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中药鉴定学_第1页
总论中药鉴定学_第2页
总论中药鉴定学_第3页
总论中药鉴定学_第4页
总论中药鉴定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简介

高松: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副教授(5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中药学系党支部书记,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出师。现任中华中国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药学会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辽宁中医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编委。主持如《黄杖膏治疗褥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省、市科研课题4项,参研如《人参中有机氯除去技术的研究》等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项;主编《辽宁中药志》、《辽南地区药用植物图鉴》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国家精品课教材《中药鉴定学》1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06年大连电视台拍摄《走遍辽南寻找百药》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大连综合新闻频道等先后用中英文播放多次。大连日报、大连大学报、大连晚报等进行专题报道。主讲的《中药鉴定学》2007年被评为学校的精品课。中药鉴定学

总论部分

参考教材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主编康庭国中国中医中药出版社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章:中药产地、采集、加工与贮藏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任务

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一)中药鉴定的对象是中药。

(二)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用于防病治病和医疗保健的传统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1.中药材:只在原产地进行简单加工的药材,称为中药材。

2.中药饮片:根据临床需要,按照炮制规范经进一步炮制的药材。3.中成药:根据临床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中药制剂规范制成的可直接服用的各种制剂。

其它相关的概念1.草药:来源于宋代,当时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后来逐渐演变成将主流没有记载的,仅在某地区使用的药物称为草药。2.本草:“本”草木的根称为“本”,因中药多数来源于草木并多数用其根,所以古代称中药为“本草”。3.中草药:官卖的药物和草药的合秤称。

(三)中药鉴定学涵义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质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方法:1.中医药遗产和传统的经验鉴别;2.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具体内容1、中药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鉴别2、质量标准3、寻早扩大新药源总之,对于中药的鉴定,只有把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和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

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内容: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分类与命名、发展历史、资源情况、采集和加工方法、贮藏方法、鉴定的依据和方法、质量标准和要求、代表性中药选论。

代表性中药记载大纲主要包括:名称(中文、拉丁、英文)、药用历史、来源、生物学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集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等。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2.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的积累和丰富了药物学知识,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数就有近3000种,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财富,是现代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对这些财富,我们应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加以分析、考证、发掘出有用的药学史料和品种,以丰富和促进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

引起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2.本草典籍记载粗略3.一药多源,易于混杂4.历史沿革,品种变迁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本草考证,正本清源2.品种整理,澄清混乱3.调查研究,规范名称4.成分研究,结合疗效二、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当前中药的真伪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淆品,不仅损害了中医药的信誉,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误病害人。如冬虫夏草、茯苓、西红花、金钱草等。因此中药的真伪优劣是当前的任务之一。

正品: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药品,称为正品。伪品:凡不符和国家药品标准的,称为伪品。劣质品:不符和国家药品各项指标的,称为劣质品。混淆品:名称相同、外形相似、造成混乱的,称为混淆品。优质品:凡符和国家药品各项指标的,称为优质品。(一)中药材及饮片鉴定

中药品种鉴别就是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和手段鉴别中药材品种的正确性。当前中药材的真伪问题仍十分突出,一些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淆品或掺伪(中药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的原因有哪些?)。除历史根源外,究其原因:①吴种、吴收、吴售、误用。如误将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做大黄种植;将聚花过路黄当作金钱草采收;以十字花科芫菁的种子充菟丝子;湖北还曾出现把有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作龙胆,以致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

②以假充真。当前在中药材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药材不少,如以瞿麦、蝇子草、野棉花的根充柴胡;以红薯、白首乌、黄药子、芍药根茎等充当何首乌,以藤三七的珠芽、菊三七的根冒充三七;以菊三七的根充白术。③正品短缺导致类似品泛乱。如以姜厚朴充厚朴,厚朴主要含有厚朴酚、异厚朴酚,有祛风、抑菌、抗溃疡的药理作用,姜厚朴含木兰箭毒碱,有箭毒样和神经节阻断作用,二者功能、药理作用不同,若原方中配姜厚朴,不但不能理气止痛,反而增加毒副作用。④名称、外形相似,导致品种混淆。如川射干冒充射干。⑤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导致品种混乱。如药典载五加皮为细柱五加,而北方则用萝藦科植物杠柳的皮。总之,要解决真伪优劣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它不但需要中药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实验,努力做到中药的名称准确、品质可靠,而且还要求药材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中医师学习、使用它们的名称和功效时规范化。中药材质量鉴别应利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鉴别中药材的优劣。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①栽培变异中药栽培与质量关系

栽培条件不当,将影响中药材质量。如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②产地因素产地不同,其质量也不同。如广藿香,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气较香醇,含挥发油虽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

③采收加工采收季节、时间及加工方法不同,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过去只用幼苗,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茵陈的三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以秋季的花前期和花果期含量为高,为此,药典规定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④贮藏运输贮藏运输不当影响昂质量。如发霉、生虫等损害药材质量;贮藏时间过长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⑤以劣充好,以假充真。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药材”之说,如“四大怀药”,“浙八味”,四大北药等。但其它地区也生长这些药材,如党参东北也产,但多呈木质性,质量差。薄荷在砂质土壤中栽培,挥发油含量高,亚麻子在北方栽培,亚麻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南方栽培者。沉香掺入大量不含树脂的木材、山茱萸掺入大量果核等;薏苡仁中掺入高粱米,红花中掺入细红沙或细锯末,海马腹中填入鱼粉,冬虫夏草中插入铁丝等。。

(2)中成药的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中成药有1063种,由于中成药组成复杂,剂型多样等原因,导致检测指标难以确定,增加了中成药质量控制困难,因此制定和提高中成药鉴定标准,增强中成药质量的可控性,完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也是中药鉴定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主要是显微鉴别、薄层法和色谱法等。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1)定义

中药质量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原则

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目的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促进中药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4)意义①是促进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中药鉴定学在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中药品质的好坏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如狗脊,传统以个大、质坚实无空心、外表面有金黄色茸毛者佳。2010年版药典规定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3.0、浸出物照醇溶出物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②提高了质量标准,就提高了中药质量的可控性。

(5)特点权威性,科学性,进展性

(6)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问题:质量标准不完善,内在质量评价的方法、数量和水平还存在差距,有的中药无检测项目。

解决的方法:从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仪器;不断的建立和扩大标准品,充分体现中药的质量。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概念(二)影响中药供不应求的主要因素?

(1)对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导致掠夺式的过度采收或捕猎。(2)对道地药材需求量大,导致供不应求。(3)有些产量小,导致供不应求。(4)有些属于濒危或保护的动、植物药材,必须得到保护。(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经:

(1)进行全国性的普查,寻找新药源(2)从民族和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3)根据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药源(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药源(6)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研究开发新药(7)老妖新用(8)扩大药用部位

(四)如何开展中药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研究方向?1.开展调查,建立濒危预警系统2.加强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利用优质种质3.实行采收控制和野生抚育研究4.开展野生变家种研究5.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圃,保证种质资源6.建立保护区,保护其多样性7.开展珍惜、濒危中药的替代品研究8.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9.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10.加强栽培研究,实现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培育新品种(五)中药资源的保护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内容)第二节:近代中药鉴定发展概况(内容)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历代的本草著作都有相关内容记载,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学科,使中药鉴定学由萌芽阶段到现代技术应用与研究阶段,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成就体现在那个时期的著作中,因此主要学习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

1.我国现存最早记载药物的专著(内容)2.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内容)3.按照自然属性分类的先导性著作(内容)4.我国第一部药典(内容)5.《本草拾遗》(内容)6.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内容)7.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内容)8.《本草蒙全》(内容)9.我国最早的药材鉴定性质本草著作(内容)10.《本草纲目》(内容)11.清代主要著作是《本草纲目拾遗》(内容)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中就记载采英(酸模)、采(泽泻)、采艾(苦艾)、(益母草)、采卷耳(苍耳)等50余种药物,还记述药用植物的采集、形状、产地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等中药质量鉴定的问题。为后世中药鉴定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730种。按照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对《神农本草经》中“术”进行了鉴定,术分白术和苍术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做桠,根甜而少膏,苍术叶细无桠,味苦而多膏。硝石以火烧之,青紫烟起等。

《新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国家颁布的药典;该书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开创了图文并貌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补充《新修本草》未收藏的中药692种,按照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的分类方法分类,在内容上注重对中药的性味功能、生长环境、产地、形态描述、混淆品种的考证;尤其对药材的描述真实可靠。如“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北宋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中药鉴定的内容,编辑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灾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的重要文献。《本草品汇精要》,作者明刘文泰,该书载药1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定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图谱。

《本草蒙筌》作者明陈家谟,载药742种,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采收按时月”、“贸易别真伪”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与其生长环境统一性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规律,以及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对中药材市场掺伪作假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该书收载了26幅药材图,部分还显示了断面的特征。《本草原始》作者李中立,载药材图谱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生照,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按照药材来源的自然属性分16部60类。对药材的性状特征描述比较完善。如对丹参描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5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716种为《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材,它是清代新增中药材最多的一部著作。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为初次记载。(一)国外情况(内容)

(二)国内情况(内容)

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Bencaology)的基础上,欧洲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和质量)。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1806年,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德国学者Schleiden(施来德)阐述了细胞是植物的基本构造单位后,出现了中药显微鉴别法。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方法-----石松孢子法,并出现了植物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法。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采用生药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1930年,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了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燠黄和徐伯钧编著出版了《现代生药本草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医药院校教育的必修科。

1964年,我国中医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了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根据教学需要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三次的修订,其基本内容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线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线衍射法式用于中药鉴定。

90年代,出现了用X线衍射傅里叶谱分析道地药材的实例;同时也出现了非线形科学用于中药分类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圣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D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重要的品种和质量鉴定。中药鉴定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中药的采收

第三节中药的加工

第四节

中药的贮藏第一节中药的产地种质是指有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一.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神农本草经集注》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千金翼方•卷一》:“药出州土”,其中列举了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本草纲目》:“性从地变,质与物迁。”近代以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因此,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区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集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的。(如)

(一)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1.自然环境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一是从遗传基因水平上研究物种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物种的遗传变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是自然环境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2.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3.栽培与加工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

山药喜光,耐寒性差。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长。忌水涝。主产于河南焦作市所属的武陟、温县、沁阳等县市(古称怀庆府),故名“怀山药”。(二)常见的道地药材

1.川药四川、西藏:川贝母、川黄连、川芎、川乌、川牛膝等。

2.广药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阳春砂、广藿香、益智仁、广陈皮、蛤蚧、肉桂等。3.云药云南地区:云三七、茯苓、木香、重楼儿茶等。4.贵药贵州地区: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等。

5.怀药河南:四大怀药: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

6.浙药浙江地区:浙八味:浙贝母、白术、杭白芍、杭麦冬、杭菊花、延胡索、山萸肉、玄参。7.关药山海关以北、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人参、鹿茸、北细辛、辽五味、防风等。

8.北药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党参、酸枣仁、白芷、北沙参、知母等。9.江南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茅苍术、南沙参、太子参、枳实、枳壳等。10.西药西安以西地区:大黄、当归、党参、枸杞子等。11.藏药青藏高原地区: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四大藏药。第二节中药的采收

一.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时间性是指采收的时间及生长年限。

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

二、中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影响采集的三个因素

1.有效成分的含量2.药材的产量3.毒性成分的含量。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最佳采收期(一)有效成分含量与产量均为高峰期时,为最佳采收期。(二)有效成分最高,而药材产量不变即为最佳采收期。(如)(三)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的变化,而产量的高峰期为最佳采收期。(如)(四)有效成分含量的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峰期为最佳采收期。

(五)当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位产量和毒性不一至时,要考虑到有效成分的含量与毒性成分含量的关系。

当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为最佳采收期。(六)也根据下列公式:有效成分的总量=药材单产量×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算出毒性成分的含量,从中找出最佳采收期。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的时间不一样。(如)以甘草甜素为例,生长期:6.5%开花期:10.0%开花盛期:4.5%开花末期:3.5%甘草牡丹皮

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五年生者,其牡丹酚的含量为3.71%,三年生者为3.20%。两者差异不大,且三年生要比五年生者少两年生长期,因此三年生者为最佳采收期。

有效成分高峰期,药用部位不一致如薄荷:7月份薄荷中薄荷脑含量高,此时采收作为提取薄荷脑的原料;10月份花期挥发油含量高,此时采收叶提取挥发油;但是薄荷脑在花后其叶中含量高,如果即采收挥发油又采收薄荷脑,则在花展期采收。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位毒性不一至,如照山白,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另含梫木毒素,产量6~8月份产量高,但是总黄酮含量最低,而毒性成分含量最高,5、9、10月产量最低,但总黄酮含量最高,毒性成分最低,所以为最佳采收期。三、采收的一般规律

1.植物类(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如)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附:环剥技术(内容)(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如)(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7)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8)藻、菌、地衣类采收情况不一(如)如牛膝、桔梗、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较好。如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如黄柏、厚朴、秦皮等。采皮时可用半环状剥取、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从树干地面以上15~20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其后可长出新皮,一般三年内长到正常原皮厚度,又可环剥,如杜仲、黄柏等。

如艾叶、臭梧桐叶等。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丁香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有些药材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产量。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等。全草类中药采收时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取,全株药用,如细辛、蒲公英等。根据近年有效成分研究,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2.动物类(1)昆虫类(2)两栖类(3)脊椎动物(4)生理、病理产物(一)中药贮藏保管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1.虫蛀(内容)2.霉变(内容)3.变色(内容)4.走油(内容)5.自然(内容)6.其他(内容)(二)中药的贮藏保管和防治1.仓库的管理(内容)2.防治措施(内容)第四节中药的贮藏

①食根及根茎类:大古盗、药材甲虫等。②食果实种子类:米象、印度古螟、药材甲虫、干酪满等。③食花、叶类及含糖类:印度古螟、古蛾等。④食芳香性药材:甲虫、日本蛛甲等。⑤食动物及油脂类:黑皮囊虫等。

⑥广谱类:螨主要危害:短时间使药材变质引起人的消化系统疾病(1)常见的虫害

一般的害虫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及水分。温度16~35℃、湿度70%、水分13%以上。螨虫25℃左右、湿度80%以上。(1)霉变的条件: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的表面上,当温度25℃左右、湿度85%以上或药材含水量15%以上、适宜的环境、足够的营养条件就会发生霉变。(2)常见引起霉变的种类:有根霉属、毛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等。(2)习性

(1)药材成分中有酚羟基,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形成大分子有色化合物,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等,如黄芩,白芍等。(2)含糖及糖酸类易分解成糖醛或其它类似的化合物生成棕色物质。(3)含蛋白质的药材,蛋白质中氨基酸可与还原糖作用而生成大分子棕色物质。(4)药材加工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发霉、虫蛀等。(5)使用某些杀虫剂,如硫磺等也使药材变色。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质。

自然药材因贮存不当而自动燃烧的现象。如柏子仁、苏子等;有的药材因吸潮或饭水分过高,大量堆放,在夏季热量扩散不出,中央局部先炭化而自然,如红花、菊花等。(1)含芳香性或易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冰片、樟脑、荆芥、薄荷等。(2)某些矿物类的药材,易风化而失重。如明矾、芒硝、胆矾等。1.仓库的管理(1)仓库的要求:(2)中药的贮藏和保管方法

2.防治措施二.中药的贮藏保管和防治(1)仓库的要求:干燥透风清洁

(2)中药的贮藏和保管方法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①剧毒药必须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必要时可翻晒或烘烤。③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容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放置干燥通风处,并经常检查,必要时进行灭虫处理。④少数贵重药材如麝香、天然牛黄、鹿茸、羚羊角、番红花、人参等也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有的应密闭贮存,勤于检查,防霉、防蛀。要严格控制水分在9~13之间;不易久放,以防霉蛀;饮片仓库应保持透风、阴凉和干燥,避免日光直射,室温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要勤查、勤晒、经常灭鼠;按照炮制日期的先后,先进先出。(1)经验贮藏

低温:-4℃~-8℃虫害停止活动,-4℃时经过一段时间死亡。(2)利用温度

高温:40℃~48℃-4℃发育、繁殖,48℃~52℃时死亡。烘干时温度不宜超过6(3)化学药剂处理:氯化苦、磷化铝、二氧化硫等。(4)气调养护:主要通过增加co2,降低氧气,达到杀虫目的(5)钴60辐射。(6)红外线、微波等。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的意义(内容)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内容)第二节:中药的鉴定的方法(内容)

中药鉴定的意义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产中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研究和开发的科学性,有必要对中药品种的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性和稳定性加以鉴定。研究制定出可供鉴别的依据和标准。对中药进行鉴别,是防治疾病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部颁标准》,通常称为国家标准,也称一级标准。中药标准:中药标准是对中药的品质要求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供应、使用、检验部门遵循谔谔法定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版本及基本内容

《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是国家法定的药品质量技术标准。他规定了药品的各项要求,全国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都必须遵守执行。到目前共出版九版。

1953年版:收载药品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及油脂类65种,动物类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1963年版:分2部,一部中药部分,二部西药部分,一部中药材446种,中成药197种。

1977年版:收载制剂通则和检验方法;中药材882种,中成药270种。

1985年版:中药材506种,中成药207种;对106种多来源作了具体的收栽范围;理化鉴别以薄层层析和含量测定为主。

1990年版:药材509种,中成药275种,首次收载中药保密品种。1995年版:药材522种,中成药398种。2000年版:药材534种,中成药458种。1995年版:药材522种,中成药398种。2000年版:药材534种,中成药458种。

2000年版:药材534种,中成药458种。

2005年版:药典一部收载药品1146种(药材559种),其中新增154种,修订453种。

2010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材616种,中药成方和单味制剂1062首,并收载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气质联用、DNA分子鉴定薄层——生物显影技术、离子色谱法、核磁共振法等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一)取样1.定义:药材的取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2.注意事项:注意品名、产地、规格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至;检查包件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及其他物品的污染等。

3.取样的原则中药材:100件以下,取5件;100~1000件,按5%取,1000件以上,超过部分按照1%取样;贵重药及不足5件一般药材,逐件取样。

破碎、粉末状或1厘米以下的,每包至少在3个不同部位抽取2~3份供式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药材,一般药材100~500克;粉末状药材25克;贵重药材5~10克。中成药:液体制剂一般取样200毫升同时注意容器底是否有渣,若有应摇均后取样。固体制剂,一般片剂200片,未制成片剂前可取已制成的颗粒100克;丸剂一般10丸;胶囊一般不得少于20粒,将囊中中药及黏附在内壁上的要刮净,合并混均,以总重量空囊壳重量来计算取样量,一般100克;粉末状或颗粒状一般100克。4.中药鉴定抽样供式的方法(1)每个包件,四角及中间或上、中、下部。(2)某些固体药材,可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画“×”形,分成四等份,取对角两份,再如上操作。(3)液体药材混均后取样,不易混均的按不同部位取样。取得供式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量的3倍,即1/3实验,1/3复试,1/3留洋保存。

(二)鉴定

1.中药真伪鉴别—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

2.中药质量鉴定—水分、灰分、杂质、浸出物、有效成分等。

中药杂质的检查就是检查中药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也称“纯度鉴定”。杂质是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部位与规定不同;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

(三)结果包括检品的来源、送检单位、数量、数据、现象、结论等。第二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鉴定

1.定义:基源鉴定就是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态和分类学等知识,对中药或原料药的来源、产地加工及产地进行鉴定,来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或中成药药的原料药的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2.特点:是宏观,主要是真伪鉴别。3.程序(1)观察植物形态注意其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其中对繁殖器官尤应仔细观察(图)

(2)核对文献根据已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和检品的产地、别名、效用等线索,可查阅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中草药书籍和图鉴,加以分析对照。

(3)核对标本当知道未知种是什么科属时,可以到标本室核对已定学名的该科属标本,或根据文献核对已定学名的某种标本。

二、性状鉴定

1.定义:性状鉴定又称“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的一种方法。

2.主要方法: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生物学或矿物形态学的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是眼看、手模、鼻闻、口尝、感式、水式、火式等方法。

3.特点:简便、易行、迅速的特点。

4.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1)采用生物学和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如皮孔、纤维束、导管等。(2)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车轮纹、胡椒眼(甘草)

5性状鉴定的主要内容

(1)形状(图)(2)大小(图)(3)颜色(图)(4)表面特征(图)(5)质地(6)折断面(图)(7)气(8)味(9)水试(10)火试形状、大小、颜色、特征断面

三、显微鉴别

1定义: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别,以确定其真伪、纯度和品质。显微鉴定常配合来源、性状及理化鉴定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主要内容和方法:药材的外形不易鉴定,或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显微鉴别较为常用。

(1)组织鉴定(内容)

(2)粉末鉴别(内容)组织鉴定(1)组织鉴定a选择药材的适当部位,制成显微标本片。b多数药材可做成横切片。方法有徒手切片法、滑走切片法、石蜡切片法等。c观察药材组织切片或粉末中的后含物时,一般用甘油醋酸试液或蒸馏水装片观察淀粉粒,可同时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未糊化淀粉粒的偏光现象;用稀甘油装片观察糊粉粒、淀粉粒、油滴、树脂等;用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可立即观察菊糖,若加热透化可溶解淀粉粒、蛋白质、叶绿体、树脂、挥发油等,并使已收缩的细胞膨胀,细胞组织清楚,草酸钙晶体特征显著。d组织排列的描述:主要用于完整的组织切片的描述。由外向内依次描述,如狗脊:幻灯片96

细胞形状的描述:适用于粉末鉴别。分平面描述和立体描述,平面描述容易,而立体描述比较难,主要根据横向、纵向和切向纵切片的观察情况,进行综合描述,得出立体形状。如木栓细胞平面描述:横切则扁平而切向延长,纵切则扁平而径向延长;立体则扁平而多边形。党参木栓细胞人参木栓细胞

细胞后含物的鉴定:一般用醋酸甘油装片,或蒸馏水、水合氯醛装片。观察晶体、淀粉类等。

大小和数量的描述20-160-190微米140微米

(3)矿物药显微鉴别

(4)电子扫描镜

(5)中成药的鉴别

3.特点:品种的鉴别,如地骨皮粉末中含少量或不含石细胞,而其伪品毛叶探春含大量的石细胞;黄连:味连皮部含石细胞,雅连皮、髓均含石细胞,云连则不含石细胞。

4.方法:组织鉴定、粉末鉴定、显微常量测定、显微化学鉴定、显微定量等。

四、理化鉴定(一)定义就是利用中药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二)理化鉴别方法

定性:根据中药具有的各种特殊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又分物理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分析法。定量:测定中药所含的功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含量,达到鉴别的目的。本法主要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和纯度检查。

1.物理常数鉴定法物理常数鉴定法:相对密度、熔点、折光率、比旋度、粘稠度、硬度、碘值、皂化值、酸值、膨胀度、色度、溶解度等。如蜂蜜正常含蔗糖5%,为左旋,如果含蔗糖达20%,则为右旋。掺水则比重下降,所以《药典》规定其密度为1.349。蛤蟆油膨大10~15倍,膨胀率55,伪品中华大蟾蜍chu仅3~5倍。冰片熔点205~210℃。2.理化鉴别的一般方法(1)显色反应:利用药材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试剂反应产生某种特殊的颜色。如天麻的水浸液加碘试剂显红色或酒红色。(2)沉淀反应:利用药材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试剂反应产生某种特殊的沉淀。如赤勺水提取液,加三氯化铁试剂显蓝黑色沉淀。(3)泡末反应:利用皂甙与水产生持久的泡末的性质。如人参、柴胡、远志等。(4)微量升华:利用某些药材的化学性质,在一定的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检查其结晶形状、特征、颜色等。如大黄(5)荧光法:秦皮水浸液在阳光下显兰色荧光,浙贝母显淡绿色。

3.理化鉴别的光谱、波普法(1)光谱法:是通过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的波长或波长范围内的吸收第,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紫外光区:200~400nm,可见光区:400~760nm,红外光区:2.5~25μm①紫外光谱法(UV用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中药鉴别。②可见分光光度法:又称“比色法”,用于中药的定量分析和物理常数的测定。

单一组分用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

③红外光谱法(IR):通过测定其粉末、提取物或化学单体的红外线的曲线反应中药所含各组分官能团的差异,以鉴别中药的品质和质量。此法主要用于中药的定性鉴别和化合物结构分析。

④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从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特征光波通过供式品蒸汽时,被蒸汽中该待测的基态原子吸收,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成度,以求出供式品中待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用于中药的无机盐和杂质的检查。

⑤荧光光谱法:又称发射光谱法或荧光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和紫外光后能发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主要鉴定的方法:直接将中药饮片、粉末或提取液在紫外灯下观察,黄连断面灯下显金黄色;本身无荧光,经过处理后产生荧光,芦荟水溶液加硼砂共热则显绿色荧光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饮片。

(2)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是将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的重要方法。

分离方法: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

(3)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是将色谱和光谱联用,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中药质量的一种方法。

特点:集中色谱技术高分离效能和光谱技术高鉴别能力的优点。

用途:广泛用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组分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常用的方法:气相—质谱(GC-MS)、红外—质谱法(IR-MS)、高效液相—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