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珍爱生命晨读新课启航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母爱母爱春之篇以前看过美国作家雪莉·凯撒对儿子说过的一番经典之词:“怀你九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你忠告,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都是免费。”作为子女,我也不得不承认妈妈所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并且是不图回报的。在岁月轮回中,母爱是春天里的风,是天上的云,是地下的路,是海里的浪花,是河面的桥梁,是森林里的树木……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也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更是春的象征。一句话:“母爱无言。”母爱夏之篇少年的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开始了夏夜的时候,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她没有“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的感伤,而是有“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薛帷”的怀怅;她没有“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等待,而是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这就是母亲。在炎热的夏日里为我们送来一丝清流,一句问候,它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母爱,生命的天空就没有色彩,期待的夏日就不存在激情。母爱秋之篇有了母爱,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母爱,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母爱,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母爱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母爱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母爱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母爱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我想:作为母亲,仅仅是养育了我们吗?倘若没有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这世界上还会有温暖,有阳光吗?是啊!我们永远都是母亲怀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母爱冬之篇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母亲,有我的理想。

没有母亲,生命将是一团漆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蓦然回首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有感而生,我们能回报给她的也许只有默默的祝福。在寒冷的冬天,我最终明白: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轮椅上的斗士——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3年后,21岁的他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作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本文写于1991年,作者面对过去十年的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等方面决心来一次自我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这种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让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tuìɡènpìzhétānpǐzhuócùxīsūtānbōbāoyùyùnqiánɡqiǎnɡjiànɡtiētiětièjùnjuànjíjièsùxiǔxiù详祥嘈糟遐瑕暇恪烙赂挺肆肄撅蹶獗镢帖贴砧铤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辨析1.以致以至填一填

①神农尝遍百草就是一个完美的故事的开始,

后来人们发现的每一种新草药,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伴。

②一些小作坊式“厂家”通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生产劣质的橱柜产品,

大量有毒有害的材料混迹其中,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以至以致辨一辨

都是连词,都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但“以致”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并且所引起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而“以至”是表示上文的动作、程度上的延伸,中性词。2.反应反映填一填近日,有读者向本报

,江都区宜陵镇焦庄村附近的通扬运河河水污染严重。若不是天热有味道了,附近的村民也不会有这么大的

。辨一辨反应: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映反应(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4)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很多的变故。

(5)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6)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7)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8)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辨析:

。“身临其境”错,应改为“设身处地”。因为语境表达的是官员没有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想。“声名狼藉”运用正确[内容提要]这是一篇自传体抒情散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残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结构概览]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对应考点:把握作者的思想]

提示: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残废了,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我”该来了。2.第4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提示: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并且设置了悬念:“它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引发读者思考。由下文可知,作者正是在这里不断地思考着该怎样活的问题,对生死作出了理智的选择,最终走向了成功。3.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对应考点:概括景物特点]

提示:段落景物特点“我”的感悟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②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段落景物特点“我”的感悟5段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③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④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⑤充满生命的激情⑥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2段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母亲知道该让“我”出去走走,却又担心“我”在荒僻的园子里乱想;知道该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却不知道“我”多久才能恢复。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5.第3段中“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应考点:把握作者感情]

提示: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由“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否定。6.文中第7段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写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把握作者感情]

提示:物是人非,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一是表现了内心的失落和惆怅之情,二是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8.课文第10段中“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有什么含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句子作用]

提示: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点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课文第1段中“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1.明线与暗线交织,结构严密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写地坛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通过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行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妙用对比手法文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如写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事事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

3.情、景、事、理相互契合,文本蕴意丰富本文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地坛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地坛那儿所获得的生存感悟上,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全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同时,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达到了情、景、事、理的有机统一。[技法指导]

如何使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事、理的有机统一大自然最能启迪人的灵性。景物的意象不仅和人的心境息息相关,而且景物的特征、景物所构成的意境往往和人的品性、形象、精神、气质、胸怀、气度之间有着相似的关联,甚至和人的思想之间产生相似性,常常构成某种哲理趣味。写作时,要注意体悟、捕捉那些和人情感、性灵、思想息息相关的元素,去做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实”和“深”上下足功夫,还景以生命,给景以哲理和艺术的升华。“实”就是体悟要实在、自然,不生硬、突兀,水到渠成地闪现思想火花。比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紫藤萝的繁盛景象,忆及许多年前紫藤萝的萧条以至灭绝,于是很实在地发出感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惊异眼前盛景,对比以前人、花的不幸遭遇,水到渠成地悟出生命的哲理,由于实在自然,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就是要讲究深刻、深入。只有在“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入木三分,才能引起共鸣,如《岳阳楼记》作者状写了一般人黯景产悲情、亮景生乐感的情形,进一步指出作为君子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从而深刻地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理。[尝试运笔]从“竹”“松”“菊”“荷”“梅”等植物中任选一种,写一段写景说理的短文。(200字左右)答:

参考示例:在百花凋谢之时,梅花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梅花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课内素材“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史铁生经历了快乐、痛苦、彷徨之后在地坛公园里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从生命的窄缝中走来,带着对母亲的愧疚,带着对生活的感激,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带着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歌喉。史铁生的写作只为了生命而存在,写作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他的作品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顿生惶惑,每一个问题都让我们听到他灵魂深处的思考。应用角度:“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人生感悟”“生活态度”等。[应用片段]你永远是笑着的,除了那把旧轮椅。那爽朗的微笑就是你的名片。你热爱生活更热爱生命。轮椅上,生活几十年,“百年多病常作客”,你却开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一星期几次的化疗没有抹去你脸上的微笑。弥留之际你立下遗嘱:将身上几处器官献给有需要之人。对待生命,你比我们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释然。你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比我们每个人走得更远。靠着轮椅,看着远方,你的思想在天际游荡,你看见了死亡身后的那一片光明,看见了阴霾后的那一缕阳光。你的思想在天际游荡,你看见了死亡身后的那一片光明,看见了阴霾后的那一缕阳光。你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生离死别。佛曰:四大皆空。你却笑着说:死亡是人最后的节日。世俗的喧闹已经无法困扰你,死亡恐怕也无法威胁你,人生的痛苦更被你踩在脚下,你是真正的强者!一个华丽的转身,一次痛苦的蜕变,成就了一位不朽的史铁生!(2011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这世界需要你》)鲜活素材大山深处“史铁生”新华网银川10月23日电坐在夕阳斜照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时让记者“指导指导”。轮椅上的他,神情安详,娓娓道来,丝毫看不到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苦。“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84年,王雪怡的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当时为了宣传生产责任制,写了一篇通讯,叫《农村有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报纸登出来,当时真的很兴奋,很受鼓舞。”王雪怡回忆第一次发表作品,仍然抑制不住兴奋。从此,王雪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开始不停地创作,并和当时西吉县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办文学杂志《葫芦河》,现在这本期刊已经成为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其实,20多年来,王雪怡写了很多,但是发表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字,很多作品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我不停地写,就是把写作当做精神寄托,没想着能发表,也没想着用它来赚钱,我们西吉人对文学都是很纯粹的热爱。”王雪怡在采访中多次表达对文学的最简单的爱。[热评]

史铁生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作为残疾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学识,让生命拥有更大的尊严。史铁生数十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生命姿态,就是残疾人以公民身份贡献社会的存在,也是残疾人值得社会尊重的存在。王雪怡追随着史铁生的足迹,同样把生命与文学凝结在一起,让自己的生命同样绽放出个性光彩。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