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补充(推荐精简)_第1页
第一章补充(推荐精简)_第2页
第一章补充(推荐精简)_第3页
第一章补充(推荐精简)_第4页
第一章补充(推荐精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纤通信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什么是通信?“通”传送,“信”信息;信息的传送基本组成:发送、传输、接收什么是光纤通信?利用激光作为信息的载波信号,并通过光纤来传送信息的通信系统。什么是通信?“通”传送,“信”信息;信息的传送基本组成:发送、传输、接收什么是光纤通信?利用激光作为信息的载波信号,并通过光纤来传送信息的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是人类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光纤通信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光纤----信息社会的标志

现代通信方式示意图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发送机接收机传输系统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信息信息用户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信息信息

现代通信方式示意图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发送机接收机传输系统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信息信息用户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信息信息信息指用户要求传送的语音、图像、数据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发送机接收机传输系统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信息信息用户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信息信息

现代通信方式示意图用户终端交换设备接入网电复接设备传输系统

现代通信方式示意图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发送机接收机传输系统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信息信息用户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环路交换设备电复接设备信息信息光纤通信经过30年的技术发展目前正在淘汰着其他的有线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优点光波频率很高,光纤传输的频带很宽,故传输容量很大,理论上一根光纤可通上亿门话路或上万套电视,可进行图像、数据、传真、控制等多种业务;不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耐高温、高压、抗腐蚀,工作可靠;光纤材料来源丰富,可节约大量铜、铝,且直径小、重量轻,性价比好。图1.1部分电磁波频谱图1.1是相关的电磁波频谱。光纤通信用的近红外光(波长为0.7~1.7μm)频带宽度约为200THz,在常用的1.31μm和1.55μm两个波长窗口频带宽度在20THz以上。(0.7μm~430THz,1.7μm~180THz)由于光源和光纤特性的限制,目前,光强度调制的带宽一般只有20GHz,因此还有3个数量级以上的带宽潜力可以挖掘。通信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对许多领域特别是军事、航空和宇宙飞船等方面的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飞机上用光纤代替电缆,不仅降低了通信设备的成本,而且降低了飞机的制造成本。例如,在美国A-7飞机上,用光纤通信代替电缆通信,使飞机重量减轻27磅(约12.247kg),相当于飞机制造成本减少27万美元。

总之,光纤通信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且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竞争能力,因此其在信息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纤通信器件的发展过程雏形:古代烽火、手旗、灯光1880年贝尔的光电话------大气激光通信激光器(发送源)光纤(传输介质)1960Maiman发明红宝石激光器1962半导体激光器诞生(GaAs870nm)70年代室温工作LD(GaAsAI850nm)1300、1550nm多模LD单模LD1951医用玻璃纤维(损耗1000dB/km)1966高锟理论预言1970康宁制出低损耗光纤(20dB/km)1300(0.5dB/km),1550nm(0.2dB/km)低损耗窗口光纤开发单模光纤

贝尔光电话的传输距离很短,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然而,光电话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证明了用光波作为载波传送信息的可行性,贝尔光电话是现代光通信的雏型。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普通光相比,激光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光谱宽度窄),以及高相干性(频率和相位较一致)。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光,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大气激光通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He-Ne激光器和CO2激光器进行了大气激光通信试验。实验证明:用承载信息的光波,通过大气的传播,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是可行的。但通信能力和质量受气候影响十分严重。由于雨、雾、雪和大气灰尘的吸收和散射,光波能量衰减很大。另一方面,大气的密度和温度不均匀,造成折射率的变化,使光束位置发生偏移。通信的距离和稳定性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实现“全天候”通信。但大气激光通信仍有重要应用,在某些特定场合,如江河两岸、海岛之间、小区楼房之间宇宙空间、大气海洋之间(兰绿光)等。为了克服气候对激光通信的影响,人们自然想到把激光束限制在特定的空间内传输。因而提出了透镜波导和反射镜波导的光波传输系统。该系统是在金属管内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透镜或反射镜,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现场施工中校准和安装十分复杂;其次,为了防止地面活动对波导的影响,必须把波导深埋或选择在人车稀少的地区使用。由于没有找到稳定可靠和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对光通信的研究曾一度走入了低潮。

现代光纤通信

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OpticalFiber)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奠定了现代光通信——光纤通信的基础。

现代光纤通信当时石英纤维的损耗高达1000dB/km以上,高锟等人指出:这样大的损耗不是石英纤维本身固有的特性,而是由于材料中的杂质,例如过渡金属(Fe、Cu等)离子的吸收产生的。材料本身固有的损耗基本上由瑞利(Rayleigh)散射决定,它随波长的四次方而下降,其损耗很小。因此有可能通过原材料的提纯制造出适合于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

如果把材料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比重降低到10-6以下,就可以使光纤损耗减小到10dB/km。再通过改进制造工艺的热处理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可以进一步把损耗减小到几dB/km。这个思想和预测受到世界各国极大的重视。

1970年,光纤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当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就研制成功损耗20dB/km的石英光纤。它的意义在于:使光纤通信可以和同轴电缆通信竞争,从而展现了光纤通信美好的前景。1972年康宁公司高纯石英多模光纤损耗4dB/km1973年贝尔(Bell)实验室2.5dB/km1974年贝尔(Bell)实验室1.1dB/km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NTT)公司0.47dB/km1979年0.20dB/km,1984年0.157dB/km1986年0.154dB/km,接近光纤损耗的理论极限1970年,作为光纤通信用的光源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日本电气公司(NEC)和前苏联先后突破了半导体激光器在低温(-200℃)或脉冲激励条件下工作的限制,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短波长)。

虽然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它为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3年,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7000小时。1977年,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10万小时(约11.4年),完全满足实用化的要求。在这个期间,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3μm的铟镓砷磷(InGaAsP)激光器,1979年美国电报电话(AT&T)公司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55μm的连续振荡半导体激光器。

由于光纤和半导体激光器的技术进步,使1970年成为光纤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6年,美国在亚特兰大(Atlanta)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系统采用GaAlAs激光器作光源,多模光纤作传输介质,速率为44.7Mb/s,传输距离约10km。1980年,美国标准化FT-3光纤通信系统投入商业应用,系统采用渐变型多模光纤,速率为44.7Mb/s。随后美国很快敷设了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穿越22个州光缆总长达5×104km。1976年和1978年,日本先后进行了速率为34Mb/s,传输距离为64km的突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以及速率为100Mb/s的渐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1983年敷设了纵贯日本南北的光缆长途干线,全长3400km,初期传输速率为400Mb/s,后来扩容到1.6Gb/s。随后,由美、日、英、法发起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TAT-8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8年建成,全长6400km;第一条横跨太平洋TPC-3/HAW-4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9年建成,全长13200km。从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展开,促进了全球通信网的发展。1966年高锟提出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概念以来,光纤通信从研究到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通信能力(传输速率和中继距离)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976年美国亚特兰大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试验1986年光纤通信系统在全球广泛应用(从提出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概念,到用广泛应用,20年时间)高锟------光纤之父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光纤通信追求目标:大容量、长距离技术发展:短波长-长波长、多模光纤-单模光纤、多模激光器-单模激光器通信系统容量:比特率-距离积BL,B比特率,

L中继距离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目。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工作波长光纤激光器比特率B中继距离L第一代70年代850nm多模多模10~100Mb/s10Km第二代80年代初1300nm多模单模多模100Mb/s1.7Gb/s20Km50Km第三代80年代中~90年代初1550nm单模单模2.5Gb/s~10Gb/s100Km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续)工作波长光纤激光器比特率B中继距离L第四代90年代1550nm单模单模2.5Gb/s10Gb/s21000Km(环路)1500Km光放大系统第五代1550nm单模单模波分复用WDM单路速率:40,160,640Gb/s信道数:8,16,64,128,1022超长传输距离:27000Km(Loop)6380(Line)目前研究内容WDM光网络;全光分组交换;光时分复用;光孤子通信;新型的光器件光纤通信技术的三次飞跃(1)20世纪60年代。1962年第一只半导体激光器诞生,随后半导体光检测器也研究成功。特别是1966年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与Hockham提出用玻璃可以制成衰减为20dB/km的通信光导纤维,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先制出了20dB/km的光纤,这标志着光纤通信系统的实际研究条件得以具备。20世纪70年代。1970年发明了LD的双异质结构,使得光源与光检测器的寿命都达到了10万小时的实用化水平。1979年发现了光纤1310nm和1550nm新的低损耗窗口,紧接着单模光纤问世。光纤的衰减系数一下降到0.5dB/km。这使得光纤通信迈进了实用化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光纤通信便大步地迈向了市场。光纤通信技术的三次飞跃(2)20世纪90年代初。1989年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研制成功是光纤通信新一轮突破的开始。EDFA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光纤传输衰减的补偿问题,而且为一批光网络器件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使得光纤通信的数字传输速率迅速提高,促成了波分复用技术的实用化。光纤通信技术的三次飞跃(3)光纤通信超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网络化一根光纤中可同时传输一百多路信号,采用特殊技术甚至可以同时传输1022路单路速率不断提升,已达到10、20、40Gb/s采用OTDM技术甚至可达640Gb/s各种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上千甚至上万公里的长距离传输成为可能全光网成为目前光通信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EducationTelephoneTravelEntertainmentHealth……AllservicesNetworktrafficisgrowing!!Thewholeworldisinmymind!!DemandforBroadbandwidthOpticalnetworkingShoppingBanking21世纪的通信业务全球通信业务需求估计用户增加;每个用户的业务量增加;服务质量的提高;通信容量需求急增光纤通信最具代表性技术

-波分复用WDM和光纤放大器EDFA

40G器件关键原材料光纤预制棒网络管理系统测试设备光纤光缆光传输/交换设备光无源器件光有源器件运营商网络集成商光纤通信的产业链全球光纤通信主要供应商ComponentsandModulesinDWDMNetworks

DWDMThinfilmfiltersFibergratingsWaveguidesCirculatorsInterleaversMux/Demux

modulesAmplifiersIsolatorsTapcouplersPumplasersGainequalizersAttenuatorsIntegrated

amplifiersSOAsOpticalSwitchesCirculatorsCouplersAdd/dropmodulesSwitchingTransmissionSourcelasersModulatorsWavelockersReceiversDetectorsTx/RxmodulesOver9000Products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由光发射机、光纤光缆、中继器与光接收机等基本单元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互连与光信号处理器件,如光纤连接器、隔离器、调制器、滤波器、光开关及路由器、分插复用器ADM等。光源调制器驱动电路光发射机放大器光电二极管判决器光接收机光纤光纤中继器光纤的研究光纤:将光信号从光发射机无失真地传送到光接收机。基本特性参数:损耗(dB/km):直接影响通信距离。色散(ps/nm.km):将引起光脉冲信号展宽和码间串扰,影响通信距离和容量。为实现高速长距离传输,要求光纤具有低损耗和低色散特性。近四十年的努力寻找合适的光纤,实用化的光损耗为20dB/km(99.5%/m);60年代研究,70年代突破,2000年0.2dB/km(99.995%/m);新的实用化光纤不断涌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