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Literature
QQ.994885008Telrof.XieLanlan
Facultyofliterature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目录第四章异域形象学【主要内容】了解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式。【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结合文学形象学实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形象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参考书目】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奈瓦尔:《东方之旅》,王玥、曹丹红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阿布·赛义德:《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参考书目】乐黛云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载《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德】胡戈·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形象学》,方维规译,载《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3期。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思考题】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3、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异域形象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型。80年代,形象学研究体系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逐渐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形象学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文本对象,同时兼及其他文献资料,涉及到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具有鲜明的跨越性。
一、形象学的含义形象学(Imagologie)又称文学形象学、异域形象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形象,例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不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的异国形象的研究。例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西方文学中的阿拉伯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
根据我国比较文学界的研究状况,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异国异族形象分为五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中国文学作品及其他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等等;第二,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中国人形象,如:“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等等;第三,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文本中的外国人形象,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西班牙人形象”、“马克·吐温小说中的黑人形象”等等;第四,华人“自塑形象”。这是孟华先生所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称那些由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的中国人形象,但承载着这些形象的文学作品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它们或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例如,“北京人在纽约”、“北京人在巴黎”、“北京人在伦敦”等等;第五,外国人的“自塑形象”,指称那些由外国某个作家个人或集体所塑造的本国人形象,他们也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或者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者以处于异域中的本国人为描写对象,如“法国人在北京”、“美国人在上海”、“英国人在南京”等等。形象学VS文化形象学
第一,从研究的范围上看,形象学远远小于文化形象学。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而文化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则是无所不包,诸如空间形象、概念形象、机构形象等等,都是研究的对象。第二,从研究的目的来看,形象学主要探讨异国异族形象的内蕴,以及创造的规律和方式,了解世界各民族如何借用异国异族形象进行互相注视和评价,并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期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文化形象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人类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全球文化的健康发展。
形象学VS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相同:第一,二者所讨论的形象,概念一致,范围相同。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其他形象,诸如环境、场面、景物、事态、画面、氛围、意境等。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的人生图画”。第二,在存在形态上,二者都具有多种文本和载体。例如,文学理论中的形象,就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中。形象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亦然。区别:第一,从研究范围上看,二者各有所长,但又各有所短。一方面,形象学中的形象,仅仅圈定在异国异族形象范围内;而文学理论中的形象,则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形象。另一方面,形象学中的形象,既可取自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可取自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文献;而文学理论中的形象,则只能局限于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学作品。
第三,从研究的重点来看,二者不相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不在于追问形象自身是否真实、典型,塑造的是否成功,而是挖掘、寻找异国异族形象的文化意蕴,寻找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创造者的自我形象,研究由异国异族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自我民族的意识、价值观、生活观等等。当然也包括创造者的个人感受和评价态度等等;而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形象自身。它追问形象是否表现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生活的真实性;研究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创新性;是否具有艺术真实性;探讨形象塑造的是否成功,评判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第四,研究的目的不同。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异国异族形象背后所隐藏的自我形象,自我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意蕴,寻找与各民族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机遇,寻找沟通的突破口;而文学理论研究形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作家写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写的问题,总结创作成败得失的经验,从而指导文艺创作。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一)西方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1、荷马史诗:《伊利昂纪》中的特洛亚人。之后,《奥德修纪》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在十年的海上漂流中,见到了一大批异国异族形象,领略到了各种异域风情。2、罗马诗人维吉尔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塑造了迦太基女王狄多以及一群女战士的形象。3、但丁在其巨著《神曲》中,也有许多异国异族形象。例如荷马、奥德修斯、迦太基女王狄多、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等。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4、莎士比亚戏剧中也出现了众多的异国异族形象,如犹太人夏洛克、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摩尔人奥赛罗等等。5、18世纪西方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猛增,其中特别是中国形象,出现频率最高。伏尔泰不仅写诗赞美乾隆皇帝,而且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狄德罗写了《乾隆盛京赋》。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国异族形象,如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智慧马国等。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土人星期五更是人人皆知。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6、19世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黑人吉姆,拜伦的浪漫主义组诗《东方叙事诗》中,也出现了一组异国异族形象。7、20世纪欧洲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更是众多,其中关于中国人形象的描述也是长长的一串。例如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中塑造了主人公金福的形象,约瑟夫·梅里的小说《英国人和中国人》,保尔·蒂伏瓦的小说《中国蝉》等等,都涉及到各种中国人物形象。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二)中国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1、《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异国异族形象,先民们把他们想象成“异形异禀”,如羽民国、无肠国、黑齿国,一目国、长股国、反舌国、射姑国、一臂国等等,多达几十种。2、明清时期,在《西游记》中,吴承恩描绘了乌鸡国、车迟国、西凉女国等异域风情。在《红楼梦》中,我们时而也能见到来自海外的贡品,如自鸣钟、玻璃镜、孔雀服饰等等。3、近代曾朴的小说《孽海花》,则描述了中日战争、中法战争的场面,甚至柏林、彼得堡的政治风云也进入了作者的视野。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4、现当代,一大批中国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并表现了基督教意识,从而对基督教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色。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里“夏瑜的死与《马可福音》里耶稣之死,有着大致相同的情节结构,都有被出卖——受折磨——被残杀——探坟——显灵等五个情节序列”。冰心则把自己和基督教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公式:“我+基督教=?”她一生的很多作品,似乎都可以看成是对这个公式的解答。至少,和这个公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地山思想中的宗教意识也很浓厚,沈从文认为,他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起,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而且,其“散文《落花生》就是一篇宗教布道的‘寓言’,它采用对话方式,隐含着丰富的教喻功能。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著名戏剧家曹禺的《雷雨》中,也充满着基督教意识。序幕一拉开,远处就有钟声,它是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和风琴声”,它为剧情确立了带有宗教性的氛围。尾声同样如此。剧中所有的人物“建立在现实世界里的所有希望都破灭了,包括财富与名誉,体面与幸福,欲望与爱情,理想与青春等都化为了泡影,剩下的是把灵魂寄托于上帝,由宗教音乐和《圣经》引入到一个神性的世界”。另外,在《雷雨》中也充满着以悲悯为核心的泛爱,“虽然‘家庭’的罪恶骇人听闻,但‘家庭’中的人物,最终不算‘太坏’,连周朴园都‘不坏了’。所以,既淋漓尽致嫉恶如仇地‘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又以‘悲悯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人物——受罪者与有罪者,把他们每个人都当做人——受罪的人与有罪的人”。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另外,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作家北村是共和国文学时代中唯一自称信仰基督教的作家,他在许多小说中,揭示了人物从沉沦到救赎的精神过程。例如小说《施洗的河》中的主人公刘浪。此外,像周作人、沈从文、张资平、林语堂、张晓风、海子、艾青、徐志摩等等,无不在创作中体现出西方的基督教意识。
二、中西文本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古今中外文本中大量的异国异族形象足以说明:形象学是一块丰腴的、广阔的、引人入胜的处女地,这不仅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也为形象学学科理论的生成筑就了坚实的地基。
三、形象学研究史线索:贝茨、巴尔登斯贝格、卡雷、基亚、巴柔、莫哈(一)传统形象学法国学者路易—保尔·贝茨:传统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他最先叩响了形象学的大门。1896年他撰文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三、形象学研究史
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20世纪初为形象学的具体操作,提供过典型范例,例如他撰写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学论文。
三、形象学研究史梵·第根:在“媒介学”一章中,把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看成是媒介的一种,在他们所写的游记、札记、报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者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进行对比,看看它们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上偏离了现实,并且讨论导致偏离的原因。实际上,这已经是准形象学研究了。
三、形象学研究史法国学者让—玛丽·卡雷:20世纪40年代,对传统形象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第一次提出形象学定义:形象学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2、注意到异国异族形象存在于各种游记,即各种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之中。这对关于形象的载体界定上,也是一个突破。3、认为形象是一种想象,也就是说,它既是作家这个创作主体的想象,也是全社会这个注视主体的想象。4、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卡雷身体力行,于1947年写作了《法国作家和德国幻影,1800——1940》一书,分析了140年间法国的政治、文学、感情、理智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它们在对法国树立德国形象的影响,从而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形象学提供了成功的研究范例。5、在宣传鼓动方面,卡雷为形象学摇旗呐喊,也作了很多工作。正是上述原因,他被视为传统形象学的奠基人。
三、形象学研究史法国学者基亚:对形象学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51年,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基亚辟专章讨论形象学,把它称为“人们所看到的外国”。基亚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形象学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的“一种新观点”,断言它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空地未曾开垦……这里的土地比任何地方都富饶”,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基亚也谈到了形象学的想象特征,即个人、群体,以及国家用形象来想象别的民族,但其结果往往和现实有距离。想象群体的范围越大,异国形象“越显得是漫画式的,图解式的和使人惊奇的”。对于形象学的任务,基亚认为“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形象,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另外,基亚还按时代和地理位置,对法国的形象学研究做了概述。最后,基亚也指出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可以帮助各民族在承认各自的幻想的基础上更加互相了解”。
三、形象学研究史(二)当代形象学巴柔:当代形象学的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他为布吕奈尔和谢夫莱所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写作了形象学专章,即“从文化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这似乎是“形象学”术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1、在巴柔看来,形象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异国异族的一种解读。“因此,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在于形象。”
三、形象学研究史2、形象又是作者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的表述,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代表一种文化现实,他所制作的异国异族形象则代表另一种文化现实,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通过形象来表明的。3、形象还关涉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与民族,他者即形象、形象所代表的异国异族。“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在描述异国异族形象时,受制于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对自我与他者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看法和观点是自觉的。区别只是在于:有的表现的较为激烈而明显,而有的表现得则较为隐蔽而微弱罢了。对自我与他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论述,被认为是巴柔关于形象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形象学研究史4、把法国年鉴史学派的有关理论引入形象学领域,即社会总体想象物这个概念。所谓社会总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identite/相异性,alterite)的阐释”.所谓双极性是指本民族、本国度对异国异族形象的阐释具有两种倾向。如果这种阐释符合本社会本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等,这就是认同性;如果这种阐释违背了本社会、本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等,这就是相异性。社会总体想象物成为当代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形象学研究史5、提出了套话这个重要概念。在形象学专章中,巴柔还提出了分析形象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文本外部分析和文本内部分析。文本外部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集体想象物;文本内部分析则依次按照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等层次来进行。6、还分析了形象制作者对异国文化现实的四种态度等等。
三、形象学研究史莫哈:1992年在法国《比较文学》杂志第三期发表了《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形象学的发展概况,指出“早在人类最古老的表现艺术中,就已有了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其历史可能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样悠久。”之后,他列举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形象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并提出了形象学的特征有二:一是跨学科性,二是引进了多种理论以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形象学研究史第二部分:依次分析了形象学的几个重要范畴:第一是形象,莫哈认为“文学形象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出的形象”。第二,社会集体想象物。这个概念和巴柔的见解是一致的。第三,莫哈还提出了异国异族形象应区分为意识形态形象和乌托邦形象两种类型。被社会集体想象物认同的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背离的形象就是乌托邦形象。可以说,在巴柔和莫哈的共同努力下,当代形象学的理论体系以基本确立。
三、形象学研究史当代形象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还借鉴了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些成就,使视野更为开阔,角度更为新颖,体系更为成熟。例如:1、对萨特想象理论的借鉴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在《从文本到行动》一书中,对各种想象理论做了研究。当代形象学从中借鉴了萨特的想象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突出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认为想象是创造性的,而非再现性的。据此,当代形象学在研究中更加重视形象的创造者即想象的主体一方。
三、形象学研究史2、从法国年鉴史派那里借鉴了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概念,注重创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社会群体对形象的阐释。3、对后现代“他者”概念的整合运用。“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认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他者”就是自我返现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而“他者”也往往在于自我的对照中彰显了自己,二者互相指涉,互相参照。形象学正是借助于异国异族形象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他者”的独特作用是自我无法达到的。4、接受美学、女权主义批评等等,都给形象学研究以启发。
三、形象学研究史(三)当代形象学的特点与传统形象学相比,当代形象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第一,传统形象学研究受文学理论上模仿论和再现论的影响,把它研究的重点放在再现者一方,即主要去探讨异国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它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背离的程度如何等等。而当代形象学研究主要受萨特想象理论的影响,把它研究的重点放在创造者一方,即异国异族形象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创作主体是如何研读、接受、注视异国异族形象的,这是在研究方向上的一大转变。
三、形象学研究史
第二,传统形象学只把异国异族形象看成是对现实的复制,只注重他者一方。而当代形象学则十分注重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之间的互动,即注重对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之间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异国异族形象与自我形象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异国异族形象之中,在审视和想象他者时,是以社会集体想象物,以自我形象作为参照系和背景。因此,他者形象形成之后,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出自我形象。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和否定。而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
三、形象学研究史第三,传统形象学已经注意到了形象的文化蕴涵,深入到文化的层次去寻找异国异族形象的来龙去脉。而当代形象学在注意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异国异族形象的同时,则更注重跨学科性,把研究的内容扩展到社会、地理、心理、哲学等学科层次,从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学科网络中,从学科的整体合力中去解读异国异族形象,以便得到更科学的结论。
三、形象学研究史第四,当代形象学十分注重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的合成分析研究。第五,善于广取博收,从其他文学理论中汲取营养。以上是当代形象学的五点特征。
四、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外部研究又可以分为二部分。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四、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一般来说,那些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的文本是更值得关注的。正如莫哈所说:
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因而也就是因袭传统、约定俗成的描述)的距离中。在这种情况下,就作家来说,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就文本来说,它对于集体想象的反作用也表现的最为明显。其次,无论异国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它都与作家的创作有关。作为外部研究的作家研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如果是后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书面的文字材料外,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茶叶、丝绸、园林就对形成17、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细微而复杂,必须仔细鉴别。钱钟书在分析笛福的反华倾向时指出,原因之一在于笛福作为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者”(Dissenter),肯定不愿意相信天主教耶稣会对中国的赞美,故反其道而行之。第三,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是,作家所描绘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张隆溪在考察了更大范围内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后也指出:
西方心目中的中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形象,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这不同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在不同时期,中国、印度、非洲和中东都起过对衬西方的作用,或者是作为理想化的乌托邦、诱人和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或者作为永远停滞、精神上盲目无知的国土。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形象学研究需要做大量的文本外部研究,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这一倾向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不满。20世纪60年代,在有关比较文学“危机”的争论中,形象学研究也遭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法国学者艾田伯都以此类研究更接近历史或者思想史而非文学研究为理由加以否定。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认为:
把比较文学的领域一下子扩大到包含对民族幻想的研究,这种尝试不能令人信服。确实,形象学研究的这一部分工作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但是比较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这些反对意见恰恰从反面印证了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具有的特性——跨学科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形象学在做大量文本外部研究的同时,并不排斥文本内部研究。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和完整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是两者并重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词汇。它们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比如法国思想家巴尔特在1974年访问中国后有如下描述:“中国很平静……民众来来往往,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歇斯底里。”这个看似中性的评价实际上是赞美性的,因为熟悉巴尔特的人都知道,“没有歇斯底里”是他对人对事的最高评价。除了研究一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外,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在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比如“洋鬼子”就是一个在近代中国文学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对这类词汇出现频率和规律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实上,这一部分研究往往与套话研究相互关联。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在当前的形象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里使用的套话一词,是法文“stéréotype”的汉译。该词原指印刷业中的“铅版”,其意义引申后,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如欧洲人常用来指称犹太人的“鹰钩鼻”,中国人用来指称西方人的“老毛子”、“大鼻子”等。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尽可能广泛的信息交流”。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由于它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最有效的混淆,因而在研究套话时,要注意它进行混淆的方式:1、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彼埃尔(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2、本质和两分法,套话一旦建立,就将世界和一切文化都分成了等级。3、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一些生理词汇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是等级关系。在对文本做词汇使用情况的统计后,就要进一步检查文本的生产,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怎样转化为一种陈述的意识。而只要涉及到“我”与“他者”的关系,立刻就会引出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来,我们应该对所有结构出文本的重要对立而进行鉴别。下面两组关系概括了所有的对立面: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第三是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19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突发事件风险响应
- 2024年度版权保护合同:某作家作品的版权保护与维权
- 2024版技术转让合同范本大全
- 设备安全与建筑施工协同
- 节能玻璃容器技术
- 2024年度合作协议内容
-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临床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民宿短租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度工程建设项目钢材采购合同
- 《公务员回避制度》课件
- 全市体育中考成绩分析报告
-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康复护理的历史发展
-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分享
- 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试题
- Part1-2 Unit3 Internship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英语精研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2)
- 一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个案护理论文
- 年末固定资产盘点计划培训课件
- 直播运营团队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解析
- 2023锦鲤购销合同鱼苗购销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