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_第1页
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_第2页
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_第3页
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_第4页
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XXXXX学校建构项目式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新劳动教育情况汇报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劳动教育现状中有几个现实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学校劳动教育专职师资缺乏,劳动教育课没有固定教材和具体的教师教学指南教育改革实践证明,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无疑是快速提高劳动教育品质的有效路径。基于此,XXXX学校聚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努力破解劳动教育浅表化、碎片化的问题,力求开发更具适应地域差异、校情差异、年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差异的项目式融合课程。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能力的教育目标。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三点策略,实现课程建设的整体推进。策略一、建立“四点三级式”课程架构思路,优化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为了研发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经纬学校以《XX区中小学生学段德育目标及行动指南》为指引,以小学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建构为路径,以主题式为研发单元,以项目化为实施方式,以学生积极性劳动为原则。从课程广度与梯度、实施方式与路径,四个研究点出发,建构起“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围绕劳动体验、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创新四个研发维度,形成适合不同年段学生发展的系统的项目式课程。通过学科渗透、场馆体验、家校合作、社区联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校外基地、家庭、社区等途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策略二、突出“四个设计”,关注生命成长,优化课程内容。1.年段式设计,遵循发展规律。受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影响,不同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别。因此,我们尝试着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型、拓展型、进阶型。其中基础型指向劳动意识的普及与认知,拓展型指向劳动习惯与生活劳动技能的培养,进阶型趋于高阶劳动素养及劳动价值观的进阶培育。低年级围绕能自理、乐学习的德育渗透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侧重,以劳动与个人为视角,让学生从自理能力训练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慢慢过渡到服务他人。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穿衣、整理书包等技能劳动技能做起,“小学家庭美化师”认领家务劳动,即突出自理能力,由渗透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年级围绕惜资源、懂关爱的德育渗透目标,侧重生产劳动,以劳动与生活为视角,多学科整合资源,项目设计突出家校联动性。如:“我和树木交朋友”,就是通过在校园中认养一刻树,为它做树牌,了解种植知识等,实现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高年级围绕善合作、会生活的德育渗透目标,以服务性劳动为侧重,“社区志愿服务岗”的认领,给流浪的小动物制作“温馨小窝”从劳动与集体、劳动与社会视角,将志愿、责任、爱心等融入其中,内容设计突出劳动创新。2主题项目式设计,实现完整体验。要克服劳动课程碎片化,随意性的弊端,就要在设计内容的选题以及实施方式的灵魂性上多思考。我们采取主题式,项目化的设计课程模块。各年段课程选取了一个或多个主题,采取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形成侧重体力劳动、体验劳动三种项目类型。每个项目包含三个板块:学一学、做一做、展一展在一定的运营周期内完成,教师通过“课上指导——课后实践巩固——课上交流”三个问题确立、方案制定,细化分工,主动实践,交流分享、反思总结的完整的教育过程。项目式学习注重以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开放的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也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教育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成功感,让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对于劳动实践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例如:《一件汉服的来历》劳动项目,学生历经七项学习任务,历时一个月,通过了解汉服文化,养蚕,设计汉服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文化的浸润。3.定制多样性设计,满足个性差异。人的成长存在差异性,一切教育行为都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劳动教育中如何突出差异化,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采用课程菜单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每学段完成2+X劳动课程内容。必选项目有贯彻小学六年的《我是值日生》项目,采取分级落实。还有年段特色项目,整体推进。自选项目则着眼于小周期的手工、木工、创意类为主,强调劳动创新、多学科整合,快乐体验。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4.开发融合化设计,实现家校共育。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安排了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做见证人、观察者,参与者,实现家校共育。学校位于城XX心万达片区,社区资源的开发是课程资源拓宽的有利渠道,我们采取“家校社三结合”的融合实践,开设家庭劳动日、劳动周与十一假期、寒暑假相结合,利用双休日及下午课后服务的时间与社区联动,开设社区劳动站、志愿服务岗、组织主题活动日等多方面的内容。构建学校新劳动教育的生态圈。三、建立可视性评价,注重价值引领,突出评价导向。我们时常感到教育往往有时效性,特别是组织活动过后很多时候很难保障教育效果的延续性。即便是我们实行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那21天后就真的内化的心灵中,外显到形式上了吗?不见得。怎么样劳动教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须?让学生眼里有活,想到去干,愿意去干。必须要有一个贯彻成长经历的长效机制。我们想到了两个关键词:趣味、评价。趣味,让学生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下学习。评价,最大限度的获取劳动带来的成功。那么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应该重什么?不是地扫的干不干净,活干的漂不漂亮,而是要看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否有转变,劳动意识是否有提高,劳动习惯是否能坚持,劳动创新是否有触动。所以评价应该是灵动的,激趣的、能助力的、重过程的。设计与项目相配套的各年段劳动评价手册。通过在校评价、家庭评价的方式实施。评价手册模块化设计体现指导性,增加了必要的学习资源链接,任务达成的促进,过程轨迹,成果分享平台。把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融入评价中,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评价学生。在每一次劳动中,按照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通过评价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积累丰富的劳动体验。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发展维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注重用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实际发展,由此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劳动教育实施落地,发挥预期的教育效果还需要评价作为保障和促进,而在劳动评价方面,我们改变以往关注劳动作品质量等的方面,更多的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度,持久力,创造力,注重劳动价值转换,让学生进行“有智慧的劳动”。我们还把劳动成果用于学校各项活动中,作为奖品、礼物、学校文化标识等,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光荣。把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面科学整合,为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