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全方位教程1_第1页
综合布线全方位教程1_第2页
综合布线全方位教程1_第3页
综合布线全方位教程1_第4页
综合布线全方位教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综合布线介绍第1节总述第2节综合布线的发展及动态智能建筑的组成和功能语音通信系统GCBAS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电力设备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交通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SIC系统集成中心CAS通信自动化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处理局域网电视会议可视图文数据通信系统电子信箱信息管理GCGC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第1节总述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信息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配线网络或电信线路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缆线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配线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安装,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1.2综合布线系统简介

1.1综合布线的特点

(1)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进行传送。

(2)开放性:

综合布线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各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计算机设备、交换机设备等;并对相应的通信协议也是支持的,如ISO/IEC8802-3,ISO/IEC8802-5等。(3)灵活性:

综合布线采用标准的传输缆线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通道是通用的。组网也可灵活多样。

(4)可靠性:

综合布线采用了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专用仪器测试以保证其电气性能,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相同的传输媒体,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冗余度。克服了系统互不兼容,可靠性要由所选用的布线可靠性来保证,传统布线的弊病。(5)先进性:

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对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所有布线均符合世界上多类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对绞线配置。5类对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对绞线带宽可达250MHz。根据用户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6)经济性

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更具经济性,主要是综合布线可适应相当长时间的用户需求,而传统布线改造则很费时间,耽误工作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

综合布线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布线方法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迫切,尤其以电话业务为主的通信网逐渐向综合业务数字网过渡,越来越重视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传输的通信网。因此,综合布线取代单一、昂贵、复杂的传统布线,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需要。从工程的角度出发,综合布线系统可划分成六个部分,其中包括三个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及工作区、设备间、管理。当然,对于一个建筑群及建筑物的配线系统而言,还需考虑到外部缆线的引入场地(进线区)。1.2.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如右图所示。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3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至少设置一个信息插座用来连接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第2节综合布线的发展及动态1.2.2水平布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设备缆线及跳线等组成,如下图所示。1.2.3垂直布线子系统垂直布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和设备缆线及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干线缆线组成,如右图所示:1.2.4设备间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BD),电话、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引入设备可合装在一起。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1.2.5管理管理应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标志,并具有记录文档。1.2.6建筑群主干子系统建筑群主干子系统应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CD)和设备缆线及跳线等组成,如下图所示。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建筑群主干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入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预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诸如图像、监控系统等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电话局来的市话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过压过流保护装置。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2.1综合布线现行标准体系及发展动态

2.3综合布线市场走向及发展趋势

2.4综合布线专业技术培训

2.2综合布线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节综合布线的发展及动态2.1.1综合布线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与机构

EIA美国电子行业协会ElectronicIndustryAssociation

TIA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AssociationANSI美国国家标准局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2.1.2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国内外标准

美洲标准TIA/EIA标准主要包括内容:568(1991)商业建筑通信布线标准569(1990)商业建筑电信布线路径和空间标准570(1991)居住和轻型商业建筑标准606(1993)商业建筑电信布线基础设施管理标准607(1994)商业建筑中电信布线接地及连接要求商业布线系统的标准制定计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主要是由关键厂商对布线系统的分类起主导地位。标准内容如下:(1)1991年7月TIA/EIA568即“商务大厦电信布线标准”,正式定义发布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与相关组成部件的物理和电气指标。1995年8月TIA/EIA568-A是TIA/EIA568的修订版,增加了UTP最差信道,电气性能参数。2002年7月TIA/EIA568-B是TIA/EIA568A的修订版,新标准“一化三”。TIA/EIA568-B.1第一部分,一般要求。这个标准着重于水平和主干布线拓扑、距离、介质选择、工作区连接、开放办公布线、电信与设备间、安装方法以及现场测试等内容。TIA/EIA568-B.2第二部分,平衡双绞线布线系统。这个标准着重于平衡双绞线电缆、跳线、连接硬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规范以及部件可靠性测试规范、现场测试仪性能规范、实验室与现场测试仪比对方法等内容。TIA/EIA568-B.2.1的增编,是目前第一个关于6类布线系统的标准。TIA/EIA568-B.32<,:第三部分,光纤布线部件标准。这个标准定义光纤布线系统的部件和传输性能指标,包括光缆、光跳线和连接硬件的电气与机械性能要求,器件可靠性测试规范,现场测试性能规范。TSB36-明确地列出了3类、4类、5类线的物理和电气参数指标。TSB40-非屏蔽双绞线连接硬件的附加传输参数。将布线连接硬件分为3类、4类、5类,同时,由于布线过程也会影响到布线性能,TSB40还包含了布线的具体操作规范。TSB95:100Ω4对5类布线附加传输性能指南。TSB95提出了关于回波损耗和等效远端串扰(ELFEXT)的新的信道参数要求。这是为了保证已经广泛应用的传统5类布线系统能支持千兆以太网传输而设立的参数。由于这个标准是作为指导性的TSB投票的,所以它不是强制的标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这个指导性的规范对新安装的5类布线系统进行测试。我们注意到,过去安装的5类布线系统即使能通过TSB95的测试,但很多都通不过TIA/EIA568-5-2000的这个超5类即Cat5e标准的检测。这是因为Cat5e标准中的一些指标要比TSB95严格。TIA/EIA569-A:商业建筑电信通道和空间标准1990年10月公布,是加拿大标准协会(CSA)和电子行业协会(EIA)共同努力的结果。目的是使支持电信介质和设备的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之间设计和施工标准化,尽可能地减少对厂商设备和介质的依赖性。TIA/EIA570-A:住宅电信布线标准,主要是订出新一代的家居电信布线标准,以适应现今及将来的电信服务。标准提出了有关布线的新等级,并建立一个布线介质的基本规范及标准,主要应用支持话音、数据、影像、视频、多媒体、家居自动系统、环境管理、保安、音频、电视、探头、警报及对讲机等服务。标准主要规划于新建筑,更新增加设备,单一住宅及建筑群等。TIA/EIA-606:商业建筑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这个标准用于对布线和硬件进行标识,目的是提供与应用无关的统一管理方案。这是因为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内,应用系统大多会有多次变化。布线系统的标签与管理可以使系统移动、增添设备以及更改更加容易、快捷。TIA/EIA-607:商业建筑物接地和接线规范。制定这个标准的目的是在了解要安装电信系统时,对建筑物内的电信接地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安装。它支持多厂商、多产品环境及可能安装在住宅的工作系统接地。国际标准IEC61935(目前是草案)它定义了实验室和现场测试的比对方法,这一点上与美洲的TSB-67标准相同。它还定义了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方法,以及跳线和工作区电缆的测试方法。该标准还定义了布线参数、参考测试过程以及用于测量ISO/IEC11801中定义的布线参数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精度要求。ISO/IEC11801国际标准。在1995年制定发布的第一版,这个标准把有关元器件和测试方法归入国际标准。目前该标准有三个版本:ISO/IEC11801

:1995,ISO/IEC11801

:2000,ISO/IEC11801:2000+(目前是草案)。2000修订稿,修正了对链路的定义。认为以往的链路定义应被永久链路和通道的定义所取代。此外,该标准还规定了永久链路和通道的等效远端串扰、综合近端串扰、传输延迟。而且,修订稿也将提高近端串扰等传统参数的指标。应当注意的是,修订稿的颁布,可能使一些全部由符合现行5类布线标准的线缆和元件组成的系统达不到D级类系统的永久链路和通道的参数要求。另外,即将推出版的ISO/IEC2000+规范.这个新规范将定义6类、7类布线的标准(截至目前只有瑞士和德国有相应标准问世),给布线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新版规范将把,类5级的系统按照超5类重新定义,以确保所有的5类系统均可运行千兆位以太网。更为重要的是6类和7类链路将在这一版的规范中定义。布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也将在新版ISO/IEC2000+规范中考虑。,这个标准将成为下一个新的D级链路布线的标准内容。修正并加入了对E级和F级链路布线电缆和连接硬件的规范。它也将增加关于宽带多模光纤(50/125㎛)的标准化问题,这类系统将在300m距离内支持10Gbps数据传输。国内标准行业标准:YD/T926-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二版,并于200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于1999年底上报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并于2000年2月28日发布,2000年8月1日开始执行。与YD/T926相比,确定了一些技术细节。这两个标准只是关于100Zhz5类布线系统的标准,不涉及超5类布线系统以上的布线系统。2.1.3我国综合布线标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启蒙、引入、消化吸收阶段,体现为1993-1995年。第二个阶段为广泛推广应用,注重工程质量阶段,体现为1995-1997年。第三阶段体现为1997-2000年,这段时期进入中国的国外厂家已达20家,国产综合布线系统诞生,止住了国外厂商的暴利。为降低成本,不少厂家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市场竞争激烈。而网络技术也在10/100Mbps以太网的基础上,提出1000Mbps以太网的概念和标准。但是由于布线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布线产品的利润逐年下滑,一些国际著名的通讯公司逐渐放弃其布线产品,将其卖给一些专业制造商。第四个阶段体现为2000年至今,一些国际著名的建筑电气公司携其高端布线系统正式亮相中国,使布线和网络通讯市场重新细分和定位。欧美国际标准也升级为TIA/EIA568B,ISO/IEC11801

第二版和EN50173(欧洲标准)第二版,并提出了7类600MHz布线的概念,而网络技术也在10/100Mbps和1000Mbps以太网的基础上,提出10Gbps以太网的概念和标准。2.1.4综合布线标准发展中用户关注的问题

TIA/EIA568A与TIA/EIA568B的关系同一标准两个版本。后者是前者的升级和完善,包含永久链路的定义和6类标准。5类布线系统与超5类布线系统有什么不同?,5类布线系统在网络使用中一般使用其中的两对线缆,采用的是半双工,而超5类布线系统为了满足千兆以太网的应用,采用四对全双工传输。因而远端串扰(FEXT)、回波损耗(RL)、综合近端串扰(PSNEXT)、串音衰减比(ACR)和传输延迟也成为必须考虑的参数。所以超5类布线系统比5类布线系统有着更高的传输性能要求。6类布线系统与5类布线系统实质的区别在哪里?6类布线系统和5类布线系统实质的区别在于其所支持的传输带宽不同,5类布线系统只有100MHz,6类布线系统是1000MHz。它们支持的应用场合也因传输带宽的不同而不同,6类布线系统支持更高级别的网络应用。在性能指标上,6类布线系统也比5类布线系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性能,6类布线系统在产品结构上比5类系统也要复杂一些。超五类和六类1000Zhz以太网应用的区别千兆以太网有两个标准,即1000Base-T

和1000Base-Tx。

1000Base-T

是基于四对双绞线,全双工运行(每对线双向传输)的网络。该技术使用的是比较复杂、效率更高的编码技术,由于是四对线同时进行双向传输,线对之间的串扰就比较严重,而更高效的编码技术要求更好的信噪比,因此,这种技术就要求网卡以及网络设备的接口,例如交换机或HUB,必须有串扰消除技术才能保证网络可以正常的接收信号。这样就使得网络的端口接入费用增高(特殊的接收电路设计),而这种1000Based-T

的网络在超五类系统上运行。六类系统是为1000Base-Tx

设计的,1000Base-Tx是基于四对双绞线,以两对线发送,两对线接收单工设计。由于每对线缆本身不进行双向的传输,线缆之间的串扰就大大降低,同时其编码方式也相对简单。这种技术对网络的接口要求比较低,不需要非常复杂的电路设计,降低了网络接口的成本。

2.1.5综合布线其他相关标准

防火标准:建筑物综合布线涉及的防火方面的设计标准还应依照国内相关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997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建筑室内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机房及防雷接地标准机房及防雷接地标准可参照以下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定》GB50174-93《计算机场地技术要求》GB2887-2000《计算机场站安全要求》GB9361-88《防雷保护装置规范》IEC1024-1《防止雷电波侵入保护规范》IEC1312-1《商业建筑电信接地和接线要求》J-STD-607-AJ-STD-607-A标准推出的目的在于帮助需要增加接地系统的技术安装人员,它完整地介绍了规划、设计、安装接地系统的方法,相关技术安装人员都可以依照标准。它还提供了接地和天线的安装建议。这份商业建筑电信接地和接线要求的基本构造支持不同行业用户、不同产品设备的应用环境,这使得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多系统的接地经验介绍手册。

智能建筑与智能小区相关标准与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推荐性国家标准,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97X700,1998年4月16日施行,统一编号为GJBT-471《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119:200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用户接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5032-96《中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还有一些地方的标准和规范:2.2.1综合布线市场现状分析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生产厂家较多,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产品系列、设计思想、制造原则、产品结构、安装方法和产品质量保证期限等不统一。有些国外产品还不能完全结合我国国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国外生产的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较大。国内综合布线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综合布线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繁荣。据统计,目前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布线厂家约有30多家。2003年,也是国内布线厂家异军突起的一年,各布线厂家都加强了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的能力,一些业主也开始变的更加理性,在布线产品的选择上开始由先进性向实用性转变,一些国内布线厂家在今年不论新产品的推广还是具体的工程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综合布线的应用主要跟建筑用途及功能有关,一种是政府办公大楼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对光纤至桌面的应用增多;另一种,如写字楼等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数有所下降。学校,工业和住宅等应用面加大。国内也有些生产厂商的产品,其内容不单是智能化住宅建筑的布线系统,且包含有智能化居住小区住户或建筑群体间的综合信息接入与传递功能,因此,涉及范围较宽,内容丰富。所以智能化小区内(包括住宅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必须通盘考虑,应该与国外有所区别,要开拓创新。光纤产品技术日趋成熟作为光纤配线网络的产品主要体现于光缆与光接插器件,从技术上与产品上来讲都是较为成熟的。2003年,光纤产品的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光纤产品的市场日趋成熟,一是成本已经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也是网络传输速率的要求。随着网络速率的提高,光纤到桌面的实际应用将加快。但是光纤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光纤价格较线缆贵,同时交换机的光端口(网卡、端接口)价格也较贵,因此光纤的价格并不能一下子被市场所接受;另一方面,光纤虽然会具有很高的带宽,但是业务是否需要也是人们考虑的问题之一。可以说光纤的市场需求定位并不明确,人们对于光纤的市场将是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2.2.2综合布线现存问题分析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或智能化小区内部的神经系统和基础设施,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兼容性、通用性和灵活性,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可以综合各个弱电子系统的上层管理部分,即涉及到的信息网络系统,但有以下几点理由受到限制,并不能过于盲目综合所有系统。各个系统的不同要求

建筑弱电各个系统组成类型较多,设备品种繁杂,传输信号各异(例如有数据或视频,速率也有差异),网络结构不一,缆线路由不同,电气特性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各个系统的终端设备、低压信号传感装置或自动控制设备的安装位置,与综合布线系统通信引出端的具体位置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说来,计算机和通信终端设备都结伴放在一起或邻近位置而且经常会变更,因此,他们要求综合布线系统所有缆线分布路由和位置等状况是基本一致,但其他各个系统所需要的缆线路由和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终端的类型也不会发生过多的变化。所以过于强调综合的技术方案,既增加工程建设投资和缆线不合理的分布状况,也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和增加维护检修的工作,在技术和经济上不一定是可行和合理的。

主管部门规定不应综合所有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不能高度综合的原因:由于我国主管部门要求不同,要求安防和消防专用的传输信号控制线路必须单独设置和自行组网,此外,各个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机制也有差别,为了便于专门的科学管理和日常的维护检测等工作,要求各项设施能够独立分别进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投资较高,综合布线系统所采用的传输媒介和连接硬件的工程建设投资高于其他系统的配线网络,安装的灵活性或通用性其他系统网络对灵活性和通用性的要求不会显得那样高。综合布线系统的综合范围和其要求:综合范围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为主。

允许传送低电压或小电流的信号合用线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分段或全程综合

紧密结合综合范围选用相应产品

住宅建设布线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产品品种单一与我国国情结合不够,难以适应不同需要,标准不符合国内实情,国内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570A标准中规定是以技术性能划分两个等级,与实际不适应。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我国通常是建设规模庞大、房屋布置密集、人口较多且相对密集,所以我国对布线系统和接入方式的要求有较大区别。国内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目前,智能化家居布线系统的产品,还没有全部从“家”的需要,居民的真正基本要求考虑。因此,应急需改善和设法提高,使产品符合人们的适用要求,这才是主要的。3)产品应符合住宅建筑用户真正的信息需要4)物业管理工作薄弱,缺乏后劲,使用效果大为降低智能化居住小区虽然建成,因缺乏技术维护力量,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屏蔽与非屏蔽的选择问题

目前,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有非屏蔽性能和有屏蔽性能两种,就这两种系统产品的优劣,争论也异常激烈。

1)为什么要采用非屏蔽系统缆线本身对绞的结构能够防止干扰:要求不高的一般办公性质的网络应用,敷设缆线的环境起到屏蔽作用:非屏蔽系统还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弹性好、种类多、价格便宜、技术比较成熟和安装施工简便等很多优点。相反屏蔽系统的缺点就明显,安装施工困难必须是完全屏蔽而无缺陷,才能取得理想的屏蔽效果。2)为什么要采用屏蔽系统。要求是信息传输必须非常精确、迅速和安全以及保密。尤其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军事、公安等重要部门之间更为突出。主要考虑以下3个原因: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迅速提高。导致容易产生向外电磁辐射和受到外界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源日渐增多,因而客观环境变化使通信网络传输条件迅速恶劣,促使综合布线系统必须采用屏蔽系统。网络安全可靠性要求日趋提高。2.3.1网络的发展

当前,我国要加快建设宽带信息网,它包括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并积极发展宽带业务,以满足我国社会和人民的客观需要,我国现有通信网络的带宽资源相对不足,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在国家“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互相融合”。要求在“十五”期间加快建设超大容量、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且在带宽“瓶颈”上取得突破。同时,网络科技的来临使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这样无疑都给网络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综合布线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如下表。

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及上网方式如下表。

注:(1)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用户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用户数之和大于上网用户总数;(2)专线上网用户指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专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用户;(3)宽带上网用户指使用ADSL、CableModem等方式上网的用户。(4)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80万。

中国第三代信息网正在研究试验,不久的将来全数字网的建成综合布线产业还有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2.3.2六类布线系统应用分析

综合布线市场中6类系统的发展6类系统市场现状,技术有优势,市场宣传,降低价格求发展。(2)6类布线系统的应用国外厂家的6类布线产品所占比例平均约为30%~40%,个别厂家甚至达到69%,国内厂家6类布线产品在工程中应用的比例约为10%~15%。

(3)6类布线系统存在的问题

6类布线产品应互相匹配、彼此通用。

不应只是某些布线部件,只有在布线系统中每个布线部件(包括传输媒介和连接硬件等)都是真正6类布线产品,这才是真正的6类布线系统。两个兼容性,即相互兼容性和向下兼容性。必须选用通用的6类测试适配器和通用标准测试软件进行测试,才是真正的6类布线系统测试。设计和施工,尤其是施工单位或承包商的施工质量。制约6类系统广泛应用的原因

(1)价格因素

(2)市场需求

(3)业主需求

(4)设计、施工质量

2.3.3我国光纤光缆市场现状及走势分析

光纤及光纤设备的价格、用户希需求、光纤的传输流量速度等是光纤应用的决定因素,每年递增,以系统主干层为主。但是近年内不会大规模应用到桌面。2.3.4无线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趋势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利用无线技术来传输数据,目前主流的无线局域网产品符合IEEE802.11b标准,工作频段在2.5GHz,提供11Mbps的传输速率。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在室内可达到30m到100m,为用户提供了无需连接线缆的网络连接方案。但随着网络系统扩大,用户急剧增加,互相干扰和影响也会增多,而且判断障碍和维护管理困难,不如铜线电缆比较直观,容易管理和快捷修复。2.3.52004年综合布线市场发展预测2004年布线市场还将有一定的发展与变化:相应的布线标准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布线工程的测试验收和质量控制将更加受到关注;地方建设及技术监督部门会进一步规范布线市场;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会对规范布线市场和引入电信业务的竞争机制作出相应的规定;业主将更加追求实用性和适用性,更加讲究性价比;布线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将有所发展,一些公用建筑将对综合布线的安全性有新的要求,例如防止信号外泄、防止干扰等;对于屏蔽系统将提出验收的具体测试内容和现场测试仪表要求;超5类、6类布线会在工程中占主导地位,光纤到桌面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有关行业的人员认证工作会继续进行;布线技术推广培训工作仍会有较大市场;布线市场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章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第1节综述第2节布线系统的常用术语第3节总体设计第4节系统配置第5节布线产品的选用第6节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设计第7节家居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第8节住宅小区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第9节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第1节综述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是商住楼、办公楼、综合楼等建筑智能化及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的楼宇设备管理、办公自动化、通信网络等各系统中所要设计的一项独立内容。解决接入网到用户终端的最后一段传输网络问题。综合布线系统以一套单一的配线系统,可以综合几个信息与通信网络,以协助解决所面临的多种业务设备的配线上之不便,并为未来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打下基础。有极其广阔的使用前景。其设计原则初步归纳有下列内容:(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之中。在土建建筑、结构的工程设计中对综合布线信息插座的安装、管线的安装、交接间、设备间的设置都要有所规划。(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对建筑与建筑群的新建、扩建、正建项目要区别对待。如有的改(扩)建项目,电话通信刚投入运行不久,是使用传统电话布线方式,而众多的计算机采用同轴电缆网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为此必须进行改建工程,为了节省投资只设计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工程,而没有对电话布线进行更换,其他办公楼改(扩)建工程中也有类似做法。3)综合布线系统应与大楼信息网络、通信网络、楼宇管理自动化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传统的楼宇管理系统(BMS)建设过程是按照各项机械或电气规定分别安装的,这些系统有火灾报警、安全和通行控制,闭路电视、供热,通风和空调、能量管理系统,照明控制等。这些系统一般是低速网络,典型的传输速率。监视和控制楼宇环境的各个方面。楼宇管理系统互相之间进行通信,以便共享信息和公用设备,为楼宇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公共的电缆分布系统,就可能降低建设和维修、运行费用。(4)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要求,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施和管线的设计。工程设计必须保证综合布线系统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设计工作开始到投入运行有一段时间,短则1~2年,有的3~5年,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运行速度增加一倍,因此综合布线所用器材适度超前是需要的。5)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或国际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目前,综合布线采用的大部分产品为国外器材,也要经过国内机构的认定。要有进关手续及商检证明,说明是原产地生产。要大力扶植及支持使用经国家认可的合格的国内产品。国内的综合布线规模及使用量很大,大力支持国内产品,对节省工程费用,起的作用很大。(6)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规范的规定。第2节布线系统的常用术语(略)请自读第3节总体设计有的设计师把工程设计作为三段式设计即-原理设计、工艺设计、施工设计。3.1网络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环形等各种类型网络间进行转换。综合布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并应能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有星型网(Star)、局域/广域网(LAN/WAN)、王安网(WangOIS/VS)、令牌网(TokenRing)、以太网(Ethernet)、光缆分布数据接口(FDDI)等。综合布线系统(GCS)应同时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需要。综合布线系统的星形网络拓扑结构由三级组成。第一级由建筑群总配线设备(CD)通过建筑群主于缆线(对绞电缆和光缆)连接至建筑物总配线设备(BD);第二级由建筑物总配线设备(BD)通过建筑物主干缆线连接至楼房配线设备(FD);第三级由楼层的配线设备通过水平缆线连至工作区的信息插座(TO)。并且同一级的配线设备之间(BD与BD、FD与FD之间)可以建立直通的路由。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右图所示。图中的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处于建筑物的不同位置

综合布线系统总结构图建筑群配线架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物配线架建筑物主干电缆楼层配线架水平布线电缆转接点通信口TOCDTOTOTOTOTOTOTOTOTOBDTPBDFDFDFDFDBD(1)CD:设置于建筑群体中处于相对中心位置的某一建筑物的设备间。因此这一个建筑物的设备间内同时设置了CD和BD的配线设备,只是从标识管理上加以区别。CD的安装地点主要考虑到建筑群主于缆线的传输路由距离和管理的方便。(2)BD:设置于建筑物的设备间内。一般语音和数据的设备间是合用的,但也有的工程中为分开设置,这样在不同的楼层中会分别出现BD。语音的BD设备间通常考虑设于大楼的底层,而数据的设备间则处于大楼的中间部位。(3)FD:设置于楼层的交接间内,交接间是布线规范的称谓。在土建设计行业中习惯的将配线设备在楼层的安装场地称为楼层的配线间或弱电间,国外的标准则称为电信间。但从建筑电气设计的整体出发,采用“弱电间”的叫法比较通用和易于理解。况且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弱电间除了可以设置FD以外,还可以安装弱电系统中诸如:楼宇自控系统的DDC模块,安防系统中监控与门禁等系统中的一些控制模块,有线电视放大器及相应的模块等。(4)TO:信息插座设置于建筑的工作区内。3.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及缆线长度3.2.1组成综合布线根据系统功能从布线工程的特点考虑可以包括6个部分:工作区水平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子系统设备间管理建筑群主干子系统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3.2.2综合布线各部分线缆长度限值TIA/EIA568A中各部分缆线长度限值如下图所示:说明:①a、b、c、d、e、f、g表示各相关区域缆线及跳线长度。②a+b+e≤10m:水平子系统中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接插软线或跳线的总长度。③c,d≤2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接插软线或跳线长度。④f,g≤3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

TIA/EIA568B中各部分缆线长度(1)主干电缆距离建筑物内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最大可支持的距离取决于应用和介质。图中规定的最大主干距离是平衡双绞线对电缆语音传输的准则和光缆的应用准则。所列的距离用于基干通路总长度,包括主干电缆、跳线和设备电缆。为了减少敷设距离,应该先确定现场中心的主交叉接线。超过这些距离极限的设备可分成若干区域,其中每个区域可以用标准范围内的基干电缆来支持。本标准范围外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内部接线可通过采用广泛应用领域中通常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来实现。

3类多线对100平衡欧姆主干电缆的长度,即支持专门为此类达16MHz电缆设计的数据应用电缆应限制到总长90米(295英尺)。

5类多线对平衡100欧姆主干电缆长度,即支持20MHz~100MHz范围的专门为此而设计的数据应用电缆,被限制总长为90米(295英尺)。90米(295英尺)距离被假定为连接到主干线的设备电缆(线)的每一端需要5米(16英尺)。(2)各段缆线传输距离注:在确认单模光纤的能力可用于基干链路达60公里(37英里)的距离时,一般来说此距离认可扩充到本标准范围之外。将来可能有专门的用途,其在规定的最大距离范围内不能正常运行。比如,为了支持当地电信公司或其他的业务提供者,可能需要沿着基干电缆插入转发器或再生电路(在本标准范围之外)。建议为主干电缆选择光纤的用户应为新设备和增加的设备选用62.5/125或50/125μm多模光缆。100Khz以下1Mhz以下16Mhz以下在HC(水平交叉)至IC(中间交叉)距离小于最大值时,光纤的IC至MC(主交叉)距离可相应增加。然而,HC至MC的距离将不超过62.5或50μm多模光纤最大为2000米(6560);单模光缆为3000米(9840英尺)。在HC至IC的距离小于最大值时,双绞线对电缆的IC至MC距离相应增加。然而HC至MC的总距离将不超过800米(2624英尺)。(3)入口设施的主交叉接线在与分界点的位置相关的管辖范围内管理政策被认为是合适时,在总距离计算中可以包括入口设施和主交叉接线之间的距离。介质的长度和介质类型(包括铜线规格)应予以记录并且根据要求用于业务提供者。(4)交叉接线在主交叉接线中,跳线和软线长度应不超过20米(66英尺)。在中间交叉接线中,跳线中软线长度应不超过20米(66英尺)。(5)电信设备的电缆直接连接到主交叉接线或中间交叉接线的电信设备可用30米(98英尺)以下的电缆来连接。3.3等级与应用传输距离3.3.1系统等级综合布线系统对于电缆布线系统共分为6个等级。光缆部分并没有作出分级。电缆部分划分为A、B、C、D、E、F六个等级。等级表示为由对绞电缆和连接器所构成的链路和通道,它的每一对绞线所能支持的传输带宽,用“Hz”表示,具体见下表内容。

3类100Ω对绞电缆及连接硬件,其使输性能支持16MHz及以下传输带宽应用;5类100Ω对绞电缆及连接硬件,其传输性能支持100MHz及以下传输带宽应用;6类100Ω对绞电缆及连接硬件,其传输性能支持200MHz及以下传输带宽应用。在568B的标准中则不认可5类和4类电缆。

3.3.2传输距离

各类计算机系统传输速率要求传输速率要求见下表所示:分级与传输距离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应符合下表所列的规定:

注:①100m的信道长度中包括10m软电缆长度,分配给接插软线或跳线、工作区和设备连接用软电缆,其中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的总电气长度不超过7.5m(指电气长度7.5m,相当于物理长度5m)。②3000m是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③信道长度超过100m时,应核对具体的应用标准。光纤传输距离(1)光纤在10/100Mbit/s和100Mbit/s以太网应用无论是多模光纤还是单模光纤,在支持10Mbit/s和10Mbit/s以太网应用时的传输距离都可大于2Km。(2)光纤在1000Mbit/s以太网应用根据IEEE802.3Z的标准中,对不同类型的光纤在千兆以太网中的应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多模和单模光纤在千兆以太网中应用时的传输距离如下表所示。

上述表中短波长标称值为850nm、1300nm;长波长标称值为1310cm和1550nm。(3)光纤在10G以太网中应用按照IEEE802.3ae标准中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电缆的应用内容,对于光纤在10G以太网中的应用传输距离见下表内容。3.4开放型办公室布线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写字楼、综合楼等商用建筑物,或在建筑物中工作区的位置无法确定,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和具有流动的特征等因素,宜采用开放型办公室的布线设计。从国外标准内容分析,TIA/EIA568B1在TSB75的基础上对有的条款的内容主要为线段长度的要求作了部分的修订,主要针对缆线的长度重新规定。并对开放型办公室的布线工程提出了两种方案。3.4.1多用户信息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设置在敞开的工作区,具有12个8位模块通用插座(RJ45)。该插座处在水平电缆的终端位置,以便将来使用时通过工作区的设备电缆连接至终端设备。

(1)电缆长度的计算

C=(102-H)/1.2(1)W=C-5≤22m(2)注:上式中:①C为工作区设备电缆、交接间设备电缆和交接间FD连接硬件之间的柔性电缆(软跳线)的总长度;②W为工作区设备电缆的长度;③H为水平电缆的长度;连接图如下:

(2)计算值利用公式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从上述表中的数值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工作区的设备电缆允许达到22m时,水平电缆只能按70m考虑长度,整个信道只能为97m,而不是100m。只有当工作区的设备电缆为5m时,水平电缆的长度才能达到90m,信道长度可按100m设计。工作区+设备设备水平3.4.2集合点集合点连接硬件设置在水平电缆布线的路由中,一般采用IDC配线模块,但是模块对于两端水平电缆的连接不能使用跳线,而只能依赖连接器件本身的结构构成电缆的回路。在前文配置中所提到的三种IDC连接器件分别为110型、25对连接模块、回线式端接模块(应为连通型功能的连接端子)都可以作为CP的连接器件使用,如下图所示。在CP点的应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在同一个水平电缆的路由中,仅能使用一个CP点或TP点(转接点),但不能出现两个无跳线的接点;②从CP点引出的水平电缆应终接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户信息插座;③从CP点安装点至楼层交接间(FD)之间的电缆布放距离应不小于15m;④CP点一般考虑服务于12个工作区,并适当留有冗余;⑤CP点配线箱体的安装应为永久性位置(比如柱子和承重墙上),不能放置在家俱上(可移动的装置上)。CP点在开放性办公室设计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每一个CP点的服务工作区域;②确定每一个工作区的面积(一般在5~10m2中选择);③以基本配置的要求(2个或2个以上的信息插座)确定每个工作区信息插座数量;④确定每一个CP区域信息插座总的数量;⑤确定连接硬件的类型;⑥根据连接器件的尺寸规格、安装形式、电缆根数、电缆出入口的位置和占用的空间确定CP箱体的尺寸大小。⑦选择CP箱体及安装的位置。125回线小容量壁式配线架可以选用此产品作为大开间预留转接CP点第4节系统配置4.1工作区4.1.1工作区的划分工作区包括办公室、写字间、作业间、技术室、机房等需用电话、计算机终端等设施和放置相应设备的区域的统称。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并不指建筑面积,一般可为建筑面积的60%~80%。工作区的服务面积,一般办公室约为5~10m2;机房则比较复杂,对网管中心、总调度室等有人值守的场所,工作区服务面积与办公室类似,对于设备机房,按电信大楼的经验,工作区服务面积约为20~30m2。规范规定工作区的服务面积为5~10m2的范围,但目前来说,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已趋势样化,除办公以外,诸如会议、展示场馆、超市、机场等公共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类工程中工作区的服务面积有较大的选择范围,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选定,工作区应由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4.1.2工作区适配器(1)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应加装适配器,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2)当开通电信接入网业务时,应采用网络终端或终端适配器;(3)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4)对于不同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5)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区的适当位置。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置相应的终端适配器。(6)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媒体)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媒体)时,宜采用适配器。在布线系统工程中主要考虑终端外的各种类型适配器的安装场地、供电与接地等问题。4.1.3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采用防水和抗压的接线盒;(2)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3)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户信息插座模块,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4)安装在地下层的信息插座和模块的高度,底部应高出地面0.8~1.4m,以考虑到涝洪时水的入侵。4.1.4工作区电源的安装工作区电源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1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建议在数据信息点的位置安装电源插座。(2)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地线与零线应严格分开,而从三相五线制交流配电系统的PE线引出。(3)布线工程只提出电源插座的安装和规格要求,由土建电气专业完成具体的设计。4.2水平布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FD)、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如下图所示。水平布线子系统在工程设计中内容最多,也较为复杂,但总的原则要考虑发展和冗余。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1)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的数量及其位置;(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预测情况;(4)一次性建设或分期建设的方案。水平布线子系统应采用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水平布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系统并进行管理。水平布线子系统的水平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90m。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水平布线子系统在配置时,应保持信息插座、水平缆线、配线模块、跳线、设备缆线等级的一致性,以保证整个链路或信道的传输特性。

4.2.2水平布线子系统配置配置原则(1)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2)水平布线子系统缆线长度应在90m以内。(3)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对绞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4)信息插座应采用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5)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或3类1对电缆。(6)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不允许将1条4对对绞电缆终接在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上。(7)水平布线子系统缆线安装穿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当电缆在地板下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布线、网络地板布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地板下管道布线等安装方式。水平缆线也可布放在吊顶内,如果不采用金属管线敷设,而直接绑扎布放时,缆线的护套材料应具有阻燃性能,并达到CMP级。4.2.3信息插座数量确定对于工作区信息插座的设置有以下3种配置方案。配置时应根据建筑物每一层房屋的功能和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而不是硬行地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1)最低配置规定为每一个工作区设置1个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RJ45),该插座可以支持任何终端设备的连接,一般在工程等级较低或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采用。(2)基本配置规定为每一个工作区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通常考虑1个插座支持语音的应用,另一个插座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但是对于某些工程在插座的配置时应有较大的余地。比如,有的高档写字楼,在计算机应用时每个工作区同时设置了固定工作与笔记本电脑的连接插座,加上语音的应用,则每个工作区需要配置3个8位插座;目前较为普遍的政务工程应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内、外网设置和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语音和计算机的信息插座往往高达每个工作区8~10个;对于会议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工作区面积的划分较大的情况下,又可采用综合布线与无线局域网络相结合的配置方案。所以基本配置有较大的灵活性,完全取决于用户性质与投资情况。(3)综合配置规定为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增加光纤至桌面(FTTO)的光插座。此种配置适用于工程等级较高或用户对于信息量、信息保密、网络安全与信息资源开放等有需求的场地,主要归纳成以下几种情况。布线的环境中存在着干扰源(电场与磁场),在采用屏蔽的布线系统自然无法解决问题时;某些大客户(如企业与公司)所自建的计算机企业网需要对公用网直接互通时;对一些工作区的位置无法确定需采用区域配线和多媒体综合设施加以解决时;对于布线的现场安装条件不能满足综合布线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及弱电系统电缆的间距要求时;用户对信息安全有需求时。当电和光的信息插座计算出来以后,再根据86底盒面板的孔数得出插座底盒的数量。如采用单孔面板时,一个信息插座需要由一个底盒进行安装,选用双孔面板时则一个插座底盒可以支持两个信息插座的安装空间。以此可以统计出总的底盒数量。在信息插座数量的确定,支持业务的应用和产品的选用时要特别注意网络的传输与通信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还得考虑到用户终端和业务的变化对于线对数量的需求是否能适应网络的长期发展。下面的两个实例可说明问题。如下图所示,工作区1个8位的插座通过转接器件变为二束线对接上相应的插座后,连接不同业务的终端设备。在规范中明确规定,“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振铃电流会串扰至网络的线对中,而影响到数据信号的正常发送,概率大约为10%。如下图所示,一根4对的水平电缆在终接的部位进行线对的拆分后连至相应的信息插座。三口插座数据口4对线,用其中绿、橙线对电话用蓝线对和棕线对在规范中明确定规定,“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不允许将1条4对对绞电缆终接在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上”。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水平电缆在终接部位的对绞状态遭到破坏,整体链路的传输特性必然会恶化而达不到设计的技术要求。4.2.4水平电缆线的配置原则上每一根4对的对绞水平电缆或2芯水平光缆(也有的工程中考虑到光纤的冗余而采用4芯光缆,其中备用2芯光纤)连接至1个信息插座(光或电端口);在交接间一侧则连接至FD的相应配线端子。语音水平电缆选用(1)5e类电缆:可以支持语音和1Gbit/s以太网的应用,别外在568B的标准中已建议采用5e类产品以取代5类产品。(2)6类电缆:可以支持语音及1G~n个Gbit/s以大网络应用,能适应终端设备的变化,数据水平电缆选用为全6类产品以支持计算机网络1G~n个Gbit/s的应用。上述语音电缆的选用时不要将市话配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理念加以混淆,而使系统变的不伦不类。如果为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则全部应采用综合布线的产品(即水平电缆全部采用4对数据电缆)。4.2.5交接间配线设备配置交接间FD的配线模块可以分为水平侧,设备侧和干线侧几类模块,模块可以采用IDC连接模块(以卡接方式连接线对的模块)和快速插接模块(RJ45)。FD在配置时应按业务种类分别加以考虑。a、110型b、25对卡接式模块c、回线式(8回线与10回线)端接模块(2)RJ45配线模块此种模块以12口、24口、48口为单元组合,通常以24口为一个单元。由于RJ45端口有利于跳线的位置变更,因此经常使用在数据网络中。该模块有5类、5e类、6类、7类产品。语音模块配置如下图所示,以某楼层设置100个RJ45信息插座为例。(1)水平侧模块如采用110型(100对及IDC4对连接器)按水平电缆数量100根考虑,则需要配置5个5e类100对110型模块,而且可以有充足的冗余量。(2)主干语音电缆配置主干电缆的对数与水平电缆的配比原则上按1∶4考虑,即每一根4对的语音水平电缆对应的语音主干电缆需要1对线支持。本例子则需配置大对数主干电缆的总对数为100对。如果考虑增加10%~20%的备用线对(取10%),总线对数量为110对(1个200回线高频模块接线盘)。按照大对数主干电缆的规格与造价,建议采用3类大对数主干电缆(可以为25对、50对和100对组成)。如本例子中选用25对的3类大对数电缆,则需配置5根25对的3类大对数电缆。(3)语音跳线配置根据目前的产品情况与标准要求及节省工程造价考虑,可以采用市话双色跳线或3类1对对绞电缆作为语音跳线,每根跳线的长度可按2m左右计算。本例子中,100个语音信息点需要的总跳线长度为200m,可折合为1箱(305米)3类1对电缆。按照电话交换系统的设计思想,只需要在设备间设置一级配线的管理,因此在FD中可以不设跳线,而将大对数电缆直接卡接在水平侧110模块的1DC连接器件上。如下图所示。(并不合理)(4)干线侧模块配置干线侧模块的等级和容量应与语音大对数主干电缆保持一致。本例则需配置2个3类100对110型模块。如果语言水平侧模块采用RJ45类型,干线侧模块采用110型时,则FD中的语音跳线一端采用RJ45插头,另一端直接卡接在干线侧的模块插接跳线模块的部位。跳线可采用3类1对电缆。此图方式违背综合布线原则数据部分以某层设置100个RJ45信息插座为例。数据的配置较为复杂和多样,数据网络的配线设计应与网络设计的规律相结合。否则配置的结果适应不了实际的应用或配置量过大而导致投资的加大。往往布线系统和网络设计是各自独立的单项工程,并由不同的设计人员去完成。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也应遵循网络设计的规定要求进行,以达到合理和优化,并可按以下几个要点来指导设计。任意两个网络设备在采用对绞电缆作为传输介质时的传输距离应≤100米;在以太网络中任意两个设备的通信距离经过网段后的传输距离应≤500米;在智能大楼的计算机局域网(LAN)一般由基层与骨干二级组成,在交接间和设备间均设置网络集线器(HUB)和交换机(SW)。网络设备的端口数按24口来进行布线设计;当网络设备的扩容由单个的HUB或SW组成HUB或SW组群时的个数按小于4个设置,总端口数控制在96口。(1)最低量的配置同样以某层设置了100个数据信息插座来分析水平布线子系统与建筑物主干子系统之间的配置关系。具体连接如下图所示。

a、计算步骤根据水平电缆的容量确定水平侧RJ45(24口)模块的数量,本例子计算结果为5个;设备侧RJ45(24口)模块数量及容量与水平侧的RJ45模块一致,同样为5个;按每个HUB或SW群设置一个主干电端口(可以为10Mibit/s、100Mbit/s、10/100Mbit/s自适应、1000Mbit/s以太网电端口),每个电端口实需的线对为4对,主干侧RJ45(24口)模块只需要1个就可满足,并有充分的冗余量;对于数据主干电缆的总对数经计算需要8对,考虑到4对线作为备份,可以12对线量。主干电缆可以按照线对的需求容量和电缆的规格要求取定,可以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为采用1根25对的5类或5e类大对数电缆(大对数电缆一般以25对组合,目前尚无6类产品)支持应用,但只能支持1Gbit/s以太网络;第二个方案采用3根6类4对水平电缆作为数据主干电缆使用。以两个方案相比较,可以看出第二方案更为优化。因为6类4对电缆作为主干电缆使用能比5e类大对数电缆提供更高的传输带宽,并有利于工程验收的电气性能检测。

b.跳线和设备电缆配置FD中RJ45模块之间可以采用两端都为RJ45插头的6类跳线进行管理,本例子为100根。HUB/SW与设备侧、主干侧RJ45模块间可采用单端为RJ45插头的6类设备电缆进行互连,本例子共为102根。(2)最高量的配置

在最大量配置时,相当于每个HUB或SW设置一个主干端口,本例子中共需设置5个主干电端口,总线对数为20对,如考虑备份(4对)则为24对线量。主干侧采用24口RJ45模块需1块。对于主干电缆的选用,可以采用一根25对起5类或5e类大对数电缆或6根6类4对电缆作为主干电缆使用。(3)主干光缆配置如果FD至BD之间采用主干电缆的传输距离大于100m或其他情况时则应采用光缆。主干光缆中不包括光纤至桌面(FTTD)光纤的需求容量。配置原则:当主干缆线采用光缆时,HUB或SW群的主干端口则为光端口,每个光端口需要占用2芯光纤,本例子中两个HUB或SW群实需光纤为4芯,如果考虑到光纤的备份(以2芯为备份)总数为6芯光纤。此时,可选用6芯光缆作为本层主干光缆。并根据光纤的芯数配备主干侧的光纤模块容量同样为6个光的耦合器。在最大量配置时,则相当于每个HUB或SW具备一个光端口,共需设置5个光端口,如果考虑光纤的备份,主干光缆总芯数为12芯。再根据光缆的规格与产品情况,可按一根12芯光缆或二根6芯光缆进行配置。后一种配置同时具有了光纤的备份与光缆的备份。在此种情况下,主干侧为光配线设备。光配线模块与HUB或SW的光端口之间采用设备光缆连接,数量由光端口数决定。如果HUB或SW仍为电端口,则需经过光、电转换设备原进行连接。4.2.6交接间配线设备间的连接方式交叉连接方式在交接间内所安装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设备缆线(电缆或光缆)连接至配线设备(FD)以后,再线过跳线管理,将设备的端口经过水平缆线至工作区的终端设备,此种为传统的连接方式,称为交叉的连接方式。互连连接方式

在此种连方式中,由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设备端口连接模块(电或光)取代设备侧的配线模块。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网络设备的端口直接通过跳线连接至模块,既减少了线段和模块以降低工程造价,又提高了通路的整体使输性能,因此可以看做为一种优化的连接方式。而且互连的连接方式从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组成内容看,更贴近于永久链路的连接模型及工程的实际情况。下面看一下实际接线示意图:主干电缆主干侧连接跳线去端口水平电缆水平测跳线配线架HUB/SW互连连接方式

交叉连接方式4.2.7光纤至桌面(FTTD)配置光纤至桌面,即办公区的配置是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布线工作区光纤的应用,光插应可以支持单个终端采用光口时的应用,也可以满足某一工作区域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如企业网络)主干端口对外部网络的连接使用。如果光纤布放至桌面,再加上多媒体的配线箱(网络设备和配线设备的组合箱体)的接入,可为末端大客户的用户提供一种全程的网络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光纤的路由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水平光缆至办公区

(1)工作区光插座配置工作区光插座可以从ST、SC、或超小型的LC、MTJ、SG中去选用。但应考虑到连接器的光损耗指标、支持应用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连接口与光纤之间的连接施工方式及产品的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光插座(耦合器)与光纤的连接器应配套使用,并根据产品的构造及所连接光纤的芯数分成单工与双工的性能。一般从网络设备光端口的工作状态出发,可采用双口光插座的连接2芯光纤,完成光信号的收、发,如果考虑光口的备份与发展也可按2个双口光插座配置。(2)水平光缆与光跳线配置水平光缆的芯数可以根据工作区光信息插座的容量确定为2芯或4芯光缆。水平光缆一般情况下采用62.5μm或50μs的多模光缆,如果工作区的终端设备或自建的网络跨过大楼的计算机网络而直接与外部的Internet网进行互通时,为避免多/单模光纤相连时转换,也可采用单模光缆,如下图所示。上述图中为工作区企业网络的网络设备直接通过单模光缆连至电信运营商光配线架(ODF)或相应通信设施完成宽带信息业务的接入。当然也可采用多模光缆经过大楼的计算机局域网及配线网络与外部网络连接,如上图所示。由于光纤在网络中的应用传输距离远远大于对绞电缆,因此水平光缆(多模)也可以直接连接至大楼的BD光配线设备与网络设备与外部建立通信,如下图所示。光跳线主要起到将网络设备的光端口与光配线连接盘(光配线设备)中的光耦合器进行连接的作用,以构成光的整个通路。光跳线连接(光插头)的产品类型应和光耦合器(光插座)及网络设备光端口的连接器件类型保持一致,否则无法连通。如果网络设备的端口为电端口时,光跳线则需经过光/电转换设备完成连接。4.3建筑物主干子系统4.3.1设置原则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结合水平布线子系统及网络的组成和应用情况完成配置。如果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地点的设备间内,需要把话音电缆和数据电缆分别连相应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设备缆线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及交接间与交接间的主干缆线组成。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芯数,其容量可按水平布线子系统中的内容要求确定。对数据应用应采用光缆或6类对绞电缆,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90m,对电话应用可采用3类对绞电缆。语言主干和数据主干在采用对绞电缆时,其线对同样不能合在一根主干电缆中,而应分别设置在各自的主干电缆中。主干缆线应在建筑物封闭的通道布放。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通风通道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系统电缆。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应选择干线电缆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道敷设干线电缆,也可与弱电竖井合用。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大楼与配线间的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分支递减端接是指有1根大对数干线电缆足以支持若干个交接间或若干楼层的通信容量,经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设备间连线设备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或3类1对电缆。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4.3.2建筑物主干子系统配置如下图所示,干线子系统缆线的配置容量已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加以描述。主干缆线属于建筑物主干子系统的范畴,包括了大对数语音及数据电缆、多模和单模光缆、4对对绞电缆。它们的二端分别连至FD与BD干线侧的模块,缆线与模块的配置等级与容量保持一致。BD模块在设备侧应与设备的端口容量相等,也可考虑少量冗余量,并可根据支持的业务种类选择相应连接方式的配线模块(可以为IDC或RJ45模块)。数据和语音模块应分别设定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