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_第1页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_第2页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_第3页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_第4页
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原载于201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其核心就是“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加快助推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因此构建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现代城镇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现代城乡体系,是漯河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终极目标。前言10月15日,受漯河市发改委与规划局委托,接受编制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任务。

10月23日,项目组成立,起草规划编制提纲。10月25日,项目组进驻漯河,并由市政府办组织召开项目动员会。10月26日——11月5日,项目组现场调研、踏勘,与各区县进行座谈。11月6日——至今,项目组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讨论方案,编制规划。工作过程前言漯河核心问题的认知?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肩负区域责任实现自身跨越??城乡组团发展各自为政,如何优化组合打造漯河都市区??食品安全日益严峻,食品产业发展何去何从??生态安全关乎大局成败,如何低碳发展塑造美丽漯河??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四面受阻,如何突破重围另辟新径?前言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内涵认知城市组团式发展的由来根据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形成机理,大致可以把其分为两类: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组团型城市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由若干个组团所组成,各组团均有各自的中心,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无论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形态如何,其本质上是一个城市。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组成的城市体系,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是一个区域系统概念。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河南省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解读河南省提出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是在传统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从其本质内涵上理解,此组团式发展兼有“组团型城市”和“组团式城市群”的内涵,更倾向于“组团式城市群”。城市组团是指一般距离省辖市中心城区30公里左右,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与中心城区分工合理、联系紧密的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城、县市级市区和符合条件的特定功能区。城市组团式发展是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和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内涵认知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关于规划编制的定位及重点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编制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提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区域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形态,避免大城市病整合:整合空间资源,形成统筹发展的格局共享:共建共享各类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的内涵认知结合以上的理解,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编制的定位:具有一定战略高度的概念性规划,在全市域层面,对于产业、空间、人口、设施、生态进行统筹布局。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用于指导下位城市总体规划、各乡镇规划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前言技术路线前言第一部分——序言第二部分——现状解读第三部分——路径研判第四部分——战略谋划第五部分——产业发展第六部分——空间布局第七部分——支撑保障第八部分——实施方略汇报主要内容101.序言规划总则区域发展概况规划背景规划总则国家层面中部崛起,国家城镇空间格局重构“四化”协调一体,美丽中国引领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区域生态、粮食、经济安全区域层面城市层面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乡体系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河南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区与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大势所趋漯河新区,呼之欲出大型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漯河区位优势提升规划依据规划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11】11号)《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漯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2—2030)》规划期限规划总则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等显著特征,同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故其规划期限不宜短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15—20年)。同时,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经综合考虑,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指导思想规划总则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坚持“两个不牺牲”发展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坚持区域统筹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谋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农业和粮食产出提高,以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强市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市域与外部空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交通对接、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协调。集约节约利用建设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倡高强度开发建设。区域发展概况

漯河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200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三县一区调整为两县三区,辖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并设立经济开发区,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面积2617平方公里。区域发展概况地形地貌:漯河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是我国地形上第二、三阶梯的接合部位。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平原,地形平坦,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主要气象灾害是水灾和旱灾。河流和水系:漯河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大小河流自西向东呈叶脉状,在安徽境汇入淮河。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土壤条件:土地质量好,酸碱适宜,土体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好,适种性广。生物条件: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172.现状解读区域形势分析发展条件分析既有规划拼合分析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区域形势分析国家空间格局重构,京广轴线发展明显京广轴线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三纵之一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确定“一带七轴多通道”中七轴之一,轴线联通京津冀和珠三角城镇群,具有国家性战略意义。中陆桥通道京广京哈通道全国经济布局的发展演变趋势郑州郑州郑州郑州80年代:“T”字型90年代:“π”字型90年代:“井”字型2010年以后:两横三纵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区域形势分析中部双雄,郑州与武汉区域博弈,郑州略逊一筹宏观层面,国家“5611”城镇空间格局新形成,武汉都市圈战略地位凸显,中原城市群缺失。格局城镇群名称5个国家核心城镇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海峡西岸、海南(南海)、天山北坡、哈长、店中、藏中南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天水、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淮)国家区域层面:京广轴向,大势所趋;郑州武汉,事关中部区域形势分析豫中南中心缺失,漯河要勇担重任,义不容辞漯河市位于郑州与武汉的引力点的边缘地带,处于郑州市的引力场之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要素的聚集。借助于交通优势和优良的自然环境,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群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区域形势分析综合竞争力逐步上升,水平中等偏上中原经济区各市综合竞争力水平分布大致呈“西北强、东南弱”的状态。漯河正处于西北和东南的分界处,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处于第4等级,排名第10,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区域形势分析市域规模小,市区规模大市域面积和人口均处全省倒数,但是市辖区人口却仅次于郑州、洛阳、南阳和商丘,为河南省第二层级的城市。因此,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GDP总量也体现同样的特征。中原经济区层面:小市大城,食品名城,双河拥城,生态宜居区域形势分析食品产业名扬天下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产业定位

国家食品名城;省内唯一食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食品工业区位商位居前列;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区域形势分析京广轴向发展趋势明显,意义非凡,漯河当把握大局地方发展诉求决定地方发展大局,同时,影响周边城市发展格局;京广轴线带状发展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关乎全局;郑州都市区、许昌和驻马店沿京广复合轴南北向组团发展趋势明显,但漯河区间出现断裂;平顶山和周口东西向带状发展,需由漯河为联系纽带。经济联系北向为主,西强东弱漯河城市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显示了地域相邻指向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空间上主要联系方向首选为中心城市郑州,其次为毗邻城市平顶山、许昌;经济联系整体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与东部地区联系较弱。周边城市比较:积极北上,主动融入;轴向联动,辐射周边区域形势分析区域竞争激烈,周边地区群雄并起打造区域中心,漯河条件趋于成熟从长远看漯河市更具备发展成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也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结论相一致。打造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符合漯河自身诉求表2011年河南城市竞争力报告

名次城市名次城市1郑州10驻马店2洛阳11漯河3新乡12三门峡4平顶山13开封5濮阳14许昌6鹤壁15周口7安阳16信阳8南阳17商丘9焦作18区位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区位优势明显,全省“一群三区”的结合部漯河位于中原城市群与豫东、豫南、豫西南等三个城镇发展区的结合部,与周口、驻马店等中心城市直线距离都在50公里范围内。另外,综合考虑漯河与许昌、平顶山的空间关系,漯河居于以此五个城市的地理中心,“一群三区”的结合部。同时,漯河又位于京广城镇发展带和洛平漯城镇发展轴上,具有双轴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豫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中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196个国家公路枢纽之一,承担了提高综合运输整体效率、带动周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重要功能。资源条件分析发展条件分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面积总体趋减,人地矛盾尖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水资源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沙颍河通航在即,城市建设围绕河流生态景观展开开采利用率低,利用潜力大地下水相对富足且稳定发展条件分析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资源盐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舞阳县境内。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具有广阔的开采利用前景,对发展舞阳盐业、盐化工业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旅游资源及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自然景观较为缺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漯河市A级旅游景区6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1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图2000-2011年漯河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均生产总值较高

从2000年至今,经济总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速15.36%。截止2011年底,漯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67.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漯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图2000-2011年漯河市城乡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漯河市区经济集聚度相对较高,但对周边辐射强度一般;舞阳的经济实力明显小于临颍,且集中在县区;临颍的经济辐射受到许昌的影响较大,与漯河市区的联系较小;漯河中心城区联系舞阳和临颍的轴线上经济发展欠缺,需进一步加强之间的联系。图漯河市域城镇经济综合指数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集聚区贡献突出三次产业结构失衡,有待优化2000年以来,漯河市产业结构从“二一三”格局变为“二三一”格局。第一产业比重从24.6%降至2011年的12.4%,第二产业比重从53.1%增至69.7%,第三产业比重则从22.3%下降到17.9%。图2000-2011年漯河市产业结构演变图

产业投资结构呈多元化格局从投资结构来看,漯河市目前已形成由股份制、民营经济、外商投资及国有、集体等多种性质企业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市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图漯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投资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集聚区贡献突出产业集聚区贡献突出目前,漯河市域6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占全市的67.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职工人数11.48万人,占全市的59.5%。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表漯河现状产业集聚区一览表集聚区名称规划面积(KM2)主导产业临颖县产业集聚区16.2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舞阳县产业集聚区12.42盐化工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12.59高端服务业、服装制造、医疗器械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12.05食品加工、电子机械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24.2食品、高新技术产业漯河市淞江产业集聚区8.6食品、食品机械产业空间分布各自为政目前市域产业布局可以概括为三大圈层,呈现服务业-工业-农业由内向外的圈层布局。农业集中在在临颍县、舞阳县和召陵区;第二产业集中在以产业集聚区为工业载体的各区县,在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召陵区都占有较大的工业比重;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是产业之间协调合作较少,没有市域范围整体的规划统筹。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条件分析漯河市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2011年,漯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9487元(约合4608美元),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2.4:69.7:17.9,工业内部结构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从总体上看,漯河市市已经进入到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依然是未来一段时期漯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城镇化处于中期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漯河市城镇化水平为40.92%,已经进入中期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较为显著,农民“隐形失业”现象逐步突出,人口开始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加快。发展条件分析城乡统筹特征: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差距逐渐拉大城乡统筹总体处于城乡分野阶段并逐步向城乡融合过渡城乡发展条件阶段产业特征用地特征交通特征环境特征设施特征形态特征城乡混杂阶段乡村工业化,“镇村型”经济兴起,乡村地区充满活力用地功能混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较强的“道路指向性”,建设主要沿着道路“一层皮”展开,马路经济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公共物品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设施严重不足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乡面貌混为一体城乡分野阶段开始出现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兴起,城市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业进园、住宅进区、商业进场,城市和乡村蔓延得到一定遏制高速路、快速路开始涌现,城乡之间联系频繁城市和乡村特色双重强化,人居环境和城镇风貌有较大改善城乡设施出现不均衡特征,工业居住出现分离,单一居住组团出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发展城乡融合阶段产业纵向提升和横向扩展同步展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最终城乡经济同样发达建设用地逐步向交通枢纽地区集中,城市、乡村边界消失逐渐进入“公共交通”时代,大运量快速公交成为主要出行方式大面积的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包围着居住社区,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呈网络化特征,城乡服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城乡差别消失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城镇空间联系格局演化1986年,漯河市各个城镇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经济联系并不紧密,处于国道与省道上的城镇联系性相对较强。2001年,京珠高速在漯河通车,增强了中心城、临颍以及之间城镇的联系度,舞阳与中心城区之间还主要依靠省道,联系性相对较弱。2004至2005年,随着宁洛高速的建成通车,中心城区与舞阳的联系度增强,而临颍由于泄洪区的阻隔,联系度并未增强。2011年,京广客运专线通车,增强了漯河与郑州的联系,即增强了京广带上的联系度,也进一步增强了与临颍的联系度。1986年2001年2004年2011年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城镇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性明显,但网络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网络格局的影响,城镇布局受交通指向影响明显。城镇空间分布形成“三足鼎立、一主两副”的格局,轴带之间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联系、生活习惯等影响,缺乏联系,导致网络化程度不高。城镇空间发展特征中心城区辐射能力较弱,舞阳与临颍组团间缺乏联系结合道路网连接度、通达度、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等指标分析,中心城区对于周边地区辐射能力有限,由于临颍相对舞阳,经济产业具有独立性和竞争力,漯河中心城区对临颍辐射力小于舞阳。同时,舞阳与临颍之间由于缺少快捷有效的道路网连接,各种要素流动不畅,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亟需优化整合一方面,战略性发展空间缺乏方向性指引。漯河市中心城区有4个产业集聚区,都分布在中心城区四周,且产业具有雷同性发展,战略性空间发展缺乏引导,造成工业围城现象。另一方面,空间发展无序、分散。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引导,导致城市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张蔓延。中心城区圈层蔓延,均质拓展,外围区域多面出击,主导发展方向不明晰,导致城市发展无序扩张。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中心城区首位度较高,组团间差距较大漯河市中心城区首位度约为3.7,城镇首位度较高,吸纳集聚效应明显,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强。临颍组团中心城区人口为19万,舞阳组团中心城区人口约为11万,各组团规模总体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企业的能力较差,在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偏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县城极化作用不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城镇规模结构特征城镇区人口规模(万人)数量(个)名称50万以上1漯河市区10万-20万2舞阳县城、临颖县城4万-8万22三家店镇、吴城镇、王岗镇、杜曲镇、大刘镇、辛安镇、孟庙镇、莲花镇、太尉镇、新店镇、召陵镇、龙城镇、商桥镇、裴城镇、孟寨镇、万金镇、邓襄镇、瓦店镇、繁城镇、北舞渡镇、巨陵镇、台陈镇2万-6万19姬石乡、问十乡、空冢郭乡、保和乡、阴阳赵、马村乡、黑龙潭乡、王孟乡、李集乡、固厢乡、大郭乡、九街乡、侯集乡、章化乡、文峰乡、陈庄乡、姜店乡、皇帝庙乡、青年乡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乡镇规模普遍偏小,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规模结构特征东西部乡镇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和北部人口分布较密2011年,漯河市常驻人口272.8万,人口密度为1042人/km2。漯河市的北部、东部人口密度较大,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城乡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分析中心城区与两组团之间职能分工相对合理漯河市做为地区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承担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各组团由于所处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条件的差异,除了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发展的主导产业有较大的差异。城镇职能结构特征乡镇职能趋于雷同,多以传统农业驱动型为主,发展动力不足分析漯河市各乡镇总体规划可以发现,漯河市70%以上的乡镇职能定位是以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等为主。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支撑能力弱,基本上未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镇区对镇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不利于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间纵向的行政隶属关系起主导作用,横向联系松散城镇之间除按纵向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的垂直联系外,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松散,城镇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有余,分工协作不足。《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临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为正在编制或近期编制,具有指导意义。《舞阳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2004年完成编制,时间较早,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提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战略,都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划已经不能适应舞阳县发展的需要。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人口及用地规模市域、县域总人口市域、县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县城人口中心城区、县城建设用地面积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300万人210万人120万人120Km2临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88.77万人48.29万人32万人38Km2舞阳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65.2万人29.7万人20万人23Km2从现有规划发展规模上看,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中心城区将向特大城市格局转变

总体规划确定到2030年漯河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120万,城市建设用地为120平方公里,漯河市将形成特大城市的格局。临颍、舞阳县城向中等城市格局发展

规划确定临颍县城2025年城市人口为32万,2020年舞阳县城人口为20万。至2030年,临颍、舞阳县城都将达到中等城市规模。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域范围内现状(2010年)总人口272.8万人,城镇人口106.8万人。2012版总规预测市域总人口300万人,城镇人口210万人。城市性质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国家食品名城,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南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临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漯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临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许漯地区食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兼容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为主的新兴工贸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之都,宜居城市,中原明珠。舞阳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舞阳县域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化工业为主的工贸城市。按照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漯河市提出了建设“食品名城、中原水城、字圣故里、乐活城市”的发展目标,临颍县城定位为漯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明确。舞阳县的功能定位需要根据近年来自身发展实际,同时从区域层面考虑,合理确定功能定位。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城市性质

临颍县:确定“一心、二轴、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舞阳县:以舞阳县城、北舞渡镇、吴城镇和莲花镇4个中心区为核心,形成了4大城镇发展区域.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城市空间布局

漯河市域规划构建漯、平、许成长三角的本市域部分,形成“一主两副,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主三副多组团”的城市总体格局。

漯河市总体规划及两个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格局,为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需要提升。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为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奠定了空间发展格局基底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一主两副,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结构,临颍县、舞阳县作为漯河市副中心城市,也确定了各自的空间发展格局,为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奠定了空间发展格局基底。漯河市中心城区“一主三副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需要提升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中心,为以老城商业板块为依托构建的市级综合商业中心,“三副”分别为西部副中心、北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其中西部副中心是以京广高铁站及两河景观资源为依托,构建以商务服务、高铁商贸、创智研发为主导,辐射豫中南的商务中心区。随着高铁的开通和两河景观资源的开发,将迅速推动西部城区的发展,西部中心作为辐射豫中南的商务中心区,应提升为市级中心,与综合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城市双中心。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发展方向从城市发展方向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对接临颍和舞阳漯河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方向遵循“北联、西进、东优、南控”的总体思路来进行。北联与临颍进行对接,西进与舞阳呼应。临颍县城在发展方向上与漯河市中心城区的对接力度需要加强临颍县总体规划在县城发展方向方面局限于临颍县域范围,提出以向北发展为主,向南扩充发展。应在漯河市域层面提出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方面的策略,共同打造漯河市域南北向发展轴线。舞阳县城近年来按照向东、向北的方向发展迅速舞阳县总体规划确定向东、向北发展。建议工业搬迁到东部交通条件好的地段,而中心城区向北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目前舞阳县城在东部布局了产业集聚区,在北部规划了北部新区,已经初具规模。中心城区、临颍、舞阳县城发展方向呼应,一体化趋势明显按照各自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未来中心城区、临颍、舞阳县城将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一心、二带、一基地、五大产业集聚区”名称原规划总面积(km2)扩容后规划总面积(km2)原定主导产业新定主导产业国家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4.231.85食品食品加工、食品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12.0521.73电子信息、食品及加工配套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电子机械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13.9613.96(剔除西城区6.49)医疗器械、服装纺织、汽贸物流纺织服装、医疗器械、商贸物流淞江产业集聚区8.68.86医药食品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临颍县产业集聚区16.5623.72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电子电器舞阳县产业集聚区12.4219.63盐化工盐化工、机械制造、制衣制鞋

从空间上看,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产业集聚区、淞江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工业围城的格局。从产业分工上看,主导产业定位重复。特别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除舞阳产业集聚区和沙澧产业集聚区外,其余四个产业集聚区均把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作为主导产业。规划拼合分析漯河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拼合分析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中国食品硅谷▪生态智慧新区城市职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中国食品名城核心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功能互补的簇群式市镇体系。发展规模规划期末(2030年),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87平方公里,规划期末(2030年),新区总人口为8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65万人;村镇人口为16.1万人。产业发展以高效食品产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现代农业为基础,发展科技服务产业、现代商业、总部商务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化服务业,最终形成都市工业、都市农业、都市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区型城市产业体系。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新区及拓展区总体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漯河市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以实现拓展区的新型城镇化为出发点,提出拓展区发展的三个方案,分别为拥河而建、依河而建、依城而建。漯河市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为初步方案阶段,但对漯河市向北与临颍组团之间空间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本次规划提供了空间布局思路。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新区及拓展区总体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漯河新区定位为中原经济区南部重要支点漯河新区是河南省六大新区(郑汴新区、焦作新区、新乡新区、洛阳新区、许昌新区、漯河新区)南部重要支点,是扩大中原经济区向内吸引集聚和向外辐射的主要引擎区域。河南省把漯河新区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中国食品名城核心区、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漯河新区现有范围拓展空间有限漯河新区现有范围是漯河市经济基础最优区域,涉及郾城区黑龙潭乡、召陵区和国家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潭乡主要是进行漯河港的打造,召陵区重点发展东部新区和东城产业集聚区,国家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已成规模,所以漯河新区只是对范围内各个功能区资源的整合优化,拓展的空间有限,无法支撑自身定位。

漯河市拓展区将成为承担新区功能的重要区域漯河市拓展区位于市域南北向发展主轴线上,与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一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漯河市向北与临颍组团对接的先行区域。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新区及拓展区总体规划拼合分析漯河新区、漯河市拓展区总体规划分析总结乡镇名称乡镇数量规划镇域人口镇区人口规模镇区用地规模临颍县1458万20.36万22.11Km2舞阳县1134.96万12.93万16.49Km2郾城区741.33万24.23万27.04Km2源汇区412.94万6.6万7.26Km2召陵区632.4万11.9万10.55Km2合计42180万76万83.45Km2对市域范围内42个乡镇总体规划,从规划镇域人口、职能定位、镇区人口规模、镇区用地规模四个方面进行了拼合分析。规划拼合分析市域各乡镇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乡镇总体发展规模偏大各乡镇总人口为180万,镇区总人口80万,与漯河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相比,分别多出60万和50万人。相应的镇区总建设用地规模83.45Km2也偏大,应与人口规模向匹配。

各自为政、全面开花的乡镇均衡发展模式不符合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需要各乡镇各自为政、全面开花的均衡发展模式不符合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需要。

位于发展轴线上的乡镇不足以支撑轴线的发展对处于两条发展轴线上作为支撑节点的乡镇(商桥镇、大刘镇、吴城镇等),其总体规划并没有从战略高度针对性的提出发展规模、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规划建议,不足以支撑市域发展轴线的发展。

一般乡镇应结合生态建设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及规模沙河与澧河之间、澧河与颍河之间除了蓄洪、行洪的生态安全考虑之外,还应该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生态建设,同时打造农业生产基地。一般乡镇应结合生态建设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及规模,可基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适当减少工业发展,以发展商贸服务为主。规划拼合分析市域各乡镇总体规划拼合分析各乡镇总体规划分析总结总结: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共同奠定了未来漯河市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基底。形成了一个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和两个中等城市(临颍、舞阳县城),共同构成了“一中心、两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交通、产业、功能等方面的联系不够密切,发展轴线上没有形成战略支撑节点。

作为中原经济区南部重要支点的漯河新区,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县城、各乡镇管理自成体系,规划编制主体不同,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且各自为政、全面开花,需要从宏观上统筹规划与整合。

基于生态建设,部分乡镇的发展定位及规模需要调整,使各种要素更加向中心城区和组团集聚。规划拼合分析533.路径研判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漯河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模式研究与路径研判行区划上,1949年,漯河市与郾城县分设。经济发展上,条块分割与相互封锁的管理体制,人为割断漯河与周围广大农村的经济联系,限制了这个地区经济中心的发展。特别是1965年开始,十年文革时期,城市建设停滞,城镇化水平急速下降,10年间下降约2.2个百分点。漯河市域总体上形成了城乡二元隔离的空间格局,随着城乡分制,城乡之间缺乏流动,城市及其工业得到有限发展,乡村因缺乏积累而得不到发展。1957年京广铁路通车,漯河交通区位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周边地区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地,从而代替周口、北舞渡等旧的物质集散中心。1964年沙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市区沙河南北连成一片,一些工厂企业逐步向沙河以北扩建。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传统经济时代(1949—1975)1986年漯河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临颍、舞阳三县和源汇区。全市人口201万,包括4个办事处、42个乡、8个镇,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县域行政范围保留至今。全市经济发展全面复苏,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升,1975年城镇化水平为4.7%,1990年为10.7%,年均增长0.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漯河市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得以快速确立。1985年底,漯河市区以京广铁路为界,大致为铁路东、西两部分,铁路以西主要为商业区,铁路以东主要为工业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漯阜铁路与漯舞铁路相连接,形成沟通京广、京九两大干线的联络线。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计划经济时代(1975—1992)截止2000年,全市共包括4个办事处、25个乡、26个镇,共计减少17个乡,增加18个镇。1992—200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25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趋稳。中心城区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呈现圈层式空间拓展的态势,尤其以双汇集团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区拓展、以沙北新区为依托的城区跨河拓展;临颍跨越107国道向西靠近京广铁路发展;舞阳县沿330省道向东发展,同时向南靠近铁路发展。整体上本阶段以中心城区扩展为主,而中心城区与县区之间、县区城镇之间的联系较弱。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经济转型时代(1992—2000)截止2011年,全市包括3个街道办,4个社区,16个乡,32个镇,共计减少9个乡,增加6个镇。从2004年——2011年,城镇化率增长10.9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1.56个百分点。2001年——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67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除了2006和2009年,其它年份的贡献率都在30%以上,这说明漯河市的GDP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严重依赖于食品工业。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新经济时代(2001—2011)2001年——2011年的城乡空间变化比较大,其中在城市周边新建和扩建的新区及产业集聚区是现阶段空间演变最显著的特点。市区周边主要包括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东城产业集聚区、淞江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工业围城的空间布局形式。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提升了漯河的交通区位条件。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新经济时代(2001—2011)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路线长度京珠高速石桥至邓襄段2001——京港澳高速郑州至漯河建区域北起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途经郑州、许昌、漯河3个省辖市2008双向八车道扩建改造119.6KM高速铁路一一京广客运专线2006建设,2011交付高速北站京珠高速公路北出入口处,龙江路与金山路交叉处的东南角新建——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航运工程漯河港至周口港2008—201183.9kmⅣ级航道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行政区划调整全市乡集镇持续减少,建制镇不断增加,反映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1992—2000年为撤乡建镇的高峰期,城乡的城镇化进程全面展开,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2000年以后,撤乡建镇数量逐步减少,但是撤乡设街道办、街道办改社区数量逐步增加,中心城区与县城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内极化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中心城区实现快速崛起。政策体制机制行政布局体制下的城镇群体空间计划指导体制下的城镇群体空间市场纽带下的城镇群体空间形成时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特点1、空间布点均衡2、计划调拨配置城市间发展资源3、城市间行政分割严重,相互封闭1、空间地理接近2、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同时存在,以指导性调节为主3、中心城区作用加强,城市间行政分割开始松动,呈有限开放态势1、城镇密集分布,大中小各类城市呈现一定等级结构2、市场纽带作用加强,逐步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3、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增强,城市间开放度加大,初步出现区域一体化态势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空间要素运动机制漯河市城市空间的三次跨越式发展解决了城市规模门槛的问题,从跨越京广铁路发展解决了城市工业发展的问题,从跨越沙澧河发展解决了城市生活空间的问题,从跨越国道高速解决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问题,跨越也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为城市快速增长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第四次跨越,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跨界?跨河?生态安全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城市组团式发展案例研究案例借鉴强化区域核心强化区域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中心城区进一步集聚高等级生产业要素,强化高端职能;传统产业和城市一般职能向外围疏解,在外围寻找新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应当通过职能、产业的统筹安排,形成多组团格局。对于一些在空间上已相对独立,且与城市空间发展目标没有冲突的职能,可以在原地调整、完善;对于在空间上已经出现聚集雏形的职能,可以继续聚集;对于有待长足发展,或是处于不稳定或散乱状态的职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改善生态环境重点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城市功能的外溢,解决城市中心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挤、人口集中等问题,通过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管理,外围生态绿地、郊野公园的建设,绿色隔离空间的管理,保证空间的优化,促进区域的整体增长。注重通道建设良好的交通条件将有利于城市更大程度融入区域,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将有利于加强城市内部的产业联系,促进职能分工的形成。新加坡概念规划石家庄都市区规划泉州城市总体规划模式研究与路径研判中心职能的疏解与优化一方面需要中心城区在空间上积极拓展,适应增长带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将中心职能适当分化疏解,完善扩大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积极培育外围新的功能增长点。提升外围县城发展活力和承载力把县城纳入中心城市组团体系,成为中心城市的特定功能区,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和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为县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漯河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主要是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扩大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极化高端生产要素,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职能提升,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业和低端城市职能。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未来漯河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是目前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城市功能的外溢,解决城市中心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挤、人口集中等问题,通过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管理,外围生态绿地、郊野公园的建设,绿色隔离空间的管理,保证都市区空间的优化,促进区域的整体增长。整合城市发展空间、打破行政壁垒突破诸侯经济,打破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产业空间布局,组团联合发展,统筹协调中心城区、各县城、乡镇的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把各个空间实体单元的发展诉求在市域层面进行调整统一,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格局。设施的对接与配套强调各发展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对区域性服务职能进行主动承接,构建大型基础设施通廊,层级配置各种服务设施。644.战略谋划战略定位战略措施城镇化预测与城镇规模战略定位

全国食品安全名城,食品研发基地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的重要支点河南最佳生态宜居城市重要的区际综合交通枢纽,豫中南中心城市战略措施“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截流聚能,打造中心积极承担郑州都市区部分职能,强筋固本,着力培育打造中原经济区中南部中心,辐射周边,串联武汉都市圈。顺势而为,一路北上积极北拓,加强与郑汴都市区、许昌都市区的联系协调:全面融入、借势发展。协同周边,共筑同盟

联合许、平,构筑“成长三角”,实行互补的产业发展策略,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和中原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促进城镇化发展,构建平许漯大城市圈。战略措施“三化协调,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统筹中心城区、城市组团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把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城市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按照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要求,建设发展城市新区,强化新区产业支撑,带动人口集聚。战略措施“组团布局,引导开发”的空间重构战略空间重构要进一步强化核心增长极,进行组团布局,构筑区域内的功能复合组团,引导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各种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区以及城市组团集中,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向优势区位的集聚,以达到发展的集约化与优质化以及城市功能在合适区位的分工,实现区域的均衡化与和谐化。通过采用TOD模式,将大运量交通、道路系统和土地利用三位一体,引导城乡空间的拓展,构建TOD轴线连接,中心城区、城市组团、特色功能区和乡镇等空间单元有机组合的多中心、网络型、生态化空间结构。通过采用SOD模式,在城市新区等要促进开发的地区,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大型社会服务设施以及某些商业型设施的建设,从而对各种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战略措施积极融入许平洛与中原经济区产业链体系,继续增强食品制造、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商务服务、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内部组团产业分工协作,构建多元、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食品产业实现三个转变:从肉类食品加工向高端化食品加工转变;从食品加工制造向食品全产业链转变;从食品生产基地向食品研发基地以及综合服务中心转变。“分工协作、转型跨越”的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措施漯河做为全国的食品名城,生态安全的保障毋庸置疑,通过生态优先的规划方式,确保城市的发展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满足食品工业对生态环境的严格要求。以农田、水系、湿地、林地、城市公园和社区生态单元为主体建构“全空间生态网络”的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实施河流战略,以水为媒,充分利用沙澧河独特的滨水景观,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肩负水系及沿岸生态的保护,同时借力沙颍复航的契机,借船出海,将滨水景观东西拓展,以水连城,以城汇水。“全域生态,永续利用”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战略战略措施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强调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组团之间快捷的交通联系,实现各种要素流的相互联通。快速路网作为促使产业、服务等组团发展动力的形成与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应重点推动建设。同时,提供配套公共交通系统,以进一步支撑组团式发展格局的形成。统一安排尚未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共同构筑市域内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协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各项基础设施对土地的分割,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文体设施、医疗设施以及福利设施的共建共享,均衡配置。“协调整合,共建共享”的设施配套战略城镇化预测与城镇规模根据综合增长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总人口进行预测,结合漯河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市域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发展中不确定的因素(如人口制度、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化等),预测规划期末漯河市总人口约为310万人。人口规模预测根据人均GDP测度法、回归方程测度法预测漯河市城镇化水平,同时考虑各县区、乡镇的发展态势、外部条件的互动变化及强化市区的发展战略,预测规划期末漯河市城镇化水平为75%。城镇化水平预测735.产业发展产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空间布局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产业竞争力分析主要产业区位熵分析从漯河市主要行业在河南省及全国的区位熵计算结果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印刷业区位熵较高,在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另外,其木材加工业、烟草制品业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行业在河南省的区位熵在全国的区位熵非金属矿采选业0.060.13农副食品加工业3.725.12食品制造业5.6510.85饮料制造业3.024.87烟草制品业1.894.33纺织业0.400.3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250.6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071.3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42.32家具制造业0.510.59造纸及纸制品业3.465.1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322.3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480.4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270.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10.84医药制造业0.510.68化学纤维制造业0.560.25橡胶制品业1.731.85塑料制品业2.441.83产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区域地位河南省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轻工产业、建材工业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产业、有色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京广产业带(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造纸、汽车零部件)。结论从全省产业布局情况来看,漯河市在全省产业发展框架和产业发展轴线下,应着重接轨全省主导产业,积极承担区域产业职能分工,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造纸、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服务等产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区域地位

漯河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链与产业分工趋势《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对漯河及其周边城市的产业定位为:许昌:轻工、电力装备制造周口:农副产品加工平顶山:重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驻马店:食品、医药工业漯河:食品工业、区域物流漯河应在省内积极对接郑汴都市区、协作周边城市、借力地区优势与本地产业基础,与周边地区形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代表的食品工业产业链以机械、电子电气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以高品质品牌化纸品、特色盐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链以新能源研发、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以及联动水、陆、铁、空的多方位现代物流产业链。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总体定位中国重要的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南省特色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中心总体思路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实施产业升级转型和区域开放协作战略,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区域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漯河在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地位。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发展目标总量目标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进入河南省第二方阵;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域产业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产业集群目标重点培育食品加工、盐化工、电子信息、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能耗目标单位GDP能耗降至0.8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0.7吨标准煤/万元。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升级在巩固提升食品加工、造纸、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高级化和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网络集群化推动制造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注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产业网络集群。产业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各次产业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区域其他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拓展为促进区域产业价值提升,摆脱资源依赖型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应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游高端环节拓展,逐步从简单加工制造过渡到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定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围绕区域优势产业资源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特色产品设计制造产业链等,通过产业链乘数效应促进产业增值。通过完善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法制环境等措施,建立起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网络,在市域内部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构筑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以都市发展区为整体的循环体系——生态城市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终极目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利用生态设计手段,构筑包括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统筹城乡生产、生活,建立高效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单元的循环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运用生态园区理念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按照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产业的合理空间组织,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形成以资源—生产—再生资源模式为基础的循环型产业集群或循环经济区。以企业为单元的微观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系统构建企业内部生产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微观层次上的体系。以前企业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而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可通过新的技术工艺,使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以促进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工业——将漯河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食品研发基地、食品文化基地。完善食品产业链。建立食品加工原料供应基地;促进食品包装、食品机械、食品印刷、食品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推进食品产业高端化。根据市场趋势,开发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等高端食品。依托双汇集团,巩固提升猪肉加工优势,扩大禽肉和牛羊肉加工规模,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精深加工比例,建设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功能型饮料、果蔬汁饮料、啤酒、乳制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建设中部饮料加工制造基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造纸行业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装备及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促进造纸业向无污染方向发展,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提高造纸业的集中度,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加快低档印刷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等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各类加工原纸质量,大力开发柔性包装纸、复合纸、汽车滤纸、装饰涂布纸、喷墨纸、干法系列纸等新品种。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盐化工行业延伸盐化工产业链。依托舞阳盐矿资源,加快盐矿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围绕盐-烧碱及下游产品产业链、盐-纯碱及下游产品产业链、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产业链,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特色盐化工产品为核心的盐化工产业链。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专业化、集群化物流业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依托漯河的食品产业,以双汇冷藏物流中心为龙头,带动其他农副产品冷藏物流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冷藏物流,把漯河建设成为辐射全国的高水平专业冷藏物流中心。依托漯河粮食生产加工优势,积极发展以中储粮漯河物流和鑫泰物流为引领的粮食物流,把漯河建设成为影响全国的粮食物流中心。依托海尔、苏宁、美的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在漯河设立分销中心,带动家电物流快速发展,把漯河建设成为中原地区的家电分拨中心。加快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建设,着力打造豫中南汽车物流中心。壮大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支持双汇物流通过管理信息化、配送集约化、业务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做大做强,建设成为引领行业潮流的全国著名冷藏物流龙头企业。强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各物流节点、专业市场、物流企业、供应链中主导企业、及相关社会用户为服务对象,构筑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交易公共平台、第三方物流交易支持平台、物流应用服务平台、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提高区域物流整体水平和效率。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文化、旅游业——资源整合,打造区域品牌旅游业开发精品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主抓城市旅游、工农业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修学、体育训练等特色旅游活动,实现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加强全方位营销。加强旅游形象的设计、包装、塑造和宣传促销。围绕整体的主题形象,加强旅游形象宣传促销的合作,坚持宣传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持久性,提高形象宣传促销的技术水平。加大营销力度。在主要进行观光旅游市场营销的同时,也重视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产品的营销,巩固和扩大漯河市旅游客源市场。实行区域合作战略。漯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客源市场的开拓都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既包括漯河市与许昌、洛阳、郑州、开封等省内城市的合作,也包括与襄樊、荆州、武汉、西安等省外城市的密切合作,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以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引领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区内的新型显示、消费电子、新能源动力、生物制药高技术企业为依托和重点扶持对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名牌企业,形成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产业发展战略与调整路径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快农业产业链向横向和纵向延伸,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配送、农产品营销展览、农业技术研发支持等产业环节,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到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完整大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比较收益。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农户进入市场,通过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益快速增加,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产业空间布局总体布局结构:“三带三片四区多点”三带京广优势产业发展带、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漯舞城镇产业带三片临颖城市产业片区——重点建设休闲食品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发展商贸和文化旅游产业。漯河城市产业片区——建设高端食品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新区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业等高层次服务业。舞阳城市产业片区——发展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商贸和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四区东北部——高效农业种植区(辣椒、棉花、粮食等)西北部——特色农业示范区(花卉、果蔬)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区(瓜果、蔬菜)西南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粮食、果蔬等)多点包括杜曲镇、商桥镇、吴城镇、北舞渡等重点产业区域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为保证漯河中心城市的经济高效运作,必须根据各县市组团的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客观条件,在区域内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各市县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功能定位:市域工业研发中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及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产业选择:以食品研发及高端食品制造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等为重点发展产业发展策略:以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东城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中区为依托,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及高端食品企业集聚,打造市域高新技术产业及食品研发制造中心。

漯河中心城区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功能定位:市域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选择:商务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策略:以漯河商务中心区规划建设为核心,促进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打造高品质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休闲食品制造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文化旅游区产业选择:以休闲食品制造业、电子机械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发展策略:依托临颖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漯河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加快电子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整合繁城民俗文化、南街村等特色旅游资源,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漯河新区组团临颖组团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功能定位:盐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基地产业选择:盐化工产业、造纸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策略:依托舞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特色盐化工产业集群,加快传统工业升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北舞渡:基于其既有发展基础及特殊区位,定位为市域商贸旅游服务集散地,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生态休闲旅游及相关产业。吴城:作为漯河中心城区组团与舞阳组团之间的重要节点,以专业交易市场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物流等产业。商桥:作为漯河中心城区组团与新区组团及临颖组团之间的重要节点,结合其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相关服务产业。舞阳组团核心节点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职能定位与功能分工盐化工产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业旅游服务接待旅游服务业商贸服务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