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_第1页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_第2页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_第3页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_第4页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授课:张伟超文言文第五单元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五首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理解背诵分析古诗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Clickheretoaddyourtext.《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缥碧

轩邈

泠嘤窥谷

鸢飞戾天

横柯xuānmiǎopiǎoyuānlìlíngkēyīngkuī字词检查:积累词汇1、通假字(1)窥谷忘反(2)蝉则千转不穷通“返”,返回通“啭”,鸟鸣声2、一词多义(1)直:争高直指直视无碍(2)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3)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笔直一直绝妙停止、断向上在上面3、古今异义(1)戾:鸢飞戾天者(2)许:一百许里(3)经纶:经纶世务者古义:至;今义:罪过、乖张古义:左右、上下;今义:允许、许可古义:筹划;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整治的才能4、词类的活用(1)上:负势竞上(2)东西:任意东西(3)奔:猛浪若奔名词用作动词,向上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4)轩邈:互相轩邈(5)上:横柯上蔽(6)净: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5、常用虚词(1)自: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2)俱:风烟俱净(3)皆:水皆缥碧(4)甚: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5)则:蝉则千转不穷(6)者:鸢飞戾天者从如果都都超过、胜过太、非常就……的人【风烟】烟雾。【共色】一样的颜色。【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缥(piǎo)碧】青白色。【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形容很多。常规词语【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作响】发出声响。【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犹】像。【交映】互相掩映。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译文: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生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着爬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而动听。蝉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译文: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译文:理解背诵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思考讨论1、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山仿佛有奋发向上的生命力,“负”“竞”“轩”“邈”“争”“指”诸词用拟人手法,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表面似乎是写猿鸟等的声音,实质上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①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②反映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处世思想。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6.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Next嗜辄吝褐箪汲俦觞

瓢屡娄欤

shāngShìzhélìnhèdānjíchóupiáolǚlóuy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④造饮辄尽()⑤期在必醉()处所体会,领会书中的旨意旧交、旧友就希望⑥短褐穿结()⑦衔觞赋诗()⑧以乐其志()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⑩环堵萧然()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酒杯以------为乐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空寂翻译下列句子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粗布段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请用课文原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宅边有五柳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汲汲于富贵一、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

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品读探究

二、直接写他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

三、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四、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五、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这正是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六、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怎样,说明了什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

文末的“赞”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五柳先生传传文赞语名号来历:性格:生活:志趣:宅边有五柳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照应:“不慕荣利”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二)字形字音袛(zhǐ)骈(pián)枥(lì)

粟(sù)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

而食(sì)也

外见(xiàn)(三)文言词语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人(指马夫。奴隶,仆役)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槽)称(著称)虽(即使)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食(通“饲”,喂)是(这样)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得(达到)

安(怎么)策(鞭打,马鞭)道(正确的方法)材(通“才”,才能,本领)

通(通晓,懂得)执(拿,握)临(面对)邪(通“耶”,吗)

真(果真)知(识别)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文学常识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二)

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5.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的勤恳与艰辛是这样。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6.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②

王冕僧寺夜读。③

杨时程门立雪。④

匡衡凿壁借光。⑤

车胤囊萤夜读。7.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8.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9.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长:以诗相答指白居易,字乐天增长,振作。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典故抒写归来后的感触,抒发了无限悲痛怅惘之情。颈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树”

1、这两句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事物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这两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3、后人用此诗句比喻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理解默写:这首诗中发挥想像,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中借物抒情,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阅读理解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文章的主旨:《过零丁洋》这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

几时/

有?把酒/

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

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从小序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2.“兼”字什么意思?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抒发了什么情感?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结合写作背景)赏析文本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与缘由“兼”是同时,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3.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望月饮酒,叹人生的失意矛盾。苏轼经受过政治上的挫折,面对朝廷激烈的斗争,只能将满腹的疑问借助“把酒问青天”,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发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苦闷的情感并未延续下去,“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两句又表露出作者对人生不懈的追求。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矛盾抉择,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的同时,也看出了苏轼的豁达,不如意的释然与自我解脱。4.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下片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