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_第1页
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_第2页
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_第3页
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_第4页
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好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摘要:故事是教育教学的天然载体,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有效媒介。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篇”,与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追溯汉字的故事、挖掘引用的故事、链接相似的故事、讲述作者的故事、回味炼字的故事等策略,活化故事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关键词:课程资源故事 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文化资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古诗词共有112首,篇目较以往大幅增加。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篇”,与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的意义感知形式,它具有情境性、整体性、娱乐性、可记忆性等特征[1]„故事是教育教学的天然载体,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有效媒介,也是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重要资源。教师恰当地用好故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进而达到感受文化、亲近母语的目标。一、追溯汉字的故事,探求汉民族的文化思维汉字的造字方式,包含着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探究汉字的造字本义以及演化过程,可以轻松地触摸其悠久的文化信息,让古诗词课堂洋溢浓浓的文化味。叙事,是汉字一个基本的特征性功能。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的“望”字,其甲骨文写作“f”,是一个人站在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举目仰望的姿态,“望”的本义就是“远看”。再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其诗题中的“宿”字,甲骨文字形为“,阳”,表示屋子里有一个人躺在草席上休息睡觉。“宿”字上面画的是房子的外观,左下方画的是一个人的侧面,右下方则是一张草席。“望”和“宿”均为课文生字,这样的追溯,加深了学生对汉字形和义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诗句的画面感,启发学生的想象。甲骨文中有大量这样的字,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是“会说故事的画”。一个字,也能成为开启一首诗学习的钥匙,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除”字,《说文解字》解说:“除,殿陛也。”陛,指龙座下的台阶。段玉裁注:“殿谓宫殿。殿陛谓之除。因之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取拾级更易之义也。”台阶需要迈步往上走,每迈一步台阶就更换了,意味着除旧更新。一字一历史,寻根溯源,学生对“除”字的认识有了纵深感,了解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一元复始的新气象。送走旧岁,迎来新年,因为“一岁除”,所以有了“鞭炮声”“入屠苏”“新桃换旧符”。有选择地寻访汉字的根与源,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汉字的学习与古诗词的学习就会相得益彰。二、挖掘引用的故事,延展古诗词的学习时空古诗词常常会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些典故往往是学生学习诗词的难点。挖掘这些典故,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典故融入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路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第三、四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堪称用典范例。“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的“哙乃排闼直入”,两处典故使景物描写增添了历史文化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护田”和“排闼”的典故均出自《史记》,构成了标准的用典对仗。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需要了解这两个典故,使学习之旅穿越时空,从而更深刻地品悟意蕴和理趣,步入诗境。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以五言、七言居多,虽然篇幅不长,但包含的典故非常丰富。“退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五言绝句是杜甫生活在四川草堂时的作品,格调清新隽永。“退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退退,采繁祁祁。”“退退”,缓慢,指白天的时间很长。用“退日”突出春天的太阳,以统摄全篇,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再如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借《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而用之,表达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及归隐山林的心愿。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适当阐释典故,有助于突破古诗词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拓展,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它所产生的意义远非了解一个典故这么简单。当然,古诗词教学不是学术考证,对于古诗词中的典故,不宜面面俱到。此外,有些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离学生的认知世界较远,教师需挖掘其渗透的故事并适当补充。如学习《出塞》补充“龙城飞将”的故事,学习《夏日绝句》补充“乌江决战”的故事等,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语),阅读古诗词尤应如此。三、链接相似的故事,积淀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课文旁边的气泡图里写着“我能猜出’萎蒿’是一种植物,因为……”,根据“萎蒿”字形、课文插图及诗句“萎蒿满地芦芽短”等,学生均不难猜出“萎蒿”是一种植物。关于“萎蒿”,还可以链接当代作家作品。如汪曾祺在多篇文章中均对“萎蒿”有描写,他在小说《大淖记事》中写道:“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他在书页下方加了一条注:“萎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萎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他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⑵。根据教学需要,由“一个词、一句诗”进行阅读链接,拓展延伸,借当代作家作品“解读”古代诗词,费时不多,却事半功倍,不啻为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旅居苏杭,因病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了其中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的春天。江南的春天,成为历代诗人笔下“思乡”和“怀念”的意象。《与陈伯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丘退所写的一篇书信,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江南风光,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成语“草长莺飞”即来源于此。阅读《忆江南》,链接《与陈伯之书》中相关内容,可拓宽阅读视野,思接千载,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无限眷念之情。像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可以链接牵牛织女相会、嫦娥奔月的传说。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则需链接寒食节、重阳节相关的风俗。这一阅读链接方式,充满张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课堂对话氛围也因此格外活跃。自然,这种链接要做到适度,注意过犹不及。四、讲述作者的故事,感悟文字后的情感世界“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知人论世”观点,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长期过着逃难生活。他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年轻时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闻战鼓意气发,犹能为国平燕赵”这些诗句分别选自陆游20岁时写的《观大散关图有感》,48岁时写的《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52岁时写的《病起书怀》,68岁时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2岁时写的《老马行》。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现了对古诗词文体特质的观照,为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好铺垫。“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钱钟书语)。“诗无达诂”,对于诗词的内容,不宜做生硬的解释。结合这些资料,学生能够更多元、更集中地了解陆游,感受诗人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这对于深入解读文本大有裨益。《赠汪伦》是李白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关于创作背景,在袁枚的《随园诗话》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同。知其人,论其事,识其文。把这段诗歌史上饶有趣味的美谈,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让教学多了一份灵动。关于诗人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略知一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透过静止的文字,看到古诗背后的诗人形象,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五、回味炼字的故事,涵养敬畏母语的朴素情怀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历史上有许多“苦吟”佳话,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语)等,反映诗人用字用词反复斟酌,对创作充满敬畏。《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谓家喻户晓,“绿”的由来几经琢磨,先后用“到” “过” “入” “满”等,王安石都不满意,后改为“绿”。“绿”字生动传神,意蕴深远,把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充分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杜甫许多诗中含有“湿”字,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红湿”“花重”,炼字精工,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含蓄不尽[4]o“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是杜甫《曲江对雨》中的诗句。关于这个“湿”字还有一个趣闻。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延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的精炼和精粹,“湿”,将“润”的形、“老”的情、“嫩”的质、“落”的态熔为一炉。通过比较辨析、咀嚼品评,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对诗人炼字有更多的领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中的“敲”字也有一段来历。用“推”还是“敲”,贾岛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后遇到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这一故事形象地诠释了“推敲”的内涵。许多诗人在锤炼语言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类似这样“推敲”的故事还有很多,回味这类故事,让课堂张弛有度,深入浅出,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故事资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老师领进门》一文里,回忆了田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