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散文鱼我所欲也9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难点)(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古代散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它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从散文到骈文;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到晚明小品;从汉大赋到东汉魏晋抒情小赋,到南北朝骈赋、唐朝律赋、宋代文赋,这些变化既是文化内部的演进,又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从古代散文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体制上,有奇句单行的散文,有骈文,有辞赋。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简介一

读一读字音所恶

苟得

不屑wù

xiègǒu

cù二

写一写字形一dān()食 一豆gēng()箪羹三

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二)古今异义1.一豆羹古义:一种食器;今义:豆子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容量单位;今义:一种计时工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这种;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4.向为身死而不受古义:从前;今义:方向(三)一词多义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连词得之则生就,副词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名词得之则生

生存,动词3.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通“德”,感激,动词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动词(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甚”的状语“于生者”后置,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何”作动词“加”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3.省略句向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的后边省略了宾语“礼义”(五)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六)名句积累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提出论点?中心论点关键词:舍生取义导思4.

“本心”和“舍生取义”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关系导思3.文章重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导思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思路,步步论证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鱼我所欲也》课文朗读。圈点要求勾画出作者的论点,标出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舍:舍弃。注释: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译文:

原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ɡǒu)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huàn)有所不辟也。甚:超过,胜过。故:所以。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注释: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所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译文: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莫:没有。则:连词,那么。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注释: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而不采用(的人)。译文:

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仅,不只。

贤者:贤人。是心:这种思想。

皆:都。之:代词,代指上文的“是心”。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注释: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译文:

原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之: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注释:弗:不。与:给。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译文:

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则:就。于:对于。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现在写作“德”,感激。注释: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译文:

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乡:从前。是:这,这种做法。已:停止,结束。

本心:天性,天良。注释: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译文: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答案】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重点品析第3段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此题第二问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和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先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5.“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答案】“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重难点小结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6.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答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难点探究】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

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首先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为喻,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形成了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证了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要“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在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紧跟着在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例子,“向”与“今”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反面举例:万钟分析论证:假设推理,“义”重于生,“不义”甚于死得出结论:“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正面举例:食、羹呼尔乡弗受蹴尔乞人不屑“义”之存在行人弗受今为之(对比)失其本心舍生取义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1.语言流畅,气势恢弘,感情悲壮而高亢。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力,感情更充沛,读来痛快淋漓。2.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论证严密,有说服力。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接着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孟子名言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④尽信书不如无书。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9鱼我所欲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一豆羹(

)(2)蹴尔而与之(

)(3)人之所恶(

)(4)乞人不屑(

)(5)故不为苟得也(

)gēng•••••cùwùxièɡǒu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妻妾之奉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祸患,灾难。踩踏。•••••••••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假如,假使。有什么益处。侍奉。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贤者能勿丧耳。D【点拨】A项“辟”同“避”,躲避;B项“辩”同“辨”,辨别;C项“乡”同“向”,从前,先前。【点拨】A项两个“生”分别为“生命”“生存”;B项两个“为”分别为“为了”“做”;C项两个“于”分别为“对”“比”;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B.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C.万钟于我何加焉所欲有甚于生者D.蹴尔而与之窥镜而自视D••••••••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两处)(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翻译下列句子。(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7.《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孟子》中的名篇之一,有两个常用的成语与本文有关,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名句默写。(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舍生而取义者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文研读正义或仁义。•••••优厚的俸禄。讨厌,憎恨。同“向”,先前、从前。10.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不单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11.“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1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示例: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1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示例: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大公无私,坚持正义。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呼尔而与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待饿者而食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至于斯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2页第14-17题。给。•••••【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同“德”,感恩、感激。停止。拿东西给人吃。这样。15.翻译下列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失去他原有的羞恶之心。【点拨】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此之谓失其本心。(2)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喝的,说:“喂!过来吃吧。”16.【甲】文中有一句话与【乙】文所述故事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本题考查主旨对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7.阅读【甲】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行为?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就去接受高位厚禄。【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与俱入厓山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索之固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祥泫然出涕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2-33页第18-20题。••••【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坚决,坚定。写。眼泪。19.翻译画线句子。(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点拨】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我不能保护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难道可以这样吗?20.请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点拨】理解文章,查找对应。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1.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九年级(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材料1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材料2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材料3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①我国家规历史悠久;②古代家规内容相近;③古代家规影响深远。(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家书》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21.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示例一:我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我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3)右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设计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21.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应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国别体唐雎不辱使命10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在矛盾冲突中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难点)(重点)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战国策唐雎色挠免冠徒跣

抢地一

读一读字音jūnáoxiǎnqiāngyōng()夫韩guī()休jìn()天下gǎo()素二

写一写字形庸傀祲缟三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点拨: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点拨:“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名句积累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2.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3.省略句挺剑而起点拨:句首省略了“唐雎”,翻译时应将其补出。导思1.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梳理内容关键词:不辱使命导思2.结合内容,说说唐雎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人物导思3.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有什么作用?分析作用导思4.本文刻画人物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描写?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欲:想。以:介词,用。易:交换。其:表示祈使语气。注释:

秦王派遣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译文:

原文: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加惠:给予恩惠。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出使。注释: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译文:

原文: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以:介词,用。以:介词,凭借。以:介词,把。长者:指忠厚有德行的人。错意:在意。错,同“措”。与:同“欤”,语气词。注释: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但是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有德行的人,所以不打安陵君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译文:

原文: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是:这样。直:只是。注释: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这五百里的土地呢?”译文:

原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怫然:愤怒的样子。公:对人的敬称。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抢,碰,撞。注释: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横尸在地百万人,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译文:

原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注释: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若:如果。必:一定。缟(gǎo)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是:这样。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他们)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就会两人横尸在地,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现在就是这样。”说完,(唐雎)拔剑站起。译文:

原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谕:明白,懂得。以:凭借。存:幸存。徒:只,仅仅。以:因为。注释: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译文:

1.“使人谓”和“其许”这两处词语好在何处?【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祈使语气词“其”和动词“许”,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从秦王的话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名易实夺地的险恶用心。2.安陵君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他是如何应对秦王的?【答案】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夺周旋的余地,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3.说说“秦王不说”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4.课文主要写唐雎,那么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写秦王和安陵君呢?【答案】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出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程度显而易见,同时,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5.当唐雎来到强大的秦国时,秦王对唐雎采用什么策略?【答案】唐雎刚见到秦王时,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方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方面又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6.唐雎面对秦王恩威并施的一番话,是怎么做的?【答案】唐雎对此洞若观火,识破了秦王的阴谋,没有被秦王吓倒,而是立即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了“易地”。7.结合秦王的语言,分析他的形象。【答案】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说”,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8.秦王面对唐雎的严词拒绝,又是怎样做的?【答案】秦王勃然大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对唐雎进行恐吓,隐含着要发动战争,用武力解决安陵的意思。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答案】唐雎一连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所做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构成了排比句式,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严重性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言外之意是表明自己跟专诸、聂政、要离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10.人物的对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主要运用了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之刺……仓鹰击于殿上。”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1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者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其深意。请说出下列各句的“潜台词”是什么。【答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潜台词: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2)与臣而将四矣。潜台词:我将效仿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12.面对唐雎的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表现?【答案】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退缩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13.为什么说唐雎不辱使命?【答案】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上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骄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4.秦王为何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答案】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他的虚伪,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假仁假义;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答案】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绝后,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唐雎从容地说明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1.【难点探究】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答案】本文写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思想,因此唐雎同秦王的对话是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从一定程度上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较次,故略写。至于唐雎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系,写了反而冲淡中心思想,故略去。2.【难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一概不写?唐雎不辱使命出使原因针锋相对取得胜利秦王交换为名欺骗为实安陵君识破阴谋婉言拒绝发展高潮秦王命令交换巧取豪夺唐雎严厉拒绝绝不屈服秦王嚣张威胁天子之怒唐雎大义凛然士之怒秦王长跪谢之唐雎不辱使命本文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1.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本文对话极富外交色彩,文言虚词恰当运用,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除很少的几句串场的叙述外,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用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鲜明的对比手法。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的。他俩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一个前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同时也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的精神。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查找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再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他们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10唐雎不辱使命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色挠(ráo)弗敢易(fú)天下缟素(gǎo)B.唐雎(jū)庸夫(yōng)以头抢地(qiǎng)C.休祲(jìn)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夫专诸(fū)寡人谕矣(yù)C••••••••••••【点拨】A项“挠”应读náo;B项“抢”应读qiāng;D项“夫”应读fú。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唐雎不辱使命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敢易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头抢地尔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休祲降于天休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岂直五百里哉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秦王色挠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辱没、辜负。交换。•••••••碰,撞。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只是。屈服。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B.乡为身死而不受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C【点拨】A项“错”同“措”;B项“乡”同“向”,先前、从前;D项“仓”同“苍”。【点拨】B项“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C项“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D项“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4.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轻寡人与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A•••••派。裸露。……的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和,加上。出使。只,仅仅。6.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字母填在句后的括号里。(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恭敬屈服B.恐吓威胁C.虚伪狡诈CBA7.翻译下列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8.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1)安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善任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阴险狡诈)有胆有识(智勇双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大王加惠加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不错意也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寡人谕矣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徒以有先生也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文研读施予恩惠。••••同“措”,放置。明白,懂得。只,仅仅。•10.翻译下列句子。(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11.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1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言外之意:唐雎表达以死相拼的决心和勇气,将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杀掉秦王。表达效果:在对比中突出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秦王怫然怒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坐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圣人非所与熙也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5页第13-17题。愤怒的样子。•••••【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犯罪。同“嬉”,开玩笑。曾经。1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吾欲辱之B.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D.于土墙凹凸处生于淮北则为枳D••••••••【点拨】A项中的“之”前一个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后一个作代词,代“他”。B项中的“而”前一个是连词,表修饰;后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C项中的“以”前一个是介词,“因为”的意思;后一个是介词,“用”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15.翻译下面句子。【点拨】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6.【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请从【甲】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行是“秦王怫然怒”。【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17.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点拨】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实际是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他们如何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即可。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序送东阳马生序1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熟读并背诵课文,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和细节描写的手法。(重点)(难点)(重点)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其作品有《宋濂全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序嗜学加冠

被绮绣俟其欣悦一

读一读字音shìguānpīsìjūn()裂xiù()臭冻něi()之患zhuàn()长书二

写一写字形皲容馁撰三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1.判断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点拨:句前省略主语“月儿”。2.省略句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点拨:“撰”前省略主语“马生”,“以”后省略宾语“之”。3.倒装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点拨: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弗之怠。点拨: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名句积累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导思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艰难求学关键词:以苦为乐导思2.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与作者哪些求学经历形成对比?学习条件勤奋苦学导思3.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主要靠的是什么?学习秘诀导思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勉励告诫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我。嗜学:特别喜欢读书。致:得到。假借:借。注释: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借来)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译文: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弗,不。之,指代抄录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期限。注释:

天气酷寒时,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我仍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后,赶快跑去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各种各样的书。译文:

原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尝:曾经。注释: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译文:

趋:疾走,跑。乡之先达: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去请教。原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俟:等待。卒:终于。注释: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未稍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加周到,不敢辩解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但)终于获得一些学问。译文:

原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箧:箱子。曳屣:拖着鞋子。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注释: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深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译文:

原文: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僵劲:僵硬。

媵人: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浇洗。汤:热水。沃:浇。衾:被子。逆旅:旅店。日再食:每天供给两顿饭。注释: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围盖(我)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享受。译文:

原文: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被绮绣:穿着华丽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缨:系帽的带子。腰白玉之环:在腰间佩戴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注释: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宝石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译文: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原文: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耄老:年老。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谬称:错误地称说。注释:

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像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全国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译文:

原文: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给予,赠送。注释: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译文:

原文: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注释:

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译文:

原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质:资质。注释: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译文:

原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流辈:同辈。朝:朝见。谒:拜见。撰:写。长书:长信。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夷:平易。注释: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译文:

原文: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归见:回家探望。诋:毁谤。骄乡人: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注释: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意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嘛!译文:

1.课文开篇一句有何作用?【答案】课文开篇一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嗜学”一词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嗜学”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之苦。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天大寒,砚冰坚”说明天气已经冷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台内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写执笔抄写之艰辛。即便如此,作者仍“弗之怠”,即不敢懈怠。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并以此来突出自己幼时求学的勤奋刻苦,意志的坚强。3.

“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作者什么特点?【答案】①做事认真,麻利。②讲究诚信。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是过渡句,由小时过渡到成年,由幼时抄书学习的刻苦过渡到求师之艰难。5.“趋”“从”“执”“叩”这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这一系列的动词,将作者求师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说明求师的艰难,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6.“色愈恭,礼愈至”这里的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神态描写作用分析法。这里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而且两个“愈”字传神地表现出作者求知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7.“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此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气候等特点着手,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艰难,衬托出作者求学的艰辛和精神的顽强。8.

描写“同舍生”有何作用?【答案】用自己的“袍敝衣”与“同舍生”“被绮绣”,戴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里挂着白玉环、佩刀、香囊等饰物,“烨然若神人”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自己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精神。9.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答案】这句话是作者内心的独白,道出了作者满足于学习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不因为物质条件的欠缺而自卑的心声。这句话体现了宋濂对于学习执着的追求。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指出自己求学的“勤且艰”,有了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11.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答案】叩问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2.试说说“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答案】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议论句承前启后,简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寥寥数字,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表现出来。1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今诸生”的优越条件的?【答案】一无“冻馁之患”,二无“奔走之劳”,三无“求师问难之艰”,四无“借书手录之苦”。14.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二问运用反问作用分析法。得出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强调用心不专一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根源。反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15.作者从哪几方面对马生进行赞美?【答案】首先赞扬他贤能而擅长学习;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流畅通达;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16.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作用是点明主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对马生学有所成的期望之情。【答案】本文是长辈给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叙述了自己当年读书的艰难、从师学习的艰辛和学习的勤奋。这样既含教诲,又怀勉励,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1.【难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从自身写起?【答案】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