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2套期中测试卷(一)九年级语文•下(R版)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④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⑥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习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面纱,却又谦xùn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清风在细叶间穿梭,跟着它一起穿梭的还有蝴蝶。啊,难道不快乐是合理的——在春风这样的旋律里?所有柔嫩的枝叶都被邀舞了,沙沙地响起一片搭虎绸和细纱相擦的衣裙声。四月的音乐季呢!宽广的音乐台上,响着甜美邈远的木箫,古典的七弦琴,以及清脆的小银铃,合奏着fǎn复而又和谐的曲调。(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谦xùn()邈远()fǎn()复(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2分)(3)根据语境,对于“延来”中“延”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2分)A.延长B.(时间)向后推迟C.邀请(4)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题。(4分)(1)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________代(朝代名)著名的__________小说家。(2分)(2)《儒林外史》这部________(填“长篇”“中篇”“短篇”)讽刺小说,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__________”的不同表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2分)4.目前,很多大中城市都设立了自己的“文明排队日”,为此,某校九年级开展以“礼让排队,有序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开场白。(4分)(2)赵佳轩同学从网上搜集了下面两则材料,请阅读材料,就“有序排队”提出两点建议。(4分)材料一:在国外,为避免排长队时发生混乱,管理者一般会用隔离杆将队伍管理起来。有些管理者甚至会让排队者得知何时可以达到目的,如法国“蓬皮杜中心”用电脑自动计算,随时显示馆内人数,这样到位的管理措施会使排队者了解自己大约还需要等待多久,心态变得平和。材料二:某报记者发现,有的时候市民虽然在等车时可以自觉排队,但车一来就抢着上车,秩序又变得混乱。实际上,改掉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日本人养成排队习惯用了6年的时间。(3)下面是班长针对本次活动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4分)【A】排队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却表现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B】很多公共场合都需要排队,能否自觉排队不仅反映出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素质,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体现。排队的时候互相谦让,遵守秩序,人与人之间退后一小步,那么,我们的文明程度将前进一大步,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和谐。①【A】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分)②【B】处画线句中有两面对一面的语病,应删去“________”。(2分)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一](23分)想起那年读书时谷煜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反唐演义传》……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地,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气,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有删改)5.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5分)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6分)7.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8.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6分)[二](17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有改动)9.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10.本文第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5分)11.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三](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永叔集》,有删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里:乡里。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5分)(1)余幼时即嗜学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弗之怠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公四岁而孤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因而抄录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15.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甲】段文字中“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中欧阳公“昼夜忘寝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两段文字中的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相似,其中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三、写作(55分)17.“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③有真情实感;④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期中测试卷一、1.(1)①塞下秋来风景异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也无风雨也无晴④何日遣冯唐⑤断肠人在天涯⑥忽如一夜春风来(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1)逊miǎo反(2)习贯习惯(3)C(4)啊,不快乐是不合理的——在春风这样的旋律里。3.(1)清讽刺(2)长篇功名富贵4.(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凡事讲究规矩,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等候,不仅方便他人,更方便自己。“礼让排队,有序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吧!(2)示例:釆取到位的管理措施;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习惯。(3)①表现体现②能否(或:否)二、[一]5.①去别人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收购废品的人家的院子里读;⑤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书,月光下读书。6.示例: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7.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那年读书时”的怀念和读书时所产生的亲切欣喜之情。8.这是一个反问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了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之情。[二]9.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10.“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11.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12.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三]13.(1)爱好。(2)借。(3)懈怠,放松。(4)幼年丧父。(5)有时。14.(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等到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15.人多以书假余唯读书是务16.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找出两段文字中人物的两个共同特点。由【甲】段“家贫”和【乙】段“家贫无资”可知,二人都“家境贫寒”;由两段中有关二人“读书”情形的描写,可概括出二人“刻苦读书”的特点。【乙参考译文】欧阳修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荻在沙地上写画,用这种方法教他写字。欧阳修经常诵读古人的文章。等到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从小作的诗赋文章,下笔就已经有成人的水平。三、17.思路解析:此题属于材料作文题。要抓住材料中关键性的语句,如“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也就是要求你写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有时,会让你摔跤,摔得很疼,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挫折、失败,可以增加人生的“财富”,磨难同时也是磨炼。没有挫折的人生,是看似幸运实则贫乏的人生。当挫折降临时,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它。是正视,还是逃避?是勇敢地克服,还是胆怯地沉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文章该从此处切题,组织材料。例文略。期中测试卷(二)九年级语文·下(R版)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相信自己吧!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吧。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并努力实践。因为蕴()藏在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你能胜任什么事情,不但别人无法知xiǎo(),而且若不动手尝试,你对自己的这种能力也会一直蒙昧()不察。只要做到这样,自己拔cuì()超群就更有可能。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桑田。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伟大事业。C.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令尊苏洵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D.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每个身影,同阳光奔跑。我们挥洒汗水,回眸微笑。一起努力,争做春天的骄傲。懂得了梦想,越追越有味道。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eq\a\vs4\al()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敞开温暖怀抱;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到,当明天幸福向我们问好,最美的风景是拥抱。(节选自歌词《我们都是追梦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歌词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歌词中“敞开温暖怀抱”后面的分号应该改为句号。C.歌词中“挥洒汗水”“你追我赶”“千山万水”“海阔天空”的短语类型相同,都是并列短语。D.歌词最后一句中“拥抱”是宾语。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刘过,字改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B.“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C.“布衣之怒”中“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D.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鲁迅先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如果不是读书写作,走到街上可能是没有多高的回头率的。②这种力量不是来自权势,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③读书,的确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平凡的人物变得崇高伟大。④归根到底是来自他的阅读、思考和写作。⑤这个“小老头”太崇高太伟大了,身上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⑥但是,每当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就好像来到巍峨的山峰之下,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A.①⑥③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C.①⑥⑤②④③D.③②①⑥⑤④6.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3)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4)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综合性学习。(4分)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1)【源流追踪】“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的“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2分)(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1分)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义”远流长】“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名著阅读,填空。(5分)(1)话说__________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子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他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2)来到集上,见________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__________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3)以上两个文字片段都是出自清代____________创作的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的《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探究(40分)(一)[2018·十堰改编]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9.这首词的上片以一个“异”字统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10.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ǎnɡ)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知音而不知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君子能知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治道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4.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2分)15.【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人头壶——最初的凝望①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②人头壶——红陶材质,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那时候的人们不断打磨手中的石器,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形成聚落。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纪元。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实现质的转换。③陶壶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仰起。这件器物既是壶,也是人的身体,那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人头壶的后背伸出一根断面呈扁圆形的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选自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有删改)1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2分)17.第①段看似与所介绍的事物关系不大,但如果去掉就感觉有所缺憾,请写出该段的作用。(从结构与语言角度)(4分)(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怀念麦浪彭九天①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风在这里,麦浪在哪儿?②赶着城市化进程的队伍,我来到了A城。城里没有麦浪。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那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只当在梦里。③喜欢小时候站在故乡的苍茫里,遥看麦浪。那一望无际的粼粼波光,在风里惹着眼。那时,我看麦浪,就像两小无猜的孩子对望。一种喜悦,自心底来。她带着我,玩转欢快的年少。我的思绪行走在麦的浪尖上,心里甜蜜得想流泪。这辈子,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怎敢忘?④小时候,我没见过大海。就觉着那片苍茫像大海,他浩瀚、包容,有着大海样的情怀。我崇拜他,就如同崇拜我的父亲。故乡的麦浪,一吹就是几十年,一如我梦里的向往。我喜欢她,柔美的绿,金灿灿的黄,还有收获时的热烈。冬日里,那一畦畦绿,在灰暗的冷里,一如小妹倔强的生命。春风来,麦苗儿青翠,风里她跳着欢快的舞。春风围着她的脖子,她的心随着那绿,生动。童年和菜篮子一起,在麦浪里翻飞。我的心情如三月的风筝,蒸蒸日上。我光着脚,跑在那一片滚动的绵柔里,追逐着年少时的梦。那时的快乐,正如这绿油油的麦浪,清清纯纯的,无与伦比。那个舞台,一展平畴,开阔得让我们心花怒放。⑤清明过后,不知不觉,麦苗儿蹿过脚踝,青葱若小妹,蕴着可爱。A.风一吹,铃铛样奔跑,挡不住人间四月的诱惑。拔节声里,听那花开,欣喜若狂。白白的碎花儿,干净地开在麦的胸前,就像小妹辫梢的蝴蝶。仔细看,就觉着有一种天生的奇迹。辫在那儿,极像一棵棵结满果子的树,举过头顶,追寻着风的幸福。那花,纤弱而娇巧。从风里走出来,嫩嫩的,吐着柔软。我只远远地看,不敢触摸,就觉着有股温暖,扑面而来。⑥有人说小麦花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我不敢信。那么美好的一束束鲜嫩,怎这般的让人等不起。盼了一个冬天,难道就只为那瞬间的开放。这种超然的淡定,让我不懂。我喜欢她慢慢盛开的样子,几分黄,又几分白,从青绿中来,纯洁如蝶。风里,正舞着婀娜。简单,朴素,清爽,安静,恰如女儿蓝底白花的裙,在阳光里闪闪飘逸。一朵花,几分钟就开完。一树花,三两天就开完。开得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我喜欢这世间最美的淡定,不张扬,不奢华。认认真真地开,开得很仔细,只当一次旅行。好多次我就这样深情地看着她,在风里,在阳光里,静静地一点点地开。看着这份柔美的开放,就觉不忍。不忍她比昙花还短暂的,又最美丽的停留。这样一次短暂的诗意的停留,让我怀念很多年。我感觉,她就是一首婉约的诗。走过春秋,又走过白居易的唐朝,穿越宋词和明清小令,停留在世界的“末日”。B.风里,她欢快地旋着舞。那舞姿轻盈,曼妙。一波一波,在田的枝头灿笑。那花香,顺着青葱远去。接着,她用自己的芒,挑动着春天的媚眼。然后,以一种释然天下的情怀,奔向慌乱的夏,她是夏天的王。⑦一天天,就这样往前跑,和风一起。跑过春分和小满。风里,她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妇姑,站成一季美丽。深情的,给人太多期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我喜欢这种简单着的美,自然天成,欢快得让你不再想起忧伤。⑧风吹麦浪。此刻,一种无法逃避的思念,沿着阳光的烈焰和农人真诚的期待,守望。守望,成了父老乡亲几辈子的梦。这梦,从一叶青葱到一片金黄。然而近年来,村里人纷纷去了他城。故乡的田,有许多荒芜。在遥望里,故乡已不见麦浪。⑨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曾经青梅竹马的田间,怀念年少时铃铛样奔跑的麦浪。然而麦浪不在,面前是皱褶的荒野。每次见这曾经馥郁着美好期许和无限乐趣的田园,我的思绪无法着陆。水泥浇筑的高楼,让我望不到故乡,更望不见麦浪。父亲背弯如镰,在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⑩此刻,思念瘦尽。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18.诵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麦浪”令“我”喜欢怀念的原因。(3分)19.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自选角度对⑤⑥段画线句子任选其一进行赏析。(4分)20.你如何理解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21.联系全文内容,思考题目中的“怀念”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22.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简要赏析。(3分)三、作文(50分)23.以《从未止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一、1.yùn晓mèi萃2.B3.C解析:“挥洒汗水”是动宾结构。4.C解析: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是妇人的称呼。5.B解析:本题③总起,提出观点;①⑥举例;⑤②论述事例;④得出结论。因此选B。6.(1)会挽雕弓如满月(2)八百里分麾下炙(3)半竿斜日旧关城(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7.(1)获得上天保佑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解析:本题考查字义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知,“义”本从“祥”从“戈”,据此可得出其本义为获得上苍保佑的战争。“遽告不义”的意思是占卜得到的信息是这场战争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据此可得出其引申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2)爱国主义精神和做事公平公正。(3)学生们每周阅读一本名人传记,体会他们身上的“大义”。8.(1)严监生(2)范进胡屠户(3)吴敬梓儒林外史二、(一)9.荒凉。10.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二)11.(1)表转折的连词,却。(2)可以。(3)具备。12.(1)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2)礼仪和乐理都通晓,叫作有德。13.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4.爱好音乐。15.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甲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伯牙在泰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暖通工程保险合同
- 课题申报参考:明清时期俄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大学生情绪调节的人工智能眼动交互音乐生成系统设计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模具行业创新项目合作合同2篇
- 2025版选矿厂矿山地质勘查承包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汽车租赁与停车服务合同4篇
- 2025版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库智能化升级合同3篇
- 2025年度牛粪处理设施融资租赁合同范本4篇
- 2025版农副业科技成果转化承包合同书二份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砖厂生产线承包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银行考试-兴业银行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泵站运行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 2024届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第19章 一次函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学情分析指导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 弧度制及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 瓦楞纸箱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商务营销类(营销方向)技能考试测试题
- DB32-T 4004-2021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清现行)
- DB15T 2724-2022 羊粪污收集处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