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_第1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_第2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_第3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_第4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1

范特霍夫(JacobusHendricus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885年,范特霍夫发表了

《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1902

埃米尔·费雷(Emil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合成糖和嘌呤)1903

阿列纽斯(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

阿列纽斯在生物化学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1904

威廉·拉姆赛(WilliamRamsay)英国人(1852--1916)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1905

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vonBaeyer)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元素分子结构。(有机染料)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发现氟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1907

E

.毕希纳(德国人)

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

E.

卢瑟福(英国人)

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

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

M.

居里(法国人)

发现镭和钋

1912

V.

格林尼亚(法国人)

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

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

A.

维尔纳

(瑞士人)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

T.W.

理查兹(美国人)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

F.

哈伯(德国人)

发明固氮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

W.H.

能斯脱(德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

F.

索迪

(英国人)

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

F.W.

阿斯顿

(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

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未颁奖

1934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1935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

P.J.W.

德拜(美国人)

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

A.

布泰南特(德国人)

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未颁奖

1943

G.

海韦希(匈牙利人)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

A.I.魏尔塔南(芬兰人)

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W.

M.

斯坦利(美国人)

1947

R.

鲁宾逊(英国人)

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

O.P.H.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麦克米伦【美国】(E.M.Mcmillan)西博格【美国】(G.T.Seaborg)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镎和钚)

1952

马丁【英国】(J.P.Martin)辛格【英国】(R.L.M.Synge)纸上层析分析方法的发现和研究

1953

施陶丁格【德国】(H.Staudinger)对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

鲍林【美国】(L.Pauling)对化学键的研究

1955

维格诺德【美国】(V·du.Vigneand)首次合成并分析脑下垂体激素

1956

欣谢尔伍德【英国】(C.N.Hinshelwood)西蒙诺夫【苏联】(N.N.Semyonov)对动力学理论和链反应的研究

1957

塔德【英国】(A.R.Todd)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等的研究

1958

桑格【英国】(F.Sanger)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

(H.Heyrovsk)发明并改进极谱分析法1960

W.F.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

M.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

M.F.佩鲁茨、

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

K.齐格勒(德国人)、

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

D.M.C.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

R.B.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

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

R.G.W.诺里会、

G.波特(英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

M.艾根(德国人)1968

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

O.哈塞尔(挪威人)、

K.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

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

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

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P.J.弗洛里(FaulJohnFlory)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

661975

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

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

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

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

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

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福井谦一(日本人)、

R.霍夫曼(英国人)发展了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

1982

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

1983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

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

J.卡尔

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

D.R.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

C.J.佩德森、

D.J.克拉姆(美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超分子化学)

J.M.莱恩(法国人)

1988

J.戴森霍弗、

R.胡伯尔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米歇尔(德国人)

1989S.奥尔特曼,

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

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C+)1995P.克鲁岑(德国人)

M.莫利纳

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

R.F.柯尔(美国人)

H.W.克罗托因(英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

R.E.斯莫利(美国人)基球C60

1997

P.B.博耶(美国人)

J.E.沃克尔(英国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C.斯科(丹麦人)

1998

科恩(WalterKohn)发展了一套量子化学方法理论,分析分子的波普尔(JohnPople)

性质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1999艾哈迈德-泽维尔使“运用激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观测原子在分子中的运动成为可能”

14约翰.波普尔(JohnA.Pople)(1925-)

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equation)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普尔1998年15瓦尔特.科恩(WalterKohn)(1923-)

美国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数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就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科恩16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172000年白川英树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艾伦-J-黑格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8巴里.夏普雷斯威廉S.诺尔斯野依良治

找到了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高效性催化剂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的方法。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库尔特·维特里希约翰·芬恩田中耕一21罗德里克·麦金农彼得·阿格雷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组成活体的细胞。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22“死亡之吻”发现了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阿夫拉姆-赫什科阿龙-切哈诺沃欧文-罗斯23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24伊夫·肖万法国一研究中心荣誉主管

理查德·R·施罗克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

罗伯特·H·格拉布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

三人对于有机化学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是通往“绿色化学”的重要一步

25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26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固体表面化学研究GerhardErtlSurfacechemistrypioneer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出生于德国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从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是柏林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自1988年以来第一位获奖德国人2007年10月10日27钱学森堂侄与两位美国科学家

共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OsamuShimomura(下村修)

RogerY.Tsien(钱永健)

MartinChalfie

28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他们三人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

80岁的下村修生于日本,1960年赴美,现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他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沙尔菲目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做生物示踪分子方面做出了贡献。华裔科学家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目前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29发光的水母

水母身上的绿色荧光蛋白成就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图为发光的珊瑚水母)30颁奖典礼

十二月十日,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将会同时分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及挪威奥斯陆的市政厅(和平奖)举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并于仪式后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千人晚宴。颁奖台全景整个大厅庄严肃穆诺贝尔雕像静立在中央,欣慰地看着遗嘱得以实现31颁奖典礼32伟大的盛宴

提到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就不能不说说随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盛大晚宴。在这个千余人共同庆祝人类智慧进步的伟大时刻,瑞典人作为东道主自然要把自己最看家的拿手菜烧制出来,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王室成员、社会名流分享。

晚宴的会场兼具奢华与宏大,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世人对知识和信仰的尊重。

33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Steitz)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AdaYonath)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绘制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质的核醣体原子图谱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位科学家在核糖体方面的研究对科学地理解生命起到了基础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员针对各种疾病研发抗生素治疗。

34352011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及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宣布获奖时投影屏幕上显示的获奖者头像,从左至右依次为理查德·赫克、根岸荣一和铃木章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366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57岁的布莱恩·科比尔卡因进一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18年前,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就曾令他们的发现者——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7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三位科学家MartinKarplus,MichaelLevitt和AriehWarshel获奖。获奖理由是“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化学家们曾用塑料的球和棍来搭建分子模型。而到今天,建模这一工作变成了在计算机中进行。上个世纪70年代,MartinKarplus,MichaelLevitt和AriehWarshel就为研发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大部分化学研究进展而言,反映真实世界的计算机模型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38化学家们曾用塑料的球和棍来搭建分子模型。到今天,建模这一工作变成了在计算机中进行。上个世纪70年代,Martin,MichaelLevitt和AriehWarshel就为研发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的强有力的计算机程序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大部分化学研究进展而言,反映真实世界的计算机模型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化学反应是瞬间发生的。在不到毫秒的时间里,电子从一个原子核跳向另一个原子核。经典化学很难捕捉到这一瞬间;用实验方法来记录化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不可能办到的。此次获奖的科学家们所提出的方法能让科研人员通过计算机来解开化学反应过程的神秘面纱,比如废气的催化提纯或者绿叶的光合作用。

Karplus,Levitt和Warshel的研究是突破性的,因为他们成功地让牛顿经典物理学与截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学齐头并进。在此之前,化学家们在研究中只能两者之间选其一。经典物理学的优势在于计算简便,可适用于大分子模型。而其劣势则在于,无法模拟化学反应过程。这使得化学家只好选择量子物理学,但却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而最终不得不应用在小分子身上。39作业之一综述性论文:选择一个与有机化学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单描述他(他们)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其研究的贡献;相关发展和现状要求:最少含20篇中外文文献40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反应复杂—“茂密大森林”。(1)预测反应速度(2)预测反应产物(3)预测反应机理(4)指导有机、高分子工业实践—高等有机化学是工具!41有机分子工程学的历史是一个人类科学奋斗与追求的历史历史回顾(1828-1944)43历史回顾(二战之后)——Woodward时代44历史回顾(1990-2000)45海洋毒素TailoredSynthesis:ChiralityRationallogicdrivendesignHighlevelofsophisticationPalytoxinC131H227N3O53Mr=2692.2664asymmetric6Olefincenters270=1.2x1021isomers46IndustrialImportantCompoundsMonomersandpolymers.Adhesivesandcoatingagents(黏合剂和包袱试剂).Dyes(染料)Flavoringsandscents(调味剂和香料).Pharmaceuticalproducts(药物产品).Cosmetics(化妆品).Insecticides(杀虫剂).Pesticides(杀虫剂).Herbicides(除草剂).471.7本章学习举例例1富勒烯(Fullerene)的介绍(以C60为例)富勒烯

由于C60这一重大发现Kroto等人获1996年Nobel化学奖。C60是除石墨、金刚石以外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分子式为C60,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

每个碳原子均以sp2杂化轨道与相邻碳原子形成三个α键,它们不在一个平面内。每个碳原子剩下的p轨道彼此构成离域大π键,具有芳香性。

富勒烯是C60、C50、C70等一类化合物的总称。4950①对于C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