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_第1页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_第2页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_第3页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_第4页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古代教育制度7.1先秦的学校7.1.1夏、商、周的学校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夏代的学校称“校”: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序:殷商时代和周代的学校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学—乡学—周代学校大学—小学塾——设立于闾庠——设立于党序——设立于州校——设立于乡天子设立—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诸侯设立—泮宫国学的基本建筑格局设在城外西郊,四周有水环绕辟雍是在水中岛型陆地上建筑辟雍东序瞽宗上庠成均四门学国学校园的功能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兼具礼堂、会议室、运动场等功能。大学还没有专业化,同贵族社会生活结合。教师的选派和教学内容师氏—教学内容:诗、书、礼、乐保氏—三德六艺六仪六行年老有德者: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艺大学文化课教授:《诗》、《书》学校教育与“世业”并行。大学的隔年考查制度。六仪:关于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仪节地方性学校兴起、官学衰微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文献记载中的西周乡学:《礼记·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民间开始出现私学。孔子:首创者。墨子、庄子、孟子、荀子。有些诸侯国的官学仍在坚持:

鲁僖公立泮宫,齐宣王立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7.2秦代以及汉代之学7.2.1秦代学校

秦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整理统一文字普设官学——学室设立博士(1)整理和统一文字:秦代标准文字的范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笔画多求简省,形体规范:《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峄山、会稽刻石的摹本。狱吏程邈改作隶书:改小篆曲笔为直笔,变圆形为方形,化繁画为简易。(2)普设官学——学室

秦代郡县官学叫作“学室”

其中的学生称为“弟子”

“弟子”至少必须是“史”的儿子

“学室弟子”立有花名册,政府官吏可随时使唤。

对于弟子,政府可免除兵役和摇役。

“学室”教育内容:学习文化,书写姓名,认识名物;明习法令。

毕业后,名字可从花名册中除去,可以为吏。还必须进行考察和实习。(3)设立博士博士:一种文官,职务“议政事,备咨询,掌故籍”。博士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齐鲁各国。秦始皇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博士制,中央朝廷相继征召六国的博士达70余人。《史记》记载,秦有“博士诸生”,即私学弟子。但私学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官学。7.2.2汉代教育汉代官学中央官学郡国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

:学、校、庠、序1)太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师选任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是当时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博士长官叫仆射,东汉改称祭酒。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西汉时用征聘或荐举的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东汉需进行考试。2)太学学生的学习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贵族子弟居多,也有家境贫寒的子弟。太学刚建时学生50人,王莽时有约1万人。东汉末有3万人。3)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博士讲解经书重视传授关系,形成师法和家法。弟子须严守师教,不能兼师他家。

汉代太学生常由学术问题论及政治,甚至引发运动。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为“岁试”。

“射策”:抽签口试问答。

“设科”: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学生抽签应试,签上写有试题。4)汉代专门学校的设立: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以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

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

毕业即可高官厚禄。

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

邸第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学校。5)汉代郡国官学汉代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置。郡国设“学”

县道邑设“校”

乡设“庠”

聚设“序”6)汉代私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精舍(精庐)。蒙学:童蒙学习的地方,也称为“书馆”,教师称为“书师”。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教材:《急就篇》精舍(精庐):相当于太学,由经师大儒教授。精舍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更为兴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私学兴盛后,汉代流传的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私学中教授学生的方法:“及门弟子”:学生亲身来受教;“著录弟子”:学生名字登录在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属挂名求学。7.3魏晋时期的教育7.3.1三国时期的学校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

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太学教育特色之一: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特色之二:今古文经学地位的颠倒。古文经学占据主流。特色之三: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古代法律专科学校的开始。7.3.2两晋时期的学校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国子学,旨在培养门阀世族子弟,官至五品以上子弟方能入学。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直接影响着南北朝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东晋于建武元年在都城建康设立了太学。太元九年建国子学于太庙之南。国子学与太学并存的局面首次出现于东晋学校系统之中。7.4隋唐时期的学校7.4.1隋代的学校国子寺(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博士5人,助教5人博士2人,助教2人隋代专科教育大理寺——律博士8人太常寺—太医署——医学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药园师太仆寺——兽医博士秘书—太史曹——天文、历法、漏刻博士7.4.2唐代学校设有“六学”“二馆”“六学”属于直系,隶属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二馆”属于旁系。尚书省——礼部秘书省—司天台—天文学太医署—————医学太仆寺—————兽医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律学唐代学校东宫——————门下省——————皇族小学崇文馆弘文馆——国子监———————地方学校中书省1)入学的身份与名额二馆属皇亲国戚贵族学校,招收皇帝、太后、皇后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子弟50名。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弟,限300名。太学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限500名,亦招收地方庶民中的俊秀青年,限800名。地方官学主要招收地方官员及中小地主的子弟。2)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入学年龄:律学入学年龄为18——25岁其他为14——19岁学习年限:律学6年算学11年其他9年3)入学手续及仪式中央官学:凡贵族、高级官员家庭出身的子弟及科举考试下第的举人,可直接进入。四门学:州县学学生中优秀者,经各州长史考选,可进入学习。师生初次见面,举行隆重的仪式,献礼拜师,行“束修之礼”。4)教学计划唐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按文字多少,把需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与小经三类。《礼记》、《左传》学三年《诗》、《周礼》《、仪礼》、《易经》学二年《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学一年半《论语》、《孝经》学一5)学校行政管理长官:国子监设祭酒1人,是朝廷任命的教育行政最高长官。学生:不率教者,连续下第或九年在学无成者,过假期不返校或作乐杂戏、违犯校规者,开除其学籍6)教师与教法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学生一经习毕方许另习一经,读熟经文之后方可教授文义。7)考试和假期旬考、月考、季考、岁考。学生成绩作为升进的依据。假期分为旬假、田假、授衣假。唐代的专门学校(1)律学培养熟识唐代律令的行政官员,八品官员以下子弟或庶民中的俊秀青年可入学(2)算学训练天文历法、财政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入学身份同律学科目分类:古典算术当代算术、实用性强的算术(3)书学训练通晓文字并精于书法的官员(4)医学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人才。分科:医、针、按摩、药重视精读医经,教学联系实际,注重见习实习。(5)兽医学(6)天文学(7)音乐学校(8)工艺学校7.5宋代的国学和书院7.5.1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太医局————医学————太史局————

算学————书艺寺————

书学广文馆四门学国子学小学太学——辟雍武学律学宋代学校—————————宗学——————内小学国子监———————地方政府

提举学事司

军学府学州学监学县学————————诸国宫学—————————资善堂1)中央官学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学生称国子生。太学是中央官学的核心。辟雍是太学的分校,亦称“外学”。四门学、广文馆: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律学在宋朝也颇受重视。医学分设三科:方脉科、针科和疡科。算学:《九章》《周髀》及历算,天文等。书学:篆、隶、草三体,《说文》《尔雅》《方言》等。画学: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术等专业课程。2)地方官学宋代地方行政:路州、府、军、监县。各路不直接设置学校,仅置学官管理所属各学校。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州学和县学宋代教育体制的改变: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提举学事司。从宋代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央:国子监地方:提举学事司

国子学地方官学王安石变法对教育制度改革(1)创立三舍法:a外舍(初级班)初入太学,2000人b内舍(中级班)外舍生岁试,一二等升入,200人c上舍(高级班)内舍生成绩优、平,操行合格者升入

(2)更新教材:

主编《诗经》、《尚书》、《周官》三经新义【反对繁琐章句之学,注重义理之学,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虽变法失败,但三舍法和重义理的作风一直沿袭下来宋代教育体制的特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官学类型多样化:中央官学除国子学太学、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典外,专科学校很发达,武学与画学是宋独创的。地方官学也如此。中央官学放宽了学生家庭出身等级的限制。学田由此确立下来。7.5.2宋代书院1)书院的渊源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大盛于宋代。2)宋代书院的兴建(1)白鹿洞书院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2)岳麓书院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3)嵩阳书院

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南麓。(4)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石鼓山宋代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

与“熟读精思”3)书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1)书院组织书院主持人:洞主、山长、堂长、院长。在规模较大的书院中,设有副山长、副讲、助教等,教授等。(2)教学计划书院通用教材:儒家经典。读书的顺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并“三传”,然后再读《四书集注》,再抄读《五经》。(3)书院学规书院的教育方针: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小学》4)书院的讲会制度

讲会是书院讲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展开辩论。讲会是书院不同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书院讲会制度,产生于南宋,在淳熙二年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著名的讲会——鹅湖之会。5)书院的教学特点

(1)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2)自由讲学与自由听讲。

(3)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

(4)尊师爱生,情谊深长。7.6明清学校7.6.1明清中央官学1)官学的设置和师资力量明清代中央官学:国子监明北京南京设两监清只设北京一监明清国子监长官:祭酒副长官:司业其下有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2)明清官学的生源:统称监生秀才中的贡生,包括岁贡、优贡、拔贡、恩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