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_第1页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_第2页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_第3页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_第4页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义一、安全生产定义:

自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以来,“安全生产”一词一直长期被人们使用。那么,什么是安全生产呢?

在《辞海》中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安全生产是指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安全生产旨在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安全科学技术词典》中定义为:安全生产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突出了安全生产的本质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工作是减少事故损失(负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是循环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它是以人为本(人权)的重要内涵,它是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3、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它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本质要求,它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4、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1安全生产是社会稳定、文明的重要因素,2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3是体现和提高社会文明及进步的重要标志;4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本质内涵。二、安全生产范畴:

安全生产的范畴,有人认为安全生产的范畴应该界定在企业,也有人认为除刑事案件(或公共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均应划归安全生产范畴。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来看,安全生产的范畴应包括:工业企业单位职工人身安全及财产设备安全,即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石化、地质、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建设等产业部门的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行业,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及民航运输的安全生产;

商业服务行业,如宾馆、饭店、商场、公共娱乐及旅游场所等职工及顾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设备的安全;

其它部门,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节

安全生产方针1983年国务院在[1983]85号《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是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和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是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及生产的矛盾。要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时,就要增加支出,或影响生产进度。所谓统一性,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后,改善了劳动条件,职工就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劳动热情,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没有生产活动,安全工作就不会存在;反之,没有安全工作,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安全及生产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道理,也就是安全及生产的统一性“安全第一”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生命观。它体现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人们对人类自我生命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事故意味着对生命的摧残及毁灭,因此,生产活动中,应把保护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层面,协调观,即生产及安全的协调观。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其前提是该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因此,“正常”是基础,是前提。从生产系统来说,保证系统正常就是保证系统安全。安全就是保证生产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如果基础和前提条件不保证,就谈不到上有效运转。因此,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方法论,事故是由隐患转化为危险,再由危险转化而成。因此,隐患是事故的源头,危险是隐患转化为事故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要避免事故,就要控制这种“转化”,严格说,是控制转化的条件。那么,什么时候控制最有效?事物有一个普遍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事故形成的初始阶段,力量小,发展速度慢,这个时候消灭该事物所花费的精力最少,成本最低。根据这个规律,消除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隐患,控制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条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应把预防方法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我们在生产活动中,把劳动者的安全及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生产的安全,即生产必须安全,也只有安全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实现安全生产的最有效措施就是积极预防,主动预防。在每一项生产中都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经常地查隐患,找问题,堵漏洞,自觉形成一套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制度。一、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概述法的概念: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法的特征:是有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依照特定程序制定的,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的分类:国内法及国际法、根本法及普通法、一般法及特别法、实体法及程序法、成文法及不成文法法的原则:法律适用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3、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的最高层次。宪法第四十二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安全生产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基础法:是综合规范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安全生产法》。专门法:是规范某一专业领域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消防法》《矿山安全法》。相关法:一是指在一部法律中涵盖有安全生产内容的法律《劳动法》《建筑法》《矿产资源法》二是及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有关的法律《刑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省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安全生产标准一种是强制性标准、一种是推荐性标准国际条约《国际劳工安全公约》二、安全生产法前言: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同一天,江泽民主席签发第7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安全生产法的公布实施,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是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简要经过1981年3月至1987年5月,国务院批准原国家劳动总局牵头组织起草了《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国务院在征求意见中听到了不同反映,暂未出台。1994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制定《安全生产法》,继续由当时的劳动部提出并负责组织起草。1996年4月,国务院法制局要求将正在起草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法》及《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案)》,由原劳动部完成起草工作。后来由于卫生部有不同意见,主张单独制定《职业病防治条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决定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管理局负责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安全法(草案)》,同时由卫生部负责在《职业病防治条例》基础上制定《职业病防治法》2000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将《职业安全法》改名为《安全生产法》,并列入了2001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继续做好修改工作。2001年年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同一天,江泽民主席签发第7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2、《安全生产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一是事故伤亡总量大(1998-2000年,全国共发生企业职工伤亡事故39400起,亡38928人;道路、水上、铁路和民航交通运输事故1417170起,死亡和失踪282882人。2001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000629起,死亡130491比2000年上升20.5%和10.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最多,死10637人,伤54.9万人。其次是工矿企业事故,死亡12554人,这一年每天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700起,一天约死360人。2002年共发生伤亡事故107.5万起,死亡13.93人,分别比01年上升12.4%和8.8%)二是重大、特大事故频发(1998-2000年全国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事故489起,死亡9183人。2001年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40起,死亡2556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事故达16起,平均不到3天就发生一次特大事故。2002年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54起,死亡2826人)案例:2000年3月29日焦作市私营天堂录像厅发生特大火灾,死亡74人,重伤1人。12月25日,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特大火灾,死亡309人三是工矿企业事故和火灾事故有增无减四是大量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整改。(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20世纪90年代我国安全生产投入占DGP的0.703%,而发达国家为3.3%,许多国有企业安全欠账严重、设备老化,非公有制企业也舍不得安全投入;此外,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安全素质亟待提高;安全监管不到位,事故隐患大量存在,安全生产工作如履薄冰,问题严重)安全生产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增加使各类事故大大增多。二是老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职责不明,监管不到位。四是缺乏国家级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3、《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立法宗旨第1条适用范围第2条安全生产方针第3条搞好安全生产的三要素第4、5、6条对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监督方面规定第7条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职责第8-11条对中介机构在安全生产服务方面规定第12条事故报告及责任追究第13条安全科技及安全奖励第14、15条

数字化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共七章九十七条,具有丰富的内涵。应用数字化描述的手法,是学习和了解《安全生产法》基本内容的一种方式,是把握其内涵、实质和精髓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种性质

朱镕基总理对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全生产法》时的讲话:“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清楚地表明了《安全生产法》关系到如下三个基本性质的问题:一是关系人权(人民生命财产)性质的问题;二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质的问题;三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三个体现

《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宪法中关于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四个标志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成功,既标志着我国改革取得的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成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标志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企盼得以实现,又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既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者长期总结事故预防和经验教训的结果,又是借鉴了国外科学预防事故做法的体现;既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监管安全生产的进步,也是加入WTO后面对国际新经济的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八个有利

可以预测,《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加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人权状况;有利于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领导;有利于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有利于增强公民安全法律意识;有利于制裁各种安全违法行为

三大目标

《安全生产法》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确定了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如下基本的三大目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安全(生产)所具有的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保障财产安全的价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功能。

四个责任对象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对我国安全生产具有责任的各方,包括如下四个具有责任的方面:政府责任方,即各级政府和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方;从业人员责任方;中介机构责任方。

从业人员八大权利和三项义务

《安全生产法》明确的从业人员的八项权利是:1、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2、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3、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即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4、拒绝权,即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5、紧急避险权,即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6、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要求赔偿的权利;7、获利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8、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的三义务:1、自律遵规的义务,即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配备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2、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3、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四种监督方式

《安全生产法》以法定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我国安全生产的四种监督方式:第一是工会民主监督,即工会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及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第二是社会舆论监督,即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有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第三是公众举报监督,即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第四是社区报告监督,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三十八种违法行为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政府、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可能的38种违法行为(具体见原法第六章);其中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可能的违法行为有2种(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十三种处罚方式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对政府监督管理人员有降级、撤职的行政处罚;对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有责令改正、责令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的处罚;对中介机构有罚款、第三方损失连带赔偿、撤销机构资格的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有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经济罚款、责令停止建设、关闭企业、吊销其有关证照、连带赔偿等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行政处分、个人经济罚款、限期不得担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降职、撤职、处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处罚;对从业人员有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的处罚。无论任何人,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三、如何依据《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306-8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所规定的特种作业范围包括:电工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煤矿井下瓦斯检测作业、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建筑登高架设作业、符合该标准定义的其他作业。

因为特殊工种作业及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密切相关的特殊性,因此,企业必须从法律的角度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复审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明确了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为:①年满18岁以上,但从事爆破作业和煤矿井下瓦斯检查的人,年龄不得低于20周岁;②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健康,没有妨碍从事本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③具有本工种作业所需的文化程度和安全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取得操作证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