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流派_第1页
西方语言学流派_第2页
西方语言学流派_第3页
西方语言学流派_第4页
西方语言学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语言学流派SchoolsofLinguistics——导读

大学外语教学部

修订版作者简介版本比较本书性质刘润清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0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西方语言学流派》、《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等。作者简介版本比较本书性质增加了关于什么是语言和什么是语言学的内容分别增加了大段时代背景这章关于索绪尔,加了一节关于语言任意性的争论绪论第二、三章第四章作者简介版本比较本书性质增加两节《管辖与约束时期》、《最简方案时期》增加两节《关于语法隐喻论》、《评价系统及其应用》新加一章认知语言学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作者简介版本比较本书性质

本书是一本入门性的研究生教材,不是学术论著,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近百年来的语言概况,包括主要理论、主要观点、主要人物、主要派别等。通过对西方语言学流派脉络的把握,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借鉴他人,拓展视野,打开思路;更好地研究汉语,提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哲学和语言学习理论。

绪言语系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学研究方法语系(languagesystem)是具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languagegroup);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语言: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性系统。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的研究。语言学研究方法DCBA伪证法falsification归纳法inductive演绎法deductive实证法positivestudy第二章历史的回顾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语言学古代印度的语言学第二章历史的回顾人类对语言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研究语言学的是印度人,早在公元前约六百到公元前约三百年前潘尼尼就著成了研究樊语语法的《八书》,对十九世纪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拉丁文的分析,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统称为传统语法。其中不乏可贵的贡献,如“自然派”与“惯例派”的辩论(后发展为斯多葛派与亚历山大派的论战)明辩了语言的基本问题、启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思考;斯拉克斯所著的西方第一部全面完整的语法书《语法科学》总结发展了希腊语的研究成果;古罗马人瓦罗的《论拉丁语》、普利森的《语法惯例》论证了拉丁语的语法体系;中世纪初的波依修斯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的普遍性问题;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罗曼语等在十八世纪也得到了广泛系统的研究,新的语言思想也已萌芽。

传统语法重书面语而轻口语,忽略当时语言现象而把语言研究限定在了拉丁语体系的框架中,并以拉丁语为模式生硬地规范其他语言,其中的很多理论需要仔细推敲,但作为语言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语法的功绩具有首创性,其影响也是绵久而不可小觑的。在之后的探索中,各语言流派的理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段时期研究的影响与启发。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十九世纪是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百年,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1786年,英国人威廉·琼斯确定了樊语与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的历史亲缘关系,掀起了樊语研究的热潮,继而将比较语言学推向顶峰。当时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有很多相似,如雅各布·格里姆、洪堡特等都通过比较语言在不同时期的语音、词汇、曲折变化、语法、结构等等来建立语言族系。他们的研究引发了古音研究、对语言亲属关系的探索和对始源语的重建。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尽管此时的理论与观点存在偏颇,但这些历史语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同时也预示了二十世纪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他们关于语言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论述,关于材料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张以及重视考察当时语言和方言的做法,都在结构主义语法中反映了出来。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尽管此时的理论与观点存在偏颇,但这些历史语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同时也预示了二十世纪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他们关于语言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论述,关于材料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张以及重视考察当时语言和方言的做法,都在结构主义语法中反映了出来。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尽管此时的理论与观点存在偏颇,但这些历史语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同时也预示了二十世纪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他们关于语言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论述,关于材料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张以及重视考察当时语言和方言的做法,都在结构主义语法中反映了出来。第四章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他继承并发展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突破了传统多语言研究仅作历时比较的局限,提出了“共时比较研究”的主张;此外他区分了言语活动的两部分即语言和言语,并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象;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每个符号由所指和能指组成,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语言体系得以运转是由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作用。第四章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开创了语言学的新纪元,其《语言学教程》是语言学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自《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结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便跃上了历史舞台,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对后世的影响波及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久可谓亘古未有,从20世纪初至今的语言学流派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继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大为盛行,在各国发展为不同的学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时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分别侧重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并且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绩。第五章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始创于1926年10月,以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布龙达尔、卡尔采夫斯基、哈兰尼柯、马丁内等为代表,其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法成分的区分功能,又常被称为功能语法学派或功能—结构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认为形态学的理论研究是与句法学对立的。属于语言范畴的,不仅有处于对立中的词的形式(形态变化),还有句子的公式;从心理学角度区分了句子的主语和话题,并提出了主题与述题的概念。另外,他们还比较重视语义标准,从功能出发广泛探讨了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美、美学等问题。总之,布拉格学派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性学派,他们确定了音位学的地位,为当今语法、语义、语用结合研究开了先例,同时还推动了欧洲语言学的发展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形成。他们与俄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日内瓦、美国等地的语言研究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二十世纪欧洲影响最大的一个语言学派。

第五章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以路易斯·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拉斯姆逊等为代表。他们把语言看作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因此又被称为语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绪论》(1943)里,叶氏在其中总结了前人多语言的观察,全面阐述了语言的性质,指出了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重要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提出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的目的。在形式和内容问题上,哥本哈根学派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称之为依存单位,把它们的综合体称为符号依存关系。

第五章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如果不考察语义和语音上的差别,一切语言都是一个符号系统,在此基础上可区分不同的语言类。一些学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过于强调抽象概括,除像内容——形式等少数观点外,实用价值较小。但客观地说,它对索绪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语言理论形式化的思考、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其创立的语符学派的观点至今为不少语言学家称道

第六章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在语言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个语言学流派,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本学派的先驱弗兰斯·鲍阿斯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中总结了描写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文化水平直接影响语言形式,人们的认识又很大程度受其使用的语言影响。虽然鲍阿斯并未留下很高深的理论,但他的基本观点和描写分析语言的方法造就了一代语言学家,他奠定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第六章美国的结构主义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就深受鲍阿斯影响。萨丕尔早期通过调查在《论语言》(1921)中称,语言和民族无必然联系,而与文化有平行关系。他还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定义、语言成分、语法过程、结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与文学和思维的关系等。其中关于语言与民族和思维的关系得到沃尔夫的进一步论证,后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即:语言形式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至今为止,大多学者认为此假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过于绝对化,语言对思维、行动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确有影响,但不能说人的思维和行动受着语言的“残酷”限制,而不能冲破语言的束缚。

第六章美国的结构主义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就深受鲍阿斯影响。萨丕尔早期通过调查在《论语言》(1921)中称,语言和民族无必然联系,而与文化有平行关系。他还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定义、语言成分、语法过程、结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与文学和思维的关系等。其中关于语言与民族和思维的关系得到沃尔夫的进一步论证,后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即:语言形式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至今为止,大多学者认为此假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过于绝对化,语言对思维、行动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确有影响,但不能说人的思维和行动受着语言的“残酷”限制,而不能冲破语言的束缚。

第七章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挑战了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结构主义,推翻了历史上一切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这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乔姆斯基革命”的开始,也标志着结构主义的结束。乔氏强调语言研究的目的是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因而引进“深层结构”概念,试图寻找人类语言在深层次上的普遍规律。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一种内在语言机制,具有语言能力,对语言能力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是语言能力的模式,是对语言能力做出的形式化描写,能用一套公式将其表达出来。生成语法旨在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探索人类语言存在的普遍语法。为达到这个目标,他还提出了从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解释充分性三个平面来评价语法。

第七章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的理论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处于的自我调整、修订与完善中,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至今大体经历了由简明到繁杂、再到简明的过程。尽管他在不断修正其理论,但仍然未达到理想目标:有限状态语法能否充分描写自然语言?语法描写能否反映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而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局限较大,应该研究更广泛的语言现象。虽然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但总体而言,反对者的观点盛行并不长久就转入了低谷,远不如转换生成理论影响长远,功绩卓然。

第八章伦敦语言学派

英国对语言的研究有很长历史,但语言学成为一门公认的学科却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这主要归功于约翰·鲁珀特·弗斯。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弗斯的研究和著作集中在语义学和语言学方面。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中使用的语言并创造了新的语义理论;在语音学方面,他提出了韵律分析法,并试图把语音学和语法学联系起来。

第九章认知语言学

六、七十年代,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他继承了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吸收了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沃尔夫的部分观点,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的系统——功能语法,他的理论常被称为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总起来说,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比较全面,既有语言形式的探讨,又有语言意义和功能的研究,后期还分析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他是一位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在语言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惯例派主体成员: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主要思想: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名词无时间成分,动词有时间成分;识别句子成分的标准:形式、语音、形态、句法等等

自然派主体成员:斯多噶派(Stoics)主要思想:语言受自然支配,词天然地代表它们所指称的东西,如象声词、声音象征词、词义的自然引申、词的派生;清楚地区分了语言的逻辑研究与语法研究;语法术语越发精确;语言有三个方面:声音或材料是象征或符号,符号的意义即“所说的内容”,符号代表的事物;发现有些音属于某一语言的音位系统但无任何意义;区分五种词汇:名、动、连、冠、关系代词,名词又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认为格有两种:主格和间接格(宾格、所有格、与格),并通过观察格的变化区别了主动动词(及物)、被动动词和中性动词(不及物);时态有现在、过去,体态有完成和未完成;努力研究词源塞涅卡规则派(Analogists)主体成员:亚历山大派主要思想:主张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继承了惯例派的观点;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分词类、编词形变化表,以词的形态变化来规定词的语法范畴;目的为了发展文艺批评。异常派(Anomalists)主体成员:_____主要思想:语言基本上没有规则,继承自然派理论;发现名动词形变化多有不规则的例外情况;词形与词义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词义在孤立语境中不存在,随搭配的不同而变化;目的是研究语言的起源和逻辑等哲学问题第一次论战对论双方:惯例派与自然派对论焦点: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双方观点:“自然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自然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结果:时间持续很长,没有得到突破性结果。影响: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第二次论战对论双方:规则派与异常派对论焦点: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双方观点:“异常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规则派“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结果: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影响:对语法理论产生较大贡献:“异常派”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规则派”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语法科学》作者:斯拉克思目的:诗人、散文家对语言基本用法的知识语音:探讨了切分音和元音在音节中的长短问题

语法:句子是语法描写的最大单位,词是语言描写的最小单位词:八类词(名动连分冠代介副),名词有性(阴阳中),类(原、派生),形(简单、复合),数(单双复),格。动词有语态(陈述、命令、愿望、虚拟、不定),结构(主动、被动、中性),类(原、派),形式(简单、复合、派生),数,人称,时态(现在、过去、将来),分词同时具有名动的特点和属性,只没有人称和语态的变化

最大缺欠是对句法论述很少。迪斯科洛思对句法的补充论述:句子的主要部分是名、动部分;句法的主要任务是描写这两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部分与这两部分的关系。贡献:总结了亚历山大学派的语法研究工作,是西方第一部完整全面的语法书

词的分化哲学家柏拉图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词类两分法基础上把不属于主词和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的变化等这样的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斯多葛学派在亚里士多德词类三分法基础上,把词进一步分为冠词,名词,冠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瓦罗《论拉丁语》多纳特斯《语法术》普利森《语法原理》(又名《语法惯例》)古罗马语法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语法学家是瓦罗(MarcusVarro公元前116-前27),《论拉丁语》是他的语法巨著,共25卷。目前留存下来的仅有第5-10卷及其他几卷的一些残篇。现在所具备的、关于古代如何解释变则和类比概念的一切知识,主要是来自瓦罗的。他本人就曾试图调和者两个极端。他研究过有关变格和变位形式以及构词方面一切赞成或反对那两个观点的著作。瓦罗的《论拉丁语》虽然问题枯燥,编排方式几乎跟希腊语法著作相同,却不乏独到的见解。他较全面地分析了拉丁语的语法构造,建立了拉丁语的词类系统,为同代和后代学者广泛引用。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词源学方面,瓦罗认为,语言从最初数量有限的原始词发展而来,人们用这些来指称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丰富,这些词又通过字母或语音形式的变化,进一步产生大量新词,同时,语义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瓦罗还不能正确理解拉丁语和希腊语的频繁接触所导致的语言借用现象,更不了解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一些共同词出自印欧语的早期词形,因此,他常常把历时和共时词源学混为一谈,对词源的解释有许多杜撰附会之处。符号词源学例子:例如瓦罗认为vallum(堡垒)之所以得名,原因是谁也不能越过(varicare)它。但是他又补充另一个可能的解释道,这是由于堡垒的各个栏柱上头都被劈成V字形。这种解释与声音象征说类似,差别在于,不是从语音出发,而是根据拉丁语大写字母的形状。后来有人按这个原则揭示了hostis(敌人),其原为“外乡人”,“客人”,后来演变成了“敌人”。原因是字母H乃是“甚像敌对双方的双头宝剑”。合成词源学例子:由于完全缺乏词源学方法,以及实在不明确构词的一般原则和互有关联的词的历史关系,因此常常可以碰到所谓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说法。例如瓦罗援引语法学者斯底洛解释道,volpes(狐狸)是quodvolatpedibus(一种用脚飞走的动物)。或者说ornatus(被装饰的)是aborenatus(由脸产生的),因为据说用某种东西装饰妇女总是指装饰脸而言。在形态学和句法学方面,瓦罗发展了早期希腊学者的语法传统,以格和时态变化为标准,从构词法角度划分词类并进行词类分析。他对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两套体系:一是格和时态变化体系;一是层次体系。从格和时态变化角度规定了四种不同类别:(1)名词(包括形容词)有格的变化;(2)动词有时态的变化;(3)分词既有格又有时态的变化;(4)副词既没有格也没有时态的变化。

名词(包括形容词)用于指称事物,动词用于陈述事物,分词用来连接,副词用于补充说明。瓦罗关于时态的观点受了斯多噶派的影响,他区分了时态和体态,分析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语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完成和未完成两种体态。这样他把时态、体态、语态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组完整的语法术语和体系:过去进行体、过去完成体、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将来时、过去被动式、过去被动完成体、现在被动式、现在被动完成体、将来被动式、将来被动完成体。瓦罗注意到希腊语有五个格,拉丁语有六个格,多了一个夺格。瓦罗给夺格下的注释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者”。这个格兼含希腊语的属格和与格形式的某些意义和句法功能。正因为这样,夺格被称为“拉丁语的格”或“第六格”。2、可修饰词类的进一步分类:称名类、叙述类、补充说明类、连接类。3、称名类的进一步分类:名词和冠词。4、对第三个层次的进一步分类:名词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冠词分为普通名词前冠词和专有名词前冠词。在《论拉丁语》中,瓦罗还做了大量描写和分析,区分了词的屈折形式和派生形式。而此前的学者一般并不区分这两种结构。屈折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在变化系列中很少有例外。对于使用同一种方言或同一种公认标准语的人而言,这些变化系列大致相同。只要知道一个词及其屈折变化的类型,就可以推断出它的所有形式。瓦罗又称为词的自然变化。在派生用法和可接受方面,词形变化可能因使用者的不同以及词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瓦罗把这种灵活性很大的变化称为词的任意变化。继瓦罗之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拉丁语法学家,一个是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一个是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

他们的语法理论大致相同。普利森是此时期最值得提及的语法学家。其《语法惯例》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语法惯例》也译作《语法原理》,在整个中世纪都被用作拉丁语法的典范教科书。、1.拉丁语语法的研究中世纪欧洲语言学的显著特点是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拉丁语是基督教的宗教语言,也是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因此,中世纪早期的语言研究,就是对拉丁语语法的研究。中世纪语法研究2.欧洲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

11世纪到15世纪是欧洲科学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语言研究的繁荣。在学习、研究拉丁语法的同时,对欧洲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也在进行,论著相继问世。如威尔士语语法、爱尔兰语语法、冰岛语语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2世纪的《首篇语法专论》,这是对冰岛语法研究的一部代表作。由于该书的作者不详,人们按照书名称他为“第一位语法家”。

该书主要研究了冰岛单词的拼法改革问题,使之适合冰岛语的拼写。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冰岛字母和冰岛语实际发音之间的差异,由此萌生了早期音位学思想,提前800年就预见到了后来的布拉格学派创立的音位学理论,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音位特征。他指出了冰岛语的元音音位特征,即:开与闭、长与短、鼻化与非鼻化。他借助11个符号、9个字母和2个发音标记区分了冰岛语的36个元音。作者对冰岛语音位系统的研究十分深入,全书充满真知灼见,《首篇语法专论》的作者也被称为“当时欧洲最优秀的语音学家”。三、思辨语法的产生

从古代到中世纪1000多年的历史中,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古代的“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取代并继承了古代的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着力于介绍基督教,使人们接受基督教信仰,经院哲学则要用理论论证为什么要信仰基督教。经院哲学在西欧中世纪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核心地位,经院哲学对语言研究十分看重。13世纪以前,经院哲学主要以奥古斯丁等教父所采纳的柏拉图的唯心论作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根据。13世纪以后,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改为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根据,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法研究语言。中世纪语言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思辨语法学者是以传统语法研究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他们指责前人对语法研究只停留在对语法现象的说明与描写上,批评普利森等人的语法研究只停留于观察,缺乏理论的阐述,因此,他们认为普利森和多纳特斯的语法仅仅适合于教学。1.早期的思辨语法学家

罗杰·培根是当时最能代表思辨语法核心观点的学者。他对希腊语法颇有研究,还写过最早的关于思辨语法的著作。他认为,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也有联系。人的心智过程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他主张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并称之为“语法逻辑化”。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培根等思辨语法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的语法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各语言之间的表面区别只是偶然的差异,语法的一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为表面的差别。波依修斯是中世纪初期有影响的学者。他把许多的希腊经典著作翻译成了拉丁语,并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他认为,语义具有普遍性,语义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普遍的性质,所以语言也具有普遍性。彼得·海利来斯是中世纪另外一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曾撰写对普利森的语法理论进行评价。他提出要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他把语法看成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他的著作很快成为当时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在13世纪的巴黎大学中成为必修课目,对13、14世纪的思辨语法有很大的影响。2.希思帕尼斯

希思帕尼斯是中世纪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把语言的表述分意义、假设和名称三方面。希思帕尼斯认为意义是“通过习惯的声音对一个事物的表达”。他把意义分为主要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部分。词根表示的意义是主要意义,词缀表示的意义是附加意义。比如:

lovelovingloverlovable这几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爱”,这是主要意义。附加意义是通过词缀表现出来的。假设——是承认一个实体名称代表一个事物。希思帕尼斯认为假设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假设是承认名称能够指称事物,而意义是强迫一个声音指示一个事物。比如:“他在法国上大学。”“他”表示某人,这就是假设。意义是词汇特性;假设是名称特征。意义反映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反映代替物与被代替事物之间的关系。

假设也可分为两种,即形式假设和物质假设。形式假设表示所指称的人,物质假设只代表这个词本身,比如:Lawrenceisateacher.“Lawrence”是形式假设,指的是Lawrence这个人。Lawrenceisanoun.“Lawrence”是物质假设,因为它只代表这个词本身。所谓“名称”,是对“代表现存事物的词汇的理解”。3.摩迪斯泰学派受到希思帕尼斯的影响,13、14世纪的语法学家把研究重点放在探讨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上。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摩迪斯泰学派”,他们的语法都被称为思辨语法,代表作是1310年德国埃尔福的托马斯所撰的《论思辨语法》。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1)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种存在方式,即永久存在和暂时存在方式;人们的意识对事物性质的领悟也有两种方式:主动理解方式和被动理解方式;表达也有两种:主动表达方式和被动表达方式。(2)在词类划分上,“摩迪斯泰学派”的依据是这类词用什么方式、从哪个方面表现现实。托马斯对拉丁语的八个词类给出了定义。(3)在句法问题上,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摩迪斯泰学派认为一个可接受的句子必须遵循四条原则:第一,物质:指的是词是语法类别中的成员;第二,形式:指的是词在各种结构中的结合;第三,效能:指以屈折变化表示的由结构所要求并由说话者的意识所决定的不同词类间的语法关系。第四,结局:指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可接受的句子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句中的词类必须能够组成句法结构,比如句子中,必须要有名词和动词;第二,词必须表现出适当的屈折范畴;第三,词汇要能互相搭配。举例:“男孩爱石头”是合适的句子,但“石头爱男孩”这个句子虽然形式正确,但句子却是不能接受的。此外,摩迪斯泰学派把及物与不及物作为句法结构的概念对待,提出了“及物结构”和“不及物结构”两个术语,表示涉及不同词类的句子成分或结构成分之间的某些句法关系。比如:“大学生读小说。”其中“大学生”与“读”之间的关系是非及物关系;“读”和“小说”之间是及物关系。动词“读”是整个句子的轴心,它把两端的名词连接起来。

思辨语法体系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上的新成就。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语言学已建立了一种明确、系统的句子结构理论和句法关系理论,它比普利森的语法分析更深刻,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不足表现在:第一,他们过分注意宏观的研究,而忽略的微观的研究,特别在形态学方面,成就很少。第二,他们用于证实自己观点的例句大多出于个人的编造,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程式化的痕迹较为明显。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语言学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文艺运动。起始于14世纪意大利,逐渐波及整个欧洲,16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末接近尾声。14-15世纪开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开始探讨欧洲当时使用的语言,出现了新的语言思想。在文艺复兴以前,所谓的语言学无非是对古希腊和拉丁语的研究。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文艺运动。起始于14世纪意大利,逐渐波及整个欧洲,16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末接近尾声。030201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语言学背景1中世纪开始研究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前者围绕着《圣经》的《旧约全书》进行,后者则围绕着《古兰经》。对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研究,打破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统治语言学的局面。除了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语法书以外,14世纪,弗罗伦萨诗人但丁《论俗语》中提倡发展口头意大利语;15世纪出现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语法的著作,16世纪初出版了法语语法、波兰语语法及斯拉夫语语法的著作。17世纪,波斯语和日语的语法已经出现。2、语言学与哲学语言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如何观察世界就决定着如何看待语言。到文艺复兴的后期,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实验和分析,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又要求哲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就出现了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只有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主要有:英国的哲学家培根(1561-1626)、洛克(1632-1704)(针对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观念是从后天的经验获得的)、贝克莱(1685-1753)和休谟(1711-1776)。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认为一切知识来自语理性,只有理性才靠得住,感觉不足为凭。主要有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强调: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只有用理性来加以判断。面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而理性主义则要寻求千差万别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共同原则(两种倾向不断轮换占上风)。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否认有普遍语法,而乔姆斯基非常强调普遍语法。3、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起源问题)

卢梭(1712-1778)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语言起源于手势和自然的呼叫声等。为了促进对语言起源的研究,1796年普鲁士研究院颁发奖金,授予能回答语言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论文作者。德国哲学家海德(1744-1803)的论文《论语言的起源》获得了该奖金。海德驳斥了语言由上帝创造的观点;海德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容和形式。早些时候有学者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海德还强调民族语言的个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比如中国的委婉语、禁忌语与中国的民族个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更讲究艺术,而西方更讲究科学,语言表述的直接性。)。

印度语言研究的发达,公元前两千多年以来,古印度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公元前一千多年来,古代印度地区语言研究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印度梵语语法一直到18世纪的最后几年(1786年威廉·琼斯),才被欧洲学者发现,并认识到梵语与欧洲语言的许多相似之处。印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般语言理论和语义语音和音位语法描写潘尼尼印度语言学家的杰出代表。布龙菲尔德称他的语法著作是“人类智慧的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第一个注意到现在经常讨论的语素变体(allomorph)首先创用“零位”(zerorepresentation)

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早期历史语言学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洪堡特和施莱歇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新语法学派

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也称为“历时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