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精品文档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学时数:54学时(理论讲授33、实践讨论15、录像6)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考查课。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学基础理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大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教学中要讲清伦理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伦理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与结业标准1、学时分配章目教学内容学时授课讨论录像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642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6411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6411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6411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22第五章尊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431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6411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6321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8431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211合计5433156四、教学内容要点和要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内容要点】一、适应人生新阶段(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四)培养优良学风二、肩负历史新使命(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自觉践行,提高自我修养和法律意识。【思考题】1、你如何度过大学生涯?2、如何做一个不迟到、不无故旷课、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实践题)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4、进入大学后,如何从小事做起,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一、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类型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三、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一、确立远大的志向二、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教学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并能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思考题】1、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有信仰的话,只信仰金钱和自己。果真如此吗,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体会?2、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动力?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以振兴中华为已任【教学要求】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思考题】1、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3、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4、什么是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5、怎样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而使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好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考题】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原则的关系如何?3、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6、当代大学生应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谈谈如何有效处理自我身心关系。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9、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三、道德建设中错误思潮评析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三、弘扬共产主义道德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作风,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并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思考题】1、人为什么需要道德?2、如何理解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西方道德传统?4、人为什么要为别人,请说出至少五个理由。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集体主义需要预设哪些条件?6、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7、阐述和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其原因。第五章尊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要求道德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教学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思考题】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7、《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哪些突出特点?8、《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职业与道德、法律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三、职业法律的基本要求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一、择业与创业二、树立正确的现代择业观与创业观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爱情与人生二、婚姻与家庭三、家庭美德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教学要求】了解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了解爱情的本质和爱情的道德要求,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并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想一想,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4、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所面临的障碍有哪些,成才的关键是什么?5、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恋爱过程中的各种关系?6、道德和法律对于婚姻家庭分别具有什么作用?7、如何保持家庭稳定、追求幸福婚姻?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体系、基本精神以及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每个公民法律素养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律的概念和本质?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是怎样的?3、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条件与基本要求是什么?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方面?5、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要是指哪些观念?6、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7、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8、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四、我国的国家机构第二节我国实体法律制度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第三节我国程序法律制度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使学生对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知识及规范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了解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对程序法框架体系的基本认知,要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为维护社会正义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化的需要。【思考题】1、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法?2、如何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如何理解行政合法性原则?4、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5、我国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6、法律规定消费者的主要权利是什么?7、税收的意义及税种是什么?8、谈谈你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理解。9、我国的刑罚体系包括哪些?10、简述行政诉讼的程序?11、民事诉讼参加人有哪些?12、简述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种类?13、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马列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党的文献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江泽民关于法制建设的论述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3、相关文献(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9期。(2)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6)《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教材使用本课程选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资料学院图书馆藏书已达24万余册,拥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杂志,且已经建成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学院资料室拥有2万余册社会科学书籍,其中有1万余册“两课”教学参考书籍,订有十余种社科期刊杂志。多媒体教学环境学院目前已建有60余个多媒体教室,拥有座位近3000个,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网络教学环境学院已经开通校园网,由我部建设的大学生专用信箱hongye_sf@163正式开通,投入运行,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践性教学环境根据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及教务处教学管理的规定,从2006级学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1、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性论文。结合所讲、所学,让学生撰写新知识、新应用等方面的论文,提高他们自我学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的能力。2、组织学生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辩论赛、讨论会等,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方法1、实行考评结合的方式。2、结合平时作业、自选论文、做课表现、经个人申请、综合评定、在学期所有考试科目结束后给定。3、确定合理比例,提交学生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10%,实践课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思想品德课程。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学基础理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大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能系统掌握伦理道德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道德法制观念,提高道德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色1、教学体系的创新开放:即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答疑、课后问卷调查、模拟法庭、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道德修养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以及请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站、法律咨询站等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体系的创新开放;并不断开展“十六字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开展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及“开放式研究型、讨论式、案例型”教学方法的研究。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实现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教学手段的开发应用:在研究、制作完成完整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基础上,利用学院的校园网开展网络教育,借助学科组自主建立的电子信箱和学院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答疑、网上课外辅导,组织网上学术交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历史沿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10月,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多数高校先后开设思想品德课程。1984年,思想品德课终于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198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必须开始《法律基础》课程。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又颁布实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程,是我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中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统一规定为“思想品德课”,并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德育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思想品德课程设置方案从1995年至此2005年基本稳定不变。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决定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新方案中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新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是以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创新。即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出发,将思想道德内容与法律意识、基本规范有机融合为一体,开拓出一门崭新的课程。按照中央的部署,新课程方案自2005年秋季开始在少数高校试点,2006年秋季学期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新方案课程中第一门正式全面实行的课程。自此,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校严格遵照中央要求,及时选调和引进教师,开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思想品德课程。我院大学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未来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能系统掌握伦理道德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中国近现代史纲》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课。它使学生“懂得些中国历史”,了解国史、国情,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奠定历史知识的基础,又为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立足今天,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明确为明天顺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奠定思想教育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通过教学,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内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五、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分别采取: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历史影视资料演示、参观访问等方法和手段进行。

2.重点

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史实。

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3.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怎样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六、学时分配(36学时)

各章节学时分配情况如下: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参观、讨论学时:

引论:学习内容;教学目的、要求1学时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学时2学时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2学时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学时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2学时

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学时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2学时

期末小结辅导:2学时

合计:36学时

七、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开卷、论文等形式。2.成绩构成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八、教学参考文献目录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剑桥晚清史》费正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建国方略》孙中山.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大革命史》王宗华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军事科学院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肖生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1981年6月。

《邓小平文选》(1-3卷)邓小平.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共中央党史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教研室2007年7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学时:54(理论50机动4)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个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二、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学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

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6学时)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学时)第一节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

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到垄断二、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二、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5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学时)第一节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论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3、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时候,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大纲适应对象:本科各专业学时:108学分:6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全国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2.课程任务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特色和发展的要求。把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个系统,就是要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总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教育部“05”方案规定的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为其奠定历史知识前提,同时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要求,就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最新成果;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进而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四、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学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0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6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8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6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8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4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期中测验、期末总结辅导4合计108六、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本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辩论、录像、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2.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的探索及其重大方针政策、理论成果等。七、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核方法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形式。考核赋分比例:平时(包括出勤、作业、讨论等)20%,期末考试(开卷)80%。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九、教学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教研室2007年7月14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大学生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大学生美学总学时数:20(讲授18.调研2)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课程类别:选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是我们中医药大学各专业(本科)大学生的一门限制选修课。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一门医药大学生的选修课,其前续课程因各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差异,需要任课教师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底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与前后课程在讲授内容、讲授方法上的相继性。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4、注重医学生职业美德的陶冶、熏陶、塑造。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以讲座式、专题式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专题作业等形式。教学重点:美的根源和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美感的本质与特征、审美心理等。五、学时分配(共计20学时)教学内容讲课学时数讨论其它备注第一讲:绪论2多媒体第二讲:美感2多媒体第三讲:美学基本问题和一般规律2录像多媒体第四讲:审美范畴2多媒体第五讲:形式美2多媒体第六讲:自然美2第七讲:社会美2多媒体第八讲:艺术美2欣赏多媒体第九讲:医学美2多媒体第十讲:从医药大学生的角度谈谈美学论文2结业考试六、课程考核开卷考试,成绩比例:卷面80%,平时2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出版社1981年版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八、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1、教学内容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习美学的重要意义。美学的学习方法。美学原理教学内容安排2、教学基本要求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3、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难点: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第二讲美感1、教学内容美感的根源、本质、美感的特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美感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美感的本质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所获得的精神愉悦;美感的特征。3、重点与难点重点:美感的本质特征。难点:形成美感本质特征的原因。第三讲美学基本问题和一般规律1、教学内容美的产生,美学基本问题及其一般规律。录像。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美产生的过程: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3、重点与难点重点:美产生于劳动。难点: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第四讲:审美范畴1、教学内容美与人的自由创造,美与真善的关系,美和丑的关系,美的本质。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与丑的相互关系,掌握美和真善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以下两个问题:美的本质;美的主要特征.3、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本质,美的内容和形式,美的规律,美和真善的关系,美的主要特征。难点: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第五讲:形式美1、教学内容形式美的含义、特征,形式美的主要法则。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形式美的根源、本质、特征以及形式美在生产、生活和艺术等领域的灵活运用等问题。3、重点与难点重点:形式美的特征和主要法则。难点:形式美在生产、生活和艺术等领域的灵活运用等问题。第六讲:社会美1、教学内容社会美的含义;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美的特点和欣赏规律,提高对生活中美丑的辨别能力。3、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美的概念、实质和特点。难点:人的美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的复杂特点。第七讲:自然美1、教学内容自然美的根源、本质、特征和审美意义。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3、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难点: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第八讲:艺术美1、教学内容艺术美的含义;艺术美的特点;音乐疗法;中医音乐疗法;配乐诗朗诵欣赏。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3、重点与难点重点:艺术美的实质、艺术美的特点。难点: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九讲:医学美1、教学内容优美与崇高的本质、特征、产生根源和欣赏效果;医学生的职业美;形象美。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优美与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美学史上集中有代表性的崇高观;崇高的根源及两种表现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崇高和艺术中的崇高。3、重点与难点重点:优美与崇高的对比。难点:医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第十讲:结业论文考核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效果检测,无固定题目论文:《从医学生的角度谈美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大学生美学》教学组2007.717《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建议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医学、护理、文学本科各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与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作用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3.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了解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内容:计算机的产生、历史、发展、应用;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及转换;信息编码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教学要点:计算机的产生、历史、发展、应用等科普性质的知识自学,主要讲授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及转换。信息编码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目标:了解微型机的硬件组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选购和组装微型计算机的能力。主要内容:微型机的硬件系统、组成部件、常用外部设备、微机的软件配置。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教学要点:将主板、卡、等实物带到课堂,进行实物教学,内容不要太深,主要以如何选购微型计算机来讲述基础知识。3.多媒体技术基础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信息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解多媒体系统环境,了解多媒体系统的典型应用,了解常用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主要内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组成。学时分配:4.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用术语,了解网络的发展、分类及组成,掌握局域网的组网方法。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常见网络硬件与软件介绍;局域网的组成、构建及互联方法。学时分配:5.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社会职业道德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概念,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主要内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分类及防治;网络安全基础;社会责任与软件知识产权。学时分配:以上3、4、5部分2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6.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简况、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分类、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掌握典型操作系统Windows的使用方法。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分类、常用操作系统简介;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Windows2000或WindowsXP的使用;UNIX、Linux操作系统简介。学时分配:6学时(理论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7.常用办公软件教学目标:了解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应用及发展简况,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其他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主要内容: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学时分配:6学时(理论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教学要点:精讲多练。8.数据库技术基础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VisualFoxPro6.0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命令。主要内容: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查询,SQL命令等。学时分配:18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1.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教学安排,适当安排课外的计算机训练实践课程或网上学习环节,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练习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2.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计算机上机训练大纲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参考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郭成辉、刘莉、邹元君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郭成辉、刘莉、邹元君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杨振山、龚沛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科室:医古文教研室课程性质:公共限选课学时数:30授课对象:各专业编写日期:2007年7月 一、前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生小学时代、中学时代所学习《语文》课程的延续。本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充分地加以体现。当前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已势在必行。开展国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它各学科的学习,为将来大学生投身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为广大学生课下自学引导门径,引导学生产生对文学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本课程依据王步高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共选篇章31篇。根据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选取文选。本课程讲授完毕,定然会使学生对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采薇【教学目的】1、熟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大致情况。2、了解《诗经》中《风》、《雅》、《颂》三类的大致内容。3、了解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4、了解重章叠句等艺术手段。【教学内容】1、介绍《诗经》的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主要的艺术成就。2、本诗思想内容:表达了戍边战士长期征战之苦和远家思归之切。3、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赋,即直接叙事抒情。比,即比喻和比拟,俗称打比方。兴,就是先借助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引出所要咏唱的对象。由于借助的事物与咏唱的对象有某种联系,往往起到联想、启发、象征、暗示和烘托的作用。4、本诗的艺术特点: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其效果增加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记忆。变换少量字,可使叙事层层推进,抒情不断深化。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6、背诵全诗。【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曲则全【教学目的】1、熟悉先秦散文的大致情况。2、了解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散文的一般情况。3、了解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的一般情况。4、掌握先秦散文中《老子》著作的特点。【教学内容】1、介绍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有关知识。2、介绍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有关知识。3、先秦重要的哲学、道家著作《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作者、成书年代和文学成就价值。4、本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提出了谦让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5、本篇散文的艺术特点:文简意深,警句迭出。韵角或疏或密,堪称为散文诗。6、“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表现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子产论政宽猛【教学目的】了解先秦重要记事散文《左传》的有关知识。了解子产的有关情况。掌握通过记事叙言来表达某种观点的技巧。【教学内容】先秦记事散文《左传》的成书年代、作者、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子产(即公孙侨)的有关情况介绍。有关春秋时代的背景介绍。本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指出威猛治国的益处。最后引孔子语说明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更是可取的治国之法。本文的艺术特点:通过巧妙的取材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顷向,将主观意念客观化。【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哀郢【教学目的】1、熟悉继《诗经》后我国又一种诗歌体裁楚辞的有关知识。2、了解屈原的有关情况。3、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屈原作品的思想基调和主要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本诗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1、有关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诗体楚辞的知识。2、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屈原的其它诗作《离骚》、《九歌》、《九章》等介绍。3、楚辞的另一代表人物宋玉介绍。4、本诗的主题思想:抒发对故都郢都的眷恋。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表明了自己绝望的情绪。表达了对百性的关怀,对奸佞小人的痛恨。5、本诗的艺术特点:叙事真切,纪实笔法运用,艺术感染力强。【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谏逐客书【教学目的】了解战国末期七国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了解历史人物李斯。了解秦朝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说方法和结构特点。掌握如何利用论据说明论点的方法。【教学内容】该奏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驳论文的结构特征。充分利用论据说明观点正确的方法。奏章的主题:剖析了纳客有利秦国,逐客将使秦国危亡的利和弊。最后得出结论:逐客是错误的。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奏章的艺术特点:采取了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运用对偶、排比、铺陈等修辞格,造成美感和可读性,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名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饮马长城窟行【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一般知识。2、熟悉五言诗的特点。3、了解闺怨诗的特点。4、了解古典诗歌的继承关系。【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汉乐府的常识知识。2、介绍有关闺怨诗的相关知识。3、古典诗歌的传承关系。4、该诗的思想内容:系闺怨诗。表达了闺中女子对征夫的思念。5、该诗的艺术特点:比兴手法兼用,表现在首句。朴实无华,似口语道出,是乐府民歌中的优秀之作。【授课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行行重行行【教学目的】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一般知识。进一步了解古典诗歌的传承。掌握用朴实无华的诗句表达思想情感的技巧。【教学内容】1、《古诗十九首》的有关知识。2、介绍古典诗歌的传承。《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3、该书写作背景介绍。该诗的主题:写思妇对远家不归游子的思念。叠字的运用。“行”字的重叠,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虚实相间,分合相继的叙写手法。【授课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蒿里行【教学目的】熟悉建安文学的一般知识。了解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的一般情况。了解建安诗反映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的诗作特点。4、了解东汉末年社会历史背景。【教学内容】建安文学重要人物曹操。有关建安文学的基本知识。曹操诗歌介绍。该诗创作的社会背景。该诗的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提示了战争灾乱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该诗堪称为汉末的“诗史”。该诗的艺术特点:朴实无华,悲怆感人。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极具现实概括性。【授课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燕歌行【教学目的】熟悉建安文学的又一重要人物曹丕的有关情况。了解七言诗歌的特征。掌握该诗是我国七言诗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诗歌创作的里程碑意义。了解古典诗歌的压韵知识。【教学内容】介绍建安文学的著名作家曹丕。该诗标明七言诗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是七言诗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作。有关七言诗的知识。该诗韵脚压“ang”韵。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该诗的主题思想:是一首闺怨诗。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该诗的艺术特点: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创造了一个伤感的氛围。全诗句句压韵,造成文气一贯到底的效果。一唱三叹,令人感叹哀惋,真挚动人。【授课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归田赋【教学目的】熟悉有关汉赋的一般知识。了解有关忧愤诗的特点。熟悉汉赋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的有关情况。了解汉赋铺陈夸张的特点。【教学内容】关于汉赋的一般常识。部分忧愤诗介绍。介绍汉赋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该赋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对仕途不得志,朝廷昏暗的愤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表明自己愿弃官归隐的志向。该赋的艺术特点:短小简练,语言平浅清新。抒情味浓。诗中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的虚写即想象。【授课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代出自蓟北门行【教学目的】了解六朝诗的一般知识。熟悉六朝诗写作的历史背景。熟悉六朝重要文人鲍照。了解有关乐府诗题的常识知识。掌握有关边塞诗的特点。【教学内容】有关六朝的历史时段介绍。关于六朝诗的基本知识。鲍照人物介绍。其它边塞诗歌介绍。本诗的主题思想:歌颂了爱国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本诗的艺术特点:笔触苍劲有力,创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创造苍凉的氛围。“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成为激人奋进的名句。【授课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终南山【教学目的】了解初盛唐诗创作的基本概况。掌握田园诗歌创作的特征。了解唐代田园诗歌创作的其他诗人和诗作。熟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有关情况。掌握五言格律诗的特点。【教学内容】初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有关知识。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特征。其它山水田园诗歌介绍。五言格律诗特点介绍。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介绍。思想内容:用文字描绘了终南山的山势美景,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该诗艺术特点:夸张、互文修辞格的运用。【授课时数】0.5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燕歌行【教学目的】熟悉唐代边塞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写作特点。熟悉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教学内容】1、该诗写作的历史背景。2、唐代边塞诗歌基本情况介绍。3、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高适介绍。其他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介绍。4、诗题《燕歌行》乃乐府旧题。大都吟咏边地(燕地)征戍之苦及思妇相思之情。5、该诗的主题思想:歌颂了守边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讥讽了边将沉溺佚乐、不恤士卒的丑恶行为。6、该诗的艺术特点:运用了“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全诗四句一换韵,亦四句一转意,音节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