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检测技术_第1页
第一章检测技术_第2页
第一章检测技术_第3页
第一章检测技术_第4页
第一章检测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技术与应用主讲:项贤军本课程的特点:独立性,交叉性,融合误差理论、普通物理学,流体力学、热工理论、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控制理论技术于一体。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a.学习和掌握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b.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c.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d.激发学习兴趣。参考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李增国,主编参考资料:《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何勇主编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熊诗波主编构成:1~3章基础篇,4~11章(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湿度、速度、光敏)。考试内容:掌握每次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绪论主要内容一、检测的对象与需求二、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三、检测系统的分类四、检测技术的发展一、检测的对象与需求

检测是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任何一种控制,首要问题是要准确及时地把被控参数检测出来,并变换成为调节、控制装置的可识别的方式,作为过程控制装置判断生产过程的依据。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卫星中的检测传感器,如方位、姿态、速度等的检测信息——GPRS(无线通讯技术)——地面指挥中心。(距离上万米)二、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图1检测系统构成举例:空调系统作业1:举例说明一个你身边的检测控制一体化设备,并画出其简单闭环反馈控制关系。三、检测系统的分类

(1)按被测参数分类:光电参数、机械参数、过程参数。(2)按使用性质分类:工业用表、实验室仪表和标准表。(3)按是否接触被测介质分类: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检测仪表。(4)按被测对象状态分类:静态和动态测量。四、检测技术的发展(1)不断扩大测量范围,提高可靠性和精度。(2)开发集成化、一体化、多功能化的传感器。(3)非接触测量技术。(4)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测量智能化,提高测试水平。第一章检测技术基本知识1.1信号的基本知识1.2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1.3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1.1信号的基本知识

1.1.1自动检测技术在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检验:分辨出被测参数的量值是否归属某一范围带,从而判别被测参数是否合格、现象是否存在等。检测:包含了测量与检验两方面的内容。自动检测:在自动化领域中,需要对某些重要参数进行实时、自动的测量、检验。这类无需人手工操作而自动完成的检测。

自动检测技术的核心是如何将各种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该电信号的测量来检测原非电量,常称之为非电量检测技术。

被控制的参数一般为非电量。要对被控对象实施闭环控制,检测装置是必须配置的,它将被控制的参数转换为控制器能够接受的电信号。图1-1糖化过程温度控制系统方框图1.1.2自动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1传感器(信号的获得)直接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组成。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传感元件是指能将敏感元件的输出转换为电信号的部分。传感器输出信号有很多形式:电阻、电感、电容、电压、电流、频率、脉冲等,形式由传感器的原理确定。图1-2自动检测系统组成框图2测量电路(信号调理器)又称信号调理器或中间转换器。它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转换、传输等,使其适合于显示、记录、数据处理或控制。例如测量电桥、滤波器、放大器、电压/频率变换器、电压/电流变换器、交流/直流变换器等。3计算机(数据处理装置)现代检测系统大多含有微型计算机,构成智能检测系统,用于完成数字滤波、误差补偿、线性化、自诊断等各种数据处理功能,提高检测系统的性能。4输出环节输出环节包含显示装置、打印记录装置、数据通信接口等。1.1.3传感器的分类、命名与图形符号按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分:结构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按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分:单功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按传感器输出信号分: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按传感器的能源供给方式分:有源传感器、无源传感器。按被测量所属范畴分: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按转换原理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等。1.3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3.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静态特性指标传感器的输出——输入关系特性是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所测量的物理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形式,另一种是动态形式静态(或准静态)的形式,所测量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缓慢,在观测时间内可忽略其变化);动态形式,所测量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故检测过程被分为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相应其输出——输入特性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1.2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静态特性指标传感器的输出——输入关系特性是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所测量的物理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形式,另一种是动态形式静态(或准静态)的形式,所测量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缓慢,在观测时间内可忽略其变化);动态形式,所测量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故检测过程被分为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相应其输出——输入特性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1测量范围(measuringrange)和量程(span)测量范围:传感器所能测量的被测量的最大数值称为测量上限,被测量的最小数值则称为测量下限。用测量下限和测量上限表示的区间为量程。测量范围有单向(只有正向或负向)、双向对称、双向不对称、无零值等多种情况。2灵敏度(sensitivity)灵敏度:表示传感器输出量的增量与相应的输入量增量之比。在静态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可用下式表示:

非线性传感器各处的灵敏度是不相同的。对于线性传感器,灵敏度则为:

一般,人们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保持恒定。灵敏度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当我们讨论某一传感器的灵敏度时,必须确切地说明它的单位。图1-5灵敏度定义的图解表示3阈值(thresholdvalue)与分辨力(resolution)有时,输入量开始变化,但输出量并不随之相应变化,而是输入量变化到某一程度时输出才突然产生小的阶跃变化。这就出现了分辨力和阈值问题。当以输入量来表示时,分辨力定义为在传感器的全部工作范围内,能够产生可观测的输出量变化的最小输入量变化,以满量程输入的百分比表示

当以输出量来表示时,分辨力定义为在传感器的全部工作范围内,在输入量缓慢而连续变化时所测到的输出量的最大阶跃变化,以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表示阈值通常又称为灵敏限、灵敏阈、失灵区、死区等。阈值定义为:输入量由零变化到使输出量开始发生可观测变化的输入量值。它实际上是传感器在正行程时的零点分辨力(以输入量表示时)。4线性度(linearity)衡量线性传感器线性特性好坏的指标为线性度。随参考直线的引法不同,线性度主要有下面几种。(1)绝对线性度又称理论线性度,是传感器的实际平均输出特性曲线对在其量程内事先规定好的理论直线的最大偏差,以传感器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

绝对线性度的参考直线是事先确定好的,反映的是一种线性精度。(2)端基线性度端基线性度的拟合直线最为简单,但精度不高。端基线性度定义为传感器实际平均输出特性曲线对端基直线的最大偏差,以传感器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

端基线性度的定义示于图1-6中。按该图所示,可以写出端基直线方程为

图1-6端基线性度的定义图1-7零基线性度的定义

(3)零基线性度零基线性度定义为传感器实际平均输出特性曲线对零基直线的最大偏差,以传感器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而零基直线则是这样一条直线,它位于传感器的量程内,可通过或延伸通过传感器的理论零点,并可改变其斜率,以把最大偏差减至最小。零基线性度的定义示于图1-7中。按照定义,可以写出零基直线方程为(4)最小二乘线性度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校准数据的理论直线。该直线方程为令有m个校准测试点,传感器的实际输出为y,则第i个校准数据与理论直线上相应值之间的偏差为:

最小二乘法理论直线的拟合原则就是使为最小值,也就是说,使对b和a的一阶偏导数等于零,从而求出b和a的表达式:以最小二乘直线作理论直线的特点是各校准点上的偏差的平方之和最小。

5迟滞(hysteresis)迟滞:对于某一输入量,传感器在正行程时的输出量明显地、有规律地不同于其在反行程时在同一输入量下的输出量。迟滞可用传感器正行程和反行程平均校准特性之间的最大差值,以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1-8为传感器某种迟滞特性的示意图。6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在一段短的时间间隔内,输入量向同一方向作满量程变化时,同一输入量值所对应的连续先后多次测量所得的一组输出量值,它们之间相互偏离的程度便反映传感器的重复性。图1-9表示了重复性的概念,图中只显示出了两个测量循环。

图1-8迟滞特性图1-9重复性的概念重复性则可定义为此随机误差在一定置信概率下的极限值,以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比来表示:

样本标准偏差的求法有多种,贝塞尔(Bessel)公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为求第i个测量点的标准偏差Si,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

7符合度符合度就是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符合或接近某一参考曲线的程度。8零漂及温漂传感器的漂移大小是表示传感器性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1)零点时漂规定传感器一小时内的零点漂移D按下式计算

测试传感器的零点漂移应在规定的恒定环境条件下进行。(2)零点温漂传感器的零点温漂可按下式计算:可分别计算高温或低温检定的零点温漂γ+或γ-零点温漂测试通常应进行三次,然后再计算γ值。(3)灵敏度温漂

传感器的灵敏度温漂β可按下式计算:β=/9总精度总精度反映的是传感器的实际输出在一定置信概率下对其理论特性或工作特性的偏离皆不超过的一个范围。用迟滞、非线性(或符合性)和重复性这三项误差的方和根或简单代数和来表示总精度或

迟滞和非线性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而重复性误差则属于随机误差,而这三种误差的最大值也不一定出现在同一位置上,所以上述处理误差分析的方法,虽然计算简单,但理论根据不足。1.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与动态特性指标实际应用中大量的被测量信号是动态信号。研究动态特性可以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采用瞬态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来分析。由于输入信号的时间函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时间域内研究传感器的响应特性时,只能研究几种特定的输入时间函数,如阶跃函数、脉冲函数和斜坡函数等的响应特性。在频率域内研究动态特性可以采用正弦信号发生器和精密测量设备,得到频率响应特性。动态特性良好的传感器应具有很短暂的瞬态响应时间或者具有很宽的频率响应特性。为了便于比较和评价,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分析和动态标定经常采用的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输入量和正弦输入量,这是两种标准输入信号。1.3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measurementerroranddataprocessing)1.3.1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1.3.2粗大误差的判别1.3.3系统误差的处理1.3.4随机误差的处理本小节概要:1.3.1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1测量误差不可避免2真值3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4测量误差的分类1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没有误差的测量不存在;——没有测量的误差也不存在。——测量与误差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人和他的影子一样。为什么测量误差肯定存在?检测系统不可能绝对精确;例:铂热电阻测温,铂电阻不可能由100%的铂材料组成,杂质不可避免。测量原理的局限;例:铂热电阻测温,铂电阻阻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即分度表总是由有限的对应数据组成的,两对数据之间的数据采用差值方法估计,然而其关系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测量方法的不尽完善;例:利用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估计飞机的飞行高度。环境因素和外界干扰的存在;例:铂热电阻测温,铂电阻与测量电路之间连接导线的阻值受环境温度影响。测量过程可能会影响被测对象的原有状态。例:铂热电阻测温,铂电阻的插入必然会干扰原来的温度场。以上原因使得测量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被测量的真值而存在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测量误差。那么,什么是真值呢?2

真值(truevalue)定义:真值指一个量的客观真实值。

既然测量误差不可避免,那又是如何知道真值的呢?如果知道了真值,必然含有误差的测量工作也就不必要了。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不然。

承认真值的客观存在,是唯物论;承认测量误差不可避免,是辩证法;二者都承认,就是在该问题上遵守了唯物辩证法。事实上,在测量实践中,“真值”有三种具体情况。(1)理论真值(theoreticaltruevalue)定义:一个量严格定义的理论值通常叫理论真值。例: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2)约定真值(conventionaltruevalue)定义:根据国际计量委员会通过并发布的各种物理参量单位的定义,利用当今最先进科学技术复现这些单位,其值被公认为国际或国家基准,称为约定真值。例如:当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都加入了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总部设在巴黎。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国际计量委员会的提议,规定: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为1米;进一步规定三种米的复现方法。曾经的米原器(现已作废,存国际计量局,目前不再用实物形成米原器)再如:国际千克原器(internationalprototypekilogram)是用以实现质量单位的实物基准器,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基本单位量值唯一的实物基准。它是高度和直径都是39毫米的正圆柱体,由90%的铂和10%的铱组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1.5克。国际计量局共制作了63个,选择6个作为国际千克原器作证基准,其余57个分配给成员国作为其国家基准。分配给中国的编号为NO.60,保存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本概念——计量传递和计量溯源,构成计量确认体系(metrologyconfirmentsystem)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2年颁布“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ISO10012-1)(3)相对真值(relativetruevalue)定义:如果高一级检测仪器(计量器具)的误差仅为低一级检测仪器误差的1/3─1/10,则可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相对真值。例:相对于杆秤,天平的测量结果为相对真值。相对真值在工程上最为常用。既然有高一级检测仪器,那为什么还要使用低一级的检测仪器呢?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其实不然。解释:计量室仪器与现场仪表,通过标定、校准,实现精度与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温度现场标定的一个小经验:冰水混合物和体温近似作为标准量。真值概念已经明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①如何表示一次具体测量过程的误差?②如何表示一个具体测量设备的精度?③测量误差有哪些规律?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测量方法、测量设备、测量值的数据处理获得最大可能的精确结果?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预习!计量传递和计量溯源这一基本原理的发现及其广泛推广应用,是古代中国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3误差的表示方法检测系统(仪器)的基本误差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示形式。(1)绝对误差检测系统的测量值(即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差为检测系统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即式中,真值X0可为约定真值,也可为相对真值。绝对误差说明了系统示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其值可正可负,具有和被测量相同的量纲。(2)相对误差检测系统测量值(即示值)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的比值,称为检测系统测量(示值)的相对误差δ,常用百分数表示,即

在工程上,常在被测参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重复多次测量,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代替相对真值。用相对误差通常比用绝对误差更能说明不同测量的精确程度。(3)引用误差检测系统测量值的绝对误差与系统量程L之比值,称为检测系统测量值的引用误差γ。引用误差γ通常仍以百分数表示

由于量程对于具体测量仪表而言是一个确定值,因此给出引用误差实质上也是给出了绝对误差。当测量值为检测系统测量范围的不同数值时,各示值的绝对误差也可能不同。取引用误差的最大值.既能克服上述的不足,又更好地说明了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4)最大引用误差与精度等级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当被测量平稳增加或减少时,在检测系统全量程测量值引用误差(绝对值)的最大者,或者说所有测量值中最大绝对误差(绝对值)与量程的比值的百分数,称为该系统的最大引用误差,用符号γmax表示

最大引用误差又称为检测系统的基本误差,是检测系统的最主要质量指标,能很好地表征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4测量误差的分类(1)系统误差(systematicerror)系统误差是指具有某种确定性规律的测量误差。具有这种特性的误差通常是由为数不多的确定性原因造成的。(2)随机误差(randomerror)随机误差是指具有随机变化特性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在人们进行次数不多的重复测量时表现为忽大忽小、忽正忽负,似乎无规律可循;但随着重复测量次数的增多,这种误差将服从数理统计规律,以正态分布规律最为多见。(3)粗大误差(thickerror)如果某次测量结果明显偏离真实值,则称该次测量包含粗大误差。它是由于异常情况出现或测量人员疏忽大意而引起的。重复测量中出现的粗大误差,应作为异常值除掉,不参与测量结果精度的评价,因而用于评价测量精度的误差只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4.3系统误差的处理为保证和提高测量精度,需要研究发现系统误差,进而设法校正和消除系统误差。1系统误差的常见变化规律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其具有固定的规律性,造成系统误差的根源一般可通过实验、分析予以确定和消除。由于检测仪器种类和型号繁多,具体使用环境差异很大,因此系统误差所表现的变化规律往往也不尽一致。图1-11系统误差的常见变化规律

曲线1表示测量结果所含系统误差的大小与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称为恒值系统误差;曲线2表示测量结果所含系统误差随时间以某种斜率呈线性增加或线性减少,称为线性变化规律的系统误差;曲线3表示测量结果所含系统误差随时间作某种周期性变化,称之为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系统误差;曲线4为上述三种关系曲线的某种组合形态,呈现复杂规律变化,称之为复杂变化规律的系统误差。2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1)针对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误差的环节作仔细分析,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2)采用修正值方法减小系统误差利用修正值来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是常用和非常有效的方法,被广泛采用。通常的做法是在测量前预先通过标准器件法或标准仪器法比对,得到该检测仪器系统误差的修正值,制成系统误差修正表;然后用该检测仪器进行具体测量时可人工或由仪器自动地将测量值与修正值相加,从而大大减小或基本消除该仪器原先存在的系统误差。(3)采用交叉读数法减小线性系统误差也称对称测量法,是减小线性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如果检测仪器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线性系统误差,那么在被测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重复测量值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线性增加或减小。若选定整个测量时间范围内的某时刻为中点,则对称于此点的各对测量值的和都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可在时间上将测量顺序等间隔对称安排,取各对称点两次交叉读入测量值,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值,即可有效地减小测量的线性系统误差。

(4)采用半周期法减小周期性系统误差对周期性系统误差,可以相隔半个周期进行一次测量,如图1-12所示。取两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可有效地减小周期性系统误差。因为相差半周期的两次测量,其误差在理论上具有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特征,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能很好地减小和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

图1-12半周期法读数示意图

1.4.4随机误差的处理1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对某个被测参量进行等精度重复测量n次,其测量示值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