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危机、混局、挑战与机遇讲义_第1页
中国股市的危机、混局、挑战与机遇讲义_第2页
中国股市的危机、混局、挑战与机遇讲义_第3页
中国股市的危机、混局、挑战与机遇讲义_第4页
中国股市的危机、混局、挑战与机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股市之危机、混局、挑战、机遇金融风险已经多处显现,股市好像承载着一切风险。

对于当今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混局,高层好像早已“胜券在握”。不过,明眼人都知道,仅存的期望抑或“救命稻草”不过是百姓在银行帐户中的那笔存款。国务院的《九条意见》已经昭示,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进展“直接融资”,达到转嫁和化解金融风险,顺当实现与WTO的平稳对接。

说穿了就是要“把股市搞活”,利用股票市场把10多万亿储蓄存款分流吸引进来,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贡献”,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无可厚非的。股市中也不乏热血的爱国者,不知他们是否想好了自己可能要成为中国股市的先烈。无奈的的是,目前这个高招已经成为高层唯一的、“最终的救命稻草”。13年来股市对投资者的戏谑近乎残无人道的掠夺和蹂躏,致使投资者信念殆尽,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决不外乎什么“以民为本、取信于民、让利于民、用之于民”。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几乎已至“穷途末路”,被利益各方角逐到了“囚徒逆境”的绝境。或许你还没有觉察到,整个社会好像都被以“市场化”了的模式给“格式化”了。混局中的利益集团,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绝大多数人之上,不惜侵吞、挥霍其他利益。假如说英国工业革命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不惜发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完成工业化,那么今日中国的“新兴阶层”正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一场“股吃人”的“圈钱运动”来完成与WTO的对接。中国股市正经受着一场长久的寒冷,古今中外史无前例!这或许就是资本的本质喽。回顾一下证券市场13年的历史,不免让人想起马克思的那句话:资原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换个角度看,这不是历史的进步吗?!人间正道是沧桑嘛!事物的进展总有自身的规律,而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来危机混局的变迁不外乎主要来自并取决于六方力气体系的角逐-----国资体系、官僚权贵资本体系、国际游资体系、QFII体系、民资体系、弱势群体(含散户)等。

多方博弈的结局不外乎两种:一、多赢。即国资、民资、散户及QFII的多赢。

二、内亏外赢,金融危机爆发。没有“中间路线”。在多方角力中,国资是强大而“衰落的”,“官僚权贵资本”是盘根错节、有势无恐的,民资弱小活跃但得益于“官商联手”而“蓬勃进展”的,国际游资是神出鬼没、无孔不入的、而又耀武扬威的,QFII们则笑容可掬而心怀叵测的,

弱势群体则是“硕鼠硕鼠,莫我肯顾”的。我们的高管层则既神圣庄重而又无可奈何的。有外人形容中国农夫的境况是“中国官僚满街跑,‘九项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而我们股市呢,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种状况是,让利于民,QFII跟着沾光,国际游资被边缘化。但这种状况由于多头管理(实际利益安排问题)而长期扯皮,好像变得遥遥无期,问题的解决变得日益山重水复。

其次种状况的发生的条件:国资与权贵资本亲密结合,因利益全都而构成确定优势群体,竭泽而渔,一意孤行,顽固拒绝在维护流通股利益的基础上完成全流通,进而导致丢失利用股市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佳时机,投资者信念崩溃股市崩盘,中了国际游资和QFII们的计。

该状况消灭的可能性相当大,而且危急就在眼前。由于把握权把握在既得利益者手里,并受到海龟派的威逼和利诱。13年来的股市,投资者动态损失上万亿之巨,古今中外空前绝后。事实已经表明白,到底谁是股市和投资者的大敌。既得利益者,在万不得已的状况下,被迫无奈地进行“改革”,每次“改革”的结局都是对投资者无情耍弄和掠夺。在海龟们的怂恿下,一边倒地将股市摧跨。海龟们和国际游资大鳄们乘虚而入,中国的20多年的改革成果一夕丢失殆尽,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面危机。

不妨看一下,国内股民的“信念”还能被管理层维持多久?外强中干的金融机器还能挺多久,金融黑洞还能被遮掩多久?“救命稻草”----10万亿存款!!

若在目前二级市场的宽敞国内流通股股东信念一息尚存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这一最大资本,让利于国内股民,完成全流通,进而吸引和分流居民存款投入股市,扩大直接融资,可一举化解金融风险,实现一举多赢。若高层连续一意孤行,让国内股民信念崩溃,股市崩盘,进入彻底熊市,即使再廉价的股也没有人情愿买了,10万亿居民存款无法引入资本市场,“救命稻草”没有了,解决金融危机的最终手段失去了。

值得哀痛的是,老外们正在虎视耽耽,对着块大肥肉觊觎已久!结局就是国际游资和QFII们试图大举介入,乘机夺得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把握权。

中国的决策管理层到底有多大能耐,来应付简单多变的国际金融局势和神出鬼没的国际游资的冲击?在博弈格局纳入了国际体系、高层窘态横生、且战且退的情势下,即便是居民手中握有重金,谁还有信念去傍你?!假如以为在97年成功抵挡了亚洲金融风暴,那是在关上门的时候,而现在是大门渐渐开放的。

或许,我们多虑了,由于以“三个代表”为宗旨的高管层早已“成竹在胸”!天塌下来,谁会躲在天外?理性预期

rationalexpectations

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将来大事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月由芝加哥高校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高校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进展,并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将来大事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将来会有的状况,总是完全精确     地符合将来实际发生的状况。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应和需求相全都的就业量所打算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经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差距。假如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会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会在长期中会消逝,人们会看到全部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依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期望的结果。假如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章的,人们会精确     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实行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依据理性预期理论,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削减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抱负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2003

商业新思维■【宁檬】正如2002年揭示给我们的:开放赐予我们机会,也使我们身处的商业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变幻无常。如何迎接不确定性的挑战?这里有10条“新思维”挂念我们成为下一轮的赢家。

现在是2003年,过去10年来全球最寒冷的一个新年。从技术股泡沫的破灭,到“9·11”,衰退一步步加深。平稳式的丑闻接二连三,股票市场狂跌不止,失业率已经达到20年来最高点,全球经济的“厄运循环”看起来还没有停止。1990年月以来的乐观主义荡然无存。世界已从黄金时代直接掉入了青铜时代。

另一方面,中国则在刚刚度过的WTO元年里,亮出了真正的起飞姿势。世界的目光正转向这里同时拥有的巨大市场和廉价而上进的人力。开放,以及自身现代化释放的双重牵引力,使人们已不满足于谈论2002年中国的GDP增长率(比此前最乐观的估量还要高),而是:中国能否以8%的速度,再增长20年?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变量,同时,跨国流淌的资本、人才,以及国际市场也与中国从商者亲热接触,成为打算他们成就的或许是最重要的条件。饥饿的跨国公司已经押下重注,他们信任WTO规章将挂念其最终克服中国的特殊性。而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如联想、TCL、华为、中海油等,也正跃跃欲试,预备进入全球食物链。在这个一体化的大市场上,集中了全世界最丰厚的资源、最优秀的头脑、最精彩的企业、最有名的品牌和最具野心的战略。

我们身处的这个商业世界,是比过去更牢固了还是更脆弱了?不知道。唯一确定的一点,是它的量级突然提升了。喧嚣与骚动,光明与黑暗,期望与失落,危急与机会,都同比地放大了。它变得更加布满可能性,也更加布满不确定性。对趋势的体认力量,快速反应力量,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贵重。彼得·德鲁克强调:“领导艺术就是远见。”毫无疑问,在混沌不明的2003年辨认航向是件困难的任务。但谁能保持对将来的敏感,谁能以开放的心灵面对新思维,谁就更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的赢家。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握不确定性,怎样制造新的生意模式,怎样参与新规章的建立,您不妨端详下列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并非来自《环球企业家》的凭空设想,恰恰相反,它们来自于商界本身,来自于那些穷追变化脉动、不断批判自我和辨认新消费者的商界领袖、管理思想家和业界新生代。《环球企业家》从他们千头万绪而且不无共性化的尝试中,辨认出普遍适用者。它们中有些已为绩效所证明,而有些只是初现端倪。有一条可以确定,它们肯定是具备将来性的。首先,我们需要更谦卑的领导。在这个浮躁的年月里,充斥着太多的谎言和傲慢。我们不需要处处做秀的企业英雄,我们期望他们更加真诚和务实,勇于承认错误。将德行和责任感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把你的公司变小。利用充分的授权和严格的监管评估体系,让组织变得更加灵敏机敏。重新端详你的渠道。不要让它成为你的投入包袱,而要让它成为你的竞争优势。到海外去。做些尝试性的收购,猎取那些关键技术和全球化作战阅历。学会通过你的服务而不是产品收钱,同VIP客户建立长期的经济联系,记住他的名字和电话,多多问候。

和你的上下游结盟,学会妥协和宽容,确保这种联盟能够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不要由于钢铁、纺织、石油这样一些行业传统就轻易放弃。高科技并不见得挣钱。准时充电,每个月向你的员工推举一本好书,让培训成为公司的例课,使整个组织里不再仅有你一个大脑。告辞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当技术进展进入平缓曲线时,尝试用体验经济代替产品经济,设计出真正不一样的产品。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找那些能够挽起袖子和你一起工作的询问公司。信任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当你觉得某方面有所不足的时候,找个专长于此的询问“大夫”。■更谦卑荣耀背后,谦卑才是真正的商业美德。四、五年间,商业世界上演了一出场面浩大,颇具喜剧和闹剧意味的悲剧。一大批人们看着长大的企业和企业家经受了从卑微到荣耀,再从荣耀到羞辱的“极限体验”。美国的商业媒体把当前时期称为“后平稳时代”。MIT的一位教授认为,平稳大事甚至比”9·11“大事更能影响美国人的生活和世界观,缘由在于,平稳的覆灭标志着一个靠非理性扩张而实现的富强已经结束,假如没有平稳大事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商界的“地震”,纵然有”9·11“,美国人也不会如此阴郁,如此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从前是那么失态。

中国没有“平稳大事”(与平稳相比,银广夏之类的企业实在不值一提),但具体而微的悲喜剧也发生了不少。《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光荣与幻想”的颜色已淡了很多,刚刚榜上出名即突然落马的数位富豪的故事,让富豪和想成为富豪的人们的对这个“榜”的兴致淡到几近无味,一些富豪对这个“闹鬼”的“榜”避之生怕不及。《财宝》杂志列举失败企业的CEO“十宗罪”时,像传统的基督教教义那样,把“傲慢”列为首罪,并引用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的名言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文章把攻击的矛头首先指向多次被誉为“这个星球上最受敬重的CEO”的钱伯斯,认定思科的困难境况是钱伯斯因成功而忘乎所以而导致的。

中国某有名企业的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好玩的话:“不再多说了,说多了嘴里尽跑钞票。”风向的确变了。在商界充斥着畅想式的商业概念和商业模式、“想到哪就说到哪,说到了就是做到了”的年月,谦卑被认为是缺乏商业想象力和商业韬略的证据。怀着商业浪漫主义情怀的众英雄不仅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在实际的商业运营中刻意超越“多大胆”与“多大产”,一根稻草与一根金链子的差异—不妨回想ST之前的科利华一系列豪迈的动作。

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仍旧在床上。商业世界以惨重的代价回归到基本面,也使商人们的心境回归到基本面,而回归到基本面的心境就是—谦卑。WTO,日益成熟因而越来越挑剔的客户,随时可能消灭的后发但势头猛烈的竞争者,技术创新周期进入平稳期。全部这一切意味着,浮财、“风吹下来的果子”越来越鲜见了。这就是基本面—需全力付出方能有所收获。

作为中国顶级明星企业的新掌门人,杨元庆“新政”的纲领之一,就是要将联想做成一家更谦卑的企业。眼下,谦卑以及与之相关的谨慎、诚信等经营品德正受到更多的关注。一度是中国首富的王文京以“谨慎冒险”,“少说多做”著称。一位生疏王文京的人士说:“王文京不过是骑在牛背上,他不得不随时留意牛的动向。一旦他以为自己赢了,照样会被从牛背上抛下来。”坐在牛背上的人是无法不谦卑不谨慎的。其实,谦卑决不仅仅是一种日常伦理,它应当是而且其实始终是一种成熟的商业伦理,更是一种商业战略。葛洛夫的那本流传甚广的书OnlyTheParanoidSurvive有一个拙劣的中译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Paranoid的精确     的含义是“迫害妄想狂”(精神病的一种,特点是总是以为四周的人都想加害于他,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仆人公患的就是这种病)。葛洛夫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总以为自己的经营环境危机四伏并时刻关注各种“坏消息”的企业,才有可能免于灭亡。所以他说:“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信任迫害妄想狂万岁。企业富强之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到最终一点都不剩。我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防范他人的攻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播到手下人员。”

葛洛夫的书以这个糟糕的中文译名传入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众多的英雄们豪情万丈地拥抱“新经济”的时候。而作为“傲慢”近义词的“偏执”,作为一种顶级的商业美德,像病毒一样地传播。直到他们从“英雄”的宝座上跌落到“基本面”上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坐在牛背上的。或许在这时候,他们意识到了“只有迫害妄想狂才能生存”。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谦卑这种“由于太重要而不行能是新的”美德,才再度受到关注和敬重。【吴伯凡】从大做小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简洁,把它从大做小不简洁。总体而言,“做不大”是中国企业普遍的苦恼。但“大有大的难处”,对于少数已经长大,正靠近《财宝》500强的企业来说,他们的苦恼是“做不小”。

海尔CEO张瑞敏曾经说过,要是见到韦尔奇,他最想向他请教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把大企业做小,二是制造型企业如何做金融。

把大企业做小,就是保持甚至加大企业规模的前提下,对官僚主义的企业病毒具有免疫力,让大企业具有小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对市场的灵敏的响应力量。用IBM前CEO郭士纳的话来说就是,如何让大象也能跳舞。

大企业经常被形容为恐龙——其强大和凶狠自不待言,但对外界的反应迟钝,行动笨拙。关于恐龙的灭亡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恐龙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其神经系统相当简陋—大脑发出一个行走的指令,这个指令需要两分半钟才能传达到它的足部,而足部的一个感觉反射到大脑也需要同样的时间。对环境反应迟钝,是大企业表现为常态的病态。韦尔奇对大企业病有生动的描述。他说,染上大企业病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上了很多层毛衣的人,不但体态臃肿,行为鲁钝,而且感受不到市场的温度变化。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指出:“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简洁,把它从大做小不简洁。”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总裁郭凡生对此颇有感受。他说:“我们从14.8万元起家,现在已经做得很大了。但是把企业从大做小的确不简洁。……怎样把公司从大做到小,就是说如何在保持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学问优势、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不产生大公司的官僚主义和决策缓慢的弊端,这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大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防治“大企业病”并非一个新颖的话题。不过,2002年,更多的大企业针对“大企业病”动起了手术。春兰、联想推行“矩阵式管理”,海尔进一步深化流程再造。在张瑞敏看来,外界对海尔的种种质疑和非议,都是由于对海尔三年前开头实施BPR缺乏理解。海尔推行BPR的真正意图,就是让海尔超越靠OEC管理成长起来的旧海尔,让海尔的员工不再甘心成为其浩大企业机器里螺丝钉,“由于这种螺丝钉精神和海尔目前的目标-让企业整个系统贴近顾客、迎合市场—有冲突之处,螺丝钉的本位意识是诱发身躯僵硬、行动迟缓的‘大企业病’的直接缘由。”

张瑞敏的说法背后,是其管理方法的“范式换代”,是其对企业的基本隐喻的升级—从机械论(螺丝钉)转向有机论(细胞)。“搞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每个企业的细胞都是活的,而且不是说活一天,活五天,它不断地在活,假如有死掉的,再有新的出来。你看为什么中国企业干着干着就不行了,难就难在这里。”有名的管理学家詹姆斯·马丁说过,今日大多数企业是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而建立的。很多“企业再造”的尝试和努力遇到的失败远远超过了成功。在《大转折—企业构建工程的七项原则》一书中,马丁说,“在当今的企业中,大多数管理者和工人都是一台台孤立机器的齿轮。有时,他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台机器应当被废弃,被替换,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对它做什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都是在几十年前,即在现代技术之前设计的。”所以,“大”和“小”的背后,其实是“旧”和“新”。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成长性企业,中国大企业今日的逆境和它们的“再造”努力,为中国成长性企业供应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成长性企业向何处成长?当他们努力“做大”时,必需记住一点:不要“成长”为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里的大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它们都努力成为一个真正属于21世纪的企业。而且,在这个“大转折”的过程中,假如管理得当,他们有可能省去大企业正在付出的昂贵的“转折”成本。【吴伯凡】

重新定义你的渠道WTO之后,国内企业的渠道优势会不会变成渠道劣势?

“得渠道者得天下”。这正是一些业内人士对当今市场下的近乎极端的断言。迄今为止,在渠道的占有和把握上做得最成功的是国内家电厂商和保健品饮料厂商。它们实行的有效战术同时也是最原始的—人海战术。TCL直属的销售队伍在高峰时近万人;康佳的销售队伍超过5千人,而保健品厂商红桃K把它的广告刷到了每一个乡村的墙上。

类似状况还会持续多久呢?依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条款外国公司将首次可以涉足批发业务。麦肯锡公司的争辩表明,中国每年由批发业经手的消费品、包装食品和家居用品总值达420亿美元。

以往那些被规定只能分销自己产品的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将可以分销其他公司的产品。进口商也将可以有更大的机敏性来打算进口产品通过怎样的批发渠道在中国市场分销。在中国经营多家工厂的跨国公司的收获可能最大。过去,在中国各地设厂的跨国公司不行以在同一分销网络下进行整合,由于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将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批发商。现在可以了,这会使他们节省成本,可以更有利地同零售商谈判,还能更好地把握库存。依据麦肯锡的估量,这些公司最终将发觉它们在物流和分销方面的开支将会由现在占全部成本的40%降至10%左右而这是美国和欧洲的标准水平。而且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2002年4月9日,李东生从广东奔赴北京,与日本松下电器产业社长中村邦夫签署一份包括产品分销协议的初步合作意向书,挂念后者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消费类电子产品。

不久,李东生又与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总裁张宣布了双方在渠道层面的深度合作协议。依据该协议,从8月22日开头,飞利浦彩电在广西、贵州、江西、安徽、山西五个省的销售,将由TCL独家代理。双方承诺年内不与第三方进行类似的合作,也不挂念其他品牌销售彩电。

事实上,渠道价值的评价存在一个边际效益的问题。不论你分销多少种产品,运营和管理渠道的必要费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产品链的单一会造成规模的不经济和资源的闲置铺张,平台分销力量不能得到有效释放。这次TCL与飞利浦的渠道合作方案,事实上是TCL网络向成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分销商的目标去尝试。据说李东生有让渠道独立并分拆上市的想法。

TCL渠道的变化让人们重新思考:渠道到底是社会化还是企业自己的活动。渠道到底是成本中心,还是有变成利润中心的可能性。

TCL到底拥有自己浩大的销售网络,更多的企业是实行代理商和销售商多级代理的制度。在这种状况下,用户资源大部分把握在渠道商的手中,“扔掉”渠道很可能带来的就是扔掉用户资源。一旦完全由第三方从事企业范围的物流就会减弱企业对物流业务的把握,也会隔绝企业与用户的直接联系,这样,企业的物流战略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等意图便很难实施。

对于厂商来说,绕开分销层直接支持到终端渠道是降低渠道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有效途径。有一个权威调查报告表明,海尔营销渠道模式成功的最大特点就是:海尔几乎在全国每个省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海尔工贸公司。海尔工贸公司直接向零售商供货并供应相应支持,并且将很多零售商改造成了海尔专卖店。海尔分销网络的重点并不是批发商,而是和零售商直接做生意,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类似“直销”的零售分销体系。IBM中国存储事业部对渠道引进了国外“俱乐部式管理”的做法,直接沟通各渠道商的一线销售人员,通过嘉奖来提升他们的乐观性。而戴尔则将不行能变为可能。通过免费的电话热线、模块化设计、多样化的付款系统和互联网界面等方式,已经开头威逼到联想在本土PC市场的统治地位。在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状况下,是对你的渠道动手术的时候了。【鲁娜】到海外去年轻的中国企业迫不及待地杀向了海外,它们必需当心暗礁。现在或许正是逢低抢购的好时机。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华为老总任正非以鼓动家的口吻谈到了公司的海外收购方案:“马可尼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现在股票跌到了6个先令。弟兄们赶快去买,6个先令像垃圾一样很廉价啊。像我们公司假如想买的话,出手就可以买过来,不过买过来后它还有42亿美元的负债,咱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昨天我们排个表,我们预备收购这样的公司,都是投资二、三百亿美元的公司,现在二、三百万美金就可把它们买下来。要自己开发,再走直路,也得投10亿美金。最近我们收购了一些公司,主要在国外新闻里报道,国内没有做这些事情。”

与之前人们对于WTO的悲观预期完全相反。至少在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并没有显示出新的优势。恰恰相反,依靠着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本土企业开头在全球显示活力。它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为别人贴牌代工或者停留在二、三流市场,它们期望进入食物链的更高端。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了像华为和中兴这样的中低端网络设备供应商在欧美国家市场上抢夺市场份额的机会。在2002年上半年,华为的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增加了210%。

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01年,国内企业累计的跨国并购投资总额不过12亿美元。而2002年,中国公司将至少对海外投资2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跨国并购金额。

最大的交易基本上被中石油、中海油、宝钢这样的超级玩家垄断。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源。中海油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投入了近12亿美元,收购印尼和澳大利亚的自然 气和海上油田。

曾经紧闭的市场被冲开。自从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征收高额倾销税以来,国产电视一度几乎在欧洲市场上绝迹。但2002年9月,TCL斥资800万美元收购了破产的德国有名电器企业施耐德电子公司。TCL公司高层宣称:“施耐德的销售和配送渠道相当完善,这是TCL打入欧洲市场的关键一步。”它们甚至已经方案在国外销售手机。

海外兼并收购将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集团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飞提出了这一新命题。大手笔已经消灭。电视机元件厂商京东方打算以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次收购包括机器设备、动力设备等固定资产,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全球性的TFT-LCD市场营销网络等。而巨大的资金缺口要通过海外融资来完成。

收购有时也意味着搭上全球合作伙伴的快车。为了巩固和通用汽车的全球战略合作关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将出资6000万美元和通用汽车一道挽救大宇汽车,而上汽总经理胡茂元将成为大宇董事会里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国外观看家看来,对外扩张的大部分中国公司已经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里和跨国巨头交手多年。这一点是和20世纪70、80年月进军海外的日本公司完全不同的,后者完全是在关税壁垒的爱护下长大。

但中国企业还急待证明自己的眼光和实力。事实上,中国在印尼、苏丹和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投资都具有高风险,而且已经有失败教训。另一方面,国内公司在整合海外并购企业方面,还严峻缺乏阅历。专家的建议是,信任和授权当地的职业经理人,削减外派人员以避开文化冲突,针对海外市场设计产品,不要过度负债,以及足够的急躁和循序渐进。【申音】请留意:服务收费当你开头为服务标价时,请先考虑后果。北大EMBA学员王勇(化名)正在处处融资。过去五年来,他的公司始终在向各大院校出售电力设备。但现在这个行当里挤满了低价竞争者,他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不赚钱,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王勇打算转变他的商业模式。他可以把设备送给客户无偿使用。但客户必需签定合同,由他终身承包客户的一切安装修理服务工作。只需每年支付肯定的服务费用。十年后,他负责免费更换新设备。假如这个方案能够实行的话,王的公司将拥有一批长期客户和稳定收入。但王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

仅仅一两年前,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行想象的。人们为了兜售自己的产品而免费供应服务。事实上,在家电这样的行业,除了价格,售后服务的免费期限和质量左右了人们购买的心理天平。海尔正是藉此成为中国的头号家电制造商。各大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义务帮客户代办各种缴费业务,鼓舞人们免费刷卡。就连最时髦的.COM,看来也不能免俗。10M,20M,50M,各家网站在供应免费邮箱方面开放了一场容量竞赛。

但天堂突然间就颠倒过来。新一代经理人已经不堪忍受成本压力和无休无止的价格战,他们只对那些有利可图的客户感爱好。"80/20理论"流行起来。据说20%的客户为商家制造了80%的利润。更极端者认为,10%的高端客户制造了120%-140%的利润,另外90%的低端客户却消耗了其中的20%-40%的利润。这10%的高端客户应成为客户中的VIP。

首先是.COM,在盈利的巨大压力下,它们试图将你鼠标所及的地方都插上收费标志。免费邮箱的容量在缩小,速度在减慢,而广告却在增加。更加胆大的甚至干脆拒绝免费。新策略是把服务和商品捆绑起来。移动通讯运营商中国联通为了让用户接受CDMA的新服务,甚至自己出钱从制造商购进手机,只要用户花3000元购买3年的服务就免费赠号赠机。

外资银行的傲岸给中资同行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它们昂扬的收费门槛阻挡了大部分中国一般百姓,它们只为付得起VIP级价钱的人服务。而中资银行感觉吃了大亏。它们声称自己浩大的网络和超编的人工都做了“义工”。有的银行已经开头打起了存折挂失、跨行刷卡的收费办法。

商家在收费服务方面的强行起飞激起了民众的生气。习惯了折扣商品的他们还没有培育出收费的观念。在新浪网的一个调查中,近4万名网民对中资银行可能就部分服务收费问题表明白态度。超过68.1%表示反对,仅有22.9%的人支持。而搞笑的是,一位律师由于新浪不经用户同意就大幅削减免费邮箱容量而把新浪告上了法庭。看起来,消费者教育的工作还很漫长。

或许你只打算为20%的高端客户服务,但前提是你必需把他们从人群中识别出来。但真正使服务差异化甚至共性化,这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需要从头开头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企业自身,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假如你连你的客户是谁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你将不得不打开钱包。依据客户需求定制,马上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你必需彻底改造流程。从电话中心到立体仓库,信息化确定不会少花钱。当然你还要培训你的员工,招募更多的工程师。这都得花钱。给服务定价会成为一门艺术。国内的消费者还没有接受收费服务的心理预备。而且缴费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你必需不断用小恩小惠诱导他们,哄他们快活。供应更多的服务选择和收款手段。确定不要试图让他们一次掏出一大笔钱。有效的营销手段不行缺少。想想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了解贵公司服务的不同,如何让喜新厌旧的他们能够不断看到你的广告,而且是标新立异的。最终,心理预期不要太高,收费服务很可能在两三年内造成你的负担而不是利润,甚至服务也不能避开价格战。没有方法,只有顶住。【宁檬】重估产业价值那些看起来很难找到机会的行当里,实际不乏金钱的光线。新的行当总是比旧的行当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利润,能够创造一项新技术,然后使之成功产业化,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快速致富方法。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端详,后一个社会的首富总是比前一个社会的首富块头要显得大一些,而且也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然而,并非人人都可以搭上新产业的快船,一个社会即使再过渡到后信息社会,从粮食到汽车再到IT,还都是一样也不行少的,不行能由于有了电子宠物,人类就可以不需要面包。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将还要在众多的传统产业里谋生,这些产业并不会由于传统而消亡。

因此,我们不要埋怨我们涉足的行当已经过时。就如很多人已经指出过的那样,产业没有朝阳与夕阳之分,对于成熟的商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样做。非但如此。那些已经有大玩家在里头的产业,那些普遍认为已经夕阳西下的产业,再有就是那些我们总是没有方法做大的产业,还存在着巨大的价值。比如说石油业,那是个大玩家成堆的地方。你能想象,餐饮地产起家的新疆首富孙广信正在这个行当同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巨头较量吗?由中石油实施的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正在将总长4200公里的自然 气输气管道从新疆塔里木油田,铺向甘肃、宁夏等7省,一路到达上海。与此同时,中海油正与国外的自然 气田合作,向广东、福建两省供应自然 气。

然而,正值这些石油巨头为将来宽敞的市场而感动时,很难想象的是,孙广信却已提前三个月在静静启动通过大路和铁路运输自然 气的LNG方案--把新疆开采的自然 气进行压缩液化,运到东南沿海地区,再经地面设备转化成为气态清洁能源。

这是一场民营资本和国有大型石油巨头之间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除了竞争对手外,石油行业本身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也对孙广信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与此同时,经营自然 气业务,孙可能还会因政策限制而触礁。但对孙广信有利的是,他将获得两年左右贵重的时间差。他要争分夺秒地通过大路和铁路赶在中石油西气东输项目及中海油LNG项目实施之前进入市场。这是他十几年无比成功的经商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赌博。一旦成功,利润巨大。

假如说孙广信在石油业的挑战还未胜败未明的话,那么在这个行当里,江苏的富豪沈文荣带领的沙钢集团却成功地挤进中国钢铁十强的阵营,而且位置还一路攀升,在中国成为这个行当中竞争力其次的公司。在中国,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无疑是这个行业中不行撼动的庞然大物。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钢铁供过于求,人们普遍对大炼钢铁的价值产生怀疑。沈文荣却并不这么思考问题。他机灵地选择了窗框钢作为起家的产品。这种产品虽然是一般钢,但是还有肯定的技术难度,这使一般小企业望而却步。而大企业也不情愿去碰它,缘由是它的体力劳动很大,没方法实现自动化,同时窗框钢的市场容量不大。蛋糕虽小,但是吃到了大部分,由此,1975年还只有几百号人小沙钢掘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沈文荣想尽一切方法,恰到好处地更新设备,运用远比国有企业机敏的管理机制,成功地将沙钢带到了常规眼光难以看到的高度。在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即使不重组,成果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但是1992年11月成立的深圳航空公司,连续保持8年赢利。2001年,以占全民航1/50的飞机数量,制造了全民航系统近1/5的利润。取得类似成果的还有象上海航空和山东航空这样的小公司。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道理,民营企业家王均瑶1991年以“先付钱,后开飞”的条件成功说服了湖南民航局的官员,成立全国第一家私营包机公司,从而进入民航业,为王均瑶后来间续进入乳业等多个行业奠定了资本基础。

重估产业价值,我们真刚要提示大家的是,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贾可】企业盟约企业正在告辞传统的以资产数量来衡量的规模观,走向基于“商业网络”而不是基于“全部权”的规模观。想知道我们对于WTO的想法有多稚嫩,看看汽车业就知道了。

由于关税降低和取消对分销的限制,汽车业看起来像是那种肯定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业。一些人预言,跨国巨头会很快单飞,汹涌的进口车潮很可能摧毁一盘散沙的本土汽车业。它们呼吁上汽和一汽这样的大企业要合并起来。战斗并没有发生在跨国公司和本土厂商之间。WTO莫非真的没有带来任何变化吗?当然不是,一种隐蔽然而意义重大的变化已经发生。

中国第三大汽车厂商东风汽车和日本第三大汽车公司日产在9月底签署了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作嫁,用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公司,而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联盟。合资公司50对50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东风将让出相当的管理权力给日产。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在研发方面,也包括全球化的选购和营销,这是以往国内汽车厂商通过合资企业无法取得的贵重资源。东风汽车通过合作进入了日产—雷诺战略联盟。一旦在日产的挂念下,东风可以成功地降低零部件的成本,并且供应应整个日产—雷诺联盟,就意味着中国将不仅仅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存在,还将充当新的竞争动力之源。

不仅仅是东风和日产,日前,上汽也和美国通用汽车一道,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参与投资改造韩国大宇汽车,这说明将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是几大中外汽车厂商联盟之间的竞争。这样的竞争,不仅仅在中国开打,还可能延长到全球范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啤酒业。青岛啤酒联手全球第一的安布斯海希集团;华润啤酒的伙伴则是全球第三的南非SAB集团;而珠江啤酒背靠全球排名第四的比利时英格鲁姆集团。

请留意,在移动通讯、零售、石油、航空、家电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类似的事情在不断发生。跨国巨头正在转变进入中国的方式,它们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协作联营很可能取代直接竞争。跨国巨头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和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形成盟约,共同共享和交换把握权、成本、资本、市场准入机会、信息和技术等,产生特定的协作关系,形成一种联营组织,从而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为彼此的顾客和股东制造最高价值。参与者不仅仅是这两家企业,还包括它们各自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企业通过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在这张网络的每个节点,都必需以全球化竞争的标准来衡量。竞争将在一个企业群和另一个企业群之间开放,比拼的将不仅仅是全球资源动员力量、本地化力量,还将包括成本压缩和渠道整合力量。早在上个世纪90年月初期,当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的读者还沉迷于大而全的“卓越”理念时,汤姆·彼得斯就极力主见:“告辞垂直整合,迎接网络结盟”,“21世纪最大的挑战,将是培育力量,以管理那些超越传统界限的工程。”

他认为,企业必需告辞传统的以资产数量来衡量的规模观,走向“新规模观”。这是一种基于“商业网络”而不是基于“全部权”的规模观,即一个企业的规模不是看它的资产规模,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快速、机敏、富有弹性地吸纳、消化企业边界外各种资源,能有效地缩小新市场的进入成本和旧市场的退出成本。盟约不比婚姻更加牢靠。那些本土供应商和经销商们不能放松下来。假如它们不能很快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能在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比较中取得优势,势必将被老伴侣抛弃。调查显示,1/3以上的联盟最终以失败告终。凶残的鳄鱼能与一种小鸟成为“伴侣”,缘由在于这种小鸟能为鳄鱼剃去牙缝里的肉屑,双方各得其所。假如你的核心力量不在,盟约也就不再。其实,跨国巨头们最看重的还是它的产品能不能在中国最快地卖出去。最终考察的是你对市场的支配力量。【申音】

学习者生存学习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任务,也是整个组织的任务。去年的这个时候,整个商界都在谈论三只老鼠和它们患病的粮食恐慌。一本名为《谁偷了我的奶酪?》的小册子突然间就成了国内最热门的商业读物。在患病“寒冬”的IT公司,这本书就像员工手册一样人手一本。电视访谈节目《对话》的一位编导埋怨,他已经至少听到不下5位国内企业家在节目中说:“我没有了奶酪,就必需去找”。

这样的情景有多久没有遇到了?你和你的生意伙伴都在阅读并且谈论同一本书。假如这样的情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你会怎么想?出版商们特别兴奋,过去乏人问津的工商管理书籍变成了新的利润金矿。登录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卓越网,它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频频消灭这样一些名字:《麦肯锡方法》、《杰克·韦尔奇自传》、《基业常青》、《定位》、《现在,发觉你的优势》……。中国的企业精英好像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勤奋好学。每到周末,在北京高校光华管理学院的楼前,停满了奔驰、宝马、凌志等各色名车,教室里灯火通明。翻开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和中欧国际这些名牌商学院的EMBA学员名册,都是来自各大公司的骨干要员和新锐人物。尽管EMBA的学费动辄高达十数万,但报名和录用人数的比例已经达到惊人的10∶1以上。

就连功成名就的商界领袖人物也不敢懈怠。海尔老总张瑞敏自称为管理大师麦克·波特的同学,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波特的全部作品。半退休的柳传志把《基业常青》放在手边一读再读。新期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特地在集团里面成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争辩会,他亲自出任会长。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毫无疑问,商界从没有像今日这样波谲云诡。43岁就从管理一线退下来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坦承:“加入WTO,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挑战大不一样,我们这代人的学问结构和解决方法都落伍了。”

新华信企业管理询问公司董事长赵民提出了另一个解释。入世带动的国内企业大规模交接班已经开头。他指出,新一代企业家面临的是完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企业生存压力巨大,而且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股权结构调整的两大问题。随着国际竞争的国内化,接受过系统管理教育并有海外阅历的人会渐渐成为商界的主流,由于他们有学习新规章玩法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些人明显在企业内缺乏足够的声望。如何说服整个公司行动起来,快速应对挑战,这是杨元庆、田溯宁等年轻企业家反复考虑的事情。唯一的途径是把领导者的学习转变为整个组织的学习,把领导者对于危机的态度和反应转变为整个公司的态度和反应。正如通用电气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一次年度报告中说过的,“一个组织不断地从全部源泉学习的欲望和力量—以及快速把这种学习转换成行动的做法—是它最终的竞争优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此有格外猛烈的感受。其高层经理人短期培训课程在今年将为它带来1亿人民币左右的收入。而且本土客户的比例已经接近一半,就在几年前,这种昂贵的课程还只有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敢问津。“我们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国企老总先听完我们的课程,然后就会把他的经理们也间续派过来学习”,中欧的一位培训人员指出。

在联想这样的公司,每个员工都有了一套系统的职业进展方案。公司为其供应各种培训课程,他可以依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这甚至被列入人力资源部门的考核方案之中。杨元庆经常亲自为干部讲课。渣打银行中国区行政总裁黄远辉惊异地留意到有不少国内银行正在快速改善它们的服务,并引入了一种销售文化,这在以前是从没有消灭过的。他估量国内银行业的服务将在5年时间里提前达到国际水平。

中欧承认,银行、保险、石油、化工还有电信等行业的大型国企是他们最主要的本土客户。为了跟日益接近的WTO期限赛跑,北京商业银行的培训中心主任张东宁透露,他们行每年的培训经费在数百万以上。

无论如何,态度端正就是良好的开端。正如乳业新贵蒙牛的老板牛根生,敢把整个高层团队从内蒙古拉到北京,跟着彼得·圣吉学习三天。你能做到吗?【申音】你的产品够Cute吗?要制造产品(Createthings),不要制造产品(Makethings)。

一个产品挽救一个公司的神话又消灭了。最新的版本是厦新A8手机。

还记得你上一次听说这个品牌是什么时候吗?或许还是在VCD时代吧。

从那以后,该公司就陷入了泥塘。1999年每股收益尚有一分钱,2000年每股却亏损0.48元,2001年公司转型进入移动通讯市场,但每股收益照旧亏损0.21元,厦新也因此戴上了ST的帽子。随着去年底拥有“会跳舞的手机”美名的厦新A8及A8+大规模推向市场,厦新的日子明显好过起来。季报显示,2002年1-3月,厦新实现净利润2715万元,其中手机业务占据利润的60%左右。4月,这款售价高达3680元的A8手机已经登上全国单一机型销量第一的宝座。

这样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想起透亮     MAC机当年是怎样解救苹果公司的。唯一圆满的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始终不假手于人。而厦新则完全依靠从韩国重金购买来的设计。

不光是厦新,国产手机的整体表现远超全部人的预期,它们成功夺取了30%的市场份额。而且打破必需通过价格战从国外品牌手中夺取市场份额的定律。尽管拥挤在手机市场的品牌甚至远远超过彩电,但整个行业照旧保持了20-30%的行业利润率。

国产手机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洁:就是不断从日韩和台湾购买最新设计,保证自己的款式机型不落伍。同时依靠浩大的渠道销售队伍,在终端发力。这或许是国内制造企业第一次集体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外人。不久前,珠三角制造企业的老板们还在享受着“世界工厂”的快感。一个名为“易用设计”的英国工业设计展让每个人变了脸色。“世界工厂”会不会变成“世界劳工”呢?与会的设计师格斯·达斯巴茨指出,从全球的经济竞争中看,价格和质量已经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只有品牌才是企业获利之道,优良的工业设计又是企业品牌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不留意提升工业设计力量,“制造中心”也将难以成就世界一流企业。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都是靠制造业起家,但其实近十年来,日本和韩国的产品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欧洲的工业设计,两国不少成功的产品交给欧洲设计公司设计。本田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加州都有工业设计工作室,LG情愿用4倍的价格聘请外国的工业设计师,东芝、松下、丰田、三星等一批企业都大量使用欧洲工业设计师的服务。

据1990年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对企业调查统计,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人为2500美元;日本日立公司统计数字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51%,而技术改造的作用仅占12%。

在同质化的年月里,产品有性格才不至于被沉没。在美观外型之外,工业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争辩如何令企业产品最适合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需要,由此获得消费者的长期关注和信任。在欧洲,人们普遍认为奔驰和宝马的汽车拥有不同的性格,奔驰汽车就像稳健的农夫,崇尚牢固耐用和稳定;而宝马就是年轻人,留意驾驶的乐趣。问问自己,你的产品是不是和对手一样面孔?少数国内企业已经尝到了设计的甜头。联想、海尔都有产品赢得过国外设计大奖。在价格战的一片喧嚣中,它们成功拿到了超额利润。还有一个小提示:新的产品设计潮流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感和透亮     ,而是更加靓丽精致人性化。忘掉Cool(酷)吧,世界现在流行Cute(可爱、聪慧)。【宁檬】

慎待询问别让询问顾问要了你企业的命。询问业最有威望的“贵族”现在成了《商业周刊》和《经济学家》争相嘲讽的对象。平稳、凯玛特、瑞士航空和环球电迅,这些庞然大物都曾是麦肯锡的顶级客户,每年心甘情愿地贡献数百乃至上千万美元的询问费,现在却纷纷以破产告终。再回头看看实达、乐百氏、康佳吧,当然最新的案例还包括联通CDMA公司,可怜的本地客户仍旧在为战略错误承受苦痛,而麦肯锡作过的方案书生怕早已束之高阁。

出事的并非麦肯锡一家,整个战略询问业都遇到了麻烦。另一名“贵族”贝恩公司,则陷入了一场法律纠纷。它被指控供应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一份给了地中海俱乐部的前老板,而另一份给了试图推翻他的几名董事会成员。还有一家名叫ArthurD.Little询问公司,据称是历史最古老的战略询问公司,已经在今年早些时候破产。

不久前,《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询问顾问,救救你们自己!在逝去的黄金时代,战略询问公司处在高高的金字塔尖,掩盖着奇特的光环。它们通常只招收顶尖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年轻的顾问们每小时收取数百美元的询问费,和客户公司的老板密谈,在客户的董事会上高谈阔论,向诚惶诚恐的经理们发号施令。假如他们运气好的话,会很快被客户老板看重并挖走,委以重任。

当然,这些家伙的傲慢和昂贵是物有所值的。要知道麦肯锡的客户中包括了全球200家最大公司中的147家,它的智力库照旧是全球最豪华的。

但1990年月的经济富强和网络狂热明显让他们冲昏了头。这些战略询问公司匆忙中招了太多人手,开设了太多新办公室,接待了太多“暴发户”客户。而有阅历的顾问又纷纷下海淘金,这直接导致了公司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和作业品质的下降。

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转变,报应显现。依据《经济学家》的说法,战略询问公司的冗员之多已经超过实际需要的30%,它们或许要到2007年才能恢复到1998年的收入水平。而《商业周刊》披露,麦肯锡顾问的利用率已经下降到了32年来的最低点:52%。

我们现在不需要询问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这个迷茫和混乱的时期,我们或许比以往更需要询问顾问的教导,只是不必再把他们当作救世主一样供奉,我们也不会再支付那么高的费用。事实证明,顾问也是人,他们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会犯错。和他们打交道就应当像在餐厅用餐一样,你付了钱就有权要求得到你满足的服务。而且切记是在满足之后再付费。传统上,像麦肯锡这样的公司从来不把自己的酬劳和客户的实施表现联系在一块,而且他们根本不参与实施过程。但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蓝筹大公司会在合同中注明:预先扣押一笔询问费用,直到实施效果满足后,才能全部支付。作为麦肯锡目前在中国最成功的客户之一,联想的阅历是倾听他们的建议,但决不依靠他们。联想自己拟定战略,而顾问们仅仅供应外围辅导和学问库。《经济学家》感叹,战略已经成为了日用品。任何一个聪慧的MBA毕业生都能把握“波士顿矩阵”、麦克波特关于竞争的“五种作用力”这样的分析工具。战略询问公司的商业模式需要重构。

“贵族”们度日困难,过去询问业的“蓝领”现在却生意兴隆。知道ArthurD.Little是怎么倒下的吗?它是由于竞争不过那些专为“利基“市场供应询问服务的公司而倒下。在IT、电信、能源、金融、医药乃至政府,大量的“利基”公司存在,他们在这样的市场浸润多年,游刃有余。比如我们生疏的IDC、Gartner等等。

当然,战略询问公司还会连续存在。那些不自信的首席执行官和狐疑的股东们都需要询问顾问的万能之手,即便将来错了也好有替罪羔羊。我们的建议是:假如你的基础管理还不够完善,假如你的业务还不那么多元化,假如你不那么心急进入财宝500强,那么你根本没必要选择一站式的服务,倒不如选择一些“专科诊所”,从局部改进开头.低利率不能有效刺激消费我国从1996年起到目前已经8次降息,然而从几年的低利率政策来看,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消费量的增长远小于储蓄额的增长。内需的扩大,仅仅依靠下调利率水平,其作用已格外有限,利率政策的杠杆作用已经用到了终点。而且从贷款状况来看,低利率政策反而使存贷差急剧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低利率不能有效刺激消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消费量与利率不呈线性反比关系。

自1996年降低利率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凹凸与利率的凹凸并未呈现出线性反比关系,即降低利率并不能明显地引起消费的提高。预期收入的降低直接打算着居民购买力量的下降。

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住房、子女教育等大额支出明显扩大的条件下,居民形成了紧缩性的预期,基于预防性动机而进行的储蓄比例超强扩大,此时即使利率连续下调,居民照旧会保持较高的储蓄倾向。中国居民的储蓄,实际上是一种储蓄性保险,因而对降息反应完全不敏感。从8次降息过程中可以看到,利率对降低居民存款与提高居民消费量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年平均为10.72%,远低于存款余额年平均16.98%的增长幅度。利率降低虽然令存款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存款的确定数量仍旧很高。同时,总体而言,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却随着利率的下调而递减,消费价格甚至消灭负增长。

其次,利息收入的下降导致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按1999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居民存款余额计算,即使在低利率的条件下,居民总存款仍可获得1341.47亿元利息,而当年全国居民的工资总收入约为9875.5亿元。利息占工资收入的13.58%。虽然居民中仍有其他的各种非工资收入,但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尤其是农夫及下岗职工,其利息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肯定比例。利率的下调和征收利息税使得居民的总收入下降,在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实际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力量。同样按1999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居民存款余额计算,假如利率调高一个百分点,则居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上升约6个百分点,这项利息收入可以肯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信念,利息收入又通过居民对将来前景好的预期而转化为消费。

再次,我国居民利率敏感性低。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由于信贷消费不发达,实物资产比例过低,金融资产中也主要集中在银行储蓄这一种类型上。在股市上由于多方面缘由,使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并不高,而风险较大,工资外收入趋于0。这一畸形的资产结构使得居民对于利率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只有有了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特殊是要有相对发达的信贷消费业务,通过利率调整才能在肯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此外,我国消费具有热点性,如近年来的“假日经济”、“教育经济”等,当这些消费热点降温后,消费量自然也有所下降。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来提高GDP增长,在实践中被证明效果并不太抱负。

除上述缘由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低利率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扩大投资。国家降低利率的初衷之一是降低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力量,同时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企业获得利润当然是以降低产品成本为前提的,但降低利率所能带给企业利润的力量是有限的,由于银行并没有扩大对企业融资,投资回报更多地依靠于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价格,在缺乏有效的消费需求的状况下,投资回报上升的空间也就较为有限。从我国几年的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中,可以看到利率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其中,值得留意的是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1997年增加5.1%,是受了我国发行1000亿元建设国债的影响;而2000年后,我国主要依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家的总固定资产投资得以增加,而非企业扩大投资。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贷款利率的降低并没有使银行贷款顺当地进入企业,而消灭了一方———银行金融机构有款放不出去,而另一方———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冲突局面。近几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差额越来越大,由1997年的7476亿元逐年上升到2000年的24433亿元,同时,存款的增幅也远大于贷款的增幅,尤其是在2000年,存款的增幅保持在13%,而贷款增幅仅为6%,金融机构大笔资金滞留。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2、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3、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4、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简史

5、主流经济学的数理建模很可疑

6、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精致包装的意识形态

7、完善的市场只是一种伦理性空想

8、原理错则数学模型也必定错

9、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的

10、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11、警惕伪装成科学的经济意识形态

1、"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记者:在我们上次的谈话中,您说您认为,近20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理论,是新古典主义,或者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

何新:是的,这种新古典主义,还有一个格外可笑的名称,叫"福利经济学"。

记者:为什么叫福利经济学?何新:福利经济学的名称来自A·C·庇古(1877-1924)1920年的著作《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正确的名称应当是功利主义经济学,由于其哲学基础是边沁的私人功利主义。J·边沁(1748-1832),英国哲学家。边沁是"看不见的手"、"经济人"等概念的原始创造者。马克思说:市场经济"这个领域的确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公平、私(所)有权和边沁。"边沁!由于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气,是他们的利已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由于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资本论》,第1卷,第199页。)

他的理论是:每个人只为自身功利而最大限度地自谋,通过冲突和抵消,结果最终达到平衡,反而最有利于公共利益。这一理论作为哲学基础,正是后来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滥觞。

庇古的理论实际上是源自斯密-萨伊--马歇尔。西方现代的"主流经济学",基础就是马歇尔/庇古的一套理论。很多人指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已过时,其实,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论源自18世纪的一些理论,是更加陈旧的东西。

这个流派的鼻祖之一是斯密学说最有名的庸俗化的传播者萨伊。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将萨伊学派蔑称为"庸俗经济学"。实际上,所谓"福利"这个字眼本身就颇有点讽刺性的庸俗颜色。

记者:这一学派所说的"福利"到底是什么意思?

何新:依据美国经济学家摩根·雷诺兹的说法:

"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伦理前提是:个人是其自身福利的最佳推断者,或用萨缪尔森的说法,个人的偏好应予优先考虑。"(此即经济人的原则)

"假如把敬重个人偏好暂定为根本的伦理假设,就直接引导到福利经济学的初始概念--帕雷托最优化。帕雷托最优化的意义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假如不损及另一个人的利益,就无法(通过对资源或最终产品所可能的再安排)使另一个人的境况有所改善。

因此,某种经济一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进一步的再安排势必损害至少是另外一个人的利益。不处于帕雷托最优状态的经济则被称作低效益经济。对于极为简洁的交换经济,高效点与低效点的差别,可以用埃奇沃思一鲍利方图加以说明。"引自"ModernEconomicThought",IdneyWeintraub编,牛津,1977。MarkBlaug,1980,经济学方法论,P.165。

我引用的上述这一段话,可谓言简意该。第一它是权威的。其次它是典型的。它是我从有关福利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的众多著作中精选的。它格外重要,由于它蕴涵了主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公设(假定)。正是在这一公设的基础上,进展出了一套神乎其神的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据说在市场平衡有一个令人感爱好的特性,即与帕累托所描述的资源安排最佳状态相符的特性--在市场供求平衡点上,使用资源方面消灭的任何变化,都不行能在增加一人的利益时不减损另一人的利益。

这就是帕雷托资源配置上最优化假设,也就是"看不见的手"。其最早的根源形成于霍布斯?quot;社会契约"、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的人也就是后来所谓"经济人")。所谓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科思定理"以及张五常的私有化=经济效益最优化之理。都可以从"帕雷托均衡"中引申出来。凡不符合这个模型的经济制度,即非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的这一最初始预设中,已被暗涵地定义为低效能因而是必需抛弃的。

记者:那么您如何评价帕雷托的均衡模型?何新:第一,这一均衡模型是建立在市场通过供需机制自动得到均衡的一种抱负性假设之上的。它只是一种假设,正如欧氏几何中关于纯点与纯线的假设一样,它仅是一种抽象而并非现实。其次,事实上,这里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在帕雷托供需配置的最佳平衡点上,即消费者权益实现最大化而生产者价格趋于最小化,厂家的利润将趋于临界化即趋于无。让·拉费等指出:这种"看不见的手学说"或"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仅仅意味着,以价格形式发给个人的信号,是一种足以避开社会上个人福利遭到任何铺张的信息。但是,必需具备肯定的条件时,这种见解才有价值。

第一条件涉及代理人的"推理力量",包括状况变化不定时的"推理力量"。这类条件是否得到证明?始终是难以知道的。

其次类条件则相反,不具备这类条件,国家干预就要另建一些明确的准则。所涉及的是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平均)成本的非递减性、缺乏"外部效应"和"集体"商品。

假如不考虑实际存在多少企业,进出市场都完全自由,无需付出代价,这样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表明,处于平衡状态的价格与平均生产成本相等。这时的产量便是最佳产量,而且与最大的社会剩余相全都。这种剩余完全归于消费者,由于价格和平均成本相等,意味着生产者没有剩余(或利润)。任何企业要想把价格定得高于平均成本以期获得正利润,就会被讲求实效的竞争对手排斥在市场之外,或者是被以较低价格出售产品的新企业排斥在市场之外。相反,一个企业要想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来排斥其他企业,就会造成亏损,到头来还是消亡。因此,在可以进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主宰自己的价格(企业"接受消费者价格")。

反之,进入市场存在障碍或基本资源受到全面把握,却使价格上存在某种行动自由,这种"制造价格"的力量,作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使获得正利润成为可能。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极端状况就是垄断,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价格,从而使自己的剩余或利润达到最大限度。在现实生活中,期望通过垄断猎取巨额利润,乃是革新和投资的基本动力。一个国家过分致力于调整垄断,反而其可能严峻阻碍本国经济的蓬勃进展。所以,描绘通过市场自动调整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帕雷托模型,恰恰是一个生产者利润趋近于零的抽象模型,是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我还想指出一点。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也包含动态均衡的自动模型。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及利润率的"平均化",作为动态过程,也就是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列宁指出:

"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把各个分散的商品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社会内,规律性只能表现为平均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性,至于个别偏差情形则会相互抵销。"

另外,帕雷托均衡的实现,以假定完全竞争的存在为前提。但是:第一,在生产方面,必需存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淌。其次,在市场上存在的是实力相当即公平的竞争者,竞争完全是水平竞争而不是纵向竞争,因此市场中必需没有能操控价格和市场的垄断势力。在此条件下,"企业家把生产出来的商品依据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出售,但是他们都只情愿生产利润(生产成本同价格的差额)最大的商品。假如自己商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或者小于其它种商品的利润率,就要缩小自己的生产,或者转而生产别种商品。各生产要素依据对生产的贡献,可以得到相应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工人总情愿到获得更多工资的企业去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全部者也总期望租贷给利息、地租更高的企业?quot;

"假如生产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就会达到下述的生产平衡状态:(1)边际生产力相等,性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全部部门、全部企业都可以得到均等的价格和均等的收入;(2)作为企业家酬劳的利润率,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全都相等。"

而生产要素可以充分自由流淌的世界市场,当今还远未形成。西方国家要求进展中国家全面开放要素市场,特殊是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但他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却不对进展中国家充分开放,特殊是本国的劳务劳动力市场。由于他们要保障本国工人的就业率和就业机会,防止大量廉价劳力由进展中国家流入冲击本国市场。现实中的世界市场从来不是真正自由和充分竞争的。中国当代主要经济学的主要错误,就是全盘接受了自由主义的供需均衡市场模型(看不见的手)的全部理论假设,把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只具有抽象抱负意义的模型当作现实的工作目标。这正如一个建筑设计师把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作为抽象点、抽象线的抽象与面作为设计目标去进行追求,达不到这种目标就认为不能设计出抱负的房屋,是同样地稚嫩可笑。人们经常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在帕雷托条件下,工资趋于极大化(边际化),价格趋于微小化(所谓消费者主权),因此,利润=价格=成本,平均利润率必定有递减的趋势,即微小化。所以帕雷托自由均衡即完全竞争状态,会导致无利润状态。所谓"不损害某一方的利益,即不能使另一方获利",恰恰正是对这种无利润状态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试问在纯帕雷托均衡状态下,资本的高额利润,依据学问产权爱护(即学问及信息的垄断权)所形成的高附加值,又从哪里摄取呢?实际上,市场经济作为确保保证资本最高利润率的资本主义法权制度,自然 地必需以供需不均衡和不完全竞争(即存在垄断)为条件。正是确定不平衡才能保证利润的相对稳定的流向。

2、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记者:帕雷托假设,即市场制度的均衡运行模型,是否就是"看不见的手"?

何新:对。这实际上就是依据斯密理论所设计的一个"抱负化"的数学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极为可疑,由于其所依据的原理本身是可疑的。近年在中国最流行的教科书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是当代美国"福利"经济学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这本书第一章即阐述了有名的市场调整原理--即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在抱负的市场制度中,供应,需求,通过价格涨落机制得到机敏调整和自动平衡。在供应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高利润通过价格信号刺激投资者,促使其将资源、劳力、技术转入短缺部门,于是供应增多,使需求得到满足。当供应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下跌,低利润及低价格信号促使投资者转移资源、劳力和技术,削减生产,于是供求恢复平衡。同时,在供应趋向满足的进程中,市场竞争激烈化,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自然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保持生产的高效率。在这只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调整下,经济结构和制度自动得到调整和运转,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久不会有生产过剩和供应不足的长期状况发生。(这是依据"供应自动制造需求"的有名的萨伊假设)所以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的几个版本中,曾吹嘘抱负的市场机制,已使现代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记者:萨缪尔森认为市场自动调整可以毁灭经济周期,或转变了周期的运行机制。何新:这始终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幻想。但这纯粹是欺人之谈。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性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着。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这个周期性危机的机制。中国也是如此。

3、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记者:为什么?何新:斯密--帕雷托的自动均衡模型,看起来,这是一个格外奇特的经济"模型"。它在几十年间被西方推举给全部的社会主义国家,用来和社会主义方案体制作比较,并且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是由于价格机制的无效,由于供应部门依靠集中的指令性决策,不能依据价格信号对市场需求作出准时的、机敏的反应。并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铺张,人力投入的低效益等种种弊端。因此,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政治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化。作为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模型,以及依据这一模型所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萨克斯休克疗法/哈佛500天方案之类),在方向上引导了五十年月以来(1953年南斯拉夫最早试行经济改革)全部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然而,其在苏联及东欧导致的凄惨后果我们今日都已看到了。

今日反思这一套经济理论,我们会惊异这个理论模型的简洁和稚嫩。实际上,这个模型假如想要成立,至少必需借助于存在三个假定即条件:

1、生产者依据价格信号准时进行投资的机敏转移是无需成本的。

2、既成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是弹性的。

3、保证投资转移和生产力改造可能性的资源、技术要素是可以无限量地供应的。

假如不存在这三个条件,那么在现实中就必需考虑以下问题:即使市场需求通过价格和利润给以投资者有诱惑力的巨大信号,他是否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