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局限性_第1页
《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局限性_第2页
《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局限性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局限性

一、“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局限性随着“网络第一案”的结案以及《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出台,人肉搜索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上开始受到约束和引导。就法律角度而言,有关网络行为的专门规定还没有出现,仅就网络行为中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部分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而从道德角度而言,人肉搜索公约的内容过于简单笼统,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值得思考和商榷。其一,从《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内容来看,八条内容分别从人肉搜索的目的、行为方式、行为原则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显然制定者试图通过这些方面的规定起到约束网络交往行为,规范人肉搜索行为的目的,但过于笼统和宽泛的表达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人肉搜索是一种网民自发主持所谓的“正义”的群体行为。在这个临时形成的群体中,同样有意见领袖与群众的多层传播效应。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在群体中,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网络交往行为中,个人会受从众效应的影响,做出所谓随大流的举动。比如在2006年的“虐猫事件”中,点击相关网页和视频的网友上百万,跟帖留言对当事人表示谴责的仅数万人,而真正参与到事件追踪和搜索的网友不过数十人。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在人肉搜索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真正参与搜索行动的网民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网络使用经验,热衷于在各种网络虚拟社群中活动,并积极地参与事件的讨论,乐于发表个人意见。少数的意见领袖掌握着人肉搜索中网络舆论的风向标,而多数的网民参与到人肉搜索中去,是出于某种心理的需求——譬如好奇、正义感的需求或者是单纯的寻求一种认同感。在人肉搜索的心理群体中,网民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从众倾向,而这种从众现象无疑助长了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群体极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刺激而做出偏激的行为。对于这种群体心理现象,仅靠“以网络道德为准绳”、“诚信、安全、公平、公开、公正、互助的原则”进行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细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例如从人肉搜索的具体行为方式、意见领袖的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规定。在《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定者也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多进行利他性的知识性人肉搜索”,“对恶意性人肉搜索行为做到不起哄、不传播”等,但由于人肉搜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网络交往形式,且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类似的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目前人肉搜索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仅以“多进行利他性的知识性人肉搜索”为例,虽然在人肉搜索初期,知识性的人肉搜索是主体内容,但目前涉及社会事件、家庭事件的人肉搜索成为主流,并且由于多数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话题,这类人肉搜索滋生的问题也是最多的,“王菲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公约试图仅靠引导网民多参与知识性人肉搜索而避开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可取的。目前我们还并未达到条约中所说的“对人肉搜索正确认识”的程度,而不足500字的《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只能说在引导方向上为人肉搜索行为作实验性质的尝试,对于日新月异且内容丰富的网络交往行为而言,这个公约的力量是有限的。其二,隐私的保护与网络特性的关系。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活动方式,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群体心理的作用,人肉搜索事件往往由最初的道德审判发展到最后的网络暴力,在行使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造成了侵犯个人隐私的网络伤害。如何来界定隐私侵犯和合理的道德谴责之间的界限,这是有关网络伦理道德的一个难题,显然不是仅依靠《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道德规范就能解决的,更多的需要相关的法律约束,而这也是目前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的漏洞之一。信息时代开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随着技术的创新,隐私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①。人肉搜索的产生为网民提供了全新的活动方式,从极度个性化的表达到群体性的活动,满足了网民的心理诉求,成为网民宣泄情绪、获取心理满足的渠道。因此在对隐私保护的方式方法上,应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对于网络特性本身的维护,如果抹煞了网络交互、开放的特点,那么像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交往行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意义。最后,该公约的执行程度问题,《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和执行,这是它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首先,它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这从公约提出时各大论坛网友们的热烈反应已经可见一斑,《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但作为一份民间发起的行为公约,《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影响力和权威度依然需要提升。就一个行为规范性质的准则而言,《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能够做到更多的是对于网民行为的引导,是一种软性的手段,它还需要社会、网络、网民的共同宣传普及,扩大其影响力,树立更高的权威性,获得更多的认可,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和落实。尽管《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在内容、实施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局限性,但它是网民自律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本身的意义大于它所能实现的意义。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自律与他律人肉搜索是社会转型期众多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在网络普及使用的情况下,通过一部分网民映射到网络社会中,它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问题需要我们以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既不能任其肆意发展,也不能约束过严,应结合自律和他律两种手段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无论是从执行力度还是影响力度来看,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都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制约来实现。我国对于网络行为方面的立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增多和完善,而网络本身的发展速度使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也给网络立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对于网络的立法主要集中于网络安全、网络版权、电子商务等方面,对于普通网民的行为规则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人肉搜索而言,涉及最多是隐私问题,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开始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却没有一部法律直接将隐私权这个词写进法律条款中,也并没有具体规定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方式。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使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成为难题,限制了被侵权人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②。对于网络交往行为的立法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做到“依法治网”,才能加快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进程。就网络的开放特征而言,网络交往行为的约束主要还是应该依靠网民的自律与素质提升。网络本身的平等性、去中心化、反权威特性决定了任何硬性的规章制度在网络世界中是行不通的,网络立法也需要依据网络特性,而不是照搬现实世界的法律法规。网络的这种特性使网民自律成为规范网络行为最直接、最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在没有人监督的虚拟世界中,“慎独”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与法律法规外在的约束力量相比,网民自觉的道德规范行为有着更强大和持久的力量,如亚当?斯密所说,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③。它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种自律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网民素质的提高,除了网民自身文化水平、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有网络使用经验、媒介素养的提高。另外,由个体的自律形成一定的自律体系也有助于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比如提出《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人肉搜索非组织性联盟就是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自律团体,将自律行为由点到面的推广开来,并形成有组织的自律体系,通过这种集群性质的自律活动来加强网民自律行为的影响是网络自律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通过网络自律的这种形式,再辅之以法律、道德规范等外在的约束,一定可以达到规范网络交往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简言之,对于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交往行为除了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以外,还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为网络活动规定适当的道德底线,以及适当的技术手段管理。不管是公约还是法律,仅是一种他律的形式,网民能够意识到利用这种他律的形式来约束人肉搜索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而网络自律的实现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一方面是自身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网络使用经验的积累与媒介素养的提升。总之,《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提出对于整个网络虚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