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线作业刑法2023_第1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线作业刑法2023_第2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线作业刑法2023_第3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线作业刑法2023_第4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线作业刑法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甲蓄意杀乙,一日,将乙骗至郊外,用木棍击打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无疑,便弃尸而去,后乙被人救起。甲的认识错误是()。A客体错误B对象错误C假想犯罪D因果关系的错误:D2.我国民航飞机在飞越日本领空时,机上一美国公民杀死一巴西乘客,犯了故意杀人罪,对这一犯罪的美国公民应适用()。A美国刑法B中国刑法C日本刑法D巴西刑法:B3.甲盗得摩托车一辆,让乙代为销售。乙明知是赃车,仍将摩托车卖给了不知情的丙。乙的行为构成()。A销售赃物罪B盗窃罪C盗窃罪与销售赃物罪D不构成犯罪:A4.我国刑法规定的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A犯罪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C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D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5.下列哪一个不是犯罪的基本特征()。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刑罚处罚性D主观恶性:D6.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A10周岁以下B不满14周岁C18周岁以下D不满16周岁:B7.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c)。A想象竞合犯B实质数罪C牵连犯D吸收犯:C8.刑法分则中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虐待罪更高的法定刑,这体现了()。A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罪责自负原则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9.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将共分为()。A主犯、从犯.教唆犯B主犯和从犯C主犯、从犯和预备犯D主犯、从犯和胁从犯:D10.假释的考验期,从()起算。A判决宣告之日B判决执行之日C判决确定之日D假释之日:D11.甲男和乙女于某日在公园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如何认定()。A聚众淫乱罪B组织淫秽表演罪C寻衅滋事罪D无罪:D12.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D13.甲盗得一钱包,内有一张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储户去银行取款,甲的行为属于()。A想象竞合犯B实质数罪C牵连犯D吸收犯:C14.罪刑法定原则排斥的刑法解释是()。A限制解释B类推解释C文理解释D扩张解释:B15.甲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控,车冲到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30余小时。甲的行为()。A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B故意毁坏财物罪C意外事件D交通肇事罪:C16.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之日计算。A判决执行之日B主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C判决确定之日D判决生效之日:B17.甲运输毒品遭遇乙抢劫,甲为保护毒品遭遇反抗致使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故意伤害罪:D18.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A道义责任论B社会责任论C人格责任论D相对的意志自由:D19.甲在乙回家的路上对乙开枪射击,但未击中。此时枪内尚有三颗子弹,甲怕罪行暴露遂停止开枪。甲的行为构成()。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A20.甲酒醉后在街上被人撞了一下,话不投机,就拔出刀子向对方刺去,对方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甲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B21.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A诬告陷害罪B故意杀人罪C盗窃罪D诈骗罪:A22.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A盗窃罪B抢劫罪C绑架罪D抢劫罪、绑架罪:B23.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B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C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D24.甲为杀乙,向乙家中投炸弹,造成乙死亡,房屋被炸毁。甲的行为属于()。A想象竞合犯B实质数罪C牵连犯D吸收犯:A25.甲某贩运假酒,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张某登车检查,甲某为摆脱张某,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疾驶后又突然刹车,导致张某头部摔地而死。甲某对张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B26.甲农民为驯服骡子将其栓在树上,用皮鞭猛抽之,不料骡子受惊挣断绳子跑出,将路上行走的一小孩踩死,甲的行为构成()。A直接故意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过失犯罪D纯属意外事件:D27.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C28.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其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是对前段的()。A例外B补充C限制D特别:A29.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B30.甲持刀前往乙家欲杀害乙,路遇联防队员深感恐惧折返回家。甲的行为构成()。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A31.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某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经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B32.甲15岁时盗窃一辆宝马车价值50万元;年满16岁后盗窃一辆摩托车价值1万元。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A甲不负刑事责任B甲应负刑事责任,犯罪数额为1万元C甲应负刑事责任,犯罪金额为51万元D对甲可以从轻、减轻处罚:B33.2023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23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B对甲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D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B34.甲国公民从乙国劫持丙国的飞机到丁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对该人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A保护原则B属地原则C普遍原则D折中原则:C3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D36.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A10年B13年C15年D20年:B37.在以下情况中,危害行为方面具有刑法意义的是(d)。A甲某因精神病发作用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B仓库保管员甲某被歹徒捆绑并堵住嘴,眼看歹徒偷走巨额物资C甲某梦游中打伤了夜晚赶路的行人D甲菜农在公共汽车秘密窃取邻座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D38.赵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后3年半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对赵某依法不得适用()。A假释B缓刑C减刑D临外执行:AB39.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A有过失犯罪B有一般立功表现C有故意犯罪D无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表现:ABD40.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过失犯罪?A甲没有驾驶执照,却在马路上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缺乏驾车技能,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B乙持有驾驶执照,但在极度疲劳时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C丙持有驾驶执照,驾驶面包车行至某商店时因购物,未使发动机熄火,让12岁小孩坐在副驾驶位上。后者驾车前行,导致他人重伤D猎人丁在深山老林打猎,误把上山采药的老农当作野猪,开枪致其死亡:ABCD41.我国刑法中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有()。A从一重处断B从一重从重处断C数罪并罚D从轻处罚:ABC42.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A定罪判刑B定罪免刑C转移处理D消灭处理:ABCD43.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BCD44.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ABCD45.下列选项中,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刑罚制度有()。A累犯B自首C缓刑D减刑:ABCD46.我国刑法理论中实质一罪包括()。A想象竞合犯B结果加重犯C继续犯D连续犯:ABC47.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ABC48.对于累犯,()。A应当从重处罚B不得适用缓刑C不得减刑D不得假释:ABD49.罗某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寻机脱逃。对罗某的抢劫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追诉期限为10年B追诉期限为15年C追诉期限为20年D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ABC50.在我国对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方式有()。A刑法中用条文明确规定的解释B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C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实施中发生的歧义所进行的解释D国家立法机关工作人员撰写的刑法释义:ABC51.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A对累犯从重处罚B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C对中止犯的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D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BCD52.下列哪些行为不是犯罪(BCD)。A甲酒后驾车将人撞死B乙驾车时,刹车突然失灵,致行人被撞死C丙趁黑夜盗得他人50元钱D丁狞猎时,误击了从树丛中跑出的一个人:BCD5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地包括()。A犯罪结果地B犯罪行为地C罪犯住所地D罪犯被捕地:AB54.甲、乙二人所乘坐的“克林顿”号客轮在海上遇难,二人落水一同游向一块木板。甲抓住木板后,发现木板只能承重一人,于是将已经抓住木板的乙推开,致使乙溺水身亡。甲的行为不属于()。A紧急避险,不应当处罚B避险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避险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避险过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从轻或减轻者处罚:ABD55.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法院根据刑法第17条第3款的规定,对其从轻处罚,符合刑法的()。A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B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罪刑法定原则:CD56.甲系某医院内科医生。在为病人乙治疗的过程中,与病人家属发生争执。后乙发病,甲不闻不问,病人家属百般恳求。甲称:“平时你们不是什么都懂吗?现在来找我干嘛?”结果乙因并发症死亡。对于甲的行为()。A应当批评教育B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甲的行为系由于病人家属吵闹引起,乙的死亡应由家属和甲共同承担责任D甲对乙的死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BD57.撤销假释的条件有()。A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B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有漏判之罪C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D没有立功表现:ABC58.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ABCD59.对于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绝对不能实行正当防卫。正确错误:错60.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正确错误:错61.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正确错误:对62.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成立共同犯罪。正确错误:错63.只有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可以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正确错误:错64.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结果即为犯罪既遂。正确错误:对65.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际条约,而不是国内刑法。正确错误:错66.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只要犯罪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出现,都是犯罪未遂。正确错误:对67.没有辨认能力一定没有控制能力,没有控制能力也必然没有辨认能力。正确错误:错68.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错误:错69.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正确错误:错70.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正确错误:对71.根据刑法规定,国家机关也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正确错误:对72.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正确错误:错73.只要含有剥夺人身自由的内容的法律规范,均属于广义的刑法。正确错误:错74.定罪判刑是刑事责任实现的唯一方式。正确错误:错75.不可抗力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在于行为人能否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正确错误:对76.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错误:对77.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正确错误:对78.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人的绝对意志自由。正确错误:错79.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法律义务,而不履行该义务。正确错误:错80.惩罚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目的之一。正确错误:错81.法益实际上就是犯罪客体,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变化。正确错误:对82.对于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正确错误:对83.犯罪中止不可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正确错误:对84.刑罚的目的是我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