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1页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2页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3页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4页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以某新农村建设用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建设场地的地质背景及其基本特征,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建设用地在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后可作为适宜的建设用地。Abstract:Takinganewruralconstructionlandasanexample,thedangerousassessmentofgeologicaldisasteriscarriedoutonthebasisofthegeologicalbackgroundandbasiccharactershasbeenanalyzed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basedonfieldsurvey.Theresultshowsthatconstructionlandaftertakingappropriatepreventivemeasurescanbeusedasasuitablelandforconstruction.Keywords:relocationproject;landforconstruction;geologicaldisaster;dangerousassessment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灾害类型多,分布广,且成灾强度高。为了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强调了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本文以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定性评估,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重点及土地的适宜性做了积极的探讨,以期为今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积累经验。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概况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选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拟建场地现均为耕地。场地北侧为村庄,南侧为山坡,西侧与310国道相临,东侧为一黄土质陡坎,陡坎上为民居。交通便利,拟建场地南北长152m,东西长121m,约27亩。共拟建86户,建筑面积户均160m2,为二层砖混结构。地形地貌评估区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缘区,渭河河谷地,属典型的山间河谷盆地,渭河III级阶地,地势总体比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总体上东南高,西北低。拟建场地由于受后期人为改造,原有地貌形态已不明显,整个场地开阔平坦。岩体类型根据岩土成因、力学强度及结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二类岩体类型,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着:耕植土层(Q4ml)、粉土层(Q4dl)。耕植土层(Q4ml):分布于场地表层,松散,不均质,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须和炭屑等杂质,有机质含量高,在场地耕植土之上覆盖有平整场地回填的素填土,以黄土状粉质粘土为主,夹砂卵石。素填土层厚0・30〜1.00m,耕土层厚0.40〜1.0m。地质构造评估区地处秦岭地槽、陇陆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错地带,渭河从中部地带通过,区内第四系黄土、第三系砾层覆盖广厚,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十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受“5.12”汶川大地震的波及影响,山体结构疏松,地质环境恶化,并且十分脆弱,导致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发生频繁。气象、水文条件评估区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冷温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湿热多雨。评估区内地下水依据其埋藏条件和赋存特征,主要为孔隙潜水,赋存于孔隙裂隙中的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斜坡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该类水受岩层裂隙发育程度和降水量的控制,其富水性较差,向西排泄于渭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早期已有村民居住,场地附近植被茂盛,适宜耕种,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削坡、坡脚开挖是主要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评估级别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区以低山为主,地形坡角普遍为15〜30°,多呈缓坡形态,地形较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地形条件较复杂;覆盖层厚度在2.0〜5・0m,岩性单一,岩土性质简单;评估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小,水文条件简单;不良地质作用占用面积比例小于15%,土质边坡高度小于8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根据“规程”综合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建设项目重要性该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的工程建设设施,依据“规程”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表,村庄人口在200-400人,该建设工程属中型建设项目,较重要。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及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按“规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确定该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工程评估级别为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不稳定斜坡位于拟建场地东侧,不稳定斜坡坡高5m,坡脚临空,开挖范围较大,平均坡度约80°。坡面较平直,局部凸型,少量掉块,坡体松散,坡体前缘为拟建场地,坡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地层岩性依次为:①耕植土,小于20cm,褐黄色一黄色;②粉土,浅黄色一褐色,可塑,土质不均,含少量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工程地质条件一般,物理力学性质一般。不稳定斜坡为人工形成,其破坏以崩塌方式为主,由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的分析可知,现状条件下发育的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较差,可能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在系统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的特征及拟建工程的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加剧和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加剧崩塌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剧的地质灾害为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振动等外力作用下,坡面应力场将会发生改变,有加剧不稳定斜坡失稳引发崩塌的可能,特别在雨季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加剧引发崩塌灾害的范围一般在坡体的前缘一带,对拟建建筑物以及施工人员和设备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害。预测评估: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的危险性预测评估不稳定斜坡的坡面未做任何防护处理,筑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均在斜坡坡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削坡占地,使削坡地面形态发生改变,形成了高陡人工边坡,在坡体前缘局部地段拉张裂缝发育,坡体较为破碎,坡脚陡,边坡具较好的临空条件,规模小,稳定性较差。不稳定斜坡在强降水或受到强烈振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斜坡失稳,崩塌规模增大,影响范围进一步加大。不稳定斜坡会对通向场地的道路、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危害和威胁方式主要为压埋,潜在经济损失约为30万元,威胁人员小于3人,所造成的损失小。预测评估场地遭受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性较大、损失小、危险性小。评估区的土层有第四系粉土层,该土层分布于评估区地表,疏松,具大孔隙具湿陷性,湿陷性土层深度一般为l-2m,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轻微。经实地调查,评估区未见落水洞、竖井、陷穴等危害,在工程建设中可产生湿陷性,对工程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小。预测评估场地遭受该土层湿陷性的的可能性小、损失小、危险性小。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根据拟建工程的性质、特点及其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在充分考虑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确定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可划分为危险性小区(C),占评估区面积的100%。4结语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发育不稳定斜坡一处,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较差,引发崩塌的可能性较大,所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对建设场地的影响有限。预测评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剧不稳定斜坡崩塌的危险性小;遭受不稳定斜坡崩塌的危险性小;遭受土层湿陷沉降的危险性小。综合评估:整个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