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刮痧薰洗刮痧疗法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人体一定的部位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使局部皮肤充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系一种纯自然疗法。刮痧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即“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发病就越剧烈,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即可以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诊疗。刮痧的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刮痧疗法刮痧板的形状椭圆形(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方形(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呈方形)、缺口形(边缘设置有缺口)、三角形(呈三角形)、梳形(呈梳子状)等。刮痧板的材料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属板)、生物类(竹板、蚌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等。刮痧疗法刮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刮痧油选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透痧止痛、滑润肌肤等作用。适用于成人,刮痧面积大,皮肤干燥者。刮痧乳选择天然植物所合成。有改善血液循环,促新陈代谢等作用。宜于儿童、面部刮痧时。刮痧疗法(二)刮痧的操作方法1.握持刮痧板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2.刮痧的次序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1)全身刮顺序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2)局部刮顺序颈部刮从头、颈、肩到上肢;肩部刮从头、颈、肩上、肩前、肩后到上肢;背腰刮从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到双下肢。刮痧疗法3.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胸部正中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腰、腹部应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刮痧疗法4.刮痧的手法(1)补泻法a补法刮痧板按压的力度(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适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之虚证、对疼痛敏感者;b泻法刮痧板按压的力度(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适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之实证,骨关节疼痛者。c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泻法之间,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于虚实夹杂、尤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者。刮痧疗法(2)按力量大小分类a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无疼痛及不适感,仅皮肤出现微红色,无瘀斑。适于年老体弱、疼痛敏感部位、虚证者。b重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能承受为度。适于腰背,部分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实证、热证者。(3)按移动速度分类a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主要用在刮拭背部、四肢及急性外感病,体质强壮者。b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适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在刮拭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内侧等处。刮痧疗法按刮拭方向分类a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适于身体较平坦,如背、胸腹、四肢部位。B弧线刮法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适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刮痧疗法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a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产生热感。适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部,如肩胛内侧、腰部、或刮痧前使人放松。b梳刮法从前额发际、双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与头皮呈45°角,动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由此得名。适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c点压法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之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渐加重,以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5-10次。适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刮的骨骼关节凹陷部,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刮痧疗法d按揉法在穴位处行点压按揉,点下后做往返来回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应紧贴皮肤下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适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e角刮法使用角形板或让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要求灵活,不生硬,避免用力过猛损皮肤。适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经筋部、骨突周围、肩部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f边刮法将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适用于大面积部位,如腹、背和下肢等。刮痧疗法刮痧的作用原理a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b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c舒筋通络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另外,在刮痧工具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第三是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同时,刮痧还具有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健脾和胃作用,既可治病又可保健。刮痧疗法5.刮痧的适应症既能治疗内科病,又能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有人统计能治疗十一大类400多种病症。典型的如: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熏洗疗法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止疾病方法。适用于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外科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癣、发癣、股癣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患如失眠、高血压等。熏洗疗法基本技术(一)淋洗法将药物放在沙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种淋洗方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试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熏洗疗法(二)熏洗法1、全身熏洗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淋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熏洗疗法2、局部熏洗法(1)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2)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3)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熏洗疗法3、热罨(yan)法热罨法类似现代的湿热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同,治疗应用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热罨。(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汤,稍微拧一下(不要太干),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3)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搪瓷盆内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使用。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熏洗疗法二、常见病的熏洗疗法(一)湿疮多因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客于肌表所致;或脾虚失运,素体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遏所致。急性期可见周身或局部出现红色丘疹,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有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水疤,瘙痒,或皮损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心烦等症。慢性期多出现鳞屑、苔藓化等损害,皮肤处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治则:清热利湿,养血润肤。操作步骤:应用淋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使用。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苦参百部汤:苦参、蛇床子、生百部、益母草各30克,生大黄、青蒿、石菖蒲、黄柏、地肤子、徐长卿各20克。熏洗疗法(二)脚湿气多因脾胃二经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浆浸渍,或传染所致。始足部一侧,渐侵延两侧,或常见足趾之间,或起鳞屑,薄而易落,或生小水疱,或黄头,四周无红晕,数日后水疱吸收而隐没,叠起白皮,或有红晕的脓疱,瘙痒,搔抓脱皮出血而始舒,疱破流水,疼痛,有灼热感。相当于西医的脚癣。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操作步骤: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足熏洗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柏、红花、防风、大枫子各20克。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5克。熏洗疗法(三)踝缝伤筋多由外伤致局部气滞血瘀引起受伤部位经络不通,筋肉经络受损所致,其临床表现是踝关节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相当于西医的踝关节扭伤。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次可持续15—20分钟。每日1—2次,5天为1疗程。扭伤洗方:透骨草、忍冬藤各30克,伸筋草、苏木、三棱、牛膝各15克,白芷、海桐皮、红花、赤芍、当归、五加皮、川黄柏、升麻各10克。特别提示:若有肿胀者,2天后再进行熏洗。熏洗疗法(四)跟痛症临床可见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治则: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应用足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1500毫升),用武火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使用。每次浸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天为1疗程。熏洗方:威灵仙30克,艾叶、独活、羌活各20克,红花15克,皂角刺、汉防己20克,食醋100毫升,鲜葱50克。熏洗疗法(五)肘部伤筋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筋骨失于濡养所致。起病缓慢,初起时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逐渐加重,疼痛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放散,影响肢体活动,但功能活动多不受限。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西医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建议使用热罨法。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沙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约1500毫升)煮开以后,再继续煮15—20分钟使用。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外洗方:海桐皮、透骨草、路路通、乳香、没药、艾叶、当归、桑寄生、牛膝、刘寄奴、独活、川乌、草乌、白附子、红花、伸筋草各10克。熏洗疗法(六)四肢骨折后遗症祖国医学认为,骨折后易引起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营卫不能通达内外,关节周围筋肉组织得不到濡养,导致关节活动不利。或伤后因保护不严,复感风寒湿外邪而出现关节僵硬、关节挛缩、肌肉严重萎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疼痛、肢体肿胀等。治则:行血散瘀,消肿止痛。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次可持续15—20分钟。每日2—3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当归透骨汤:当归、透骨草、赤芍、天仙藤各15克,蒲公英、赤木、紫花地丁各12克,没药、白芨、刘寄奴、生蒲黄、红花、茜草、海桐皮、桂枝、五加皮各10克。主治骨折后骨痂已形成者及软组织损伤所发生的局部瘀血肿胀疼痛。熏洗疗法(七)大偻 又叫“肾痹”、“痿痹”、“骨痹”、“督脉病”。中医学认为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相当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治则:舒筋活络,通痹止痛。操作步骤:建议应用全身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3000—4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使用。每周2—3次。4—6周为一疗程。特别提示: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切记要坚持熏洗,每周2—3次,4—6周为一疗程。羌活外洗方:威灵仙、生甘草、羌活、独活、桑枝、海风藤、络石藤、豨签草、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50克,川乌、草乌各30克,土鳖虫10克。熏洗疗法(八)筋瘤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患者常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患肢小腿浅静脉渐现隆起、扩张,有时可卷曲成团或囊状,尤以站立后明显,抬高腿后消失。病程长者,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分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呈红肿硬块、压痛。曲张静脉易损伤发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溃疡。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操作步骤:应用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1500毫升),用武火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内使用,每次浸泡30分钟,浸后揩干。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特别提示:泡洗时防止药温太高,药温不高于38度,以免血管过度扩张加重病情。银花外洗汤:金银花、白蔹、马齿苋、黄柏、苦参各20克,乳香、没药、煅石决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桃仁各15克。熏洗疗法(九)冻疮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等末梢部位,皮损为瘙痒性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可出现水疱、糜烂和溃疡。初起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压之退色,去压后恢复较慢,自觉局部有胀感、瘙痒,遇热后更甚,严重者可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经久不愈。治则:温通散寒,补阳活脉。 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煮沸15—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当归赤芍汤:当归、赤芍各12克,红花、细辛各9克,防风、荆芥、桂枝、艾叶各10克,乳香15克,生姜30克,甘草10克,白矾30克。熏洗疗法(十)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多由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或胆郁痰扰所致。临床上多见不易入睡,急躁易怒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久之则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自汗盗汗、耳鸣耳聋、终日惕惕、胆怯恐惧、腰腿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失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等。严重的失眠还会诱发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秘、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杀的行为。相当于西医的失眠症。治则:益气养血,化痰安神。药浴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20克,远志20克,丹参20克,夜交藤20克,白芍10克,合欢皮30克。操作步骤:用足部熏洗法。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特别提示:温度不要超过40度,以免引起神经兴奋,影响疗效。熏洗疗法三、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均忌用全身熏洗。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熏洗疗法四、注意事项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等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5、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6、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7、药物可连续煎煮2—3天,穴位埋线疗法埋线疗法概述(1)概念:在选定的穴位内埋入医用铬制羊肠线,以此治疗疾病的方法。采用本法埋入的羊肠线,最初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机械性的,以后肠线液化,吸收所产生的化学刺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织疗法的共同作用。(2)埋线疗法的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当时的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将羊肠线埋藏在腧穴中的治疗方法,并将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扩大到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疾病。到80年代穴位埋线方法被正式收录进各类专业针灸书籍,相继出现了穴位埋线的专著,并且有了动物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穴位埋线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传统运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200余种,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效果都很显著。穴位埋线的原理通俗理解:穴位埋线和针灸、按摩、拔罐、穴位注射、小针刀等中医外治法一样,只要能有效的刺激相关的穴位或部位就能达到治疗作用。比如:在足三里针灸、按摩、拔罐、穴位注射、小针刀、穴位埋线等任何一种治疗,都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只是埋的线在穴位里面要维持一段时间才能被吸收,在还没有吸收完之前具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相当于每天24小时持续针刺,所以是一种长效的治疗方法。穴位埋线操作前准备(1)操作器材: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o~3号医用铬制羊肠线:局部麻醉药品(临床常用o.5~1%的利多卡因),剪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医用胶布。医用埋线针是特制的坚韧的金属钩针,长约12—15厘米,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果用切开法,需备用手术刀片,手术刀柄,三角缝针。(2)术前准备:将选定的穴位用甲紫作以标记,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常规消毒,术者需戴手套,铺洞巾,在穿刺埋线的穴位上用o.5~1%的利多卡因进行皮丘麻醉。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选用下列各种不同的埋线方法。穴位埋线操作方法(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皮肤后,镊取一段约1—2厘米长已消毒好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管前端后接针芯,左拇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创可贴。(2)三角缝针埋线法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1.5厘米处,用甲紫作进出针点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利多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端肠线来回牵拉,使穴位处产生酸、麻、胀感后,将肠线贴皮剪断,提起两针孔间皮肤,使线头缩入皮内,用无菌纱布包扎6—7天。(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利多卡因作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尖顺经络走行纵行切开皮肤0.6~1厘米,然后用止血钳钝性剥离皮下组织至肌层,并按摩数秒钟,使产生酸、麻,胀感,再将羊肠线埋入切口内,要保证埋入的是肌层,然后将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无菌纱布,5~7天拆去丝线。穴位埋线注意事项(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穴位埋线疗法。(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应用穴位埋线,如必要做时,不宜强刺激,肠线不宜过长。(3)精神紧张、过劳、过饥时,禁用或慎用穴位埋线,避免晕针现象发生。(4)孕妇有习惯性流产者应禁用。(5)头、眼部血管丰富,易出血,不宜做埋线治疗。胸、背部是心肺所居之处,埋线应慎加小心,不宜过深,严防刺伤肺脏,造成气胸。督脉部穴位埋线,以不过脊髓硬膜为度,防止意外。(6)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根据埋线部位的不同掌握埋线的深度,以免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皮肤有局部感染或溃疡时,不宜采用埋线疗法;肺结核,骨结核患者不宜采用埋线疗法。(7)埋线手术后,由于刺激的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的刺激,一般在1—5日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且部分病例反应较重;有少量白色液体自创口流出,均属正疗法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出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可将白色液体挤出,用75%酒精棉球擦去,覆盖灭菌纱布。施术后患处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一7日。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2—24小时内体温升高,一般约38℃左右,若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日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8)若病人的治疗部位在3~4日内发生红肿、疼痛加剧、高烧持续不退,或是全身瘙痒以及肢体皮肤感觉和肌肉运动失常,均为异常反应,或因消毒不严格,或因患者对羊肠线过敏,也可能是由于术中损伤了血管和神经干,应引起重视,并根据情况对症处理。(9)埋线操作中,医者必须精通理论,熟悉人体解剖和操作规则,须完全避开血管,严格掌握进针方向、深度、刺激强度,以防发生气胸及其他意外。(10)若埋线太浅或在筋膜附近(如腹部正中的中脘),可能出现包块,需深或浅点避开。(如有包块或疼痛,局部用菌必针药粉剂治加冰片混匀膏药外固定)。穴位埋线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1)材料本身的不良反应及解决的办法:目前常规埋线的材料是羊肠线,而羊肠线在体内的降解和吸收需要组织蛋白酶,所以过敏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还容易产生难以吸收的结节,引起患者产生疑虑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最近,上海医学博士孙文善老师介绍了用PGLA医用可吸收缝线,这种线是水溶性的,相对来说其过敏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低了,我认为这是解决材料本身的不良反应的方向。(2)埋入部位的不良反应及解决的办法:一般埋线是把线埋在肌肉层,但有时疼痛反应太大,好多病人受不了。可参考浮针法埋线或者皮下针埋线疗法的方式,减轻疼痛及风险。(3)与穴位注射配合:既能减轻埋线的痛苦,又能短效和长效相结合。a麻药加治疗药配合;b如针灸三联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注射和冬病夏治的三伏天穴位帖敷配合已提高疗效;c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与骶管注射。(4)选取穴位:a在取穴位时都要尽量找到压痛点;b对顽固性疾病在常规取穴的同时还要找到相应华佗夹脊穴压痛点。(相应华佗夹脊穴,取穴规律见附件三)。部分疾病埋线取穴参考(1)胃脘痛:基本方,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足三里(双);有胃下垂者,加气海透关元;有肠炎者,加天枢(双侧);兼有胆囊疾病者,加肝俞(右)透胆俞(右)。病情顽固者,在上述处方基础上加胸7-12华佗夹脊穴的压痛点。(2)支气管炎、哮喘基本方:定喘(双)、风门透肺俞(双)、天突(与膻中交替使用)、肾俞(双)、脾俞(双)、丰隆(双)、足三里(双)。(3)过敏性鼻炎与慢性鼻炎:风池(双)、肺俞穴(双)、肩井(双)、印堂、迎香穴(双)、合谷(双)。(4)青少年健身增高:足三里(双)、肾俞(双)。(5)肥胖症:主穴:中脘、天枢、水道、曲池、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多食善饥配脾俞、胃俞;肝阳上亢配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便秘配支沟、腹结;月经不调配三阴交;血脂高配内关;局部肥胖多在局部埋线。(6)颈椎病:颈椎夹脊穴3-7椎夹脊穴压痛点,血管型:风池(双)、完骨(双);神经根型:肩井、天宗及上肢痛点;交感型:心俞(双)、胃俞(双)、内关(双)。(7)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4椎,腰4-5椎,腰5骶1椎正中及患侧的华佗夹脊穴的压痛点,第三腰椎横突压痛点,肾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穴等。(8)银屑病(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技术):A.埋钱一组:在脊柱两旁大杼、风门、肺俞穴处,医者在以上穴位进行反复按压,找出酸、胀、沉最敏感的一对穴位。埋钱二组: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如果发病部位在背腹,选取背部的一对穴位即可;如果病位在四肢,则选取四肢的穴位。但若病情较重,则两组穴位同时选用。B.刺络:选择耳背后的络脉,医者用拇食指在患者耳背压揉几次,在耳背三个大静脉中选择一个充分怒张的静脉。针头在选准的怒张静脉近端点刺,使其出血。此时不要按压,用湿的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放出的血液,每次放血5~10滴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每隔一周放血一次。C.耳压法:取穴,两耳的肺、内分泌、皮质下、神门、荨麻疹点及头与四肢皮肤严重部分的对称点。用探棒按压以上各点,找出最敏感的痛、麻、胀点,一次选3~5穴。贴压:医者固定患者耳部,然后用王不留行籽,紧附于小胶布块上,使药籽对准所选耳穴贴附上。嘱患者用两指对压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以耳郭发热、发胀、发散感为宜。每两周压贴更换一次。(9)癫痫:百会、大椎、心俞、肝俞、肾俞、鸠尾、丰隆、腰奇(或长强)、癫痫穴、内关等。(10)中风后遗症:百会,四神聪,运动区,外关,曲池,合阳,阳陵泉,太溪,丘墟,风池,风府,三阴交,足三里等。(11)荨麻疹:大椎、肺俞、膈腧、曲池、血海。(12)痤疮:肺俞、肾俞、灵台、身柱。(13)陈旧性面瘫:阳白透丝竹空、瞳子髎透太阳、颧髎透下关、颊车透地仓、人中透地仓、承浆透地仓、迎香透四白、牵正、风池、翳风、血海、足三里(以上穴均取患侧)。健侧合谷。伴面肌痉挛的加患侧后溪。(14)冠心病心绞痛:在胸椎第4-7椎的督脉、夹脊、膀胱经内侧线上选取压痛敏感点(常见的压痛敏感点是神道、至阳、厥阴俞、心俞,胸椎4-7夹脊根据实际的压痛点选取)为主穴;在胸正中线上选取膻中或压痛敏感穴;手上取内关、间使、神门。每次选取主穴2个-4个,胸部穴1-2个,上肢穴2个。(15)失眠症:辨证分型取穴。心脾两虚型取神门、三阴交、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型取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型取神门、三阴交、胃俞、足三里;肝阳上扰型取神门、三阴交、肝俞、太冲;心胆虚怯型取神门、三阴交、心俞、胆俞。附录: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项目组1范围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穴位埋线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和禁忌。本部分适用于穴位埋线技术操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2024针灸针GBl581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GBl5980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l5981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YY0043医用缝合针YYlll6可吸收性外科缝线YY/T91148腰椎穿刺针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3.1穴位acupoint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3.2穴位埋线thread—embeddingappliedtoapoint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人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3.3线thread各种型号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3.4套管针trocar内有针芯的管形针具。3.5埋线针thread—embeddingneedle一种针尖底部有一小缺口的专用埋线针具。4操作步骤与要求4.l施术前准备4.1.1工具选择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和医用线。其中套管针一般可由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配适当粗细的磨平针尖的针灸针改造而成。或用适当型号的腰椎穿刺针代替。也可以选用一次性成品注射埋线针,或其他合适的替代物。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应符合GB15811的要求;针灸针应符合GB2024的要求;腰椎穿刺针应符合YY/T91148的要求;医用缝合针应符合YY0043的求;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应符合YYlll6的要求。4.1.2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4.1.3体位选择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4.1.4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4.2消毒4.2.1器械消毒根据材料选择适当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以及消毒与灭菌标准,参见OBl598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还应符合GBl5980的有关规定。4.2.2部位消毒用0.5%的碘伏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消毒。也可采用2%碘酒擦拭,再用75%乙醇脱碘的方法。4.2.3术者消毒医生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流水冲净,再用75%乙醇或0.5%碘伏擦拭,然后戴无菌手套。4.3施术方法4.3.1套管针埋线法对拟操作的穴位以及穴周皮肤消毒后取一段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人套管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只手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4.3.2埋线针埋线法在穴位旁开一定距离处选择进针点,局部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方法参见附录A。取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手持镊将线中央置于麻醉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45°角刺人,将线推入皮内(或将线套在埋线针尖后的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一手持针,另一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5°角刺人皮内)。当针头的缺口进入皮内后,持续进针直至线头完全埋入穴位的皮下,再适当进针后,把针退出,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d一5d。4.3.3医用缝合针埋线法在拟埋线穴位的两侧1一2cm处,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方法参见附录A。一手用持针器夹住穿有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皮肤缝合针.另一手捏起两局麻点之间的皮肤,将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肌层或皮下组织,从对侧局麻点穿出,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线头完全进入皮下。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d~5d。5注意事项5.1线在使用前可用适当的药液、生理盐水或75%乙醇浸泡一定时间,应保证溶液的安全无毒和清洁无菌。5.2操作过程应保持无菌操作:埋线后创面应保持干燥、清洁、防止感染。5.3若发生晕针应立即停止治疗,按照晕针处理。5.4穴位埋线后,拟留置体内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线头不应露出体外,如果暴露体外,应给予相应处理,处理方法参见附录B。5.5本法的适应症以及疗程参见附录C。5.6埋线后应该进行定期随访,并及时处理术后反应后反应的处理方法参见附录D。5.7孕妇的小腹部和腰骶部,以及其他一些慎用针灸的穴位慎用埋线疗法。5.8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劳累后或饥饿时慎用埋线疗法。5.9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埋线疗法。6禁忌6.1埋线时应根据不同穴位选择适当的深度和角度,埋线的部位不应妨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活动。应避免伤及内脏、脊髓、大血管和神经干,不应埋入关节腔内。6.2不应在皮肤局部有皮肤病、有炎症或溃疡、破损处埋线。6.3由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和修复功能障碍者不应使用埋线疗法。附录A(资料性附录)穴位埋线常用麻醉方法—局部浸润麻醉常用药物:0.25%~0.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0mg—300mg。方法:在拟操作的部位皮内注药形成一皮丘。如需扩大范围,则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最终形成一连串皮丘带。故局麻药只有第一针刺入时才有痛感,此即为“一针技术”。必要时作分层注射,即由皮丘按解剖层次向四周及深部扩大浸润范围。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免注入血管内。附录B(资料性附录)穴位埋线后线头暴露体外的处理B.1如果采用的是套管针埋线,可将线头抽出重新操作。B.2如果采用的是缝合针埋线,有一端线头暴露,可用持针器将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牵拉,用剪刀紧贴皮肤剪断暴露的部分,再用一手手指按住未暴露一端的线头部位:另一手提起剪断线头处的皮肤,可使线头置于皮下。如果两端线头均暴露在外,可先用持针器将一端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牵拉,使另一端线头进入皮下后,再按照上述方法操作,使两端线头均进入皮下。附录C(资料性附录)穴位埋线的适应症和疗程应该根据疾病的特点、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埋线疗法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治疗间隔及疗程根据病情以及所选部位对线的吸收程度而定,间隔时间可为1个星期至1个月;疗程可为1次一5次。附录D(规范性附录)穴位埋线术后反应的处理D.1在术后1d~5d内,由于损伤及线的刺激,埋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人反应较重,伤口处有少量渗出液,此为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可按疖肿化脓处理,进行局部的排脓、消毒、换药,直至愈合。D.2局部出现血肿一般先予以冷敷止血,再行热敷消瘀。D.3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表现为埋线后4h~24h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C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d~4d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如出现高热不退,应酌情给予消炎、退热药物治疗。D.4由于埋线疗法间隔较长,宜对埋线患者进行不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埋线后的反应:及时给出处理方案。D.5如病人对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较为严重,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线体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必要时切开取线。本规范引自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GB/T21709.10—2008)穴位注射一、概念定义: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作用特点:针刺作用
药理
药物的理化刺激
时间效应二、针具与药物针具针头:5─7号牙科5号
注射器:1、2、510、20ml药物可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
中草药制剂当归舒血宁刺五加丹参生脉川芎嗪
维生素制剂
VitB族VitK其他药物
5%-10%GS注射用水及其它药物三、操作方法1、选穴处方
常规取穴按针灸处方原则取穴阳性反应点
压痛点(阿是)皮下结节条索状物按脏腑经络理论按神经节段按经验2、操作程序:皮下─慢推进/缓慢提插─得气回抽─┘┌──虚──推药──┘拔针┴──实───┘
★药液量多:边退边推或多方向推药3、药物剂量:部位药物溶液量耳穴o.1ml/穴
面部0.3─0.5ml/穴胸背0.5─1.0ml/穴四肢1─2ml/穴腰臀2─5ml/穴药理量特异性药物──1/10--1/3四、适应范围与临床运用优点:中西合壁方便省时减小副作用提高疗效可作为主要疗法或辅助疗法药物的选择辨病辨证对证(交替使用五、注意事项无菌操作注意药物的性能/剂量/禁忌/毒副作用针刺的深度药物不得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注意神经干避免刺伤脏器孕妇穴位与部位防止晕针腰椎旁神经阻滞1、腰神经由L1-5共5对脊神经组成。腰神经出椎间空后分为前、后支,后支支配腰下部肌肉和皮肤。
2、操作方法:病人俯卧位或健侧卧位。进针点在拟阻滞神经腰椎棘突上缘旁开4CM处(腰椎棘突上缘相当于其横突的下缘)。采用8CM长、22G带标记的阻滞针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刺入3-4CM时可达横突,腰椎旁神经阻滞然后将标记置于距平皮肤3CM处,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下,稍向内刺入,至获得放射痛后注入局麻药镇痛液5-10ML。3、适应症腰部局限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判定腰痛的腰神经被侵犯部位。4、并发症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阻滞。坐骨神经阻滞1、应用解剖:坐骨神经由L4、5及S1-3脊神经前支构成,在梨状肌之下穿出坐骨大孔,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走行,分布于大腿后面,并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2、操作方法:病人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患侧髋、膝关节略屈曲,进针点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粗隆连线中点的垂直下方3CM处,用8-10CM长、22G阻滞针刺入5-8CM,一边进针,一边寻找异感,当出现向小腿放射痛时停止进针,回吸无血后注入局麻液10-20ML.坐骨神经阻滞3、适应症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下肢末梢血运障碍引起的疼痛。4、并发症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出血。痛点注射1、痛点又称扳机点(triggerpoints)、触发点,是患者体表疼痛最敏感、最剧烈的部位,有明显压痛,常常是引发疼痛根源所在或引起疼痛的重要环节。2、我科对痛点的治疗:刺血拔罐、穴位注射、黑膏药、中药蒸熨等。一、肩背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肩部喙突,肱骨大、小结节,结节间沟,岗下窝,肩胛提肌止点等。2、操作方法(略)3、适应症:肩背部肌筋膜综合症、颈肩综合症、肩周炎。4、注意事项:进针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气胸。肩周炎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针灸、推拿、刺血拔罐、穴位注射等。2、特殊治疗:粗针、小针刀。3、松解术。按语:功能锻炼特别重要。二、肘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肱骨内、外上髁,肱桡滑囊等。2、操作方法曲肘90°,显露肱骨内、外上髁,在痛点做标记,常规消毒,进针达内、外上髁处,抵及骨质,然后退针2-3MM,注射药物。3、适应症:肱骨内、外上髁炎、滑囊炎等三、腕及手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桡骨茎突,伸、屈肌腱鞘等。2、操作方法在痛点做标记,常规消毒,根据不同部位进针,抵及骨质,然后退针2-3MM,注射药物。3、适应症: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扭伤等。四、腰、骶、臀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L3横突,棘突、棘间等。2、操作方法:L3横突综合症取俯卧位,用7-8CM长、22G穿刺针自骶脊肌外侧缘刺向L3,在横突尖的上下及尖端注射药物。3、适应症: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劳损、腰突症等。4、注意事项:避免进针过深;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五、膝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胫骨内外上髁、内外侧韧带、半间肌、半膜肌止点等。2、操作方法(略)3、适应症:膝骨性关节炎、滑囊炎。4、注意事项:定位准确,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针灸、推拿等。2、特殊治疗:粗针、小针刀、药蜡、关节腔冲洗、关节腔内注射(有积液应先抽)。3、药物选择:骨肽、玻璃酸钠、盐酸氨基葡萄糖等。六、踝及足部痛点注射1、常见痛点:距下关节、跟腱等。2、操作方法(略)。3、适应症:跟痛症、跟骨刺。4、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七、枝川注射疗法枝川注射疗法是由日本医生枝川直义先生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探索而创立的一种通过在患者体表骨骼肌的“肌硬结”内浸润性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稀释液来治疗多种躯体与心身疾病的独特方法。由于它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安全方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在日本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一体壁医学(BodyWallMedieine)。枝川注射疗法的适应症--软组织疼痛临床治疗软组织疼痛时,常常遇到患者局部软组织出现明显的压痛点,肌肉紧张,甚至出现肌硬结、活动受限等。这些体征的出现,是因各种因素导致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代谢平衡失调,组织细胞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组胺、5-羟色铵、前列腺素等)而引起疼痛,同时可出现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及胶原物质的合成,瘢痕形成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使软组织局部处于:疼痛—局部代谢障碍—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中,阻断这一恶性循环便成为治疗软组织疼痛的首要目标。
它的理论机制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及现代的体表—内脏反射学说。采用独特的枝川液治疗软组织痛,其机理主要是用较大量的生理盐水,通过臌胀作用对病灶起破坏作用,且对组织形成刺激,对局部的代谢产物冲击稀释,再用小剂量的地塞米松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而发挥抗炎作用,防止瘢痕形成,改善微循环,使得软组织局部重新建立代谢平衡,恢复机能。
1.枝川注射疗法是用低浓度(微量)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注射到病人的体表(体壁)肌硬结或相应的穴位上,以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等不适症状。
2.穴位注射疗法是将适量的药液注入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及反应点上。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充分发挥经一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一般局限于穴位,且注射药量较小,在治疗软组织痛时效果较慢;神经阻滞疗法是源于麻醉学界兴起的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是以局麻药为主,或加入相应的一些药物组成的镇痛复合液或神经破坏药,注射到一些神经或其附近,以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达到止痛、抗炎、消肿、松解粘连、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局部封闭在用来治疗软组织疼痛时已经和原来意义上的封闭疗法有很大差别,即它的主要作用已经从阻断神经传导,实行化学性切断转为以激素的抗炎作用来抑制软组织的炎性反应,减少渗出,改善微循环,但它的局麻药又减弱了软组织对刺激的反应,所以不能发挥最大治疗效应。
手足三针疗法1、概述手足三针疗法是安徽名医张显臣在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应用这几个穴位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这六个穴位临床上“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我的应用经历详述。2、取穴(1)手三针:后溪、中渚、间谷,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2)足三针:太冲、内庭、足临泣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手足三针的适应症: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突出。4、手足三针疗法的特点(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5、手足三针的具体手法: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4)手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各类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腰腿痛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1)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手三针又以后溪为主,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2)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3)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4)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5)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6)腰腿痛、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6、典型病例,详见手足三针资料。(1)周xx,男,45岁,安徽省淮南市城乡建设开发公司经理,1988年11月求治。患者颈部僵痛伴两肩疼痛5个月,拍片示第5-7颈椎增生,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检查:颈部僵硬,左右旋转约15度,前屈30度,后伸30度,两肩活动疼痛。取双侧后溪。先针左侧,迅疾进针成“↑”形,患者立即感到有一股气流从左臂冲过颈部直到上脊背;再针右后溪,颈脖即可左右旋转,前屈、后伸仍有点僵痛,但较针前减轻大半。令其带针活动两臂,肩痛锐减,患者高兴地讲:“神了,神了,几个月来又是推拿又是悬吊,封闭、吃药,颈子老是硬痛硬痛的,现在真好多了。”日针一次,10次而愈。1994年4月13日,笔者在合肥与周先生相遇,自述6年来一直未复发。(2)张某,女,42岁,新加坡人,住深圳经商。自述,右肘疼痛3年,有外伤史。3年来到处治疗,花钱已近万元。见1992年12月12日《深圳商报》上《三针见分晓―访老中医张显臣》的专访报道后而于12月20日求治。检查右肱骨外上髁无肿胀,被动伸屈叫疼痛,握拳伸直右臂作内外旋亦痛,令其拿诊桌上的一只装满500毫升的葡萄糖水瓶而拿不起来,按压右肱骨外上髁立即叫痛,诊为右肱骨外上髁炎。当即针间谷,进针2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15度角再刺向合谷外侧,提插旋转3次,令其带针活动并做针前不能做的动作,均较顺利完成,起针后令其再拿那只瓶子,可以立即拿起,并举起瓶子上下左右数次,再令其拿一只装有大半瓶开水的水瓶,左手拿一只茶杯做个倒茶动作,也很快完成,嘱其过两日再来。二诊时,自述疼痛减轻大半,唯外上髁处压痛仍较明显,知其外上髁处淤滞较重,“久痛必淤”;再针间谷如上法,另以圆利针拨肱骨外上髁,嘱过两日再来诊,两日后来时赞不绝口,说症状均消失。(3)张某,女,50岁,合肥市人,某单位职工,1986年患肺结核经笔者治愈后,又患肩周炎亦被治愈,已是笔者的老病号了。1992年9月,笔者住合肥三孝口红旗饭店,张某腿痛得不能下床,电话邀诊。我们走进张某的卧室,她只能在床上以笑意表示欢迎。自述半个月来行动十分艰难,去医院两次亦无疗效,正想住院治疗。问是否扭伤,回答说记不甚清楚。以往扭伤是发病急速,此次是慢慢加重,目下右腿像错了位一样不能抬动。即针右后溪、中渚,针后可以坐起。但右腿仍痛,又针右足临泣,内庭,让其带针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动作,一一进行矫正,不到3分钟,腰腿疼痛全消失。八字针灸治疗法(一)概述八字针灸治疗法是由湖北名医李柏松医生根据“内经”中的“缪刺”和“巨刺”(两者均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但巨刺刺经,缪刺刺络)等理论,总结出的“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八个字的治疗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选取疾病的对应点用针刺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记一个穴位,但有了疾病就能按照此原则找出相应的反应点,即“全身无穴,而全身处处是穴”;针刺手法也是相对固定的,学习者基本不需要针灸基础(但要有解剖基础)。按照八字治疗原则,首先分清楚人体各部位的阴阳,然后按照“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后病前取、前病后取、内病外取、外病内取”的原则找出疾病的对应治疗区,在此基础上通过酒精棉球擦试或者按压等方法找出疾病的准确治疗点,然后在治疗点上给予“以针刺叩击骨膜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针刺骨膜可以在瞬间改善病变部位平衡状态,达到减轻或治愈的目的。李柏松医生临床上仅各种淋巴系统疾病(包括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肿瘤等)就做了一万一千多例,治愈率达99.73%,治疗时间上缩短为一般疗法的1/7,在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会上将该方法评为省级先进。最近几年通过世界八字针灸学会的进一步总结、验证和推广,逐渐获得针灸界同仁的好评,是一套简便而又疗效快捷的治疗方法。(二)具体取穴方法
在阴阳总图所示分清阴阳关系的前提下,明确四种对应:上肢与下肢对应:即上肢有病在下肢取,下肢有病在上肢取穴位;胸腹与腰背对应:即胸腹部有病在腰背部取穴位;头与面对应:头部有病在面部取,面部有病在头部取穴位;颈与项对应:颈部有病在项部取,项部有病在颈部取穴位。(三)八字针灸治疗的含义1“八字治疗法”中所说的“阴阳”有三个层次的含义:1)方位概念2)生物电的概念3)人体的阴阳总概念现仅就方位的概念作一说明:A上阳下阴B背阳腹阴(即后阳前阴)C左阳右阴D外阳内阴E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以上方位阴阳的论述均可在内经中找到出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2“八字针灸治疗法”中的“相对”的含义“相对”是“八字治疗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病点与治疗点的相对关系。与别的疗法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这里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四维生物体!而不是仅仅看成二维的物体。(这一点在论述“平衡”的概念时再详述)“相对”的总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分述如下:A上病下取B下病上取C左病右取D右病左取E后病前取F前病后取G内病外取F外病内取“八字针灸治疗法”中的“平衡”的含义身体局部发生病变的内因就是局部“自然物质”失调而撤走的结果,“自然物质”离去造成了身体的不平衡。“自然物质”离去的地方有规律可循,也就是通过研究得知,他们失去的地方是有“定向”和“定处”的,根据他们的“定向”与“定处”的特性,如果再通过刺激,它们又会立即返回原位(病患部位),“八字治疗法”治病的原理就是让离走的“自然物质”回到原来的的地方,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这样的点就是平衡点,也就是治疗点。如图所示,在“八字治疗法”中,病点与治疗点之间必须同本体的中心点是一个垂直线。无论是一个椭圆体还是一个长方体,在本体总面积中,必须形成一个1/2的平衡相等的各半面积。“八字治疗法”把人体分为四个部分:头(椭圆形)、颈(圆柱形)、躯干和四肢,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本体。一般而言,在本体内,都能找到疾病的反应点,这是短波;但是,如果反应点被另一个本体挡着,比如头顶的疾患,无法在头与颈的连接处施针,就要在会阴处施针,这就是长波。病点与治疗点之间,与本体的中央为中心,二个部位的面积要相等,称为平衡。“八字针灸治疗法”中的“反应”的含义当任何事物的内在发生变化时,都有其各种形式的外在表现反应。疾病发生后,除了在病灶区发生疼痛等五官感觉反应外,还可能在身体某些部位发生结节,压痛点等等疾病的反应。但是有些外在表现并不是随便显示出来的。在“八字治疗法”中,在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平衡点处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洗,即可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它就是“八字治疗法”的反应区或反应点。在这些反应点或反应区最明显的中间施针,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反应”在“八字治疗法”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般只要定位准确,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四)“穴位回归公式”中穴位的分类
根据“穴位回归公式”可把治疗点总结为阳性点、辨证点、全息点共三大类。
1、阳性点:根据阴阳,相对,平衡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点处用棉球反复擦拭,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这就是阳性点,为了保证阳性点的位置更准确,我们须记住几个重要的标志:前后正中线,天突,尾骨,大椎,曲骨。以及四肢的骨性标志。量出病灶处与这些标志的距离,在相应反应区的骨性标志处给予准确定位。
2、全息点:是为提升整个人体免疫力,以及治疗和预防而设置的几个特殊穴位。如:内外踝附近赤白肉际内四外三,以及大椎、命门(腰2上下)、长强等。这些穴位用来调理,调节人体的整体情况。
3、辨证点:也就是疾病的病根处。虽然我们已经给出了一个准确的穴位回归公式,但是此处这个点是需要我们运用所有中医的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或西医的诊断学,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等知识来诊断和寻找疾病的根源。比如:左腿后侧疼按公式扎右手掌心侧的阳性点,这样的解决容易引起复发,必须考虑引起腿疼的病因是继发性腰椎的毛病还是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所致。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根据病因选择对应的病根处,即辨证点。
选好阳性点,辨证点,全息点即可开始下针。按照部位选取九针中不同的针具,施针时尽量选择筋骨,刺激骨膜为准,也可根据病情病位选择相应的层次治疗。(五)病感与病型“八字治疗法”中所讲的“病感”是指:疼、胀、酸、麻、痒;“病型”是指肿、硬、色、疣、僵。一般来说,任何原因所发生的痛苦,都离不开上述的“病感”的感受与“病型”的感受。而“八字治疗法”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病型”和“病感”,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比如某个部位肿、痛难忍,采用八字治疗法后,可在一分钟内立即止痛。某一个部位僵硬不能伸曲,基本上也很快恢复伸曲自如等。(六)“八字针灸治疗法”要针刺骨膜《黄帝内经》中对针刺骨膜的问题在不少篇章中都有描述,如(灵枢·官针篇第七)“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针刺骨膜是“八字治疗法”中的一种常用针法,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刺透网状物,还利用了骨膜所特有的“低刺激、高反应”的特性,通过针刺骨膜可以在瞬间改善病变部位平衡状态,达到减轻或治愈的目的。当然,针刺骨膜仅仅是“八字治疗法”中的一种针法。(七)疾病治疗举例1、中风偏瘫2、颈椎病3、网球肘3、腰椎病4、膝关节痛5、足跟痛6、腱鞘炎7、乳腺增生(八)与其它治疗方法的配合附件:八字疗法反应区的定位一、头面部1、偏头痛区——耳廓对叠,尖端上1寸为半径,耳尖为圆心,做一弧形2、三叉神经区——乳突处3、耳鸣聋区——耳窝为圆心,以1寸为半径做一弧形4、大脑区——传统穴位人中、承浆、下颌骨下缘处5、小脑区——传统穴位印堂及其上0.5寸、1寸处6、舌区——唇区的下面依次为舌根舌尖7、唇区——量鼻根至下唇的距离以此长度从枕骨粗隆起为鼻根,止点为唇8、牙区——唇区的中间9、鼻区——量鼻根到鼻尖的距离以此长度从枕骨粗隆起为鼻根,止点为鼻尖10、眼区——枕骨粗隆两侧的凹陷处11、面部区——唇区、眼区、鼻区之间的部分二、胸腹部1、肛门区——锁骨与胸骨柄交接处2、肛肠区——胸骨柄凹陷处,相当于传统穴位天突3、尾椎区——胸骨柄至胸骨角4、第5腰椎区——膻中处5、肾区——肾的解剖位置在前腹部的投影,左右交叉,上下颠倒6、坐骨区——胸部第3肋骨处7、臀部区——胸大肌处8、坐骨尖区——锁骨至高点9、肩胛区——第2胸椎至第7胸椎10、颈椎特效区——传统的曲骨11、第1胸椎至第10胸椎——耻骨联合至脐两侧为肋骨12、骶椎区——乳头上点至胸骨角13、第4腰椎——相当于中庭14、第3腰椎——剑突下一点15、第2腰椎——中脘上1寸16、第1腰椎——建里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木材加工行业裁床承包合同
- 图书转库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合作合同标的保密协议
- 给水工程分包商合同格式
- 铺货合同协议样本
- 粮油购销合同撰写技巧
- 学生犯错保证书范文的写作技巧分享
- 消防安全管理协议
- 个人设备贷款合同续签
- 建筑桩基分包工程合同
- 身边的基因科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心理疾病中医常用治疗方法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拓展无刻度直尺作图专题
- 诗朗诵我希望
- 最全给排水基础知识与识图
- 《秘密》读书分享课件
- 运用监督学的相关知识,任选教材第四,五,六章末尾的其中一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 流感诊疗指南
- itil五大流程图(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发布管理)4052
- 《民航危险品运输》教学课件 第一章 民航危险品运输概述
- 创新创业实战案例解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