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金矿床工业类型、成因类型
及矿床实例分析岩金矿床工业类型一、矿床工业类型有关概念矿床工业类型:是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矿床的分类。对多数矿床来说,其成因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主要找矿对象的,常常是其中的某些类型。一般把这些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其目的在于突出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作为找矿勘探和研究工作的重点,以便深入研究它们的地质特点、形成作用、分布规律以及工业利用条件等,为开发矿产资源服务。
二、矿床工业类型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2002)主要考虑矿床产出地质特征,结合工业利用进行分类。共分为8类,其中,含金石英脉型分3个亚类。分述如下:(一)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形成于变质基底隆起区,区内以中酸性岩浆岩、混合岩、变质岩为主。焦家式金矿床受再生花岗质岩体与胶东群接触带控制,矿化发育在主断裂带下盘的角砾岩、碎裂岩、碎裂花岗岩当中。金属矿物:黄铁矿为主,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少量的银金矿、自然金、自然银、白铁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斜方辉钴铋矿、锆石、菱铁矿。脉石矿物:石英、绢云母、长石、少量绿泥石、白云石、绿帘石、石榴子石。围岩蚀变: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矿体形状:脉带型规模及品位:小到特大型共伴生元素:Ag矿床实例:焦家、新城、三山岛2.矿床实例分析(山东焦家金矿床)所谓“焦家式”金矿,是指断裂构造破碎岩经热液蚀变矿化形成的金矿床。该类型矿床就其产出规模而言,从小型到近百吨储量的特大型均有。如焦家金矿、新城和三山岛等金矿,其中焦家金矿最为典型,它具有规模大、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单一、矿化连续、品位稳定以及可选性好等特点,明显区别于石英脉型金矿。因此在1977年地质部第二次全国金矿会议上正式确认为“焦家式”金矿。(1)区域地质简述该区显生宙前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地槽发展过程,太古—下元古界巨厚的胶东群基性火山—碎屑岩建造成生于地槽的早期阶段;而粉子山群碳酸盐建造则是晚期局部地槽阶段的产物。胶东运动(相当于中条运动)造成地槽大规模回返,在局部沿海槽地带接受了上元古界蓬莱群陆屑碳酸盐沉积。元古代末的蓬莱运动结束了胶东地槽的活动历史,自此进入稳定上升的地台发展阶段。燕山运动以来,部分地区断裂活动已相当剧烈,形成大小不等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并伴随大规模、强烈的岩浆活动,在盆地内发育了一套层厚近两万米的上侏罗—白垩系陆相碎屑间火山喷发沉积建造。喜山期构造运动表现微弱。局部地带产生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内陆湖相沉积;各种复杂成因类型堆积与局部地区基性火山岩喷发
。(2)矿床地质该区地层简单,第四系亚砂土发育,被覆盖于该地层之下的是胶东群地层。胶东群地层自下而上分三个组。岩性主要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斜长变粒岩,经原岩恢复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地层区域变质程度属角闪岩相,变质年龄为17.21亿年,据样品资料分析,该套变质岩系中金的风丰度值为地壳丰度值的6倍。金矿化普遍赋存于该地层中,为金的矿源层。岩体有玲珑岩体(r15)、郭家岭岩体(r25)。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等。前者锆石铀铅法同位素年龄1.18—1.60亿年,后者铷、锶等时线年龄为1.0208亿年。属多阶段花岗岩化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很可能是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具有高度化学性和渗透能力的富含水、碱质(钾、钠)及SiO2的岩汁,沿断裂的构造薄弱带缓升,对原岩进行交代再熔,经过漫长、复杂的交代过程形成的。它们具从酸性向中酸性演化的特点,从岩体中心向边部基度逐渐增加。两岩体,在地质特征和岩性上,虽有差异,但在成因及形成时间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一成因不同阶段的产物,总体看可能属壳质溶熔型花岗岩类。岩体和金的关系密切,在金矿成矿中起了主导作用[金矿床绝大部分产于玲珑、郭家岭花岗岩体内,或两个岩体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岩体与胶东群地层接触带的内带,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在(r25)之后;金的丰度值:r1516.04ppb,r2536.96ppb,分别是地壳丰度值(3.5ppb)近5倍或10倍;岩体单矿物石英中的包裹体与金矿体石英的包裹体测温数值相近(岩体321—335;金矿体330);氧同位素数值相近,岩体水δO18(r15)5.98—8.94‰;(r25)7.91—9.96‰,矿体成矿热液水的δO18值为9.18‰(表2);硫同位素特征相似,矿石的δS34平均值为+9.22‰,变化范围8—12‰,花岗岩副矿物黄铁矿δS34平均值为+5.10‰,变化范围4.2—5.6‰]。表2氢、氧同位素对比表岩浆水变质水金矿热液水δO18(‰)
δD(‰)
δO18(‰)
δD(‰)
δO18(‰)
δD(‰)
+6—+8-50—+70+5—+25-20—-65+9.18-32.99控制焦家式金矿的焦家断裂带展布于该区的东边。矿体多赋存于断裂构造主裂面附近,一般在主裂面下盘。沿断裂走向、倾向转弯部位或“入”字型构造交汇处是矿化有利地段。矿体形态、矿化强度、矿石结构构造,严格受构造蚀变岩的制约。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岩带中,蚀变岩石是由玲珑花岗岩、郭家岭斑状花岗闪长岩经构造破碎和热液蚀变而成,整个破碎蚀变范围框定了金矿化的空间。(3)矿体地质焦家金矿地表出露长千米,走向北10°—33°东,倾向北西,倾角40°—60°,倾斜延伸,矿体呈脉带状。金品位变化主要取决于黄铁绢英岩中含金硫化物石英细脉的多少,分布量愈多品位就愈高,当有深灰色石英黄铁矿细脉出现时,经常出现特高品位,在无含金硫化物细脉分布的黄铁绢英岩中,金品位比较稳定。富矿体主要集中分布于-400米标高以上,倾斜延伸有变贫趋势。矿体有膨胀收缩或局部有分支复合现象。倾斜延伸由陡变缓、大致呈连续的带状以70°角向南西侧状。矿石中有用组分为金,银、铜、铅锌、硫的含量较少,但可作为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回收。银与金大致成1:1的关系。银主要以单矿物银金矿赋存与硫化物中,银与铅呈正相关,共生关系密切。在蚀变矿化过程中,原岩K、(OH)、Si、Fe3+
增加,Fe2+、Mg、Ca、Na、Al减少。矿石结构以晶粒结构为主,构造以脉状、细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矿石自然类型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型;细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型;网脉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状花岗岩型。金的赋存状态可分为包体金(9.6﹪)、晶隙金(65.7﹪)、裂隙金(24.63﹪)。(4)围岩蚀变蚀变作用主要有红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局部有绿泥石化,同时伴有金属硫化物和金银矿化。其中,红化指碎裂岩中岩石呈鲜艳肉红色。主要是长石类矿物的裂隙和晶隙间弥散有赤铁矿所致,部分是钾交代结果,形成红化蚀变岩。这是在热液成矿阶段的早期,在氧化条件下伴随构造作用形成的。蚀变岩的分带特征:上述几种蚀变作用发生时间虽不同,但在空间上都是重叠的,因而构成了典型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焦家式金矿以黄铁绢英岩为中心,向两侧分布的是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和红化黄铁绢英岩化碎裂状花岗岩。(5)矿床成因类型划分混合岩化-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二)、含金石英脉型1.石英单脉型成矿地质特征:单脉以五龙金矿为代表,赋存在吕梁期黑云母花岗片麻岩发育区,含金石英脉与构造控矿关系密切,处于两组构造的复合处。金属矿物:黄铁矿、白钨矿、毒砂、磁黄铁矿、辉铋矿、自然金、黄铜矿、闪锌矿、胶状黄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萤石、方解石。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次为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矿体形状:脉状、扁豆状、细脉状规模及品位:小到大型、金质量分数平均为10.14×10-6矿床实例:五龙2.石英网脉及复脉带型成矿地质特征:复脉带以金厂峪金矿为典型矿床,产于太古宇遵华群中,赋矿围岩为斜长角闪岩径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蚀变片糜岩控制。金属矿物:黄铁矿、少量的黄铜矿、方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磁铁矿、辉钼矿、辉铋矿、辉银矿等,以及褐铁矿、孔雀石、铜蓝。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钠长石、白云母、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磷辉石、金红石、榍石、锆石。围岩蚀变: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矿体形状:脉状、不规则脉状和透镜状规模及品位:小到大型、金质量分数为1×10-6~21.4×10-6共伴生元素:Mo矿床实例:金厂峪
3.石英硅化钾化蚀变岩型(东坪式)成矿地质特征:产于中、高级变质岩地区,岩性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麻粒岩、变粒岩区域性深断裂及派生的次级断裂控制含矿地质体的分布,具体产于偏碱性性杂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由石英脉和硅化、钾化、蚀变岩组成。金属矿物:黄铁矿、次为方铅矿、磁铁矿、黄铜矿、少量的闪锌矿、碲铅矿以及褐铁矿、赤铁矿、斑铜矿、铜蓝、铅矾氧化矿物。脉石矿物:石英、长石、高岭石、绢云母、少量绿帘石、白云母、石榴子石、绿泥石。围岩蚀变:钾化、硅化、钠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龄土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矿体形状:脉状、透镜状规模及品位:中到特大型、金质量分数平均为7.25×10-6共伴生元素:Sb矿床实例:东坪、哈达门、后沟4.
矿床实例分析(河北金厂峪金矿)(1)区域地质简介金厂峪金矿地处天山—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北北东构造带的交汇部位。矿床分布在冀东早太古界深变质古老结晶基底上。区域内太古界迁西群变质岩系分布广泛,混合岩化发育。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川组、三屯营组。上川组岩石变质程度一般较深,分上、下两段。下段岩性主要为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和2—3层不稳定的磁铁石英岩,呈残留体分布在花岗岩及云英闪长杂岩体中。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普遍。上段主要为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夹变粒岩及1—2层磁铁石英岩透镜体;底部以一层浅粒岩或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与下段分界。以暗色岩石较多为特征。区内北北东向构造发育,其次是东西向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在金厂峪最发育,条纹多、规模大,构成断裂带和片岩带。控制金矿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东西向压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扭性断裂形成较早,它控制了地层产状和岩体的展布。褶皱构造只要有金厂峪复背斜及崔家堡子复向斜,并伴有次一级的小向斜和小背斜。有区域断裂构造叠加于褶皱构造之上。金厂峪矿床位于金场峪复背斜轴部偏北西翼。区域内岩浆作用较为强烈,除构成花岗—绿岩带的底部花岗岩——云英闪长岩杂岩外,主要表现在吕梁期和燕山期两期岩浆活动。吕梁期岩浆旋回包括基性、中性和酸性各类岩石。燕山期岩浆旋回自中深成侵入到喷出相兼而有之。脉岩以花岗斑岩最为发育。区域变质岩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而且是多期的。混合岩化作用分为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和边缘混合岩化作用。(2)矿床地质金厂峪金矿产于冀东早太古代绿岩带中,属迁西群底部上川组上段。矿区所在背景岩石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及少量磁铁石英岩和滑石片岩。矿床处于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中、金厂峪复背斜核部。控矿构造以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最发育,规模最大,主要表现为片岩带和片理化带。矿区含金复脉带是由石英脉、钠长石英脉、钠长石脉、次生石英岩等断续分布于片岩带所构成。总长1500M,宽460—900M,延深600—900M。金矿化完全赋存于复脉带中,与石英脉和钠长石英脉关系密切,复脉的含脉率与金矿化大致成正比关系。巨大石英脉及钠长石英脉,绝大部分为工业矿体,平均品位3.87g/t。无巨大脉者平均品位2.25g/t。(3)矿体地质矿体的分布受复脉带控制,多呈脉状、不规则脉状、扁豆状、雁行状、人字状等分布于复脉带中,所以矿体和复脉带在空间上是吻合的。矿体主要分布在复脉带的中心部位。脉带分带越多、越宽,矿化程度就越高。矿体的分布与矿体形态均受复脉带控制,因此当复脉带膨胀时,矿体也膨胀;复脉带收缩时,矿体也收缩或尖灭。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辉银矿,伴生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辉钼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赤铁矿等。黄铁矿为金的主要伴生矿物,尤其细粒黄铁矿含自然金最高。单矿物分析可达154.33g/t。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钠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类。次生矿物有褐铁矿、孔雀石等,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约占10%左右。矿石化学成分主要有Si、K、Na、Ca、Mg、Al、Fe、Ti等,其含量大于1%。矿石结构较简单,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溶蚀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碎裂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脉状、团块状及团斑状构造。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颗粒大小在0.05mm—0.5mm之间。金多为包体金、裂隙金,少量晶隙金。根据黄铁矿的特征划分出五种矿石类型:脉状黄铁矿、团斑状黄铁矿、斑杂状黄铁矿、炉渣状黄铁矿、浸染状黄铁矿。(4)围岩蚀变常见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是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具明显的分带性,核部为石英大脉,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化带—绿泥石化带—弱绿泥石化带—未蚀变围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叠加在上述各带。(5)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古老绿色岩系中的变质—热液金矿床
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与中酸性、酸性及碱性次火山岩有关。金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顶部及接触带附近。金属矿物:黄铁矿、白铁矿、辉锑矿、自然金、黄铜矿、辰砂、雄黄、雌黄。脉石矿物:玉髓状石英、方解石、冰洲石、铁白云石、蛋白石、长石、高岭土。围岩蚀变:硅化、黄铁矿和/或白铁矿化、碳酸岩化矿体形状:层状、脉状、扁豆状规模及品位:大到特大型、金质量分数为2×10-6~10×10-6
共伴生元素:AgCuS矿床实例:团结沟(三)、斑岩型(团结沟式)2.矿床实例分析(黑龙江团结沟金矿床)(1)、区域地质概述团结沟金矿床是我国北方大型原生金矿床之一,该矿床虽然品位较低,但规模大,埋藏浅,易于开采,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矿区处于元古界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组成的复背斜的西北翼与中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坳陷带的衔接部位,矿床位于北北东向与东西向断裂构造的共轭部位,岩浆活动及热液矿化作用发育。矿区内地层比较简单,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黑龙江群及中新生界火山岩系和第三系。黑龙江群下部鸡冠山组为石榴白云绿泥钠长片岩、含石榴绿泥白云钠长片岩,夹含石榴白云片岩等。中部咀子山组为一套含石榴白云钠长片岩和钠长白云片岩所组成,并夹有少量石英片岩和片状石英岩。上部湖南营组以角闪片岩为主体,夹变粒岩和钠长片岩。各组间地层呈整合接触。黑龙江群含铁镁质岩石,含金丰度值较高。中生界上侏罗地层主要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少量中性火山岩组成,与下伏黑龙江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下白垩地层主要由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长石质硬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簿煤层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白垩地层主要由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凝灰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第三系地层坳陷带中,为湖相沉积。由泥质岩、泥质页岩夹砂岩组成,底部为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北北东向断裂带将本区划分为三个次级构造区,北北东向断裂是本区主要导岩和导矿构造。区内岩浆岩比较发育,吕梁期超基性岩和混合花岗岩呈岩株状;华力西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燕山早期为辉长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阿长岩、花岗闪长岩,呈岩株产出;燕山晚期主要是一些浅成—超浅成小侵入体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及长石斑岩等;其中,区内不同时代的岩浆岩,在不同程度上与金矿化都有一定的联系。区内矿产以岩金为主,砂金也分布广泛,(2)矿床地质团结沟金矿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中,局部产于黑龙江群结晶片岩内,这套地层既是矿化围岩,也是矿化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的围岩,同时还是部分成矿物质的源岩。岩层含金丰度平均为0.0195g/t。区内分布于北东向复背斜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既是金矿的成矿围岩,又是金矿体的主要围岩。它直接侵位于黑龙江群咀子山组结晶片岩中,岩体与片岩的接触带是一个构造脆弱带,是储矿的良好场所,其上被下白垩地层覆盖,下盘围岩为黑龙江群变质岩。岩体形态在平面上为近等轴状岩株。花岗闪长斑岩呈一种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岩貌。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与金矿化同属晚株罗世,在形成的深度上也是一致的。岩体含金丰度值为0.02—0.12g/t,平均为0.015g/t。金矿化与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根据岩石化学成分,岩体属于偏碱钙性岩和偏碱性岩,两者属于“S”型花岗岩。岩体的同位素为93.12—112.6亿年,因此矿床的生成时代应为晚于白垩纪,属于燕山晚期的产物。(3)矿体特征团结沟金矿的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向南超覆的下部接触带及其附近。矿体富集与含金玉髓状石英细脉或细网脉、黄铁一白铁矿脉和碳酸盐脉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产于花岗闪长斑岩正接触带和内接触带的矿体占矿体总数和矿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矿体产于结晶片岩的蚀变带内,就矿体形态而言,单体呈脉状、多脉状、扁豆状等;分枝复合现象较显著(见图)。矿石矿物组合简单,除自然金外,伴生的主要金属矿物有白铁矿、黄铁矿(包括胶黄铁矿),偶见辉锑矿、黄铜矿、方铅矿、辰砂和雄黄、雌黄等。脉石矿物有玉髓状石英、冰长石、方解石(包括胶状方解石)、铁白云石、蛋白石、长石、高岭土等。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黄铁矿、玉髓状石英和白铁矿。黄铁矿硫同位素δS34值主要在2.5—5.0‰,说明含矿溶液主要来源于地壳深处,部分为硅铝层重熔产物。矿石的化学组分比较简单,有用元素只有金具有重大工业意义,其余伴生元素Ag、Cu、Fb、Zn、Fe、As等含量均低。无综合利用价值。矿石结构以胶状结构最为发育。次为自形粒状、镶边状、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以角砾状构造最为发育,其次有细脉或网脉状、蜂窝状、状一晶洞状构造。团结沟金矿的金矿物主要是含少量银的自然金,又可分为显微金及可见金两种,自然金外形以棱角状、浑圆等轴粒状为主,其次有针状、片状、树枝状等。自然金赋存于玉髓状石英(约占2/3)、黄铁矿、白铁矿、胶黄铁矿中。矿体中的自然金成色很高,为946—951,平均948。含银量为4.7—5.1%,平均4.90%。Au与As成正相关关系。矿石共有四种类型,即玉髓状石英黄铁矿型、碳酸盐黄铁矿型、玉髓状石英—黄铁矿—辉锑矿型和褐铁矿型。(4)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白铁矿化和碳酸盐化。通常以玉髓状石英脉、黄铁矿—白铁矿脉和碳酸盐脉充填胶结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带。主要分布于岩体向南超覆端部,矿化体仅见于蚀变带中。当蚀变热液脉体密集发育时即形成富矿体。由于多期次的热液活动,构造活动又明显地出现继承性,因此,各期热液蚀交互相叠加,叠加现象愈发育,则矿化愈好。(5)矿床成因类型划分次火山岩—热液金矿床(四)、矽卡岩型成矿地质特征:中酸性小侵入体与不纯灰岩、火山凝灰岩的接触带。围岩多为含石榴子石、钙铁辉石、绿帘石矽卡岩。金属矿物: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赤铁矿、斑铜矿、银金矿脉石矿物:钙铝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围岩蚀变:矽卡岩化为主、其次为钾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矿体形状:透镜状、似层状、巢状、串珠状规模及品位:中到大型、金质量分数为2×10-6~200×10-6
铜质量分数为1%~4%共伴生元素:Fe、Cu、Pb、Zn、Bi矿床实例:华铜、沂南、鸡冠嘴、老柞山(五)、角砾岩型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角砾岩体多产于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变质岩中,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岩体成群成带分布且受构造控制,岩性为多铁的硅铝质岩石。金矿化分布在岩体内的角砾周边及裂隙发育地段,与胶结物密切相关。金属矿物:黄铁矿、次为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少量闪锌矿、辉铋矿、铜蓝、斑铜矿、辉钼矿脉石矿物: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次为方解石、钾长石、绢云母、钠长石及少量黑云母、斜长石、次闪石、阳起石、萤石围岩蚀变: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矿体形状:似层状、透镜状规模及品位:中-大型、金质量分数为1×10-6~45.85×10-6
共伴生元素:Ag、Cu、S矿床实例:祁雨沟、双王2.矿床实例分析(陕西太白县双王金矿床)双王金矿床为一中型金矿床,也是一个特大型的钠长石矿床(1)、区域地质概述双王金矿床位于商秦岭印文褶皱带的风县一镇安褶皱束西段。区内出露中泥盆统地层,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粉砂泥岩及碳酸岩沉积。由老到新可分为王家楞组、古道岭组、星红铺组。王家楞组下部为炭质粉砂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和绢英片岩;上部为板岩、片理化粉砂岩夹结晶灰岩、变质石英砂岩。古道岭组下部为含钙质条带及灰岩透镜体的粉砂质绢云扳岩夹白云质粉砂岩。含金角砾岩带即赋存在该层中。上部为厚层结晶灰岩、粉砂质灰岩夹条带状粉砂岩。星红铺组为绢云粉砂质板岩、千枚岩夹砂质灰岩。本区复背斜,走向为北西西一南东东向,向北西西倾斜,区内断裂发育,以北西西一南东东和东西向为主。双王含金角砾岩带为一较大规模的构造破碎带,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区内较大侵入岩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沿复背斜轴部侵入。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石英二长闪长岩Rn—Sr年龄为213.5Ma,属印支早期产物;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时限为198.3—202Ma,属印支晚期产物。岩体早于双王金矿的形成,故与金矿化无关。成矿后有花岗斑岩类和煌斑岩类脉岩,一般规模都不大。(2)矿床地质矿床范围内仅发育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下部地层,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三层,其间均为连续过渡关系,自下而上:下层为粉砂质绢云板岩,下部夹钙质板岩及薄层砂质灰岩,上部夹铁白云质粉砂岩条带;中层为浅绿灰色含绿泥石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央铁白云质粉砂岩,该层中部过渡为灰白色钠长石板岩、绢云钠长板岩,局部有深灰色黑云钠长板岩。钠长板岩呈似层状,含金角砾岩体即赋存于中部;上层为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与铁白面质粉砂岩互层,向西相变为砂质白云质灰岩夹板岩。矿床位于复背斜东北翼,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东段西部地层发生倒转。角砾岩体上、下盘及尖灭端附近,常见平卧褶曲,其枢扭一般向北西西倾伏。矿床范围内断裂较发育,但断层较少,且规模小,有以裂隙为主的特点。金矿化角砾岩带为成矿早期形成的构造角砾岩带。成矿后期以北东向构造裂隙为主,近南北向及北西向裂隙次之。这些裂隙多为剪切性,这为较晚阶段的成矿热液提供了就位空间,使矿化叠加富集。成矿前的断层少见,成矿后的断层多为北东走向,规模不大,对角砾岩体及矿体破坏作用较小,双王金矿床东段常见的脉岩有闪斜煌斑岩及云斜煌斑岩,多充填于成矿后的北西西和北东向小断层中。呈脉状及不规则透镜状,长一般数十米到百余米,宽由小于I米一数米。角砾岩带特征:双王含金角砾岩带由大小不等的、线状排列的六个角砾岩体组成,总体延伸方向北西西,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角砾岩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透镜状,剖面上为不规则板状,倾向北东,与地层有一个小的夹角。个别矿体等地段角砾岩体倾角具有上缓下陡的特点。角砾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限多沿板岩层理穿入,呈极不规则状。也见角砾岩呈脉状分文穿入围岩中。角砾岩成分主要为钠长板岩类,角砾呈棱角状,大小混杂,其分布规律不很明显。常与粉砂质绢云板岩互层产出,层纹、层理发育。
角砾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钠长石(含量.50一97%),次有绢云母、含铁白云石,局部有石英,微量矿物有黄铁矿、金红石等。胶结物是一套典型的热液矿物,约占岩石总体积的25—30%,至脉状、网脉状充填于角砾空隙中,交代作用不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含铁白云石,其次有钠长石、方解石、石英、黄铁矿,局部有硬石膏、石膏等。微量矿物有自然金、婶金矿、钳形金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砌铜矿、毒砂、磁黄铁矿、白铁矿和萤石、金云母、电气石,偶见硫镍矿、硫锑铜矿、硫锑铅矿、自然铋(﹖)、自然砷(?)等。这些微量矿物多呈黄铁矿的包裹体产出。胶结物成分由下而上可分为:(1)钠长石铁白云石带,(2)黄铁矿碳酸盐带;(3)黄铁矿石英钠长石带;(4)黄铁矿方解石铁白云石带(简称碳酸盐带),是角砾岩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内主要金矿体即产于其中(图)。已发现含金矿体的角砾岩体均位于角砾岩带的中部。金矿体主要产于黄铁矿含铁白云石胶结带中,在钠长石胶结带中虽也有矿化,但形成的矿体规模小、金品位低。金在角砾岩中分布很不均匀,品位可低至1g/t以下,高止局部小矿裹中的446g/t,平均金品位为o.35—2.9lg/t,矿体零星分布于角砾岩带上部200m范围内。(3)矿体规模及特征;以含金1g/t为边界品位,已圈出大如矿(化)体24个,其中西段20个,东段4个。除西段的14个矿(化)体赋存在钠长石带中外,其余矿体;特别是比较大的矿体都赋存在黄铁矿含铁白云石带中,且主要分布在双王东段。’矿体规模,长一般十米一百余米,厚度数十米一三十余米,延深一般大于50皿。矿体品位1.5一4.5g/t,矿体中心部体含伞较高。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少量磁铁矿;磁黄铁矿、金红石、白铁矿、黄铜矿、钛铁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次生矿物主要为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钠长石、含铁白云石、—绢云母)、方解石,并有少量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等。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包裹于黄铁矿、褐铁矿、含铁白云石晶体中,或充填于裂隙和晶体间隙中。自然金的嵌布特征以晶间金和裂隙金为主,少量呈包裹金产出。自然金的粒径一般为0.0l一0.1mm,单个别可达0.2mm以上,最大lmm。其中以中细粒约占总量的79.4%。自然金的成色较高,据探针分折,Au95.44%,Ag3.8%。矿石中除金外,还有0.41—I.59/t银、1.17—1.33%的硫可顺便回收,氧化钠含量6%以上。说明矿石中有50%以上的纳长石,在选金后作为副产品可用作建筑陶料原料。(4)矿床成因分析。双王金矿有一套独特的岩石矿物组合,对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双王金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岩浆的热液充填交代作用有关。其成矿模式:印支运动使地层发生褶皱,并产生基本顺层的压扭性构造破碎带,富钠热液流体沿构造带渗入,使泥砂质岩石钠长石化。伴随区域岩浆活动发生的应力释放使交代带变为扩容带,并产生垂向挤压力,使泥质岩石形成平顺褶曲,性脆的钠长石板岩角砾化,后被含金的碳酸盐流体充填胶结,形成了双王含金角砾岩带。(六)、硅质岩层中的含金铁建造型(东风山式)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为于地台隆起的边缘拗陷区,含矿地质体产于太古宙到元古宙的条带状含铁硅质岩层中金属矿物: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钛铁矿、少量自然金、辉钴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铁闪石、石英、镁铁闪石、碳酸盐矿物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矿体形状:似层状、扁豆状规模及品位:小-中型、金质量分数为5×10-6~20×10-6
最高160×10-6共伴生元素:Co、As矿床实例:东风山2.矿床实例分析(黑龙江东风山金矿床)东风山金矿产于前寒武系硅质建造中,是我国1975年首次发现的一个典型的沉积变质矿床,被称为“东风山式”。它与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相类似。我国前寒武系地层分布广泛,硅铁建造发育,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973—1975年,该区进行过铁矿普查工作。1976年对铁矿副样进行试金分折,发现有10个钻孔见金,初步圈出三个金矿体,后又进行金矿详查工作。(1)、区域地质概述区内出露地层由下至上是:下元古界麻山群十字山组和上元古界东风山群。下元古界麻山群十字山组主要由黑云长石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石英片岩等组成。上元古界东风山群为矿区出露主要地层。是一套中一浅变质岩层。可分三个岩组。下部为硅质板岩组:位于矿区中心的背斜核部,走向为北北东,倾角极陡。主要为硅质板岩,并夹有微量黑云石英片岩、微晶绢云石英片岩、千枚状斑点板岩和少量的变酸性熔岩、硅化变流纹岩及1—2层厚约1m的结晶灰岩。本组岩层内,赋存一层条带状磁铁矿体,厚15—25m,与围岩呈整合接触。矿石呈平均品位TFe32.56%,矿石中铁近60%以硅酸铁的形式存在,目前工业上尚难利用。与磁铁矿体相毗连的底板处,为1—5m厚的石榴石硅质板岩和磁铁矿石榴石铁闪石岩,其中含有钴—金矿体,即称之为东风山式金矿。中部为结晶灰岩组:位于背斜两翼,下部以结晶灰岩为主,夹含碳泥质板岩、硅质奈带状泥质板岩和条带状石英板岩以及角砾状结晶灰岩透镜体等。上部主要为含炭泥质板岩夹结晶灰岩。岩石中普遍含星散状黄铁矿。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组:分布于背斜西翼,主要为粉砂质板岩夹泥质板岩透镜体和凝灰粉砂质板岩。该岩组西部有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侵入,接触带附近出现角岩化、透辉石化,斑点构造等热力变质现象。东风山群三个岩组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具有中—浅变质程度的区域变质和叠加接触热力编制特征。该群岩石的原岩是:下部的硅质板岩为富含二氧化硅的海相粉砂质—泥质岩;中部的结晶灰岩原岩是:为富含镁的碳酸岩。其中夹层的含炭泥质板岩,原岩是含有机质的半深海泥岩。石榴石硅质板岩原岩是:富锰、钛、镁的硅酸岩。矿区位于小兴安岭隆起带的东南部,主要为背斜和单斜构造,以及次一级断裂构造。东风山背斜:由东风山群组成,硅质板岩构成背斜核部,结晶灰岩在其两翼较对出现,是一向北倾伏的、北段向东倒转的陡倾背斜构造。区内断裂发育,有压性、压扭性、张性等断裂构造,多分布在背斜脊部及其两翼。’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除元古代黑云混合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眼球状花岗岩侵入于麻山群地层外,主要是华力西黑云花岗岩,呈岩基产出,侵入于东风山群中。区内脉岩发育,岩性较为复杂。酸性、基性均有分布,均属成矿后的产物,对矿体有所破坏。2)矿床地质东风山金矿的围岩,是以硅质板岩为主的一套呈韵律性的浅一中变质岩类,为上元古界震旦系东风山群下部岩组合铁建造的岩石。金矿体顶板为条带状磁铁矿体,底板为石榴石硅质板岩或硅质板岩。从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各变质岩中金的丰度值普遍偏高,其中硅质石英板岩和磁铁铁闪石英片岩,含金高于克拉克值l0倍以上,为本区特殊背景值。钻为正常值,在含矿层中金和钻为特高异常值,并形成部分工业矿体。锰、镁、铁、铬、镍、砷等也都形成很高的异常。当脉岩侵位到矿体内时,脉岩中含金较高,往往达到1g/t以上,个别可达7g/t。金、砷、钴、镍、锰和硫均有某种正消长关系,这种关系只表现在矿层和沉积变质围岩中,是一种沉积同生特征。(3)矿体特征矿区共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矿体,除个别矿体出露在地表处,其余均为盲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其中层状及似层状占本矿区总储量99%。矿体多数分布在背斜的翼部。矿体的产状与围岩一致,矿体沿走向呈尖灭再现,在剖面上自南向北由高到低,呈左行排列,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完全整合产出,并随围岩层褶皱而褶皱,背斜鞍部铁层中夹两层透镜状金矿体,厚度加大。多数矿体沿倾向延伸大于走向延伸。二者之比为1:3。金矿体与钴矿体在空间上基本吻合,钻矿体范围大于金矿体,沿水乎与垂直方向均呈渐变关系。除上述类型金矿体外(占总量99%以上),还有一种含金石英脉型矿体,赋存在硅铁建造底部的硅质层中,石英脉与岩层平行。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自然金,其次有磁铁矿、黄铁矿、毒砂、钛铁矿,微量矿物有黄铜矿、闪锌矿、镍黄铁矿、红砷镍矿、辉钴矿、方铅矿、含银自然金。脉石矿物以铁闪石为主,石英、绿泥石、石榴石次之,微量矿物有黑云母、白云母、铁橄榄石、普通角闪石、碳酸盐、磷灰石、电气石等。矿石结构有显微花岗纤维状变晶结构、变余砂泥质结构。矿石构造有扳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矿物相状态的金,主要是自然金(占绝对优势),其次有含银自然金、金银矿及自然银。金的粒度相当细,平均10微米左右。金多数分散在脉石矿物中,或组成不连续的脉状集合体沿矿石裂隙分布,少量自然金包裹于毒砂、辉钴矿、磁黄铁矿内或与磁黄铁矿成连晶体。东风山矿床金的成色很高,金的品位一般5—20g/t,最高达160g/t。各矿体平均品位5.09—33.42g/t。东风山金矿以金为主,伴生铁、钴,为综合性矿石,按主要金属矿物可将矿石分为铁钴金矿石、钴金矿石和含金石英脉型矿石,前两种占99%以上。(4)围岩蚀变矿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多为成矿期以后生成的,与金矿石无成因关系。磁黄铁矿化以及毒砂、辉钴矿化等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5)金的富集规律
l.金矿化严格受含金层位的控制,金矿体产于前寒武系海相铁硅—碳酸盐建造,特别是铁硅建造及铁矿体下部和毗连的石榴石硅质板岩中,有显著的层控特征。
2.矿体的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且和沉积变质成因的磁黄铁矿化的强弱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凡磁黄铁矿比较强的部位,金的品位均较富。
3.在褶皱构造发育的地槽区,特别是褶皱两翼或构造复合部位有利于成矿。
4.沉积变质铁锚矿层,特别是铁矿体底部的磁黄铁矿层和钴矿层中,是金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6)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东风山金矿床的成因,尚有争议,但多数人认为是沉积—变质金矿床.东风山群原是富含硅质、泥砂质和碳酸盐的沉积地层,经区域变质后又叠加接触变质作用,生成了由粉砂岩、板岩和结晶灰岩等组成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原岩部分层位中所富集的硫、铁、钴、金经区域变质作用活化迁移、聚集而构成金、钴、铁综合性矿体。接触变质使这些金属矿物的一部分重结晶和对部分金、钴再度富集改造,成为沉积变质层控矿床。其依据是:a.东风山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性质,东风山群是一个含金地层,金矿体有固定层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围岩整合产出,随围岩褶皱而褶皱。不但主要金矿体固定产在含矿层中(即东风山群),而且含金较富的脉体也都产在这个层位中。
b.容矿岩石是区域变质岩,具明显的变质结构和构造(纤维花岗变晶结构或变余粉砂结构,板状或条带状构造)。
c.自然金与变质的硅酸盐成硫化物矿物同生。
d.自然金成色很高,含Mn、Fe、Cr微量杂质,金粒分散在脉石矿物颗粒间,这说明是沉积而成的。
e.据包体测温结果,与金有共生关系的磁铁矿、铁闪石大部分无包体,少量的石英和磁黄铁矿也无包裹体或只有极少包体,表明是沉积矿物。
f.层位对硫、氧同位素具专属性。
g.Au与Fe、S、Mn、As、Co、Ni、P、B等元素紧密共生。(七)、含金火山岩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主要产于中新生代火山带及火山盆地。矿体由含金方解石石英脉组成,充填于火山口附近的环行放射状裂隙中,或火山管道、火山口相喷出岩中。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辉阴矿、银金矿、金银矿、金碲矿脉石矿物:玉髓、蛋白石、冰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围岩蚀变:硅化、钠长石化、高龄土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退色化矿体形状:脉状规模及品位:小型、金质量分数为5.54×10-6~7.73×10-6
矿床实例:刺猬沟2.矿床实例分析(台湾金瓜石金矿床)台湾火山岩广泛发育,金瓜石金矿床就是产在火山岩中的大型低温热液脉状矿床。(1)地质概况矿区地层由新第三系砂岩、页岩及砂质页岩互层组成,里面夹有煤层。地层走向一般为北北东。更新世石英安山岩(或英安岩)呈岩床、岩颈及岩脉侵入到沉积岩系中,其分布约占本矿区面积的一半。区内已知有三个石英安山岩体。矿体就赋存在这些岩体内。
(2)矿体特征在矿区7km2范围内已发现8个主要矿体。矿体形态受围岩及地质构造控制,呈脉状、似层状、简状及不规则状产出。其中主要是脉状和筒状。脉状矿体受断裂控制,多充填在断层裂隙、走向断层或节理中;筒状矿体赋存在沉积岩与火山岩接触部位。本区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矿体产于石英安山岩及第三系地层中,为裂隙充填和交代的矿脉,脉宽5—10贝,最长达50m,定向延长约2000m,倾斜延伸700m。上部氧化带含金品位一般为2.5—10g/t,个别可达100g/t,含银10—40g/t;下部矿石为硫砷铜矿,含铜达o.7一o.8%。金与重晶石共生,成正相关关系。金与银分别呈自然金和辉银矿产出。该矿上部含金、银的褐铁矿脉发育,开采金。而下部硫砷铜矿发育,也有褐铁矿脉,但几乎都不含银,故开采铜矿。区内有二个矿带,每个矿带都由数条含金矿脉组成,形态较复杂。矿脉多分支复合。矿脉绝大部分赋存在石英安山岩(泥质板岩化)侵入体的裂隙中,少数产于第三系砂岩、页岩的裂隙中。矿区发现有高品位的金矿石,呈筒状角砾岩,含金极富,风化后成砂金。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区的菱锰矿在金的次生富集中起明显作用。在筒状角砾岩中,还有直径为20一60m长达100m的块状硫砷铜矿体。这说明在成矿阶段有火山作用的存在。(3)矿化作用及矿石特征’金瓜石矿体主要在近地表产出(图3)。一般说来,矿体形成分三个阶段。早期以围岩蚀变为主,发育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因此以早期石英和黄铁矿为特征;中期以含金银的硫砷铜矿及自然金为特征;晚期为含褐铁矿化的金银矿体,以钠明矾石、纤锌矿、高岭石、珍珠陶土和石英为特征。有人认为,褐铁矿不是早期黄铁矿氧化后的产物,而是直接由热溶液析出的。由以上三期矿化作用可以看出,早期矿化期未含有矿石矿物,中期主要为铜矿化期,晚期为金,银矿化期。矿床规模大,据1947年估计,金瓜石矿山金矿石储量约500万吨,铜矿石储量约580万吨,二者合计,含金约23.3t。以后经坑道追索,又找到第二矿带,储量增加一半以上。(4)矿床成因类型划分金瓜石矿床明显地与第三纪火山活动有关。其成因为浅成低温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八)、微细粒浸染型1.特征总述成矿地质特征:分布于显生宙准地台及地槽区,地层为上古生界到中生界,主要含金层位为中三叠统,由碎屑岩构成的沉积岩系。金及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其中金属矿物:黄铁矿、白铁矿、毒砂、含砷黄铁矿、辉锑矿、自然金、雄黄脉石矿物:水云母、重晶石、萤石、石膏围岩蚀变:硅化、高龄土化、碳酸盐化、白铁矿化、毒砂化、含砷黄铁矿化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规模及品位:中型共伴生元素:Sb、Hg矿床实例:丫他、板其2.矿床实例分析(美国卡林金矿床)卡林金矿是美国六十年代发现的一种新金矿类型——微细浸染型(亦称卡林型)。它以典型矿床—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金矿床而得名。这类矿床储量大、矿化均匀,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童义。现已成为世界主要金矿类型之一。近五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又发现了一些重大矿床和找矿线索。因此深入研究这类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对进一步寻找这类金矿,具有重要意义。(1)矿床的勘查史卡林金矿北部林恩矿区内,是美国最大的浸染交代型金矿。自1965年投产以来已产金124t。目前年产金s—st,仅次于霍姆斯塔克金矿,为美国第二大金矿山。内华达州北部地区,虽然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曾开采过金、银、铅和锌,但由于金颗粒呈显微和次显微及(n微米到o.5微米)浸染在硅化的碳酸盐类岩石中,因而长期未能发现这类金矿。在6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所罗伯茨对该地区的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他发现一些老矿区均位于呈北西向排列的构造窗内的罗伯茨山逆断层下盘的碳酸盐类地层中,许多侵入岩体也多呈北西向分布,认为内华达州可分为东,西两个大的成矿区。东部成矿区主要为含少量银和金的铅—锌矿床,西部成矿区主要为金,银、钨、汞,锑矿床。两个成矿区之间可能有铜和钼矿床。并指出,断层构造薄弱地带显然是侵入体及含矿热液上升的通道,而沿断层分布的构造窗显然是寻找有利矿化地段的标志。
1961年纽蒙特公司先后进行了地质填图、槽探和采样以及地球化学填图。特别是通过大量化探取样和分析,发现砷、汞、锑与金伴生,是该区找金的指示元素组合。根据化探圈定了异常区,于1962年进行钻探验证,结果第三钻就打到了80英尺厚、品位24g/t的矿体,金矿石储量约1100万吨。2)区域地质简述卡林金矿区位于美国西部盆地—山脉区。区内有一系列北北东向地垒式山脉和相间出现的地堑式谷地。区内大部分由火山岩和冲积物所覆盖,其东、西两部分的地层截然不同,东部为中寒武纪至早石炭纪上部的古生代地层,是碳酸盐类岩石沉积;西部地层时代与东部相同,但属碎屑岩类沉积。东、西两部分地层的沉积环境有明显区别。两者之间存在一条区域性断层,该断层在内华达州中北部广大地区连续延展,使早,中古生代地层向东南掩覆在相应时代的碳酸盐类地层之上。在该断层上盘一些地区由予隆起剥蚀而出露下盘岩层,行成一系列构造窗。卡林矿床就处于其中林恩构造窗的东北缘内。
在构造窗外围(上盘)所出露的维尼尼组地层。其下部为互层状黑色燧石和硅质页岩,其中含有少量灰岩,砂岩和石英岩,上部为互层状页岩、燧石和石英岩,其中含有少量钙质砂岩和碳质页岩。在构造窗内(下盘)地层出露较全,由老到新是:奥陶系可分为三层,下部为薄层灰岩;中部为厚层灰岩,其上含有一层厚60--75m的砂质白云岩;上部为厚层状玻璃质石英岩。奥陶一志留系(汉森克里克组)为深灰色厚层白云岩。志留一泥盆系(罗伯茨山组);为薄层页片状粉砂质钙质白云岩和灰岩。泥盆系(波波维奇组);为厚层灰岩,其中夹有薄层粉砂状白云质灰岩。其厚度变化由于遭到逆断层破坏变化较大,西北部厚245--275m,到卡林矿区变薄,仅有60一90m。该区构造比较复杂,是多期复合构造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构造为罗伯茨山逆断层,其次为北东和北西向高角度断层和背斜。罗伯茨山逆断层在本区为一个北西向构造窗。区内岩浆岩除中新世火山活动形成的流纹岩岩流外,还有侏罗纪或白垩纪形成的许多岩墙,多沿北西向高角度断层侵位,岩性多为石英斑岩。后因遭到北东向断层破坏和含金溶液作用,大部分已强烈蚀变和矿化。该区附近还出露两个岩株侵入体,测定年龄分别为121Ma和125Ma。这两个岩株都具有由花岗闪长岩变到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的特点。并都遭到热液蚀变,在剪切和裂隙带中有少量金矿化。(3)矿床地质卡林金矿床的容矿岩石为罗伯茨山组上部的碳酸盐类岩石(图)。该类岩石按其成分、结构、构造和蚀变以及矿化程度可分两种类型:一是有利于浸染型金矿形成的有纹理的泥质,砂质白云岩或灰质泥岩;二是不利于成矿的薄层砂质含球粒的碳酸盐类岩石。在常见的含矿围岩中,以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粉砂岩的含矿性最好,泥质白云岩,钙质页岩和粉砂岩等岩性相近的岩石次之。在同类含矿岩石中,薄层状要比厚层致密块状的含矿性高的多,尤其是遭受角砾岩化碎裂的、渗透性很强的、薄层状岩石。粘土矿物对金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而固结的粘土岩虽然孔隙度高但有效孔隙率却很低,即渗透性差,所以质纯的固结粘土岩中无矿,但如果粘土呈薄层状且与粉砂质或白云质灰岩相间,在一定条件下,薄层粘土中有富集的金,即金与高岭石、水云母或绢云母等伴生。“卡林型”金矿的含矿围岩时代范围甚广,从寒武纪到三叠纪均有产出,但多数含矿围岩为奥陶系、志留系与泥盆系沉积岩层,其中以上奥一统汉森克里克组(泥质页状碳质灰岩夹薄层灰岩为主)与下志留统罗伯茨山组(条带状粉砂岩与粉砂质灰岩为主)为主要含矿岩层.由此可见,含矿围岩主要受岩性控制,而与成岩时代无直接的联系。在卡林型金矿的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中普遍含有不同数量的有机炭质物。研究资料表明,含有机炭>o.2--0.25%的岩层中,热液(型)黄铁矿和金的含量之间,热液(型)石英和金的含量之间都具有相关关系。如在有机炭含量较少(《o.2%)的岩层中,这两种相关关系则更为明显。说明了在含适量有机炭的岩石中,金、黄铁矿和石英在成岩过程中是按一定比例沉淀的,炭质对金的沉淀起着重要的影响。卡林金矿床位于背斜脊部附近。矿床及其附近分布有大量高角度正断层,这些高角度断层为下部上升的溶液,提供了较深的通道,由断裂而产生或派生的位移与角砾化,为溶液的渗滤扩散准备了条件。还有一类区域性断裂构造是时代较老,规模大、低角度的逆掩断层,目前尚未发现矿体直接在这种逆指断层之下形成,即并未起到盖层阻挡的作用或贮矿层的作用,而当高角度断层横切逆掩断层时,金矿可在逆掩断层之上的碳酸盐岩层中形成。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类逆掩断层可将下部有利围岩上推到近地表的浅处,为形成“构造窗”创造了条件,而浅部的物理化学环境正适宜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虽然卡林金矿的含矿围岩通常为古生界沉积岩层,但金矿化在空间上皆与中性—酸性中一小侵入体,次火山岩或火山岩的分布有关.愈来愈多的矿床地质和同位素地质证实了金矿化与这些火成活动有成因上的联系。这些火成活动的时代,都晚于古生界含矿围岩的成岩时代,已知从侏罗纪,白垩纪到第三纪都有。因此,在卡林型金矿发现的早期,多数人认为金矿化的成矿物质来自岩浆,成矿作用与火成岩活动一致,而70年代后期的研究表明,卡林型金矿的成矿作用固然与火成活动有关,而成矿物质则主要来自围岩,火成活动的作用主要是热和动力的能源,但也并不排除火成活动在局部与金矿化的直接关系。(4)矿体特征卡林金矿床可分为三个矿带:即西矿带,主矿带和东矿带。西矿带矿体呈脉状产出,脉状矿体部分处于高角度断层上盘一侧。该矿带严格受高角度断层控制,含钡最高,有机炭最少,并明显缺少可见的砷,锑,或汞的硫化物。主矿带由几个联贯的矿体组成,矿体的位置和形态严格受地层与构造的控制。在东北部,矿体多呈似席状产出,矿体被高角度断层切割。主矿带矿石量约占该矿床矿石总量的60%。东矿带矿体多呈不规则的拉长板状产出。在所有卡林矿石中,东矿带未氧化矿石特点是其矿物和化学变化最大,并含有大量稀有矿物,此外还特别富含碳氢化合物和少量重晶石。卡林金矿床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最常见的作生矿物是黄铁矿,此外,常见的还有雄黄,雌黄、辉锑矿和辰砂等。次要的有少量铜、铅、锌,钨和钼等硫化物。但这些次要矿物与本矿床的特征痕量元素——金及砷、锑,汞等,并无一定的相关关系。
脉石矿物最重要的是重晶石。它与金矿化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常常晚于金矿化而穿越切割金矿体,重晶石的出现主要指示了本类型金矿化与热卤水的活动有关。脉石英并不发育,和金矿化没有直接的成因关系。
矿石中常见的特征元素为As、Sb、Hg、Tl等。金矿化常与这些元素的高异常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有的地区还有W、Te、Se或Ag出现,它们也与金矿化有一定的关系。在卡林型金矿床中,金矿物的种类单一,基本上为自然金类矿物,有时可能出现少量金的蹄化物。绝大多数金颗粒粒度极细,为微米及次微米级。常见的赋存状态为晶隙金、间隙金、包体金,除上述三种赋存状态外,还有为炭质物所吸附或结合在一起,其赋存状态不明。卡林金矿床具有明显的矿石分带性。可分为上部氧化带和下部未氧化带。氧化矿石又可进一步分为淋滤的和未淋滤的矿石。根据矿物,化学成分和金的矿物共生组合,未氧化矿石又可详分出五种类型,正常矿石,硅质矿石、黄铁矿质矿石、碳质矿石和富砷矿石。在矿床中五种类型是渐变的,但均易于识别。(5)围岩蚀变 卡林金矿床的热液蚀变类型较简单,常见的仅有硅化和白云石化,矿化围岩大多具有这种蚀变现象,以此可作为区域找矿的蚀变标志。此外,还有低温钾化,如强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分布也较广泛。(6)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经分析研究卡林金矿床的矿石和脉石很多成分是非岩浆源的,在矿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有有机混合物的带入,这就证实矿质来源于沉积岩,因此,矿床围岩就是矿源层
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带入矿床的水、硫和碳是非岩浆源的。根据学者的研究资料,在矿区采集了各种样品,获得了140多个稳定同位素数据。蚀变岩石中气液包体的δD值是很大的负数,从-139‰到-160‰,说明了在蚀变作用和形成脉体的过程中,尤其在主要成矿期间的热液,很可能多源自天水。而在卡林地区沉淀的矿石和热液脉组成矿物℃中的硫是源自沉积岩,它和热水溶液是在300℃热液型方解石和围岩重结晶的方解石,其δ13C值与末蚀变碳酸盐围岩中方解石的δ14C很接近,说明了成矿溶液中的碳也是来自围岩。另外卡林地区金矿体的重晶石脉中所含的方铅矿,其同位素组成在罗伯茨山组中方铅矿同位素组成的范围之内,而和内华达新生界火成岩中铅的同位素组成不一样,这说明了铅和硫、碳一样,也是源自罗伯茨山组中的沉积岩石。多数学者认为,卡林矿床是在浅成环境下由第三纪晚期火山作用加热而循环的大气水热液系统形成的低温矿床。一、矿床成因类型的概念
矿床种类繁多,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成因类型。金矿床类型分类,一直是金矿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公认的划分方案。不同的学者采用的分类原则和标准不一,所划分的方案类型有所不同。然而当今还没有一个矿床分类方案能为众所接受,这种情况说明近代成矿理论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也说明分类原则和依据的选择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更说明掌握矿床地质事实还有不够充分的地方。划分矿床类型。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就是要在地质找矿和矿床评价工作中具有实用性。因此,应当尽可能的避免纠缠到一些纯成因问题的争论中去;尽可能应用一些没有争议的或较少争议的标志来划分矿床类型。
三、矿床实例分析
1.岩浆热液金矿床(大水金矿)大水金矿田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陕甘川“金三角”西缘地区发现的特大型金矿。矿田中金矿物以微细粒自然金为主,大多呈斑点状、浸染状分布;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大断裂及北西、北东和南北向断裂构造及岩溶构造带的叠加控制;主要矿化蚀变类型有硅化、赤褐铁矿化、碳酸盐化(方解石化)和高岭土化等;中低温矿物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明显,为岩浆后期中低温热液和岩浆后期中低温热液再造裂隙充填形成的特大型金矿田。其成矿作用的特点是表现为多期次热液成矿活动的叠加。据同位素年龄样测定结果,其成矿年龄为41.8lMa一229.9Ma,说明成矿机制的孕育是漫长的。其中矿床年龄为182.8Ma一196.oMa和41.8lMa一72.15Ma占绝对优势,表明成矿过程是相对短暂的。燕山早期是大水金矿田的主要成矿期,而喜山早期由于大规模推覆挤压活动所产生的部分热源,促使金矿化复合叠加,导致第二次金的矿化话动,使部分地段进一步富集,形成一些品位较高的矿体,此期为复合叠加期。因此,大水金矿田成矿经历了燕山早期一燕山晚期一喜山早期,这与白龙江地区金的成矿阶段大体相吻合。(1)、区域地质背景该区位于秦岭东西向造山褶皱带南亚带西段。
区域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其中玛沁一略阳逆冲断裂控制了区域金成矿带的展布以及矿床分布定位。印支运动导致了秦岭海槽的最终封闭、造山褶皱和初始滑脱断层、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倒转背斜等的形成,滑脱断层构造等成为侏罗纪火山喷发及次火山岩侵位的构造通道。燕山运动初始深层滑脱—浅部逆冲断裂以前展式进一步向南扩展,冲断带逐渐向南推移,推测大水一郎木寺推覆体至少向南推移了20一100km。燕山运动晚期受南部扬子板块俯冲活动影响,引起西秦岭总体在浅层次上的向南推覆,形成盖层的薄皮式构造。喜山运动期,该区域以不均衡隆起—坳陷为特点,产生盆一岭构造及其边缘拉伸断裂。燕山期及喜山期为主要的金成矿活动时期及矿床形成时期。大水地区主体褶皱,由两个次级背斜和向斜相间平行排列组成,呈东西向展布。褶皱束东北侧被大片白垩系和第四系所掩盖。背斜褶皱抠扭向西倾伏,褶皱较紧闭,两翼对称,地层倾角在70左右。在背斜倾伏端或向斜抬起端,地层倾角较平缓,平均约30左右。区域断裂发育,以近东西向(或北西一南东向)和南北一北东向走向断裂为主,它们控制着大水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其中玛沁一略阳逆冲断裂组是控制金矿带的一组主断裂,断裂组成一个向南东方向突出弧形构造,弧形构造东翼,主体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向,与主应力方向相垂直,总体处在挤压状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紧闭稻皱。弧形构造西北翼,主体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向,沿断裂发生走滑用,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对金矿起明显控制作用
该区出露最老地层为泥盆系,属浅海—潮坪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分布在褶皱束轴部,从轴部向南翼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局部还见有白垩系地层。石炭系、二叠系属稳定型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中下侏罗统为小型山间盆地相的碎屑岩建造,白至系地层为河湖相粗碎屑岩建造。三叠纪末,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结束了大水地区地槽沉积史,并使三叠纪及以前地层呈紧闭褶皱。在侏罗纪时,区内表现为上隆和剥蚀,局部构造凹地接受湖沼相碎屑岩沉积,后受南向拉张作用的影响沿阳断裂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接受白垩系磨拉石及粗碎屑岩积。据各时代地层中含金量的统计表明,由老到新的地层中金的背景丰度值逐渐降低,且各层位含金量均接近或低于同类岩石的地壳丰度值,说明金不是来源于围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微弱,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岩浆活动由中一中酸性演化,具中偏基又偏酸性特点,属正常系列和氧化铝过饱和系列。区内以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主要分布在断裂的北缘,呈岩株状、岩枝状产出。侵入在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中;岩性以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闪长功岩、正长斑岩为主;岩体分带明显,具有中心相和边缘相;围岩具大理岩化,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外倾。岩体属浅成相,剥蚀程度属浅一中等。根据各岩体金的丰度值统计结果,花岗闪长岩丰度值17.6×10-9,花岗闪长斑岩丰度值3×10-9,表明花岗闪长岩成岩之后,遭受了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改造,使金产生逐步积累和成倍增长,这与蚀变岩浆岩含金量相同,是后期大量金带人的结果。火山岩与晋宁运动及燕山运动有关。晋宁期下震旦统的火山岩为灰一灰褐色块状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英安流纹质和流纹英安质凝灰岩及凝灰质砾岩。在下寒武统中见有凝灰质夹层或透镜体。燕山早期的侏罗系火山岩有二个旋回,岩性主要为灰一深灰色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夹安山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2)、矿床地质特征物性不同的岩层及其脆弱带,在应力作用下易产生揉皱、层间滑动与各种裂隙,利于含矿热液的充填交代。大水金矿田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地层中,岩性为一套脆性的白云岩、粉晶质灰岩。该套地层岩性不稳定,沿走向变化大,尤其是白云岩与灰岩呈互变关系,岩石层理较发育,一般呈中厚层状。岩性较脆,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断裂破碎及层间破碎虚脱空间,在地下水作用下,顺构造裂隙易形成构造疏松带和构造岩溶带,加之富含镁质而化学性质活泼,有利于矿质热液充填交代形成厚大不规则矿体。大水金矿位于玛沁一略阳弧形断裂的北缘,大水—忠曲断裂的南缘;矿田内断裂构造发育,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贯穿整个矿田。根据本矿田的断裂构造组合和各种断裂构造形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或近南北向)两组断裂构造。根据以上构造类型和构造应变特征,明显反映出本区近东西向(早期)构造主应力主要为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不变,上下伸长,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根据本区大量地质资料表明,近东西向构造主要定型时期为燕山早期,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压性断裂内充填有花岗闪长岩、动力变质及断裂组的形成,这次运动奠定了大水地区构造的基本格架,并对成矿起了一定控制作用。北东向构造切割东西向构造,定型时期是白垩纪末东西向挤压外力作用,是燕山晚期运动在大水地区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从区域构造分析,玛沁一略阳弧形断裂规模大,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活动特点,切割深,它是一个导矿构造,控制着大水金矿田及外围金矿床的分布;断裂间的次级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和岩溶构造带是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区内的矿体分布;而细脉一网脉状金矿体充填在主断裂和旁侧羽状裂隙中。显而易见,控矿断裂不仅具有导矿作用,还具有容矿作用。区内岩浆活动较弱,仅在大水金矿田北侧见有规模较大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出露,呈近圆状,长轴方向与大水—忠曲逆冲断裂方向基本吻合,呈岩株状产出。其他地段仅见一些花岗闪长岩脉、闪长岩脉,规模均不大。花岗闪长斑岩体具明显分带现象,岩体中心相为花岗闪长斑岩,岩体边缘相为细粒辉石闪长岩,含大量捕虏体和异离体,其接触面与地层斜交,侵位于中三叠统和上二叠统地层中,围岩具明显大理岩化。
脉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辉石石英闪长玢岩,在脉岩相中心为辉石石英闪长玢岩、边缘为花岗闪长岩,具明显分带性。脉岩沿南北向、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或裂隙贯入,值得提出的是:在大水金矿田的花岗闪长岩脉顶盘或超覆部位见有隐爆角砾岩,呈似层状或不规则状,产状、形状变化较大。隐爆作用发生在花岗闪长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其岩性变化以花岗闪长岩为中心,向外过渡为隐爆角砾岩和硅化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隐爆角砾岩的角砾成分多与围岩相同,并含有早期侵入岩及少量从深部带上来的异源物质。对该区的岩体和脉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全分析。经岩石化学成分计算结果,投点于火山岩三轴投影图上,均落在英安岩上。属SiO2过饱和、强饱和;属中偏基又偏酸性过渡性岩浆。根据上述特征看,脉岩属贫碱富钙铝浅成岩,结合脉岩产出和岩石结构特点,将脉岩暂定为花岗闪长岩。根据微量元素和人工重砂及光薄片鉴定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岩体中Cu、Cr、Mn含量很高,高出地壳克拉克值6倍和数十倍以上,与Au呈正相关,表明黄铜矿含金,富金矿包含丰富锰质均与花岗闪长岩浆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岩体和脉岩的副矿物馅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含量高,其中锆石反映出岩体具有深源岩浆的特点。同时,岩体与脉岩副矿物组合和含量基本一致,表明属同一岩浆源,其岩浆性质具有一致性;但脉岩Na2O、K20含量较低,而岩体Na20、k2o含量较高,反映岩浆化学分异的特点,表明岩体与脉岩是同源异相的产物。
根据脉岩产出特征和侵人时代看,该脉岩为早期花岗闪长岩,蚀变很强,主要蚀变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硅化。在成矿期再次遭受构造和热液作用的迭加,部分脉岩已形成较富的金矿体,金矿体在空间分布上与花岗闪长岩脉基本一致。同时还发现成矿热液蚀变体(脉一网脉状)既穿插于矿体又穿切于脉岩,表明脉岩的形成时间应早于成矿时间。花岗闪长斑岩体K—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其年龄为190.00Ma—190.50Ma,属燕山早期,可作为成矿期的下限。根据大水金矿田硅化赤铁矿化灰岩的Rb—Sr年龄测定为41.8lMa—169.0Ma,若将其作为成矿时代,而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作为成矿时代的下限,两者时差为2l.00MB一150.00Ma,表明成矿时代晚于岩体形成时代。脉岩中含有与矿床组份类似的自然金、辰砂、辉锑矿和雄黄等微量矿物,表明脉岩与成矿热液具有同源关系,为成矿活动提供了热源。部分脉岩还受到成矿期的热液蚀变及矿化影响。区内岩层经受了轻微的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类型以热变质为主,区域变质作用为辅。另外,矿田内还普遍发育有强烈的近矿围岩蚀变作用,它与成矿作用和矿体的产出空间关系密切。(3)矿体特征在大水金矿田内共圈出金矿体46个,矿体主要分布在68一110勘探线之间,并有分段集中的特点。矿体陡立,矿体形复杂,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脉状等,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和古岩溶的控制。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与白云质灰岩、微晶灰岩的接触带及其隐爆角砾岩中(图)。矿体展布方向近南北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大致垂直,矿体具强烈的硅化和赤(褐)铁矿化。矿体产于张扭性及压性断裂中,产状倾向西或南西,个别分枝矿体倾向北东。从氧化程度看,大水金矿由的氧化带很发育,地表几乎全部为氧化矿石,既使延深至地下200一300m处(钻孔、乎田中)的矿石,大多仍为氧化矿石,只有少数为半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从见矿标高看,矿体由东向西见矿标高逐渐抬高,大水西金矿床见矿标高为3800—3600m,大水金矿床见矿标高为3600—3400m。矿体规模由东向西在地表逐渐缩小,显示出在大水金矿田的西侧,深部找矿前景良好。矿石的氧化、淋滤特征:大水金矿田形成之后,受喜山早期运动的影响,地表进一步上升,绝大部分矿体裸露于地表,发生强烈剥蚀作用,尤其本区处在大水高温地热带的边部,热液不断上升,地下潜水面下降,促使该区物理化学作用强烈,矿石易于风化,使绝大部分矿石成为氧化矿石。其表现为:氧化作用强烈,主要表现为黄铁矿氧化分解为赤铁矿、褐铁矿,局部形成赤一褐铁矿带,并发育有黄钾铁矾。金在断裂破碎带中发生活化、迁移和某些聚合过程,使金的粒度增大,从而形成少量可见金及膜状金、枝叉金等。根据大水Zk1023孔岩心观察,在孔深342.0m的岩心裂隙面上仍见到赤铁矿化现象,因此推测大水金矿田的氧化深度大。据表生矿物组合特征研究,大水金矿石含金属硫化物少,仅见表生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分布在断裂破碎带中,多呈疏松状、土状、蜂窝状,局部呈致密块状,表明金属硫化物经氧化作用变为含水的铁氧化物—赤铁矿和褐铁矿。矿石矿物组成:通过宏观和微观鉴定结果看,大水金矿田矿石矿物共有40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性肝衰竭护理查房
- 中班社会教育教案:电话
- 国外城市综合体案例赏析
-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2025年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渭滨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训练(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工业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4-2025学年高三数学试题B版查缺补漏题含解析
- 妇科常见急腹症及急救护理措施
- 2023国家汉办(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考试真题
-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电雀精品 低压抽屉柜通用铜排自动计算方法
- 健身教练职业能力测评考试专项理论题库与答案
- 波浪理论技巧
- 食品毒理学云南农业科学技术学院
- 潍坊第二热电厂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建筑装饰构造》全套教案(完整版)
- 鲁班尺和丁兰尺速查表
- WES溢流堰面曲线计算
- 奥特林豪斯离合器 简版样本中文_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