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解_第1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解_第2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解_第3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解_第4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春秋战国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西汉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考试大纲: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演化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有新发展隋唐正统受挑战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受重视压制独尊新发展空前强化利用全盘否定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须要(居于统治地位)

学法指导(1)切入点:确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确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2)演化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相互批判、相互取代、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见、特点2.整体:学问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学问系统化,整体化(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问梳理】一、出现“百家争鸣”缘由:1、社会变革: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建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士、农、工、商,所谓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顾炎武《日知录》一、出现“百家争鸣”缘由:1、社会变革:士的崛起、活跃,并被重用。2、教化变更:学术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兴盛)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渐渐瓦解……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供应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沟通。——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3、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运用,井田制崩溃;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根本缘由)4、政治:分封制趋于瓦解,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更,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相识:确定时期的文化是确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诸子百家)针对社会变革发展不同的见解,进行争论,相互诘难而又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即“百家争鸣”局面。各学派不同政治主见“百家争鸣”哲学思想

特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各学派之间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取、融合;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

概念呈现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方法提示归纳历史事物的作用与影响,应从分析其内容入手,先具体分析各项内容的作用,然后从总体上概括其深远影响。学问升华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协调人际关系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根本目的:

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德礼仁“克己复礼”思想核心: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1、“仁”为思想核心。一是协调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为政以德”。2、“礼”为根本目的。一是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二是维护西周的奴隶主统治秩序。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保守性:主见复原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内容评价思想学说核心“仁”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政治主张

“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但是“复礼”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等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弟子三千儒家六经历史上的孔子奔波中的孔子至高无上的孔子袁世凯与孔子新文化运动与孔子文革与孔子世界与孔子人之孔子孜孜不倦的学者知人论世的通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天知命的达者孔子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影响深远于氏坊——贵于天子的圣人之家“圣人”孔子今天的孔子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世界的孔子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汉内斯·阿尔文(诺贝尔奖获得者)“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提倡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但也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冲突,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养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新闻点击:国人不行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2、孟子(1)、施政主见:“仁政”(2)、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3)、伦理观:“性本善”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荀子“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主要思想★政治:“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民本)★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伦理观:主见“性本恶”?唯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糅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见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孟子主见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志向化的色调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探讨:今日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化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有主动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见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日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塞翁失马;福祸相依A、老子的思想(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世界观(2)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3)政治主见: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政治观(4)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朴实的辩证法)——方法论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

三、道家学派孔子与老子的对比

“小国寡民”政治世界观对人民处世之道社会发展“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敬鬼神而远之”“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愚民思想”“中庸之道”“无为才能无不为”通过公民自律达到对社会的治理材料中体现庄子的什么主见?“齐物”“逍遥”“无所恃”天与人“不相胜”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四周的世界,从而摆脱诸如是非、得失、祝愿、生死等各种冲突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安静。老庄的思想特点:1、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有利于稳定社会,安定民心和经济的复原2、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人生观。。——“难得糊涂”,使人丢失了进取心,消磨了人的意志。3、乐知天命——随遇而安的性格。——导致中国的老百姓最能受苦和忍耐4、崇尚自由——留意自我的主动精神。——道家是百家中唯一讲“追求自由”的一家,这是很难得的5、一分为二——变更联系的辩证思想。——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法家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见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相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嘉奖耕战

发展趋势作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渐渐消逝,被儒家吸取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学问·梳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索: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更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需与时俱进。知识点拔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信任鬼神和天的存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墨子的思想主张:墨子思想评价:通关秘籍(1)在治国上,儒家主见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而荀子主见“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而庄子主见“顺自然”;韩非子主见,人要随自然而变。(4)在人生看法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强调“超脱”。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四、欧洲对儒学(孔子)的评价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觉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宝,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觉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扬神怪”。他信任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志向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奇异,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很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他们或者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或者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问梳理】一、汉代儒学的形成(1)斗争破坏,经济凋敝1、形成的背景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2)黄老学说,无为而治(萧规曹随)“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闻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黄帝老子黄老思想的内容黄老之学基础

黄老之学的核心黄老之学提倡——治身(养生)、治国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主动无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更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疆)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行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行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心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疆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3)经济复原;潜藏危机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改造儒学,即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学中,形成新儒学体系。【历史材料】【政治主见】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春秋繁露》4、君权神授

材料二“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春秋繁露》2、三纲五常3、春秋大一统【历史材料】【政治主见】

材料四“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春秋寒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材料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五“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5、天人感应(人们与诸侯都要听从君主;君权受天的限制;君主须以民为本)材料七“天之存在的意义,既是要求民众忠诚于君主,但更重要的则是要求君主必需以民为本,因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不管在今日看来如何奇异,甚或如何荒唐,但落到实处的则是一种民本主义,同孔子与孟子等先秦儒家是一样的担当意识。”——启良:《中国文明史》◆特点:◆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特点及实质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权色调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1、缘由: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2、表现:(1)尊儒:起用儒者参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倡儒: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兴办郡县学——儒学在民间起先处于独尊地位3.影响:(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主动:①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③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讲经图太学大礼堂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为了培育官吏、统一人们

思想,依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校(国立中心高校),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高校。古代的太学影响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主动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调,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主动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明清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发展1.历史背景: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1)离经叛道的李贽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3)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顾炎武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3.明清儒学的特点及作用社会转型时期——具有显明的封建叛逆色调和战斗精神明末清初三大家为什么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进步思潮呢?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新的思想在孕育★政治——★经济——★

思想——专制统治腐朽,阶级冲突、民族冲突特殊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加深。

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要求……

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2: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

材料3: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4:“万物皆生于两”,源于冲突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阳为道学,行若猪狗。——李贽二、代表人物及观点李贽的观点:材料5:“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1、反对盲从(神化)孔子;反对绝对思想权威;反对将儒学教条化2、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3、批判传统观念,提出男女平等,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民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静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的观点: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明夷待访录》“天下为主,君为客”、主见限制君权

……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工商皆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方法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君臣平等共治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日知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日知录》顾炎武的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主见限制君权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