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三章国际分工——章节结构引:案例思考一、国际分工的定义、形成和发展二、国际分工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三、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四、国际分工理论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品牌。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人或出国回来的人带些小礼品回家,这些礼品中就有日本等国外的打火机。一只小小的打火机,当时价值三四百元。80年代未开始,温州人“玩’’打火机,完全是个小小学生,居然在十几年后称雄世界。案例一:小小火机称雄世界面对温州一下蹿出3000多家打火机厂,日本等国的厂商全傻了。温州的打火机,初看与日本打火机差别并不大,虽然做工粗糙,工艺简单,可是,它便宜!日本等地商人做过多种努力,但他们有劲没处使,也没法使;温州打火机太便宜了,它的价格还抵不上日本工人生产它的工钱的一半!日本广田公司原是日本最大的打火机厂家,在被温州同行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决定关闭日本的生产线,到温州进行贴牌生产。现在,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在温州定牌生产打火机。
一只小小的打火机,有数十个零配件,如果这些零配件都由打火机厂商自己生产的话,成本将高得惊人。比如,一只电子点火器,10年前依靠进口,一只要四五元,温州人自己攻克生产难关后,进行分工生产,每只只有0.2到0.3元。温州打火机2001年已占据着世界打火机70%—80%的生产份额,年产打火机5.5亿只,销售额为30—40亿元。温州打火机成功的启示告诉我们,不仅因为温州人聪明、能吃苦耐劳,也不仅因为温州劳动力价格低,温州所特有的社会化大分工的生产环境,使温州形成良好的规模生产格局,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案例2:苹果的发展模式日立(HITACHI),是日本的一家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在日本制造业中是仅次于丰田自动车公司的第二大制造业公司,在日本全行业中也仅排在丰田、日本邮政、日本电信之后为日本第四大公司。美国《财富》2012年评选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的排行榜中排名第38位。瑞萨科技是世界十大半导体芯片供应商之一(总部日本东京)(RENESAS)于2003年4月1日—由日立制作所半导体部门和三菱电机半导体部门合并成立。RENESAS结合了日立与三菱在半导体领域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是无线网络、汽车、消费与工业市场设计制造嵌入式半导体的全球领先供应商。日本住友是日本住友集团旗下的建设机械厂家,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三井住友银行、住友金属工业、住友金属矿山、住友化学、住友商事、住友电气工业、住友重机械减速机、日本电气、香港港榆油压设备有限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住友林业、住友不动产、三井住友建设、住友信托银行、住友生命保险、大日本住友制药、住友大阪水泥。高通(Qualcomm)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高通已拥有3,900多项CDMA及相关技术的美国专利和专利申请。高通公司已经向全球逾130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发放了CDMA专利许可。2002年,高通公司芯片销售创历史佳绩;1994年至今,高通公司已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制造商提供了累计超过75亿多枚芯片。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模拟电路技术部件制造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跨国公司,以开发、制造、销售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闻名于世,主要从事创新型数字信号处理与模拟电路方面的研究、制造和销售。除半导体业务外,还提供包括传感与控制、教育产品和数字光源处理解决方案。德州仪器(TI)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并在25多个国家设有制造、设计或销售机构。博通公司Broadcom是世界上最大的无线生产半导体公司之一,公司总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尔湾(Irvine),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有办事处和研究机构。韩国现代株式会社是韩国四大财团之一(三星、现代、SK、LG)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FusionioMemory集软硬件于一身,克服了传统架构和专用硬件的局限性。不论是最小规模的电子零售商,还是全球最大型的数据中心和社交媒体领导企业,以及“财富”全球500强企业,都能够应用FusionioMemory实现业务加速。苹果另一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克的新公司光学和激光系统供应商,美国广达电脑成立于1988年,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笔记型电脑研发设计制造公司。总部台湾。华硕的子公司,专门为华硕公司代工。2002年从华硕母公司分离出来。其最大的代工就是华硕,低端的华硕笔记本主板、电池几乎都是和硕代工。《财富》世界500强,2013年排名第384位。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同时也是上市企业全球500强,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航空、三星人寿保险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案例3:小米为什么能够成功?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2010年4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内测版推出。2010年12月10日,米聊Android内测版正式发布2011年7月12日,小米创始团队正式亮相,宣布进军手机市场2011年8月29日,小米手机1千台工程纪念版开始发售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开放网络预订,半天内预订超30万台,取得了重大的成功。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5分钟30万台售完。小米做什么?与厂家一起调试芯片与代加工厂联合开发与客户互动解决问题设计系统营销英伟达台湾台湾闪迪尔必达日本小米倡导的互联网思维超越了国际分工么?
§3.1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定义分工: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工作(就是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每个人从事专门的工作,通常也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社会分工:整个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按照生产的内在规律进行的有机组合及分门别类。包含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生产过程中的个别分工。国际分工: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三个阶段。1、垂直型: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一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产品和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份额分工。例子:19世纪形成的传统国际分工,二战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是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二战前变现在产业间的分工,二战后变现在产业内的分工。不同型号规格的分工、零配件和部件的分工、工艺过程的分工。混合型: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例如德国。二、国际分工的类型主要有:3、外包型:将某些业务剥离出来,跨越国境分工(1)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生产离岸经营)自制优势:整体统筹,保持更低成本,有助于更加专门化的投资,保持所有产品的技术和过程的计划安排。外购优势:使企业有更大的柔性,降低企业的成本结构,协助获得国际客户订单。发挥专长,培育核心竞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2)非核心业务离岸经营(服务离岸经营)非核心业务外包,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外包。4、网状型: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所形成的网状国际分工体系。(1)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投资过程充分考虑东道国优势。(2)通过直接投资,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交易活动。(3)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都是由组织有计划地进行。(4)在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内,通过转移价格进行公司内部交易。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即通过滥用或谋取滥用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以限制进入市场或以其他方式不适当地限制竞争,从而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5)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分工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相互促进,互为因果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1)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2)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际交换活动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也决定着世界市场的规模和内容。2、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又是国际分工的实现手段和途径,其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是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联系。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劳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不发达,各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差较小,仅存在局部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地理大发现”之后,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使市场大大扩展,促进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
此时,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三角贸易:西非提供奴隶,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
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资源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奥德赛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的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可放牧在澳洲;我们的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利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棉花。”————【英】丹莱·杰温斯§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1、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获得了新发展(1)工业革命摧毁了原有的自然经济形态,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大机器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快使国内市场饱和,因此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与之相匹配。大机器工业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需要,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3)大机器工业还带来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另外电报海底电缆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日益广泛和迅速。这些都便利了国际贸易的扩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4)工业革命带了坚船利炮的产生及改进§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英国放弃了长期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殖民统治和强大的经贸实力,将亚非拉国家落后的农业经济纳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漩涡中,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来源地。例如,当时的印度已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基本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为农业国。3、世界市场出现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具有世界性奢侈品被大宗商品,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增加,煤、金属、机器地位上升,谷物、棉花、羊毛、木材等原料成为大宗商品。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遍及全世界,成为世界贸易。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空前飞跃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高了条件;
另外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地转移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去,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1、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2、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主要生产发达国家需要的农产品与矿产品3、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各国相互依赖: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
§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1)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出现众多新产业,产业分工更加细化(2)发达国家工厂外迁,跨国公司兴起(3)民族觉醒,殖民体系瓦解,民族经济兴起(4)90年代后,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5)市场经济成为主流(6)世界贸易体制建立与加强2、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1)国际分工的基础在深化—世界性产业及产业内贸易分工扩大: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国内分工在细化,另一方面细化的国内分工加速向国外延伸。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产业内分工包括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过程专业化。—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参与国际分工的区域遍及世界,参与程度在加深。—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体系与贸易体系、建立全球性金融、货币、投资市场体系、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流动、建立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和协调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对外开放成为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主流。(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国际分工的类型主要有: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二战后出现外包型、网状型分工形式。(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科技领先,产业结构纵深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广泛与深化;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的全球性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把世界纳入这些体系中;-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部分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参与水平型分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形成了初步的水平型分工;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的自由化,通过各种计划,协调和扩大成员内部产业之间的分工,使内贸占外贸比重提高。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一切分工都由生产力决定。而作为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三次工业革命。(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大量出现;服务产品交易增多。(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4)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五、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由于各国在自然条件、人口、资本、劳动力、技术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同,在产品种类、数量、成本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为国际分工形成提供了条件。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对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早期尤其如此。
但应注意的是:自然条件的优劣,能促进或限制一个国家发展某种产业,但这种限制和促进不是决定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已退居次要地位。
3、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情况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人口的影响: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劳动的供给。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相反稀缺的国家多从事其他要素密集的产品的生产。生产规模的影响:不论何种劳动,一旦大规模进行,就产生了分工的必要性,劳动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的实现受制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市场促进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购买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人口越是稠密,支付能力越高,交通越便利,市场越大,国际分工可能性越大。
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资本输出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跨国公司为了追逐利润输出资本,从全球角度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和原材料等资源在技术水平高及创新机制完善的欧美发达地区开展研发活动,在劳动力成本低及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产加工及装配,最终再把产品输送到全球各个市场。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是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国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以及他们在国际生产、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则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节约了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带有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国际分工的利益不平等,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片面性和依附性。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各国政府经常借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推行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以改善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二战后,许多国家加入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经济政策上和国际分工上相互协调,以促进经济的共同稳定发展。为加强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推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利用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政策挡住外来产品,并利用各种出口补贴政策把本国的产品打人国际市场。
这些政策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3.3
国际分工理论——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原动力。“有了黄金,一个人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认为金银是财富的象征,获取途径是商业和海外殖民扩张。§3.3
国际分工理论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3)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4)主张殖民化和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5)国家干预经济,是保障财富增长的主要手段。§3.3
国际分工理论早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 主张多卖少买甚至不买,严格限制金银流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不主张直接控制金银的流入流出;认为如果货币输出能导致大量的贸易盈余,就不受到阻止;“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贸易差额论”。§3.3
国际分工理论对重商主义的评价。(1)历史进步意义:在政策上,它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通过贸易顺差,从国外取得货币收入;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人;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关税措施等(2)缺陷: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把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货币是惟一的财富,未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能否为参加各国带来实际利益,无法认识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商主义的理论把经济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没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无法揭示财富的真正来源。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第二阶段是从比较成本的创立到1933年俄林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基石。—第三阶段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检验、修补和扩展,以及解释产业内贸易、公司内部贸易新现象产生的“新国际贸易分工理论。§3.4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The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
亚当.斯密§3.3
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创立铺平了道路。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与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的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统称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蜡烛工的请愿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Bastiat(1801—1851年)虚构了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1845年,法国下议院的议员们接到了一封以全体法国蜡烛商名义写来的请愿书。这种请愿书在当时并不罕见,很多行业协会都希望取得行政上的优惠政策,总是千方百计地游说议院。可是这封请愿书却让议员们倍感尴尬,哭笑不得。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案例:蜡烛工的请愿先生们:
我们法国蜡烛、烛台、烛剪、油灯、路灯、熄灯器的制造商和油类、牛脂、树脂以及一切有关照明的生产者正在遭受到一个外来竞争者的无法忍受的损害,它在照明方面的生产,其所处地位似乎远比我们自己所处的优越。它用惊人的低价手段,完全冲垮了我们全国的市场。这个竞争者不是别的,这里所说的就是太阳。
为了维护我国商人的合法权益,抵制太阳的竞争,我们恳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强制老百姓把全国所有的窗、天窗、屋顶窗统统关闭起来,把所有设在外面和里百的窗板、门帘、窗帘都放下来,总之,把一切孔、大和裂缝都堵塞起来,把阳光驱逐出法国。
既然你们对国外的铁、谷物、纺织品等等,由于其价格已相近于零而把它们摒于国门之外,那么对供应价格已经是零的阳光,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堵塞起来?我们要求平等的政策保护。
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之父。3岁父亲去世,与母相依为命,终身未娶。1776年,亚当
斯密发表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3.3国际分工理论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他认为重商主义将财富混同于金银货币是错误的,一国的财富应该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来衡量。(产品财富论)—他认为国家多经济的干预才能保证增强国家的力量是错误的国家只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才能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自由政策论)—通过持续贸易顺差而增加国力的观点也是错误的,那将会限制各国按照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生产劳动力成本绝对底的商品。(绝对成本论)一、绝对优势理论基本内容2、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绝对优势与绝对成本—绝对成本来自于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条件—自由贸易(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分工学说基础上的
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国际分工应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衡量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是否具有绝对优势的标准是其生产成本,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有绝对优势。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与外国市场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并用其中的一部分商品交换他国的其他绝对成本低于本国的商品。(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该产品在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4)提出自由贸易绝对优势理论
各国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发挥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最终要靠自由贸易实现,坚持自由贸易政策。绝对优势说解释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导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国际贸易的结构: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参与国都降低了本国生产的绝对成本参与国都获得贸易利益绝对优势说的假定条件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在一国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劳动力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转移时,两种产品的国内价格比不变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移动,劳动力在各国之间不能自由移动两国的经济资源充分利用“2x2x1”模型二、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Y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
可见,A国可以比B国更便宜地生产X商品,B国可以比A国更便宜地生产Y商品。二、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
如果这两个国家进行分工,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则两国在两种商品的总产量上都有提高。两国贸易的交换比率应该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为便于讨论问题,假设按照1:1的比率进行交换,则通过贸易,两国的消费量均有所增加(获得了贸易利益)。1、绝对优势理论的贡献(1)绝对优势理论批驳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并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包含着科学成分,具有开创性意义。(劳动价值论)(2)绝对成本理论说明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从劳动分工论原理出发,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原理,认为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使一方受损,而是参与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贸易互利)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析2、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1)并非所有国家都拥有一项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说,这些国家就没有理由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仍能通过对外贸易获利,而绝对优势理论不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情况,因此不具有普遍意义。(2)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没有考虑动态因素)(3)假定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3.4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自由贸易的坚决支持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的接班人之一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时被他父亲雇用在自己所开的股票交易所工作。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3.3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背景: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该法令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而且这个价格限额不断地提高。《谷物法》限制了英国对谷物的进口,使国内粮价和地租长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李嘉图主张,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玉米,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玉米生产上所占的优势还大。故英国应该专门进行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玉米,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二、李嘉图比较优势说主要内容:“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1)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各国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两国都能从中获益并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2)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3.3国际分工理论§3.3
国际分工理论§3.3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说的前提条件:2x2x1模型;所有劳动是同质的;劳动能在国内移动,不能在国际间移动;资源充分利用,两国国内充分就业;5) 两国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 自由贸易且贸易平衡;8) 无贸易限制。结构条件要素条件生产条件贸易条件表2-1比较优势(成本)理论举例1(分工前)——生产成本的比较:酒生产:英国多60个人毛呢生产:英国多10个人——按比较优势理论:英国生产毛呢,葡萄牙生产酒§3.4国际分工理论表2-1按比较优势分工后§3.4国际分工理论按比较优势分工:两国酒产量2.375,毛呢产量2.17相对优势说解释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比例的不同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国际贸易的结构: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总产出增加,继而总消费增加;获得贸易利益:换得比国内贸易更多的商品§3.3国际分工理论1、积极意义:(1)继承了绝对成本说的科学成分,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2)突出贡献在于:无论参加贸易的双方国家各自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技术力量强弱,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分享到各自的经济利益,从而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市场是优胜劣汰,国际竞争落后国家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3)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不是一个概念。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2、局限性:(1)缺乏动态分析,以至于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批评比较成本说是为发达国家设计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实现工业化,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化产品不符合比较成本说的理论逻辑。(2)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差异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所以,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3)假定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没有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3.4国际分工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TheTheoryofFactorEndowment
伊利.赫克歇尔
伯利蒂.俄林
保罗.萨缪尔森§3.3
国际分工理论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2),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瑞典著名的经济史学家1919年,发表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1899年4月生于瑞典。1929年在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1933年俄林出版《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深入而广泛地阐述了赫克歇尔的思想,使要素禀赋理论得以成形。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赫克歇尔——俄林理论§3.4国际分工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Theory),也称要素禀赋理论,简称赫-俄模型或H-O模型,由赫克歇尔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俄林在《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中分析完善。该理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强化论证,成为H-O-S定理;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之谜”统称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本章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商品价格变化与收入分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禀赋变化与国际贸易(雷布津斯基定理)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里昂剔夫之谜)一、与H-O模型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要素价格: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2、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和信息等)§3.3国际分工理论§3.3国际分工理论3、要素丰裕度
是指一个国家的相对的资源供给量,也可以说是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相对比例与别国同种要素的比较。
KB/LB>KA/LAB国:资本丰裕A国:劳动力丰裕
rA/wA>rB/wB(一国生产要素丰裕,价格就便宜;稀缺生产要素就贵)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为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之,则称为劳动丰富资本稀缺国家。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例:下表为A、B两国的资本和劳动的分布情况4、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产品(1)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绝对量无关。(2)要素密集型产品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该产品称为该要素密集度产品。有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KX/LX>KY/LY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各国都生产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较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供出口,就能在该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3.3国际分工理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要素丰裕度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寻找比较成本:先找要素丰裕度高的生产要素,再找此要素密集商品§3.3国际分工理论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举例§3.3国际分工理论三种商品分别属于哪种要素密集型产品?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即2×2×2模型。(2×2×2模型)
2.资源在两国都得到了充分应用,且两国可利用给的生产要素总量不变;(要素总量不变)
3.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相同,消费无差异曲线一样。(偏好相同)
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面临同样的生产函数,但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不同。(生产函数相同)
5.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情况,即如果一种产品在一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也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商品密集度不变)
6.生产过程中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
7.生产要素只在一国内流动,但产品可以在国家之间流动。
8.没有运输成本,也不存在其他交易成本,没有关税等贸易限制。
9.两国经济和贸易总量处于均衡状态。二、H-O模型:要素禀赋的基本假设条件要素禀赋说示例国家产品资本单位劳动力单位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单位成本美国布2530美元50美元钢42德国布25100马克150马克钢42310美元220美元950马克700马克布的相对成本:钢的相对成本:
美国:310/220=1.4091220/310=0.70德国:950/700=1.3571700/950=0.73所以,德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在钢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美国生产并出口钢,德国生产并出口布。★各国要素禀赋状况:在美国,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30/50=0.6在德国,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100/150=0.67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国家,德国是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各产品要素密集度:布的要素比例:资本/劳动力=2/5=0.4钢的要素比例:资本/劳动力=4/2=2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是资本密集型产品。§3.3
国际分工理论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的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2)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差别造成的。各国成本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4)产品的成本差别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5)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差异造成的。因此,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6)结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3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和贸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各国产品成本比例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差异要素供给
比例理论
的推理:
结论:根据H-O理论,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3.3国际分工理论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俄林认为,虽然资源不能自由流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往往受到政府的限制政策所阻碍),但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弥补了要素的流动性不足。两地间的商品移动可以理解为生产要素的移动,商品移动部分代替了生产要素的移动。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最终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内涵。
§3.3国际分工理论—1941年,P.A.萨谬尔森(P.A.Samuelson)和斯托尔帕(W.F.Stolper)合著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贸易的商品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将趋于均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和同质的生产要素,两国商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将趋于均等,两国国内要素的相对价格将趋于均等。定理:根据以上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两国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3.4国际分工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若真能实现,各国之间不必进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只需通过自由贸易,各国的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可以获得完全相等的报酬或收入,这样国际间的贫富差距将归于消失。但现实是,在近代国际贸易历史开始以至今日,国际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继续扩大。因为存在一些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定理存在的前提条件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贸易条件变化、垄断因素存在、外贸政策等。
当然,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非完全失效,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贸易,确实有使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倾向。因此,要缩小国际间要素报酬,最佳地利用资源,光靠自由贸易还不够,还需要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思考:——赫—俄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差异,但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绝对和相对均等化。(3)国际贸易分工原则:各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输入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商品。1、进步点:(1)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的普遍性原理,而俄林等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发展和创新。(2)俄林引入第二生产要素的分析,不单单是比较两国产品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了两国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和格局。这种资源优势论很好地解释了19世纪到二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3)生产要素理论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解释贸易格局,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反过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三、H-O模型简评2、缺陷:(1)忽略了需求,未能解释发达国家间的贸易;(2)对战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多不适用;(3)假设脱离现实:静态;同质劳动等。§3.4国际分工理论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Paradox
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
里昂惕夫(1906―1999)-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5岁上大学,读遍列宁格勒图书馆的经济学书。1925年获硕士学位,1928年获博士学位。-由于在投入产出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3.3国际分工理论§3.3国际分工理论根据H-O理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是资本丰裕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那么,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成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事实是不是这样呢?§3.3
国际分工理论一、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表4-1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务H-O理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Leontief的检验结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是资本丰裕劳动力稀缺的国家§3.3国际分工理论?1.要素密集度逆转含义:指同一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进口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3.3国际分工理论这种观点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每一种生产要素实际上都不是同一的,他们的组合也是千差万别。忽略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就难以对国际贸易格局做合理的解释。里昂惕夫也提出了生产要素非同质问题。美国劳动力不多,但大部分是熟练劳动力。如果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2.要素非同质论(劳动效率的差异)§3.3国际分工理论3.需求偏好差异说
H-O模型:贸易国双方需求偏好无差异;实际: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均收入水平、消费需求结构和偏好等不同。——实际贸易中,供求双方的国内需求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有比较优势,而且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时,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美国虽资本丰富,但也偏好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可能阻碍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反而会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出口大米,则是食用大米少的缘故。这种需求恰好颠倒了美国在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方面的比较优势。4.自然资源说H-O模型中,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而忽略了自然资源要素,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如能源。美国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产品自然资源密集度很高。考虑了自然资源因素后,美国的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3.3国际分工理论5.贸易壁垒的存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美国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有严重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的倾向。—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排斥在国外。—同时,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关税,人为地提高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3.3国际分工理论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1、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这一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
2、“谜”的种种解释其实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补充和理论前提的修正,增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
3、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3.3国际分工理论当代国际分工理论——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背景:背景一: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高级医疗器械等产业迅速发展背景二: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相互间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从不到40%上升到50%左右;背景三:“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美国不但自己生产汽车,也从日本进口汽车;跨国公司不断涌现,其位于美国的母公司和其他国家的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量逐年上升。背景四:跨国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思考:能否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3.3国际分工理论——挑战之一: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
——挑战之二—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挑战之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框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当代国际分工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新要素理论传统贸易理论假设
完全竞争
技术相同
产品异质
规模经济技术革新
技术差距论
技术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模型偏好相同
偏好不同
需求决定论
没有贸易壁垒政府介入
战略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分析的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的放松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技术要素说:
传统的生产要素定义为生产过程的投入物,把工艺流程、方式方法等技术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但是技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技术能够提高要素生产率,节约要素的使用,降低商品成本和价格,优化产品质量效能,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
当今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水平的竞争,技术进步会对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的相对优势,进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把技术进步视为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影响因素;§3.3国际分工理论2、人力资本要素说:劳动: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
熟练劳动: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称熟练劳动为人力资本。
舒尔茨认为,各国劳动力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因为技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人的技能又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人力资本的充裕是资本充裕的表现形式之一和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
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研究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该学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但他不同于生产过程中其他形式的要素投入。
研究研发要素对一国贸易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国家越重视探究与开发,投入资金越多,其产品与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就越有利。
§3.3国际分工理论4、信息要素说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除了需要大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外,信息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作为一种无形的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对国际贸易的格局、分工、决策行为等产生影响。§3.3国际分工理论产技术差距理论一、技术差距论二、滞后时期三、技术差距理论图示四、理论的评价
M.V.波斯纳(MichaelV.Posner)
《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技术差距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V.Posner)。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模仿时滞: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直至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可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1)反应时滞: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仿制;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大小和收入水平等要素。
——需求时滞: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2)掌握时滞:从仿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到仿制生产充分满足国内的需求并转向出口为止。——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较早的创新者将产品出口到需求时滞小于反应时滞的国家,其贸易利益较大。一、基本概念(1)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比较优势)随著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技术优势丧失,以技术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消失)二、基本内容(2)波斯纳认为,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3)该理论表明:技术领先国能有效抑制模仿,技术利益能保持长久;两国技术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小,需求时滞的时间越短,则贸易发生越早,发展速度也越快;模仿时滞后,追随国的贸易利益取决于低工资成本。(4)结论:贸易基础:技术差距贸易流向:创新国-模仿国贸易规模:取决于需求时滞与模仿时滞贸易利益:创新国获利多t0创新国生产和出口模仿国生产和出口T(时间)创新国生产创新国进口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t1t2t3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模仿国生产国际贸易的可能三、技术差距理论图示(1)反应滞后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决定意识和规模利益、关税、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容量及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等因素。如果技术创新国家在扩大新产品生产中能够获得较多的规模利益,运输成本较低,进口国关税税率较低,进出口国家的市场容量差距及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小,就有利于保持出口优势,延长反应滞后阶段,否则,这种优势就容易失去,反应滞后期将缩短。(2)掌握滞后阶段的长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模仿国吸收新技术能力的大小,吸收新技术能力大的间隔时间较短。(3)需求滞后的长度则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技术差距理论图示各国技术创新发展速度不一技术创新国发明出外国尚未掌握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国际间技术差距创新国有技术垄断优势模仿国对该产品有需求创新国出口该创新产品产品国际移动的同时存在技术溢出模仿国开始模仿该产品模仿国逐渐掌握该技术技术差距消失由技术差距引发的蛙跳模型领先国在旧技术上有学习效应,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初始时高,故领先国会选择继续沿用旧技术,而后起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选择新技术,从而在未来取得技术优势。前提:领先国与后起国之间的工资成本差异足够大;新技术比旧技术有显著的生产率增进;旧技术的经验对新技术并不重要;新技术最终比旧技术有显著的效率增进。四、理论的评价理论核心: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新产品后,就可凭借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引发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优: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劣:(1)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解释技术差距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无法解释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2)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能使率先完成某项技术创新的国家,即所谓技术创新国,能较为稳定地保有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差距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Theoryof
ProductLifeCycle
雷蒙德.弗农§3.3国际分工理论RaymondVernon(1913-1998)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早期曾致力于区位经济学的研究;1966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战”刚结束时,美国基本控制了真空管收音机的国际市场。几年后,日本通过模仿美国技术和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几年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再次用低价竞争美国;而美国又通过印刷电路的使用再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思考:这个案例带给你哪些启示?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如何解释?§3.3国际分工理论案例思考:美日收音机制造之争(1)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2)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3)费农根据技术水平不同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技术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一、产品生命周期三阶段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市场营销学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创新阶段、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阶段)和衰退期。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标准化阶段: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1、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制、试销阶段。(1)生产要素: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研发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比重。技术创新国资本相对丰富,雄厚科技实力,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此拥有该阶段的比较优势。(2)市场:该种产品品种少、顾客不了解、几乎无人购买、生产量小、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价格偏高,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首先在国内市场批量生产和销售。2、产品成熟阶段:技术、产品、市场成熟阶段(1)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国技术确定并趋于成熟,收入相近国家开始模仿新产品。产品从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逐步取代创新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技术创新国继续在本国生产并出口新产品,并在国外以许可形式组织生产,或直接投资生产并销售。(2)市场: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利润增长速度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3、标准化阶段(1)生产要素:产品由资本密集转化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过程标准化,操作简单,生产该产品的机器也变得便宜。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生产是否有比较优势的的主要因素。生产的比较优势又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2)市场产品在标准化初期,初期主要由工业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在标准化晚期,则由劳动力充裕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二、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1、产品要素密集度变化: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在新产品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到成熟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进入标准化阶段,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2、产品比较优势变化:从技术比较优势,资本比较优势到劳动比较优势3、生产区位变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素密集型的特点,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4、需求方向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仿制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反映贸易利益的动态变化:§3.3国际分工理论产品变化—要素密集度—比较优势—生产区位—需求变化净出口净进口T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美国进口发展中国家出口0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图4-3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3.3国际分工理论1、实现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跃—李嘉图比较优势: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静态)—H-O理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静态),揭示如何寻找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动态)揭示比较优势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移。产品周期理论反映的是产品在比较利益的动态变化,它与H—O贸易模型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H—O理论假设技术不发生变化,作的是静态分析。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模型,任何产品最后都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三、产品生命周期的意义:思考:现在中国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已进入了美国市场,机电产品的出口已有相当规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也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到时中国的汽车也会走向国际市场。2、对解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现象都有一定的价值。3、实践价值:政策指导意义要开放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引进中吸收与创新:为迎接机遇的到来准备条件。要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4、但跨国公司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往往在目标市场就地研发,有许多产品已不具备这么一个生命周期。该理论运用动态分析法,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等方面对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国际贸易的演变进行分析。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个人对个人民宿短租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版权监控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物流配送合同管理员安全生产保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食品安全培训及咨询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电梯安全知识竞赛奖品赞助与提供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海参养殖基地与农产品营销策划公司合作合同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结构景观亭台制作安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CFG桩基施工与监理一体化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铁站车库租赁与行李寄存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学生劳动合同规范文本3篇
- 2025年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 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能力提升卷
- GB/T 26846-2024电动自行车用电动机和控制器的引出线及接插件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妊娠咳嗽的临床特征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6讲 阻燃纤维及织物
- 2024年金融理财-担保公司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申报书
-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先秦文学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