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第1页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第2页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第3页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第4页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本章内容提要

1929—1933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既是20年代相对稳定与繁荣的结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历史根源,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上的一次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大危机。它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寻找克服危机的出路时,在政治上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以美国为代表,被迫进行改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改革;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危机的爆发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29日,”黑色星期二”;10月29日—11月13日,300亿美元人间蒸发;到年底,约450亿美元无影无踪;连锁反应,美国投资者撤回海外资金,进而诱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危机表现之一:

纽约股市崩盘,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二、危机的表现危机表现之二: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下降,工人失业率高居不下;危机表现之三:农业危机同工业危机相交织;

危机表现之四:造成了人们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来势特别猛:股市出现灾难性的风暴,转眼间,许多人倾家荡产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经历5个年头,危机结束后,经济持续萧条范围特别广:美国——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破坏性特别大: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失业率高达30%到50%,世界贸易额猛烈缩减三、危机的特征

四、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2)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局面的影响。(3)20世纪20年代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4)“经济民族主义”,即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五、危机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政治领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左派和右派的势力纷纷活跃起来,各国当权者急于摆脱危机,寻找对策。在社会领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罢工运动和农民运动,甚至暴动此起彼伏。

1、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与政治危机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危机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大萧条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2、国际上,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五、这段历史之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1.为当今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处理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照;

2.作为国家的决策者,必须妥善处理好贫富分化问题;

3.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是不够的。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时间:1929—1933范围: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生产下降幅度之大(40%),危机范围之广(整体、各行业),失业率之高(30—50%),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1929—1933)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萧条蔓延萧条蔓延大萧条:持久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矛盾一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1.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二、危机的根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贫富差距的加大,有限的大众购买力与高比率的投资能力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另一方面,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加剧,工业飞速发展,农业处于慢性危机,即使是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国际上滞销的农业品、初级工业品越来越多,这些都为危机的到来准备了条件。2.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雄踞世界金融霸主宝座,而且,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贷款,这使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这根支柱,所以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迅速波及他国,世界经济很快受到巨大冲击。3.经济繁荣使地产和股票的投机活动空前猖獗,极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不可避免。这次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危机的后果(一)在各国国内首先经济危机激起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罢工运动、群众示威游行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其次,危机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最后,危机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出路,在政治上出现两种分化,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被迫改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一种以德意日为代表,建立法西斯专政。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二)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其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摆脱危机,各国之间开展了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经济战的后果是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分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发生重新组合。最后,危机严重恶化了30年代的国际关系,从而不仅延长了经济危机,而且延长了危机后的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特种萧条。四、这段历史之于当今中国的意义1.为当今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处理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照。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的背后一向是世界权力的更换:一个不成熟债权国的增长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结合在一起,带来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试图管理失衡所导致的货币波动,使货币政策脱轨,并制造了资产市场泡沫,进而导致了崩盘和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权力与荣耀,也要求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牺牲。当年,随着英国金融实力的不断下降,美国不愿承担其在全球金融中的霸主角色,在危机初期,采取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结果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2.作为国家的决策者,必须妥善处理好贫富分化问题。3.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是不够的。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干预。第二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40.6%↓(工业),30%↓(农业),123亿帝国马克——57亿帝国马克↓(外贸),至少600万人(失业人数)大萧条冲击下的魏玛共和国大萧条的来临是希特勒崛起的契机。(二)“总统内阁”体制的建立(1930年)严重削弱了议会民主,为纳粹党的攫取政权扫清了道路。(三)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有效争取农民、工人、失业青年等——党员人数不断增加,1930年大选取得重大胜利国防军——军队开始同情纳粹运动大资本家——开始支持希特勒(四)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主义纲领纳粹党的纲领及其来源:纳粹党的纲领主要反映在《我的奋斗》和1920年希特勒制定的“二十五点纲领”中,其基本精神是沙文主义、反犹主义和集权主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点:①鼓吹生存空间理论,提出用武力进行民族扩张。→向西,要消灭法国;→向东,要进攻俄国、波兰、罗马尼亚等。②鼓吹种族优劣论,提出要系统地消灭犹太民族。认为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败。天生的弱种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最低劣的民族。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应予以铲除。因为马克思是犹太人。③鼓吹领袖原则,提出要建立独裁统治的国家。认为民主是愚蠢的统治,是无聊的东西,应该用领袖原则来代替。这些理论并不是希特勒独创的,而是从德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那里继承下来的。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认为国家对个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个人对国家有至高无上的责任。黑格尔歌颂战争。认为战争是最伟大的纯洁剂。它有益于“被长期和平所腐化的各国人民的伦理健康,这就像刮风可以扫除海洋因长期平静所淤积的污秽一样”。战争可以改造贫瘠的土地。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将是崭新的国家。②尼采的理论。尼采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宣传权力的意志,赞美战争。宣扬主宰种族和超人的来临。他颂扬超人是食肉猛兽,是“杰出的金发碧眼的野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扑向猎获物和胜利”。希特勒认为自己就是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尼采说,“只有战争才能使一切事业变得神圣。战争与勇气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大大超过慈悲”。他在《权力的意志》(TheWilltoPower)一书中说:“一个大胆的统治者种族正在加强自己,它将成为地球的主人”。希特勒认为日耳曼民族就是尼采所说的统治者种族,是地球的主人。“超人”、“地球的主人”是希特勒《我的奋斗》中常见的用语。③戈平瑙和张伯伦的种族论。张伯伦是戈平瑙的继承人。他们认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所有文明都起源于白种人,没有白种人的合作,任何文明都不能存在”。而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中的明珠,是白种人中最高贵的种族。戈平瑙的著作《人种不平等论》和张伯伦的《19世纪的基础》成为纳粹思想的组成部分。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布鲁宁的倒台(1932年)意味着从议会容忍的总统制政府向纯总统制政府的过渡。巴本内阁与1932年7月、11月的两次国会大选施莱歇尔内阁希特勒—巴本内阁协议希特勒上台(1933)纳粹党上台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3.30年代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使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魏玛政府的无能日益不满,魏玛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4.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5.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6.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

三、德国法西斯独裁体制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一)纳粹独裁体制的建立

1933年2月27日深夜,制造了国会纵火案,诬陷共产党所为,以此镇压共产党。随即颁发《保护国家和人民法令》,借机取消公民基本权利,制造出一片恐怖next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

1933年3月23日,纳粹党又强令议会通过《授权法》,授权总理独裁内政外交的一切问题推行一体化政策,使地方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和军队全部纳粹化实行党禁,禁止纳粹党以外的其他各政党的存在实行军队一体化,拉拢国防军1934年8月19日,希特勒成为“元首兼国家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next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党卫队是德国纳粹党的一个庞大的半军事组织。本来是冲锋队的下属组织。纳粹把党卫队看作自己的精英,纳粹党的近卫军。理论上所有党卫队的成员都是按照血统(必須是纯种日耳曼人)和意识形态的标准严格挑选出来的。党卫队从级别、标志到装束等都区别于德国正规军、纳粹党和德国政府机构。党卫队以两道闪电作为SS象征,在北欧神话中一道闪电(其实它的意义代表太阳)代表胜利。其闪电标志由瓦尔特·赫克(WalterHeck)在1932年设计。在战后盟军主持的审判中,党卫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被认为参与了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它们包括帝国安全总署、党卫队保安部、别动队以及因管理集中营而臭名昭著的骷髏总队和盖世太保。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整体的党卫队,一个为独裁政权服务的庞大组织、一个种族灭绝的工具,它因其罪行而背负历史罪责。骷髅总队(也称死亡总队,SS-Totenkopfverbände,其中的Totenkopf是骷髅的意思,而verbände是verband的复数,解释为组织或协会),这是专门从事灭绝活动的组织。事实上,骷髅总队只是一个泛称,是指二战时期管理纳粹集中营的党卫队,包括辅警、武装SS、普通SS与专门的“特别队员”。党卫队中的反人类罪大多数是这类部队犯下的,随着盟军的不断推进,这些部队都作鸟兽散或向盟军投降,其中大部分人员在二战之后的审判中被处决。秘密国家警察(德语: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于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组织盖世太保,核心成员为普鲁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调停下,希姆莱的党卫队接管了盖世太保。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盖世太保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盖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预防性逮捕权”。在纳粹德国时期,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左派人士、抵抗战士及犹太人等都未经法律程序被盖世太保投入集中营。(二)纳粹党的内外政策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文化思想上: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思想next

社会生活方面:进行排犹运动,致使无数犹太人流离失所,并惨遭杀害

next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儿童纳粹集中营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墓志铭

水晶之夜(德语:Reichskristallnacht),或译为: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希特勒反犹的原因分析①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来看,希特勒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归咎于德国十一月革命。他并不承认德国是在战争被打败的,他认为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德国内部。德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德国内部爆发了革命,如果德国人始终团结一致对外战争,德国是不会失败的。他认为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是在德国背后捅了一刀,是导致德国被打败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而指导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主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的祖父是一名犹太法学家。他的父亲也曾信仰犹太教,虽然后来改信基督教中的一个教派——新教(即加尔文教),而马克思本人不信任何宗教,是无神论者,但希特勒认为马克思是犹太人。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德国才爆发了革命,导致了德国的失败。所以他十分仇视马克思主义,仇视共产主义,反对犹太人。这是希特勒反共、反犹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②从宗教上来看,犹太教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上帝的“特选子民”。而希特勒的种族理论认为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样,犹太人的宗教经典与希特勒的种族理论发生冲突。另外,在欧洲历来存在着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矛盾。基督教传说是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被罗马当局抓住,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是一个犹太人。希特勒为了吸引大量的基督教徒参加纳粹党,利用了这一宗教矛盾。③从经济方面来看,犹太人从中东地区流落到欧洲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由于犹太人善于经商而致富。德国为了战争,只有剥夺犹太人的财产,才能聚集到必要的战争财富,加强德国经济,对外发动侵略战争。④与希特勒个人的经历有关。希特勒从小接受了反犹思想。当他在维也纳街头流浪时,利用业余时间埋头阅读反犹书籍。在街头的书摊上一蹲就是大半天,看的多半是反犹方面的书籍。另外,据西方学者分析,希特勒的反犹与他的性变态心理有关。希特勒一生大半部分时间是单身,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结婚,只是在临死之前才和爱娃结婚。这不等于他就没有谈过恋爱。据《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人威廉·夏夷勒著)一书记载,青年时代的希特勒很害羞,性格内向。他曾爱上了一个叫斯蒂芬妮的金发少女,但他没有勇气与她结识。他给她写了许多情书,但从未寄出过。后来这位姑娘与一位犹太人结了婚。当犹太人与这位姑娘欢渡新婚时,希特勒在一旁偷偷地流泪。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是犹太人夺走了他美丽的姑娘。其实这位姑娘并不知道有这回事。而希特勒由此认为,犹太人干尽了坏事,憎恨犹太人。(关于这方面的材料除了上面提到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外,还有西方人写的《大暴政希特勒》等书,这些书都有中译本。《我的奋斗》的中译本是香港翻译的,老字,竖版,文字晦涩,不好看,大陆没有中译本)⑤从历史上看,欧洲具有反犹的传统。早在古罗马时代,犹太人从巴勒斯坦地区流落到欧洲后,由于犹太人与欧洲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在欧洲便出现了“排犹运动”。由于犹太人是外来移民,没有土地,被迫无奈之下,只能从事商业和金融活动,做生意、开当铺、银行、堵场等维持生计。结果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正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一部分犹太人因经商而致富,在经济上扶摇直上,这引起了一般群众的嫉妒。一般的人民大众把经济危机引起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归于犹太人,好像是犹太人坑害了他们。(他们看到犹太人开的小店,今天这个商品涨价了,明天哪个商品涨价了)把犹太人看作是造成他们经济灾难的真正根源。另外,欧洲的一般人民群众对消除犹太人的竞争和清算他们的财产后,可能产生的就业和提升机会更为关注。所以在欧洲一直存在着犹太人问题。而希特勒为了夺取政权,为了战争,迎合了一般人民的需要,以骗取德国乃至欧洲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拥护。军事上: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展陆军,积极兴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next对外: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1936年,德军开过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3月第三节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一)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民破产。(二)政府政策1.对内:军需通货膨胀与“军财抱合”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需“军需通货膨胀”——“军财抱合”(军部与资本家)军财联盟成为日本国家法西斯化和扩大侵略战争的决定性支柱。2.对外:倾销政策和对外侵略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一)北一辉及《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崇尚暴力,鼓吹战争万能,宣扬国土狭小的国家对外扩张的合理性,他的思想遂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源流。他的思想被日本的侵略派作为了日本对外扩张,特别是扩大对中国侵略的直接理论根据。被日本法西斯分子奉为经典北一辉

(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1906年)主要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他以进化论为依据,推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由古代的公民国家、中世纪的家长国家进化到近代的公民国家,第三阶段的国家是民主国。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同属于近代公民国家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只不过前者的社会组织原理是偏执的个人主义,人们在法律上平等但在经济上不平等.而他声称自己的“纯正”社会主义是中世纪极端的集团主义和近代极端的个人主义二者的新的综合。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出实行土地及生产机构的公有以及它们的公共经营。劳动者基于自己的天性选择职业,建立起在自由独立基础上的有秩序的生产方式,采取一种征兵式的劳动组织方式。除普选以外,北对政治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到。第三,完全肯定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家体制,认为它是国家全体即广义的国民拥有主权的公民国家,对这类国家来说,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国家体制是好的,国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第四,对于现实中的日本。他认为明治维新的元老背弃了革命的初衷,使大资本家、大地主等上层阶级控制了国家政权。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陷入工资奴隶和农奴的状态,社会发生分裂,日本成了阶级国家。因此,主张打倒大资本家和大地主,进行第二次维新革命,恢复社会的本来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第五,最终理想是根据能力进行生产、根据需要进行消费的宇宙一体的所谓共产社会,但是他又提出由于各国之间有很大差别,存在着竞争,因此在一国实现了公民国家后,这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行使权威,通过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联邦。其早期思想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包含了转变为扩张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倾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支持并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因中国民众反日情绪高涨,自思再无为中国革命効力之处。为此,北一辉开始将注意力转回日本。为求中日两国和平相处,他主张推翻现行日本政治体制,彻底放弃以侵略中国为国是的传统对华政策。1919年在上海撰写《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以武力革命方式再造日本。书中提出作为改造日本的第一步,发动天皇大权,在全国实行戒严令,三年停止宪法,解散国会。实行政变的基础上,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造。提出国家设立劳动省保护一切劳动者的权利,仲裁劳动纠纷。朝鲜以及将来的新领土的方针。因为朝鲜不是属国、不是殖民地,应采用与日本本土同样的法令和原则,逐渐给予当地人参政权和各项权利.把国内改造扩展到朝鲜。以后日本取得的新领土也按照这些原则办理。国家除了防卫以外,有为被不义之强力压迫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开战的权利,当前为了印度独立和保全中国而开战是国家的权利。国家还有因为国家自身发达的结果,对其他独占不法的大领土,无视人类共存之天道者开战的权利,当前为了取得澳洲和远东西伯利亚,向其领有者开战是国家的权利。北一辉声称,日本是国际上的无产阶级,俄国是世界上的大地主,英国是世界上的大富豪,向它们开战是正义的。通过战争,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帝国.进而废除国界,实现世界和平。(二)法西斯势力的形成1.基本情况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分为民间法西斯组织(“犹存社”)和军部法西斯组织(“樱会”、“一夕会”)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1931年军内法西斯分子分为统制派(由军队内高级军官组成,合法手段,林铣十郎、永田铁山)和少壮派(多由中下级军官组成,亦称皇道派,政变恐怖手段,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两个派别。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指责《刑法讲义》(泷川幸辰)和“天皇机关说”(美浓部达吉)(三)法西斯统治的确立1.“五一五”事件(1932)成立了官僚和政党代表在内的所谓“举国一致”军阀—官僚内阁,日本政权开始向军部独裁过渡。2.“二二六”事件(1936)标志日本军人法西斯专政的初步确立。请思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1.德国: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取得政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主要是军部取代政党内阁的过程,建立了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政体,具有军国主义色彩。2.德国: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进行,通过取缔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一切政党而建立。日本: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形成,是在军部与政党内阁以及军部内部的斗争中实现的。3.德国:先针对国内革命力量,然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主要为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先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不断扩大到基础上,自上而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三、其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通过《基本国策纲要》(1936),确定南北并进对外侵略政策日本政府的政策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加紧扩军备战

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发动全面对华战争back第四节英、法的衰落一、走向衰落的英国(一)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失业人口剧增(23%)。应对策略对外:放弃英镑金本位(1931.9),成立英镑集团;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对内:紧缩开支,削减社会保险(二)国民政府的成立多党联盟政府,保守党居领导地位麦克唐纳—鲍尔温—张伯伦—丘吉尔(三)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1.重整军备“日本虽然是英国最直接的敌人,但它对英国的威胁已不如德国那样严重,德国才是“我们的‘长远’防御政策必须针对的最大的潜在敌人。”——帝国国防委员会下属的国防需要委员会于1934年2月提出了一份报告军费开支逐年增加,但与德国相比仍相形见拙英国重整军备不力的原因经济原因是其中很主要的一个。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复苏走向繁荣,如何加强英国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不认为[战争]已迫在眉睫。我相信,通过运用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我们可以防止战争,也许可以无限期地防止”。——1936年11月14日,张伯伦在一封家信中表示内容: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小国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的扩张要求,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护英国根本利益和欧洲霸权地位表现:《英德海军协定》(1935.6.18)

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6.3.7)德、意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对于企图称霸地中海的意大利和企图称霸远东的日本,英国也采取了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2.绥靖政策及表现关于绥靖政策实质的几种说法:1.祸水东引,纵虎伤人;2.实力不济,只好让步;3.避战求和,维持稳定;4.牺牲弱小,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为表,霸权为里。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在与德意法西斯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让步妥协之后,还是被拖入战争,导致英国在战争初期遭受失败。(一)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

法国的经济危机来得较晚(1931),但特别持久;工业、农业、对外贸易衰退,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二)左翼联盟政局动荡,内阁更迭不断(1927—1932,8次)“左翼联盟”上台

1932年5月,激进党、社会党和一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为期不到两年。通货紧缩政策:作用不大,政治日益右倾。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法兰西团结”、“法兰西行动”和“火十字团”2·6事件(1934年)法国法西斯未能夺取政权的原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传统历史悠久经济危机对法国打击不如德国严重法国是一战战胜国法国法西斯势力未能统一,力量分散(三)法西斯组织的出现和夺权活动(三)人民阵线政府1936年6月上台,左翼三大政党社会党、激进党和共产党及统一总工会、人权同盟等几十个党派组成。勃鲁姆社会改革:“法国的新政”人民阵线运动的意义:以失败告终,但在法国历史的关键时刻,执掌政权两年多。它对法国的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有效的抵制,使法国没有步德、意、日的后尘走上法西斯独裁道路。它还为人民群众争得了一些基本的权利,在法国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第五节罗斯福“新政”一、“新政”的提出(一)经济危机对美国极其沉重的打击工业(↓46.3%),失业人口(约1300,25%)(二)胡佛的对策:小规模的国家干预,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胡佛(1874—1964)(三)罗斯福当选总统(1932年末)

(一)“新政”总论第一阶段:19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