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仁”_第1页
孔子和他的“仁”_第2页
孔子和他的“仁”_第3页
孔子和他的“仁”_第4页
孔子和他的“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长相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当。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个民族都—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

(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节选))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汤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理解本章大意1.文章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场对话,他们在谈什么话题?2.这是一个______的场景,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关于子路子路“好勇力”的性格在孔子看来是一种缺陷,从《先进》篇记载的孔子问志一事便可看出,孔子经常针对子路锋芒毕露、好意气用事的性格进行批评,告诫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但好勇是子路的天性,所以孔子担心他会“不得其死然”(《先进》),子路最后悲壮地死于卫国的孔悝之乱,果然应验了孔子的预言。问题集一、字词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求,尔何如?如,奈,处置,对付

何如,如何,怎么办浴乎沂,风乎舞雩。乎,于,在如其礼乐。至于二、内容1.在孔子上课时学生可以弹琴?(侍坐)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是在问什么?3.旁批中有“典型的启发式设问”,“启发”体现在何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孔子对前三个发言者的态度是什么?最后说公西华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5.文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苏辙《藏书室记》)1.冉有,公西华是因为注意到孔子的一笑而改变了出语方式吗?聚焦“曾皙”1.曾皙为什么要问“夫三子之言何如”?曾皙为什么不让孔子评价自己?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可见他在行为上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却赞同公西华平淡而近乎消极的人生追求?3.为什么孔子赞同曾皙的想法?4.曾皙的说法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关系?(孔子主张什么?)曾皙在说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旁批:三子之言,都按“如或知尔”的设问作答,独曾点对“不吾知也”作答。神译:“二月二,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老的老,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途唱个山坡羊”“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吾与点也”则曰:“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为什么“吾与点也”?(1)轶事二则一、神译“莫春者”二月二,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老的老,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途唱个山坡羊。二、《古今笑·巧言部》里的“脑筋急转弯”石动筩诣国学,问博士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冠,几人未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筩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博士:“据何文解之?”动筩曰:“‘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也;‘童子六人七,六七四十二也。”皆大笑。为什么“吾与点也”?(2)这个问题历来有讨论。钱穆先生在《孔子传》说,子路他们三人谈自己的抱负,“闻三子之言,其乐可知”(《论语》本章中,曾点曾问夫子对三子的回答的看法,夫子的答语也流露了这种喜悦)。但是“吾与点也”则是“然孔子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

为什么“吾与点也”?(3)钱先生又说。“与点一叹,乃为别有心情,别有感慨,特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言之,使之宽其胸怀,勿汲汲必以用世为务也。”

孔子知道学生们学得不错,各有所长;可是也知道“如或知尔”并非一定可期。如果没有人请教,还是没有用武之地。他怕三子者一心进取,或者对此思想准备不足,所以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吾与点也”则曰:“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为什么“吾与点也”?(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解释】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边远的地方。有人说:“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儿,物质条件差点又有什么关系?孔子晚年思想的矛盾其实浓缩了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的性格悲剧。他们一方面怀抱以道自任的济世之志,但在外儒内法的专制政权面前必然是无由施展,无所作为屡经碰壁的结果便是退回内心,而走向遁隐避世的人生道路。孔子本人还无法调和这对矛盾,到了孟子,则替自己设计了一条较理想的进退出处的人生道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6](《孟子·尽心上》)这成为此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人生选择。《居夷浮海欲何往——试论孔子晚年的出世思想》对孔子思想的分阶段研究始于司马迁。他在《孔子世家》中第一次以史家手笔揭示了孔子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他把孔子一生分为早年、中年、晚年几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分别是求学、仕鲁、周游列国、整理古学,这样,他就把《论语》及其他先秦典籍中零碎的记载贯穿起来,组成了一幅描述孔子生平的立体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由早年的以道自任、积极入世变为晚年的悲观厌世,其思想的发展脉络极为清晰。不可否认,司马迁对孔子思想的把握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晚年在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为政》)这清楚地表明了其一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