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城镇化
袁松一、城镇化的内涵提纲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三、我国城镇化的阶段四、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的特征:1.载体上,体现出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2.人口上,集中程度远高于乡村,职业多元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3.经济上,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乡村;经济部门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经济结构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4.在生活方式上:工作专门化交往多样化5.在文化底蕴上:多元性开放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等特点。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向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并与市民融为一体;(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
城镇数量增加;(3)
城镇用地面积扩大;(4)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是“五个过程的统一”: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规律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城镇得以健康、顺利、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
城镇是一定区域要素集聚的结果。因此,城镇的形成过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的更高品质也会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城市作为物质空间载体,能够提供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这意味着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共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人类城镇化阶段性看:城镇化发展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城市化发展水平%020406080100发达国家后期(完成)阶段中期阶段初期阶段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人口流动方向乡村(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化发展加速
时间
初期阶段。判定标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该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因此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城镇人口比重才能提高到30%,表明该国的城市化刚刚起步。
中期阶段。判定标准是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该阶段由于工业基础已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城镇人口比重可在短短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升到70%。
后期阶段的判定标准是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该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为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最后相对稳定在10%左右。后期的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是城镇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城市进入了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城市化发展水平
%020406080100发达国家后期(完成)阶段
中期阶段初期阶段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人口流动方向乡村(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
城市化发展加速
时间
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相对农村而言,城镇有更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等等。因此,跃农门进城镇一直以来是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全国“百村千户”农民调查来看,有66.7%的农民想过或很想离开本村到城市工作生活;有80.53%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这显示农民进城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城镇得以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楼兰古城消失的启示:宜居的生态环境充分就业机会健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二、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城市与农村作为两类不同的社会生态类型,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具有了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两个社会子系统要素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耗散关系构成了城乡关系。表现:空间形态差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具有客观性与历史性。但是,二者的差别表现为优越与低下、矛盾或对抗,还是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空间上的区分,却是与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传统社会“在传统经济中,我们的基本工业是分散的,在数量上大部分是在乡村中,小农业和小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配合有极长的历史。基本工业分散的结果,乡市之间并不成为农工的分工了。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生产基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度的自给。惯于降低生活来应付灾荒的乡下老百姓,除了盐,很可以安于自给自足的经济,虽然这种经济必然是匮乏的。”——费孝通:《乡土重建》农村相对封闭,而城市依赖农村。城市是政治中心。有限的官办手工业。商贸功能并不强大。城市规模不大,居住亦不集中。
唐长安80万人南宋杭州150万传统社会末期农村人口过剩,面临西方冲击,工业品大量进口,自然经济解体,无地农民急剧增加(灾荒、战乱)。通商口岸的西方企业一方面占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享有免税特权、治外法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剥削农村经济,农业面临衰退。
城乡二元结构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化压力下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得以完成,但是现代化的紧迫性更加强化。怎么办?对内提取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粮食、副食品供应、住宅、生产资料供应、财政、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养老、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等的城乡差别与户籍制度相挂钩。城乡二元结构就此凝结。以户籍制度为表征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强制性地对农村进行资源提取三、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支持小城镇—
重点发展大城市—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的制度变化:由限制农民进城—
允许、引导农民进城—
再到鼓励支持农民进城。1、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演变时期建国初期(1949年-1957年)波折停滞(1958年-1977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0年以来中央精神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人口流动限制、压缩城市人口下乡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5个原则,两个“以”标志性文件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八届九中全会报告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时期对农民实行开放,吸收农民进城或进工矿就业。农村居民享有较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城镇人口增量中,56%为迁移增长,新增的2700万人口中约1500万来自农村。农民进城,为“一五”期间825项大型工业建设项目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这一时期,农村居民在农村内部也有充分选择职业的权利50年代,据估计农村各种专业手工业者约200万人,而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农民约1000万人。城镇化大起大落阶段。1958年“大跃进”,城镇发展急躁冒进。三年“大跃进”期间,共吸纳195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新设33个市,新设县城以上建制镇175个,城镇人口增加3124万,达到13073万人。1960年底比1957年底城镇人口增加31.4%,其中90%为机械增长。大大超过国家负担能力。在这一时期,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也相当可观。1958年,各种小钢厂在全国农村拔地而起。到该年底,社办工业职工就达1800万人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锐减38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从1961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停建缓建大批项目,企业数从59年的31.8万减至62年的19.7万,动员2000万城镇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1961—1964年全国城镇人口净减3188万,城镇人口降至1957年的9885万人的水平。1963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提高市镇设立标准,使城镇数由61年的208个减至64年的167个,比57年还少9个。1964年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开始对迁入城镇人口实行严格控制政策1961--1965年平均每年城镇人口迁入率为35.9%,而迁出率高达53.5%,净迁入率为-17.6%,被称为人口倒流期。城镇化停滞时期早在1958年,国务院就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此后又进一步实行了与这种户籍制度相配套的食品供给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从60年代前期开始,就堵死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从1968年底到1977年,约有1600万城市青年被送往农村同期数百万城市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向农村转嫁城市就业危机,使城镇化水平由原来的18.0%下降到17.6%城乡隔离最为严重的1958-1975年期间,城镇新增人员中,自然增长高达77.3%,机械增长仅占22.7%。这一时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行,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原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小商小贩迅速衰落。广大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滞于农村,承受着半失业的痛苦。中国和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比较年份1950196019701980
50-80年均提高中国11.219.717.419.40.273世界平均25.433.037.241.50.537城镇化水平:1949-10.6%;1957-15.4%;1978-17.9%;城镇化健康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鼓励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使小城镇建设有了经济保证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48
1978年是中国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平均每年递增5.68%,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23.01%,平均每年增加0.85个百分点,建制市由193个增加到300个,建制镇由2713个猛增到9140个。491992-2003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率从27.46%提高到40.53%,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2003年建制市达到600个,建制镇达到20226个。
中国城镇化率27.46%提高到40.53%,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2003年建制市达到600个,建制镇达到20226个。1992-2003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502009年城镇人口为62186万,城镇化率达46.59%,比2003年提升6.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数量增至6.9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2003年至今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阶段5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快速上升,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2%城镇人口将达到7.6亿左右。
3、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途径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青年人外出打工打工获得资金、技术等后在故乡的县城定居考大学、参军、招工婚姻移民城镇企业招工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动机次序寻求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消费品;喜欢城镇生活和城镇文明,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享用良好的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仍然留在农村的几种情况:1从事非农产业但户口和居住地还在农村;2进入附近城镇打工,每天回家或农忙回家的“两栖人”;3离开种植业进入农产品的转化、加工、销售的;4仍然留在种植业内部的。64
1984-1992年是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
1992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个,建制镇激增到1.45万个,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1984年提高了4.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6个百分点。65三、传统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膨胀(4)资源配置错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68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5年左右。比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的城镇化率:美国为58%(1945年)、日本为68%(1960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4%,而我国在人均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只有34%(2001年)。
69
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我国实际有效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因为现有城镇人口中,有近2亿农民工只是城镇的候鸟。据统计,我国有14个省市GDP突破了万亿,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而世界上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国家(即人均收入步入3000美元门槛的国家),当时平均城镇化率是55%,按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计算,我国城镇化落后工业化25年左右。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应该基本相当,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是在1到1.12之间1990-2000年的10年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2000-2010年土地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十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了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
(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被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膨胀74城镇化规模扩大,但基础设施落后
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缺乏规模较大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人们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等,城市没有更多吸引力,造成有城无市的局面;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区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7576城镇化规划不当,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快于人口增加速度,1999-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2%,但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4%,一些地方对大量征来的土地不切实际地提出过大发展目标和城镇规划框架,开发区大面积占地,国际大都市、新城生态城、大学城规划建设等等,而土地实际利用却较粗放,大量闲置或低效用地。7778城镇不堪重负,农村社会资源闲置
高速超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导致城镇生存空间环境拥挤,城镇负担加重,城镇秩序越发混乱;农村人口大量快速集聚城镇,导致农村“空心化”、“空巢化”,多数乡村主要仅剩下老人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大量耕地变得荒芜,变相流失。不堪重负的城市和农村资源的荒废7980三个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资金制约(2)制度制约(3)资源制约(1)资金制约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15%的比例,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但是,1994-2006年,中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最高为8%。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6%,最高为3.8%。均未达到合理水平,逐年累积形成巨额投资欠账。从1996年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到2007年,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欠账累计达9万亿元。我国地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其中土地出让金差不多占到20%,土地的抵押融资占70%左右,还有10%左右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节余。2011年,全国土地抵押面积420万亩,抵押金额达到4.8万亿。(2)制度制约“半城镇化”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2011年城镇化率:6.91亿/13.47亿=51.27%2011年实际城镇化率:=34.1%6.91亿-2.3亿
13.47亿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户籍80%是农民工——1.8亿其中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72%流动人口家庭租房住参保人数不超过30%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仅有51.3%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3)资源制约北京闹市发生地陷未来20年将有3亿农民进城对城镇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城镇化≠城市建设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提高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比较认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四、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比较项目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以物为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乡分割、粗放发展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低碳生态、智慧发展、品质发展发展形态以城市的点状带动为主,城市空间布局分散以城市群、城镇密集区为主体形态,城市空间组织科学有序发展动力行政推动,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创新驱动,以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发展模式粗放外延扩张集约内涵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配套、不成体系综合配套改革91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标、原则、取向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发展取向:五个转变
1、由追求城镇数量向追求城镇质量转变
2、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内涵转变
3、由关心空间布局向关心地域特点转变
4、由单抓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都抓转变
5、由只顾城市发展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93
新型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解和把握:(一)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镇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就是在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94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就是强调和维护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公民的就业权、受教育权、政治参与及社会保障权,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公民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5(二)新型城镇化是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能够安居乐业的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吸纳城镇劳动力,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能够得到保障和改善。96
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民生型城镇化发展新道路,城市发展朝着清洁型、生态型和宜居型方向发展,城镇定居的人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来源,人民群众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97
(三)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和论证,科学运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要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经济繁荣、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98(四)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信息化为引擎,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为基础,使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格局和区域化产业结构。99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从经济增长依赖的外部条件来看,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依赖的外部条件已不可持续。从中国发展的内生要求来看,高投资带来的供给过快增长与低消费带来的需求缓慢提升之间的供需失衡,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产能过剩在诸多产业普遍存在。(一)是实现宏观需求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100(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要求集约化生态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是指充分利用现有城镇物质基础,整合城镇内部各组成要素,完善城镇结构,强化城镇内涵和提升城镇功能;生态化强调在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美化人类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状态。新型城镇化要求由偏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这正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01(三)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
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影响工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区域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城乡结构完善。102
一是新型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需求。二是新型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三是新型城镇化能够助推服务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四)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103(五)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一体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4(六)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动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农村相比,城市建设用地是一种更加集约、效率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富余优势,减少人均土地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镜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酒水饮料行业员工激励措施
- 2024年电大电子商务概论考试综合手册
- 创意设计服务协议书(2篇)
- 易错点1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史实与时间-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 黄金卷6-【赢在中考·黄金八卷】(解析版)
- DB33T 2195-201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家护理工作规范
- 以社區為基礎之糖尿病個案管理與疾病管理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阜阳热熔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三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知识产权法》期末纸质考试总题库
- 医药销售培训课程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膝关节炎阶梯治疗
- 设备日常维护及保养培训
-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配电室维护协议书
- 2024年度工作总结模板简约干练风格
- 2024年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