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九破q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含解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九破q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含解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九破q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含解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九破q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含解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课后分层训练九破q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含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分层训练(九)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解析:选CC项,舞:欢欣鼓舞。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①《离骚》抒写理想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③富于写实精神④抒写爱国激情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⑥富于浪漫气息A.①⑥④⑤③② B.⑤③②①⑥④C.①④⑥⑤②③ D.⑤②③①④⑥解析:选D根据后文可知,应先《诗经》,后《离骚》。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析,②③⑤主要写《诗经》的现实主义;①④⑥主要写《离骚》的浪漫主义。《诗经》应该作为语句的主语,通过写什么,反映的什么特点,可知前三句顺序为⑤②③。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收集了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2)《诗经》的“六义”指、、,、、;它与合称“五经”。(3)村酤,亦作“村沽”,意为。出自唐代虚中《赠秀才》:“谁解伊人趣,村沽对郁陶。”参考答案:(1)诗歌总集西周初年(2)风雅颂赋比兴《书》《礼》《易》《春秋》(3)村酒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2)《芣苢》中,写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的两句是:“,。”(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写夜半雨败场圃和清晨日升场景的两句是:“,。”(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写烙饼充饥,取酒解乏的两句是:“,。”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2)采采芣苢薄言襭之(3)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4)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5.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是指。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一般属性(心理效应),然后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定义的格式进行组合即可。参考答案:(“潘多拉效应”是指)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儒家学者参考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篡改。7.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删改后的下联:参考答案: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或: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他)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8.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答:参考答案:全诗采用了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9.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0.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参考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想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诗歌也自然淡薄,意境闲淡,情趣悠远。解析:选A“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寂寞”。13.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解析:结合首联,理解前两联的内容。就会明确如何写的,用了何种手法。首联写作者闭门不出时间之久,重游西湖。颔联写游湖过程中,闾阎争相问寻作者是谁,鱼鸟也惊猜他是谁。没有直接写作者闭门不出日久,而从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的反应来烘托,所以这是侧面描写。鱼鸟惊猜,人格化,形象生动。参考答案:侧面烘托,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桃夭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解析:选A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应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1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