘密处决。
显然,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的分歧是带有根本的路线之争,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之争,斯大林主张放弃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布哈林主张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搞市场经济。
这场争论的影响:第一,使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新经济政策的轨道,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第二,助长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左”倾错误,把斯大林模式固定化。第三,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把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无限上纲。第四,在党内形成了斯大林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的局面。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人在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产物。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政治、文化体制,对保证当时苏联国内的稳定、促进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为其他国家的建设提供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
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上:高度集中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其次,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第三,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过(高)度集权第一,共产党独掌政权。
第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第三,逆向、一维的权力监督机制。第四,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
。
(3)文化上:
第一,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第二,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第四,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4)外交:第一,大党主义;第二,大国沙文主义;第三,两个平行市场。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历史功绩第一,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现。
第三,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
第五,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第六,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二十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大危机
(1929年-1933年)
大危机的影响国
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工业下降
46.2%40.6%28.4%16.5%8.4%失业人数
1400万600万300万85万300万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原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2)严重弊端
第一,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二,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第三,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斯大林模式产生弊端的原因:客观上讲,一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二是缺乏经验。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集体农庄化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3)国际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环氧地坪涂料专用色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液化气燃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铁站附近用地居间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显示控制单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甜品店装修保密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空包装容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足疗养生馆内部装潢合同
- 2025年中国除静电扫毛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赛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嵌入式热敏打印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方程计算题
- 春节英语介绍SpringFestival(课件)新思维小学英语5A
- 进度控制流程图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供电副所长述职报告
- 现在完成时练习(短暂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的转换)
- 产品质量监控方案
- 物业总经理述职报告
- 新起点,新发展心得体会
- 深圳大学学校简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