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护与防爆技术措施_第1页
第四章 防护与防爆技术措施_第2页
第四章 防护与防爆技术措施_第3页
第四章 防护与防爆技术措施_第4页
第四章 防护与防爆技术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防火防爆技术措施1.火灾发展过程(建筑火灾)及预防2.工业建筑防火防爆3.防火防爆安全装置4.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7.1建筑火灾发展过程及预防

建筑火灾最初是发生在建筑物内的某个房间或局部区域,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房间或区域,以至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火灾发展过程分为初起、发展、猛烈燃烧、下降和熄灭四个阶段。43火灾在全面发展阶段的性状2建筑火灾的蔓延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及影响因素1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一、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仅讨论一个普通房间内的火灾发展过程。根据室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将室内火灾发展过程分为:起火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热烟气流动引起的火灾蔓延熄灭阶段起火轰燃全面发展阶段熄灭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着火后的三种情形火自发燃烧,未蔓延到其他可燃物质通风不足,火熄灭(如图中虚线所示),或者以很慢的速率继续燃烧可燃物足够,通风条件良好,火势迅猛起火阶段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起火阶段的特点(1)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2)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室内平均温度低;(3)火灾发展速度一般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4)火灾发展时间因点火源、可燃物性质和分布、通风条件等影响差别很大。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火灾初期是灭火最为有利的时机,对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重要物资的抢救,以及火灾扑救,都具有重要意义。初期起火阶段对防灭火的重要意义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对火灾的初起阶段影响很大。易燃和难燃或不燃结构建筑起火后,火灾初期阶段的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为防火安全,建筑物应尽可能不使用易燃建筑材料,或使用经过阻燃处理的建筑材料。烟层对地面的辐射热

初期火灾的持续时间,即火灾轰燃之前的时间,对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重要物资的抢救,以及火灾扑救,都具有重要意义。若建筑火灾经过诱发成长,一旦达到轰燃,则该分区内未逃离火场的人员,生命将受到威胁。国外研究人员提出如下不等式:式中tp——从着火到发现火灾所经历的时间;

ta——从发现火灾到开始疏散之间所耽误的时间;

trs——转移到安全地点所需的时间;

tu——火灾现场出现人们不能忍受的条件的时间。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全面发展阶段起火全面发展阶段熄灭全面发展阶段(1)轰燃(Flashover)是建筑火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开始,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现象。

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2)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后,可燃物猛烈燃烧,燃烧处于稳定期,可燃物的燃烧速度接近顶值,火灾温度上升到最高点。(3)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可燃物数量和通风条件,而与起火原因无关。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1)建筑结构的耐火性能显得格外重要。室内高温还对建筑物构件产生热作用,使建筑物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人们在建筑设计时,应注意选用耐火性能好,耐火时间长的建筑结构作为承重体系。全面发展阶段对防灭火的重要意义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底框架结构建筑90min,撤离钢屋架结构的建筑20min,撤离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90min,未来30min

内无法控制,撤离轰然时钟坍塌现场全景图湖南省衡阳市“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居民楼9F居民楼8F商住楼3F

衡州大市场4F环球家俱广场大门商住楼配电房门面居民楼6F民房2F居

楼9F临

路临

路北1F墙备注:水泥墩消防栓湖南省衡阳市衡州大厦[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现场平面图2003.11.3锈蚀火灾发生地一楼储有大量的电器、橡塑制品以及烟酒、糖果、红枣、八角、木耳等副食品衡州大厦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2)火焰、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大量喷出,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它部分。为减少火灾损失,阻止热对流,限制燃烧面积扩大,建筑物应有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3)组织强大的灭火力量,轰燃之前人员全部撤离。全面发展阶段对防灭火的重要意义熄灭阶段(1)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物质不断减少,以及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递减,温度逐渐下降,明火逐渐消失,但残碳燃烧还可持续相当长的阶段,最终熄灭。(2)判定: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最高温度的80%时则认为火灾进入熄灭阶段。(3)下降速度与火灾持续时间有关(1小时内,衰减12度/分钟;1小时以上,8度/分钟)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熄灭阶段对防灭火的重要意义注意防止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切不可疏忽大意,但因可燃物数量已不多,也不必投入过多的战斗力量。防止建筑构件因经受火焰高温作用和灭火射水的冷却作用出现裂隙、下沉、倾斜或倒塌,要保证灭火战斗人员的生命安全。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二、建筑火灾的蔓延1、火焰接触:起火点的火舌直接点燃周围的可燃物,使之发光燃烧,将火灾蔓延开来。火焰蔓延的速度取决于火焰的传热的速度。2、延烧:固体可燃物表面或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的一点起火,通过导热升温点燃,使燃烧沿表面连续不断地向外发展下去,称为延烧。蔓延方式3、热传导:火灾产生的热量,经导热性能好的建筑构件或建筑设备传导至相邻或上下层房间,引起其周围直接接触的可燃物燃烧,造成火灾的蔓延。薄壁隔墙、楼板、金属管壁、金属构件或金属设备等都是良好的导热媒介。特点:有导热媒介,蔓延的距离近。案例:电焊工在顶层焊接水暖管道,引燃下层水暖管道周围的可燃物。二、建筑火灾的蔓延4、热对流:对流是初期建筑火灾蔓延的主要形式。房间内的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与周围的冷空气存在密度差,使热气流不断上升,冷气流不断下沉,形成对流。对流换热使房间内温度不断升高,在空间进行质量和能量的交换,热气流使火灾蔓延至其它房间。5、热辐射:起火点附近的易燃、可燃物,在没有与火源接触,又没有中间导热物体作为媒介的条件下而起火燃烧,靠的是热辐射。热辐射是确定建筑之间防火间距的主要考虑因素。二、建筑火灾的蔓延1、火灾沿水平方向的蔓延:未设防火分区失效的防火分隔物:设置的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在发生火灾时没能及时关闭或产品伪劣没能起到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的作用;防火墙封堵不严密或发生穿透裂缝,造成火灾蔓延。二、建筑火灾的蔓延蔓延途径:没有防火分隔的吊顶(闷顶):框架式大空间建筑,使用人在内部进行分隔时只将分隔墙封到吊顶下部,而在吊顶上部空间是贯通若干个房间的。火灾在一个房间发生,热烟气上升至顶棚后沿吊顶上部空间蔓延至其它相邻房间。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2、火灾沿竖直方向的蔓延楼板:火灾通过楼板上的开口、楼板本身的传热导致从下层空间蔓延至上层空间。二、建筑火灾的蔓延各种竖井通道,例如楼梯间、电梯井、电缆井、垃圾井、楼板的孔洞等。热烟气在垂直方向的蔓延速度为3-4m/s,是水平方向的10倍。如一座高度100m的高层建筑,烟气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即可从底层上升至顶层。

【案例】南朝鲜汉城22层的“大然阁”旅馆,二楼咖啡间的液化石油气瓶爆炸起火,烟火很炔蔓延到整个咖啡间和休息厅,并相继通过楼梯和其它竖向管井,迅速向上蔓延,顷刻之间全楼变成一座“火塔”。大火烧了约9个小时,烧死163人,烧伤60人,烧毁大楼内全部家具、装修等,造成了严重损失。二、建筑火灾的蔓延穿越楼板的、墙壁的管线和缝隙。例如空调系统的竖向风管。风管保温材料使用了易燃或可燃材料;风管本身使用了易燃、可燃材料;风管连通上下楼层,通过风管和各风口将火灾从下层迅速蔓延至上部各层。二、建筑火灾的蔓延外墙窗口:

房间起火后,室内温度增高,达到250℃左右时,窗玻璃膨胀、变形,但受窗框的限制,玻璃就自行破碎了,火焰窜出窗口,向外蔓延。蔓延的情况,一是火焰的热辐射穿过窗口,烤着对面建筑物;二是火舌直接烧向上一层或屋檐。底层起火,火舌经底层窗口窜出向上从上层窗口窜到上层室内,这样逐层向上蔓延,使整个建筑物起火。上下层窗口之间距离的大小,可影响火势的蔓延。二、建筑火灾的蔓延火灾房间窗口冒出的火焰高度窗高1.5m1.5×1.5m1.5×4.8m1.5×2.5m2010.11.15,上海高楼大火7.2工业建筑防火防爆一、生产和储存中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火灾危险性可分为五类。甲、乙、丙、丁、戊,其中,甲类危险性最大,戊类危险性最小,甲、乙类属于易燃易爆生产,应特别关注;丙类属于普通可燃物质的加工,易引起大火)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附注注: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该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2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自动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等于20%。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可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版。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仓库类别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甲1闪点小于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小于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乙1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丙1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丁难燃烧物品戊不燃烧物品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附注注: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该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其中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类别确定。丁、戊类储存物品的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1/4的仓库,其火灾危险性应按丙类确定。

火灾危险

性类别举例甲1.己烷,戊烷,环戊烷,石脑油,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

蚁酸甲酯、醋酸甲酯、硝酸乙酯,汽油,丙酮,丙烯,60度及以上的白酒;

2.乙炔,氢,甲烷,环氧乙烷,水煤气,液化石油气,乙烯、丙烯、丁二烯,

硫化氢,氯乙烯,电石,碳化铝;

3.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

4.金属钾、钠、锂、钙、锶,氢化锂、氢化钠,四氢化锂铝;

5.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硝酸铵;

6.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乙1.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酯、硝酸戊酯,乙酰丙

酮,环己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

2.氨气、液氯;

3.硝酸铜,铬酸,亚硝酸钾,重铬酸钠,铬酸钾,硝酸,硝酸汞、硝酸钴,

发烟硫酸,漂白粉;

4.硫磺,镁粉,铝粉,赛璐珞板(片),樟脑,萘,生松香,硝化纤维漆布,硝化纤维色片;

5.氧气,氟气;

6.漆布及其制品,油布及其制品,油纸及其制品,油绸及其制品丙1.动物油、植物油,沥青,蜡,润滑油、机油、重油,闪点大于等于60℃

的柴油,糖醛,大于50度至小于60度的白酒;

2.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纸张,棉、毛、丝、麻及其织物,谷物,面粉,

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竹、木及其制品,中药材,电视机、收录机等电子产

品,计算机房已录数据的磁盘储存间,冷库中的鱼、肉间丁自熄性塑料及其制品,酚醛泡沫塑料及其制品,水泥刨花板戊钢材、铝材、玻璃及其制品,搪瓷制品、陶瓷制品,不燃气体,玻璃棉、岩

棉、陶瓷棉、硅酸铝纤维、矿棉,石膏及其无纸制品,水泥、石、膨胀珍珠岩二、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等级(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

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三、工业建筑物耐火等级燃烧性能:指组成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燃烧与否,以及燃烧的难易。按燃烧性能建筑构件分为非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非燃烧体,指用非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非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

难燃烧体: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带有非燃烧材料保护层的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难燃烧材料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

燃烧体:指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能起火燃烧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木材等。1.耐火极限

耐火极限指建筑构件遇火后能支持的时间。对任一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

失去支持能力完整性被破坏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即为该构件的耐火极限,用小时(h)表示。建筑构件达到上述三个状态之一,就达到了耐火极限。失去隔火作用指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背火面平均温度达到140℃,或背火面任意一点温度达到180℃,或背火面任一点的温度达到220℃,此时靠近背火面的构件将开始燃烧、微燃或炭化。2.建筑物耐火等级

划分建筑物耐火等级的方法,一般是以楼板为基准。然后再按构件在结构安全上所处的地位,分级选定适宜的耐火极限。一般规定一级的房屋构件都应是非燃烧体;二级除顶棚为难燃烧体外,其他都是非燃烧体;三级除屋顶、隔墙用难燃烧体外,其余也都用非燃烧体;四级除防火墙为非燃烧体外,其余构件按其部位不同有难燃烧体,也有燃烧体。一般而言一级耐火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砌体墙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二级耐火建筑与一级基本相似,但所用材料的耐火极限可较低;三级耐火建筑为木屋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四级耐火建筑为木屋顶,难燃体楼板和墙组成的可燃结构。四、防火分隔与防爆泄压(一)防火墙1分类根据在建筑平面上的关系,防火墙可分为横向防火墙(与建筑物长轴方向垂直的)和纵向防火墙(与建筑物长轴方向一致的);从防火墙在建筑中的位置分,有内墙防火墙和外墙防火墙。内墙防火墙是划分防火分区的内部隔墙,外墙防火墙是两幢建筑间因防火间距不够而设置的无门窗(或设有防火门、窗)的外墙。

2耐火性要求防火墙应由非燃烧材料构成。为了保证防火墙的防火可靠性,现行规范规定其耐火极限应不低于4h,高层建筑防火墙耐火极限应不低于3h。同时,防火墙的设置在建筑构造上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防火墙应该直接设置在建筑的基础上或耐火性能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梁上。(2)可燃烧构件不得穿过防火墙体,同时,防火墙也应截断难燃烧体的屋顶结构,且应高出非燃烧体屋面40cm,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50cm以上。(3)当建筑物的外墙为难燃烧体时,防火墙应突出难燃烧体墙的外表面40cm;两侧防火带的宽度从防火墙中心线起,每侧不应小于2m。(4)当建筑物设有天窗时,应注意保证防火墙中心距天窗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m;出现小于4m的情况且天窗端面为可燃烧体时,应将防火墙加高,使之超出天窗50cm,以防止火势蔓延。(5)防火墙上通常不应开设门和窗,若必须设置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耐火极限1.2h),且能自动关闭。防火墙不应设置排烟道,民用建筑的使用上若需设置时,应保证烟道两侧墙身的截面厚度均不小于12cm。(6)建筑设计中,若在靠近防火墙的两侧开设门、窗洞口,为避免火灾发生时火苗的互串,要求防火墙两侧门窗洞口间墙的距离应不小于2m。若装有乙级防火窗时,其距离可不受限制。

(二)防火门按耐火极限防火门的耐火要求甲级防火门1.20h;乙级防火门0.90h;丙级防火门要求0.60h按照开闭状态分为:常开防火门、常闭防火门;防火门的应用场合甲级防火门用于防火墙上。对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固定灭火装置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等的隔墙的门;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的防火墙上开洞时;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乙级防火门用于疏散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通向前室的门,高层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消防电梯前室的门丙级防火门用于高层建筑管道井等检查门建筑的防火间距建筑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的概念定义: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致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防火间距是建(构)筑物间相邻外墙最近的水平距离;防火间距是建(构)筑物在水平面的投影之间的最近距离;建(构)筑物突出的封闭阳台应从其最突出部分算起;建(构)筑物外墙有突出的燃烧体构件,从突出部分的外边缘算起。设置防火间距的目的(了解)防止火灾在相邻建筑间蔓延;为消防扑救提供场地;为人员疏散提供场地;为物资疏散提供场地;减轻火灾对相邻建筑的影响;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重点)热辐射——主要因素热对流飞火:(在起火建筑上空,强烈的热气流把正在燃烧的材料或带火的灰烬卷到空中形成飞火)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建筑物外墙的开口面积建(构)筑物内可燃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构)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水平灭火时间1.辐射热

辐射热是影响防火间距的主要因素,辐射热的传导作用范围较大,在火场上火焰温度越高,辐射热强度越大,引燃一定距离内的可燃物时间也越短。辐射热伴随着热对流和飞火则更危险。

2.热对流

这是火场冷热空气对流形成的热气流,热气流冲出窗口,火焰向上升腾而扩大火势蔓延。由于热气流离开窗口后迅速降温,故热对流对邻近建筑物来说影响较小。

3.建筑物外墙开口面积

建筑物外墙开口面积越大,火灾时在可燃物的质和量相同的条件下,由于通风好、燃烧快、火焰强度高,辐射热强。相邻建筑物接受辐射热也较多,就容易引起火灾蔓延。

4.建筑物内可燃物的性质、数量和种类

可燃物的性质、种类不同,火焰温度也不同。可燃物的数量与发热量成正比,与辐射热强度也有一定关系。

5.风速

风的作用能加强可燃物的燃烧并促使火灾加快蔓延。6.相邻建筑物高度的影响

相邻两栋建筑物,若较低的建筑着火,尤其当火灾时它的屋顶结构倒塌,火焰穿出时,对相邻的较高的建筑危险很大,因较低建筑物对较高建筑物的辐射角在30度至45度之间时,根据测定辐射热强度最大。

7.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水平

如果建筑物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设备完整,不但能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建筑物本身的火灾损失,而且还能减少对相邻建筑物蔓延的可能。

8.灭火时间的影响

火场中的火灾温度,随燃烧时间有所增长。火灾延续时间越长,辐射热强度也会有所增加,对相邻建筑物的蔓延可能性增大。

防火间距不足时的应变措施(慎用)改变建(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减小火灾危险性提高建筑物耐火等级减小易燃、可燃物品的存放量外墙改为防火墙改外墙门窗为甲级防火门窗减小相对外墙上的开口面积,并使门窗不正对拆除耐火等级低的相邻建筑设置独立的防火墙建筑防火间距标准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工业建筑的防火间距汽车库的防火间距工业建筑的防火间距《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3.1条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3.1的规定

厂房的防火间距(乙、丙、丁、戊)工业建筑防火间距的特别规定甲类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2m,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小2m。高层厂房之间及其与其他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增加3m。两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厂房之间不应小于4m。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当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较低一座厂房的屋盖耐火极限不低于1h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甲、乙类厂房不应小于6m;丙、丁、戊类厂房不应小于4m。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门窗等开口部位设有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和水幕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甲、乙类厂房不应小于6m;丙、丁、戊类厂房不应小于4m。两座丙、丁、戊类厂房相邻两面的外墙均为非燃烧体,如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当每面外墙上的门墙洞口面积之和各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5%,且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25%。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原有厂房,其防火间距可按四级确定。一座凵形、Ш形厂房,其两翼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本规范表3.3.1规定。如该厂房的占地面积不超过本规范第3.2.1条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占地面积(面积不限者,不应超过10000m2),其两翼之间的间距可为6m。厂房附设有化学易燃物品的室外设备时,其室外设备外壁与相邻厂房室外附设设备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m。与相邻厂房外墙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3.1条的规定(非燃烧体的室外设备按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确定)。数座厂房(高层厂房和甲类厂房除外)的占地面积总和不超过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占地面积时,可成组布置,但允许占地面积应综合考虑组内各个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生产类别,按其中允许占地面积较小的一座确定(面积不限者,不应超过10000m2)。组内厂房之间的间距:当厂房高度不超过7m时,不应小于4m;超过7m时,不应小于6m。组与组或组与相邻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3.3.1条的规定(按相邻两座耐火等级最低的建筑物确定)。防爆泄压建筑物的防爆措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爆泄压,二是合理考虑建筑布局及建筑本身的平面布置。(一)建筑物防爆泄压的措施1.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采有敞开或半敞开式的厂房。且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柱承重的框架或排架结构,钢柱宜作防火保护层。2.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盖、易于泄压的门窗或轻质墙体作为泄压面积。作为泄压面积的轻质屋盖、轻质墙体其每平方米重量不宜超过1203kg。3.泄压面积与厂房体积的比值宜采用0.05----0.22。爆炸介质威力较强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较快的厂房,应尽量加大比值。体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如采用上述比值有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0.03。4.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宜采用全部或局部轻质屋盖作为泄压设施。顶棚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厂房上部空间要通风良好。5.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如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地面下不宜设地沟,如必须设置时,其盖板应严密,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紧密填实;与相邻厂房连通处,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密封。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二)有爆炸危险厂房的总体布局和平面布置1.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独立设置。2.泄压面积的设置应避开人员集中的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容易发生爆炸的部位。3.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宜设在单层厂房靠外墙或多层厂房的最上一层外墙处。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应尽量避开厂房的梁、柱等承重构件布置。4.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内不应设置办公室、休息室。如必须贴邻本厂房设置时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非燃烧体防护墙隔开和设置直通室外或疏散楼梯的安全出口。5.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总控制室应独立设置;其分控制室可毗邻外墙设置,并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非燃烧体墙与其他部分隔开。对爆炸介质威力较强或者爆炸压力上升速度较快的厂房,应尽量采用较大比值。对容积超过1000立方米的厂房,采用上述比值困难较大,可适当减少,最低不能少于0.03m2/m3

泄压面积应布置在靠近易发生爆炸的部位,但应避开人员较多的主要通道等场所。有爆炸危险的生产部位,宜布置在单层厂房的靠外墙处,和多层厂房的顶层靠外墙出,以减少爆炸时对其他部位的影响。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及液雾和可燃粉尘等可燃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和空气等氧化剂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这种爆炸性混合物若受到点火源的点燃作用,便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在工业企业中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为了预防此类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除了控制和消除点火源的点燃作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形成这种爆炸性混合物。下面简要叙述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和可燃粉尘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基本对策。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选用及控制1、选用原则

(1)气体应尽量选用爆炸浓度下限较高、上限较低、爆炸浓度极限较窄、自燃点较高、最小点火能量较高的。

(2)液体应尽量选用饱和蒸气压较低、爆炸温度下限较高、闪点较高、自燃点较高、最小点火能量较高的。

(3)粉尘应尽量选用爆炸浓度下限较高、粒度较大、气化温度较高、最小点火能量较高、自燃点较高的,且应尽量选用不含可燃气体、蒸气及液体的可燃粉尘。2、控制使用量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应尽量分成小批量地使用,现场使用的量应限制到最小的限度。不使用的应立即收藏于指定的地点,切不可放置在点火源附近。

3、操作过程的控制

(1)对气体和液体的处理,应尽量在闪点以下,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加温、加压和减压等的数值应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2)对气体和液体的处理,应尽量在接近于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搅拌、混合和流动速度等应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应严格防止温度的上升等

(3)对液体的装入和排出等,应尽量将流速减小,且应尽量使用插底管,避免液体飞溅。

(4)贮存和输送挥发性高的可燃性液体时,应尽量使用专用的贮罐和容器。用槽车和罐车等运输时,最好不要转载。

(5)可燃粉尘的处理应尽量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加温、加压和减压等的数值应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6)在处理可燃粉尘时,应不使粉尘飞散在较大的范围,应缓慢地处理。流动和搅拌速度等应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7)在处理可燃粉尘时,为了不使粉尘飞散在较大的范围,应根据工艺要求尽量采用水湿式作业或油湿式作业。

(8)将可燃粉尘装入袋子或容器时,应尽量分成小批量进行。为了避免粉尘飞散,袋子或容器的开口面积应尽量小。

4、避免开敞处理物料

(1)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生产和使用应尽量在密闭容器或设备内进行,气相空间的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气的浓度应在爆炸浓度极限之外。

(2)贮存或残留有可燃液体的贮罐或容器不应敞口放置。若敞口放置时,应考虑风向、气温和可燃液体的特性等,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在使用可燃液体时,如洗涤操作等,应尽量在密闭状态的装置或容器内进行,操作中产生的可燃蒸气应采取强制通风等措施排出。

(4)可燃粉尘应尽量在密闭装置或容器内进行处理。在开敞状态下处理时,对悬浮和飞散在空气中的粉尘,应采取强制通风方法排出。

5、避免剩余物料存在

使用过或使用剩余的可燃液体,尤其是挥发性高的可燃液体,应贮存于指定容器中。对容器内残留少量无用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应及时用空气、氮气、水或水蒸气等进行彻底清洗。对剩余或堆积不用的可燃粉尘,应及时清除。

(二)防止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泄漏

1、防止物料泄漏

(1)容器封口,配管、阀门、搅拌轴及仪表等的连接部位易磨损产生泄漏,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应特别注意保证质量,在使用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对密封垫圈等易损件应及时更换。在操作阀门时,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2)应在易于泄漏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设备和装置上,设置泄漏检测仪器(如可燃气体报警器)同时,应尽量对处理量和使用量进行定量管理,以便尽早测出初期的泄漏。

(3)贮存可燃液体的容器,应设置液面检测仪表(如液面计),以避免液体由容器内溢出。在贮存液体设备的易泄漏处应设置接收泄漏液体的托盘或槽等。

(4)在设备维修时,应事先将设备内的可燃气体或液体抽出来,并检查设备内确无残留,以防止发生泄漏事故及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为了防止粉尘泄漏,应尽量使设备、装置和配管内的压力稍低于大气压力。

(6)向袋子或容器内装入可燃粉尘时,应将其开口面积限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尽量采用漏斗或溜槽进行装入作业。

(7)向容器和装置装入和放出可燃粉尘时,为了防止因呼吸作用产生泄漏,应在其呼吸作用部位设置袋式过滤器。

(8)为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在易泄漏部位应设置必要的泄漏检测仪器。对设备、装置和配管等,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2、做好安全放空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气不应在室内放空,应采用放空管将气体导至通风良好的室外。若不能直接向室外放空时,必须采取强制通风等必要的防火防爆措施。

(三)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滞留

1、利用自然通风

(1)大量处理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应尽量在通风良好的室外进行,与此有关的设备和装置等,亦应安装在室外,或安装在半敞开的建筑物内。

(2)在大量处理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场所,为了防止气体和蒸气的滞留,应考虑风向的影响。在室内处理可燃气体和液体时,应尽量将窗和门敞开,做到通风换气条件良好,且应严格控制和消除点火源。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