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畅读文言 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_第1页
识字畅读文言 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_第2页
识字畅读文言 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_第3页
识字畅读文言 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识字畅读文言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卫填海》作为《山海经》中一篇描写《人物悲怆经历的神话故事,被编入了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这是一篇人物类文言文,内容简短,语言凝练,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要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知识、人文素养双线要求为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识字寻源、正音解词、熟读成诵,在畅读文言与复述感悟文化中促进知识与素养的双提升。―、识字寻源,说文解字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要抓住音、形、义,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从而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内容。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中有“曰、溺”两个字,“曰”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且意义较为抽象,“溺”字则笔画较多,学生理解和书写这两个字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其中,“曰”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学生懂得“曰”的意思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溺”字古今字形演变较明显。抓住“曰、溺”两个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认识不同形态的字体。通过认识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学生可以对这两个字的字形变化有清晰的认知。认识“曰”字,可以从口、舌之形的组合演变说起,出示“名曰”,引导学生明白其是今天所说的“叫作”的意思;如果“曰”出现在“子曰”中,则是“说”的意思。借助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溺”即淹没、淹死的意思。至于“少女”“女娃”等词语的理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在古今观照中记牢字形,初步感悟中国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二、正音解词,熟读成诵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文化,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同。教好文言文,教师要从读正确字音和停顿、读懂字义入手,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在正音解词的学习过程中汲取文言文的营养,渐次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一,正音学调。坚持古今比照,感知平仄,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声韵及意义的变化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要以读准字音与读流畅为目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互读、竞赛比读、师生评读等方式,抓住“之”的延长调、“于”的上扬调、“而”的转折调、“故”的顿挫调,重读“溺”“故”“常”,循序渐进,形成抑扬顿挫的朗读效果,让学生读得流利、轻松。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其中,“/”是正常的停顿符号,是表示节奏停顿后声音适当延长的符号。第二,解词入文。文言文中不少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思呢?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词语意思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更需要结合语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讲解、图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少女”“女娃”“不返”“精卫”的意思,学生通过学习便会明白“少女”意为小女儿,“女娃”不是女孩子,“不返”就是淹死了,“精卫”本义是鸟的叫声,后来成为这个小鸟的名字。教师要提醒学生避免望文生义,例如学生读到“少女”一词,就很容易认为是年轻的女孩子的意思。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辅以查找工具书、小组交流等方式,切实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紧紧把握住了具体语境,有的放矢,做到精准理解词意,学习的效果会明显地增强。三、复述感悟,理解主旨李振村曾指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他们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⑴。文言文因其语言文字意义的差异性,导致其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教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文言文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精卫填海》,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同时,还能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可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言文主要介绍了精卫溺水身亡、矢志填海的感人故事,故事中出现了精卫和炎帝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要紧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一句话,首先发问“’少女’指谁?是什么意思?’女娃’是什么意思?炎帝与精卫是什么关系?”学生弄懂这些问题后,教师再次向深层提问“仅仅有决心管用吗?渺小的精卫长年累月地衔木石填埋无边无际的大海,更需要什么?”上述问题可以在学生熟读后提出,也可以在讨论中提出,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启发性的提示,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判断。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炎帝与精卫是父女关系,还可以叙述作为父亲的炎帝在失去爱女精卫后的悲痛心情。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女娃乃是中国女娃,强化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这种教育缘起文言,比说教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精卫的精神。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要把文本中的人物姓名、故事背景、关键词语、叙述方式以及文化渊源等作为基本要求,解析生僻词语,讲述人物故事,说明叙事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蕴藏的文化精神。《精卫填海》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弄清楚精卫溺海、填海的故事内容,并能复述。精卫作为本文的主要人物,学生读懂故事后对她尤为关心。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抓住“溺”“不返”“常”“埋”等字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边想象,条分缕析,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学生很快就会厘清精卫在海边玩耍,不幸溺水、魂魄化鸟、鸣叫精卫、木石填海的行文线索,弄清楚完整的故事,理解课文就会更加容易,复述更易实现,对精卫形象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此时教师可以拓展呈现清代顾炎武的诗作《精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引导学生了解精卫的精神。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障碍,教师可组织学生朗诵。教师要注意将精卫溺海前后的语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充分读、用心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佛看到汹涌澎湃的东海,头脑中好似浮现精卫的形象,好像看到矢志不渝的精卫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衔木石填东海的画面……用这样优美的文言文浸润童心,学生不仅会对精卫这个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还会喜欢上阅读这样的人物类文言文神话故事。学生在教师多层次、多角度的引导中,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学生的复述水平不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评价与鼓励,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会很快地再次投入复述。四、结语人文素养的形成是语文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水乳交融的过程,不能割裂认知、书本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践,紧扣文本。一方面,呈现包括图、文、声等认知学习的生动信息,文言文知识素养得到全新生成。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读生字,了解“曰”“溺”的演变过程,读懂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厘清精卫填海的行文线索,这些都成为学生从《精卫填海》中学到的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拓展补充些上古时期人少兽多、生活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