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减反膜;
高反膜;
中性分束膜;
截止滤光片;
带通滤光片;
偏振分束膜;
消偏振膜。作用;
应用背景;
设计基础;
结构特点。了解常用膜系的应用背景、掌握其光学特性、结构特点及其设计的基本知识,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第二章介质膜系及其应用2.1减反膜(增透膜)作用和应用背景
减反膜的作用:减少介质间界面反射。一般情况下界面反射的危害:引起光学系统的光能量损失;加剧光学系统的杂散光干扰,加大系统噪声;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界面反射可能引起反激光,损伤光学元件,所以为减少光能损耗,提高成像质量,照相机、电视机、显微镜等等中的光学镜头都镀减反膜。为尽量减弱反激光,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透射光学元件表面也镀减反膜。减反膜的关键技术指标:透过率和色中性色中性好,膜系的透过率与波长的关系曲线比较平坦。常见的减反膜的结构:
单层减反膜和多层减反膜;常见的减反膜n0、n1越接近,表面反射率就越低。对于从空气入射介质场合,n0
=1。n1=1.44~1.92,R=3.25~10%(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在红外区域(硅和锗基底),R>31%界面n0n1入射反射光垂直入射一光学界面,其反射率:单层减反膜在光的入射界面上镀一层低折射率(n0
<nf
<
ns
)的膜层减少反射率。界面n0ns入射反射反射率为零的条件为典型的单层减反膜的R-曲线呈V型,存在一个谷底,在此波长处具有最小反射率。单层减反膜的讨论:
单层减反膜理论上只能在一个波长处实现零反射率所以色中性差,即反射率的波长相关性强,影响成像系统的色平衡);实际上,满足条件的光学玻璃并不存在,很难实现零反射,剩余反射率不理想(常用的薄膜最低折射率材料氟化镁(1.38))。如果入射光偏离正入射,那么最小反射率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为什么?双层减反膜为改善单层减反膜的不足:色中性差以及很难实现零反射,提出双层减反膜的设计。具体结构有:1)双层/4膜堆2)/2~/4膜堆界面n0ns入射反射1)双层/4膜堆GLA变成GHLA,可以实现零反射,但不能克服色中性差的缺陷,R-曲线呈V型,适用与工作波段较窄的场合。
2)/2~/4膜堆G2HLA膜系:基质/2膜层/4膜层空气基质n0ns入射反射/2膜层/4膜层1)反射率在参考波长处与/2膜层光学参数无关,等价与一单层减反膜系;2)/2膜层在偏离参考波长处影响膜系的反射率,在参考波长两侧可望得到反射率的极小值。R-曲线呈W型。所以在参考波长处反射率较双层/4膜堆高,但该波长两侧R-曲线较平坦,色中性较好。(通过调整虚设层的折射率实现,虚设层起到平滑膜系反射透射特性的作用)膜系反射率为膜系特点:多层减反膜系结构膜层增加,有利于灵活选取膜的参数满足多项要求(反射率、色中性等)。目前大多采用的三层膜结构为GM2HLA,更多层的膜系大多是以此为雏形发展而来的。多层减反膜双层减反膜要么能提高参考波长处的反射率但色中性差,要么改善膜系的色中性但无法改善膜系反射率。多层减反膜系基质n0ns入射反射/4膜层,nM/2膜层,nH/4膜层,nL组成:基质折射率ns,中等折射率nM
的/4膜层,高折射率nH
的/2膜层,折射率nL的/4膜层,空气折射率n0GM2HLA膜系特性基质n0ns入射反射/4膜层,nM/2膜层,nH/4膜层,nL/2膜层等效界面1等效界面2nHr1,R1,Y1r2,R2,Y2等价于一个平行平板干涉仪为的整数倍时,sin=0,透射率达到最大值(T0)。
R1=R2时,T0=1。如F<<1和T0=1,T=(1-F)。剩余反射率最小值1-T0
,最大值~1-T0/(1+F)。所以对于GM2HLA膜系,F尽可能小,而且尽量R1=R2。不过R1、R2只有在少数几个分离的波长上才能重合。在反射率和带宽之间需统筹兼顾(精细度与反射率)。例题1三层增透膜的结构参数为:求在参考波长处的反射率和透过率。第一步:以中间/2膜层为选定层,求其上下两个表面的等效反射率。上等效界面由空气,折射率为n1的/4膜层和中间/2膜层为选定层组成。下等效界面由基质,折射率为n3的/4膜层和中间/2膜层为选定层组成。求上等效界面的等效发射率R1:同样下等效界面的等效发射率R2为折射率为n1
的/4膜层的特征矩阵第二步:求以上下两表面反射率分别为R1、R2的/2膜层等价透过率:当波长偏离参考波长时,n1
、n3的/4膜层不再是/4膜层,所以R1和R2的值就发生变化;同样n3的/2膜层不再是/2,所以R值也发生变化。如图所示R1和R2与波长的曲线无交点。整个膜系透过率T曲线呈V型。g(0/)0.70.80.91.01.11.21.31.02.03.0R(%)R1R2R如果n3的折射率变为1.62,其它不变,则在参考波长处R1值不变,R2值变为0.00733。从图2.1.3知在参考波长两侧各有一个波长处,R1值=R2值,整个膜系在该两处透过率最大(100%)。透过率曲线呈W型。
通过调节间隔层的厚度(等价于调节等效相位厚)调节反射率最小的波长位置;改变第一层或第三层的厚度可以改变R1和R2对波长曲线的水平相对位置(等价于调节等效相位厚1、2),其结果是改变低反射光谱的宽度以及整个膜系的反射率;利用不同的折射率n1、n3可改变R1和R2的相对大小。g(0/)0.70.80.91.01.11.21.31.02.03.0R(%)R1R2R1)以GM2HLA膜系为初始膜系,将目标设计指标输入膜系设计软件,将膜层厚度和折射率作为可调整的变量,由计算软件自动给出优化设计;简单,但经常无法满足要求。2)以GM2HLA膜系为初始膜系,将目标设计指标输入膜系设计软件,将膜层的折射率作为固定值而将膜层的厚度作为可调整变量,同时允许计算机在三层结构无法满足要求时增加膜层数(替代层),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可能会出现层数很多,膜层很薄的现象。多层减反膜的设计常用替代层:三层对称ABA结构任意一个周期性对称膜系都存在一个单层膜和它等效。这个等效的单层膜的折射率等于周期性对称膜系基本周期的等效折射率,而它的等效位相厚度等于基本周期的等效位相厚度与周期数之积。膜层特征矩阵等效二个独立方程五个参数(三个膜层厚度+两个材料折射率)一般处理方式为1)先选材料,即膜层折射率nA、nB;2)根据方程求出膜层厚度。
A、B均为/2,有ne=n2A/nB。等效层的厚度仍然为/4的奇数倍。等效折射率既可以大于比实际膜层的折射率大,也可以比实际膜层的折射率小。
A、B均为,有ne=nA,e
=A。等效层的仍为虚设层。
2A
=B时,如果B为/2,则不存在(0.5AB0.5A)三层对称等效膜层。如果B为,则ne=(n3A/nB)1/2。ne既可以大于比实际膜层的折射率大,也可以比实际膜层的折射率小。对于参考波长,宽带减反膜的设计步骤:1)优化出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最少膜层的/4膜系结构;2)用三层对称膜系合成折射率不易实现的膜层;3)再次优化膜层厚度,以补偿合成所带来的特性下降。高折射率基底的减反膜红外光谱区常用红外基底材料:硅(n=3.5)、锗(n=4.0)、碲化铅(n=5.5)、砷化镓(n=3.3)、砷化铟、锑化铟等。常用增透膜材料:一氧化硅(8m及红外第一和第二大气窗口3~5和8~14
m);硫化锌(2~16
m);以及氧化钇、氧化钪等。红外减反膜设计规则遥减法1)所用膜层厚度均为/4膜厚;2)规定各膜层折射率从基底材料折射率开始逐渐递减排列;3)如果满足条件总结:1)掌握减反膜的作用及应用;2)掌握减反膜结构及其计算方法;3)了解减反膜设计的基本思路。就可在下列k个波长处实现零反射。2.2高反膜作用和应用背景高反膜的作用:增加介质间界面反射,旨在减少损耗。反射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输方向。应用场合:所有需要改变光传输方向的地方均会用到。典型的有0反射镜、45反射镜等;也可分成介质膜反射镜和金属膜反射镜等。0反射镜45反射镜介质反射膜介质反射膜的特点:1)反射率高(~99.99%);2)性能稳定;3)不易受损伤;4)对入射角敏感;5)带宽窄。介质反射膜应用场合:1)多元件复杂光学系统;2)激光谐振腔;3)高功率激光;4)不要求宽带的场合。介质反射膜特性分析:
单层反射膜多层反射膜;
周期膜系非周期膜系介质反射膜指标:反射率和带宽n1>ns,膜层起增反作用。但单层增反膜起的作用有限,所以要多层膜增反。采用厚度均为/4的高、低折射率交替的介质多层膜可以提高反射率。单层介质反射膜空气n0膜层n1基质ns周期性多层膜堆的反射率GH(LH)SA膜系nHnL空气n0基质nsnLnHnHnLnHS个/4膜厚的LH膜堆的等效光学导纳为理论上,nH/nL越大或膜层数越多,则反射率越高。但由于材料吸收、散射等因素的影响,膜层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反射率不再增加。膜层数增多,虽然反射率增加,但反射带宽不变,而且反射带宽外,反射率随波数出现明显的振荡。高反射的带宽特性对于GH(LH)SA膜系,如果每个LH膜组合的特征矩阵为那么S个LH膜系的总特征矩阵为而且LH膜系的特征矩阵由上一章的讨论可知如果L=H=,则经过数学分析,这种膜系的反射特征为(g=0/)如果截止波长e对应的相位厚为e,则高反射带的波数宽度仅仅与构成多层膜的折射率比有关。nH/nL越大,g就越大,高反射带宽越宽。高反射带用波长表示的区域为各个高反射带宽具有相同的波数宽度,但波长宽度不等。波数越大,对应的波长宽度越窄。高反射带的区域为注意:这里L=H=在0处为/2,意味高低折射率膜层均为0/4膜厚。非等厚周期膜系(增加带宽)(周期性的,但一个周期内的各膜层不是等光学厚的)任意周期性膜系都存在反射带和透射带。出现反射带的条件为对于每个周期都有但这个条件不是充分的。如果膜系满足上述条件,但各个膜层的光学厚也是2的整数倍,那么各个膜层就变成虚设层,整个膜系都形同虚设。求2:1膜堆反射、透射的波长位置。分析和计算表明:对于相同的折射率材料,14波堆的反射带宽比任何非等厚的周期膜系的宽度大。高反射带的展宽(解决带宽不够的问题)高反射带的波数宽度仅仅与构成多层膜的折射率比有关。可见区材料折射率1.35
~2.6;
红外区材料折射率6。三点结论:1)14波堆的高反带对于g=1,2,3…呈对称的,而非等厚的周期膜系不一定具有对称性。2)对于相同的折射率材料,14波堆的反射带宽比任何非等厚的周期膜系的宽度大。3)对于给定的膜层数、折射率值以及给定的干涉级次,14波堆具有最高反射率。方法之二:将两个或多个中心波长不同的/4多层膜堆联合叠加使用。使各膜系的光学厚度形成规则的递增或递减。其目的是使相当宽的波段区域内任何波长光都具有足够多的膜层,其光学厚度均十分接近/4,所以这些光有足够高的反射率。(各膜层的厚度可以成等差数列也可以成等比数列设计)但若每个膜堆都由奇数层组成,且最外层的折射率相同,那么叠加之后将在展宽了的高反射带中心出现一透射峰。为了突破材料折射率对带宽的限制,加宽反射带宽,采用方法之一:HLAB为的整数倍时,sin=0,透射率达到最大值(T0)。而且R1=R2时,T0=1。/2膜层等效界面1等效界面2nHr1,R1,Y1r2,R2,Y2R120例如G0.8(LH)71.2(LH)7A膜系:0.8倍的/4厚周期性膜堆+1.2倍的/4周期性厚膜堆。为什么说这是两个、中心波长不同的/4多层膜堆联合叠加?消透射峰方法:1)在两多层膜的中间加入一层厚度为/4平均波长的低折射率介质膜;2)两个中心波长不同的对称周期膜堆的组合。倾斜入射的高反射带全介质高反膜系用于斜入射时,其反射特性(反射波段和反射率也有所变化)。这是由于:1)斜入射导致光学厚的变换;2)膜层的等效光学导纳和入射光的偏振态有关。1)S光和P光的反射带宽不等。2)S光和P光的反射带往短波方向移动。(为什么)3)S光的反射带宽比P光的反射带宽宽。等效光学导纳不同,它们之比也不同。(小结一下)金属反射膜金属反射膜的特点:1)反射带宽比较宽;2)对入射角不敏感;3)反射率比较低;4)容易受损伤。金属反射膜的常用材料:1)铝膜;2)银膜;3)金膜;4)铜膜。铝膜从紫外到红外都有较高的反射率(~88%);牢固、稳定(铝膜表面在大气中能生成一层薄的氧化铝膜)。保护层材料:氟化镁或氟化锂(紫外),一氧化硅或氧化铝(可见和红外)银膜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都具有高的反射率(95%);在倾斜使用时引入的偏振效应较小;与玻璃基片的黏附性很差,同时易受硫化物的影响而失去光着,故使用寿命较短。保护层材料:一氧化硅(抗潮气)和氧化铝组合金膜在红外区具有高的反射率(~95%);与玻璃基片的黏附性差,常用铬膜作为衬底。用离子束轰击辅助可提高金膜和玻璃基质的附着力度;强度和稳定性都比银膜好。不能擦洗。金属介质反射膜在金属高反膜表面镀介质膜,其作用为:1)对金属膜层起到保护作用。在金属层和基质之间增加与金属层和基质之间都有较好附着能力的过渡层;在金属膜层表面加镀高硬度透明膜层。
2)提高反射率,但减少了带宽。在金属膜层表面加镀(LH)S膜堆(~99%)偏振中性分束膜1)应用场合;2)种类及其特点;2)常见膜层设计思路。偏振中性分束器作用:利用斜入射的偏振效应实现光的中性分束。常见两种形式:1)在透明平板上镀膜(薄膜分束片)和2)把膜层镀在45直角棱镜的斜面上,再胶合一个同样形状的棱镜(胶合立方棱镜分束器)。两种棱镜比较:薄膜分束片:结构简单,装调方便,但引入像散,膜层暴露在空气中,易被腐蚀和损坏;棱镜分束器:不引入像散,膜层不暴露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和损坏,对膜层材料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要求较低,结构也稍复杂,偏振效应比较明显。膜层种类:金属膜和介质膜。中性分束器:在某个波段将一束光以同样的比例分成两束。比较常用的分束比为50/50。介质膜堆中性分束片:
分光效率高(无吸收),偏振效应明显,分光特性色散明显。膜系结构对于单层介质膜对p分量对s分量对自然光的反射率介质膜中性分束片单层介质膜的反射率在可见区较低,达不到50%。多层介质膜用周期性多层膜系(LH)s,而且工作波段也是膜系的反射波段,只是膜层少,所以反射率控制在~50%。(与高反膜比较)a曲线膜系由两层(HL),最大反射率为~46%;b曲线膜系比a曲线膜系多一层虚设层,呈M型结构,最大反射率为~50%,中性特性比较好。介质膜胶合立方棱镜分束器(无引入像散)从空气|膜层|玻璃变为玻璃|膜层|玻璃,单层膜反射率更低。需用多层膜结构。基本的三层膜结构:色中性比较差。最大反射率为~53%设计第一步是使膜系在中心波长处的反射率约50%设计第二步改进结构,提高两端光谱的反射率。增加2H层可显著改善色中性,而增加2L层效果不大。先采用基本的三层膜结构使中心波长反射率达到~50%。增加膜层、改变膜厚度或周期性改善色中性。偏振分束棱镜偏振中性分束棱镜利用斜入射的偏振效应实现对光束的分束,即反射分量是S分量,透射分量是P分量。o布儒斯特角入射,反射光全是s分量,而折射光有S分量和P分量。原理介绍:问题就转化为设计在布儒斯特入射条件下的高反膜。根据高反膜的结构特点,可以采用(LH)m膜堆,当膜层足够多就可实现。P光的反射率低于S
光的反射率,偏振效应明显。对于偏振中性分束棱镜结构特点为:两块棱镜+布儒斯特角入射的膜层;膜层为布儒斯特角入射的(LH)S膜堆;透射光为P光,反射光为S光;分束比与入射光的偏振态有光。只有对于自然光和园偏振光,分束比才50/50.介质膜胶合立方棱镜分束器和偏振分束片:透射和反射光均有P光和S光,而偏振中性分束棱镜透射光为P光,反射光为S光。金属膜中性分束片:金属膜的特点决定的。特点:色中性好,在很宽的光谱范围内都能实现以近似同样的分束比工作。入射光的偏振态对分束比的影响没有介质膜中性分束器敏感。吸收严重,吸收损耗接近三分之一。使用时具有方向性。金属材料的折射率是复数,即对通过膜层的光存在吸收。这种吸收膜分光镜的透过率与入射光的方向无关,但反射率与入射光的方向有关。从空气一侧入射具有较高的反射率。正确不正确退偏现象严重。由于金属薄膜对P光和S光附加的相位不同,会改变光的原偏振态。使用膜层材料:最常用的是镍铬合金,其特点为在很宽的光谱范围内(0.24~5m)都能实现色中性分束。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都很好。银:在可见区吸收最小,但色中性较差,在光谱的蓝色端反射率下降,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都不好,一般仅用在立方胶合棱镜中。铬: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都很好,色中性比较理想,在可见光区,长波端的反射率比短波端高出10%。其它有铝、锗、铀等。改善金属膜层的吸收损耗:改善金属层和周围介质的匹配。在铬膜和基片之间插入一层4的硫化锌膜1)什么叫干涉截止滤光片:利用多光束干涉原理,让某一波长范围的光束高透,而让偏离这一波长区域的光束变为高反的光学膜片。2)种类:长波通滤光片:让比某波长长的光束通过而滤掉比那波长短的光束。短波通滤光片:让比某波长短的光束通过而滤掉比那波长长的光束。带通滤光片:让某窄区段的波长光束通过而滤掉此区以外的光束。截止滤光片1)作用和应用场合;2)种类及其特点;3)常见膜层特点。干涉截止滤光片分类带通滤光片短波通滤光片长波通滤光片3)指标:透射曲线开始或者下降时的波长,以及上升或者下降的许可斜率;高透射带宽的光谱宽度、平均透过率以及在此透射带内许可的最小透过率;反射带(或压制带)的光谱宽度以及在此范围内许可的最小透过率。膜层特性介绍干涉截止滤光片的基本膜系类型也是周期性多层膜系(LH)s。这类膜系的基本特征是一连串的高反带间隔以一连串的高透带。高反短波通长波通所以,这类膜系:1)并不能实现以某一波长为界,一侧高透,另一侧高反(没有任何膜系能实现)。只是在某一有限的波段,实现以某一波长为界实现一侧高透,另一侧高反。2)即使是同一种周期性的膜堆(LH)s,也是既可以做短波通滤光片,也可以做长波通滤光片。3)高反镜、分束镜都是利用它的反射带,而滤光片是既用它的反射带,又用它的透射带。既要关心它的反射特性,又要注意它的透射特性。干涉截止滤光片的基本膜系是周期性多层膜系(LH)s。实际使用时往往将该膜系的两侧各加一/8膜层,即两种可能结构:滤光片截止带的波长和带宽(即反射带的波长和带宽)已经在介绍高反膜时介绍过了。当用于滤波片时,透射带的波纹问题必须得到控制。波纹产生的根源产生波纹的原因:1)等效光学导纳失配(波纹的幅度)(R1-R20);2)等效位相厚度随波长变化。为了了解透射带的波纹产生原因,先了解对称膜等效理论:任何对称的周期性多层膜都可以等效成单层膜。nsnFn0单层膜的特征矩阵特征矩阵特点:1)对于无吸收介质膜,M11=M22均为实数;2)M12、M21均为纯虚数;3)M11M22-
M12M21=1透射带的波纹问题。对膜系(pqp)的特征矩阵也存在下列特征:1)对于无吸收介质膜,M11=M22均为实数;2)M12、M21均为纯虚数;3)M11M22-
M12M21=1。等效折射率等效相位厚对周期性的(pqp)膜系的特征矩阵:对比单层膜特征矩阵,可得周期性的(pqp)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和等效相位厚干涉截止滤光片的基本膜系是周期性多层膜系(LH)s,该膜系不是对称膜系。如果将该膜系的两侧各加一/8膜层,即两种可能结构:1)这两种膜系与(LH)S具有相同的高反带和高透带分布。但由于其结构的对称性,可用等效成单层膜理论进行分析。2)(0.5pq0.5p)膜系在整个反射带都不存在等效膜层。这是由于按照等效成单层膜理论所求得的等效光学导纳为纯虚数。3)在整个透射带可等效成一个具有确定的折射率E和相位厚度的单层膜。在整个透射带,透过率在两个极值之间振荡:产生波纹的原因:1)等效光学导纳失配(波纹的幅度)(R1-R20);2)等效位相厚度随波长变化。膜厚4的偶数倍,膜层变为虚设层膜厚4的奇数倍压缩波纹的方法
选取适当的对称膜系,使得在透射带内的等效折射率等于基质的折射率即使R1=R2,本质是选膜层材料,要求基片表面的反射损耗要小,但对于不同的基底不一定有合适的膜层材料。
改变基本周期的膜层厚度,使等效折射率更接近于预期值。同样要求基片折射率要低,反射损耗小。这种方法可可见光可以,红外区损耗大。
在多层膜的每一侧加镀匹配层(/4层),使它与基质以及入射介质匹配。插入层相当于多层膜界面的减反膜。改进后的长波通滤光片改进后的短波通滤光片截止波长和截止带中心的透过率(了解)对周期性膜系(0.5LH0.5L)S或(0.5HL0.5H)S,由等效界面理论求特征矩阵其透过率公式为计算截止波长处透过率的关键:怎么从特征矩阵出发确定截止波长?也就是说在截止波长处的特征矩阵有什么特征?视具体膜系组合而定计算截止带中心的透过率(了解)在截止带中心,膜层可表示为:根据4膜厚和2膜厚的特征矩阵,总膜系的特征矩阵为:设计截止滤光片的步骤:
根据要求,决定选什么膜系结构;选择膜层材料;计算截止波长、截止带宽、通带;计算通带的透过率以及截止和过渡特性;检验这些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并且进一部修改设计或得出适当的结论。3)应用彩色分光膜:将一束光分为不同颜色的几个部分。两种彩色分光系统关键:减少偏振效应。方法:减小入射角(<22.5)。TTT应用:彩色电视、彩色印刷、彩色打印(复印)等。反热镜和冷光镜反热镜又称反红外滤光片:
透过可见光,滤去红外辐射,消除热效应。属短波通滤光片。截止波长在0.7m附近。硅酸盐吸热玻璃、磷酸盐吸热玻璃、光致变色玻璃等。介质膜系:光学性能好,但膜层多、工艺复杂,不实用。金属膜:膜层大大减少。TiO2|Ag|TiO2导电反射膜。金属氧化膜薄膜:銦锡氧化物薄膜(ITO)。关注点:透射光的色中性、色平衡。制作(构成):吸热玻璃镀膜。应用:精密光学系统,如背投电视系统、数字投影仪器数码像机、CCD成像探测系统。用于抑制红外光热辐射的干扰,提高光学质量。
典型的反热镜技术指标:
近红外反射大于95%(典型值97%)
可见光透射大于90%(典型值93%)冷光镜:反射可见光,透过近红外,属于长波通滤光片。太阳能电池滤紫外(免受紫外辐射)CCD摄像系统的红外介质滤光片:隔离红外噪声,改善图像的信噪比,提高成像质量。带通滤光片:在一定的波段内,只有中间一小段是高透过率的通带,而在通带的两侧是高反射率的截止带。主要参数:
中心波长(峰值波长);中心波长处的透过率;通带宽度:透射率降为峰值透过率一半的波长宽度。两种典型结构:1)由一长波通膜系和一短波通膜系的重叠带波段形成的通带。其特点为较宽的截止带和较深的截止度,但不易得到窄的通带宽度。2)Fabry-perot(F-P)干涉仪式的滤光膜系。其特点为可得到很窄的通带宽度,但截止带也较窄,截止度也浅。带通滤光片金属-介质F-P滤光片金属层介质层结构:两个金属反射膜夹一个薄膜介质层。薄膜介质层的厚度很薄,使得滤光片工作于较低的干涉级次(<4级)。
制作的精度要求远小于标准具的要求。由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理论可得到该滤光片的通带宽度干涉级数:m透射峰位置:由等效相位厚为波长的整数倍决定。介质折射率特点:干涉级数越高,通带宽越窄(5~10nm);当级数大于4时,膜层厚度就开始变得粗糙,影响了通带宽继续变窄。反射率越高,通带宽越窄。反射膜的反射率越高,吸收、散射越大,则滤光片的峰值透过率越低(35~40%)。介质层两侧的膜层透过率不相等会导致滤光片通带透过率降低。峰值透过率:考虑到金属膜的吸收有:制备金属-介质F-P滤光片:将金属膜蒸镀在冷的介质基片上。可见区或红外区:金属膜材料为银和冰晶石;紫外区:铝和氟化镁或冰晶石的组合。全介质F-P滤光片结构:将金属膜用介质膜取代。特点:与金属-介质F-P滤光片比较,吸收小,透过率大,效率高;截止带窄,通带旁边容易出现另外透射峰。介质膜介质层单半波型介质膜介质层/2整数倍多半波型介质膜介质层/2整数倍多半波型:改善通带光透过率;使通带光具有陡的光谱形状。单半波型带宽的计算(如果介质层两边反射膜对称)F越大,通带宽越窄;级数m越大,通带宽越窄。两种常见的膜系结构带宽可表示为控制短波通带的方法:在滤波片上加一长波通滤光片。控制长波通带的方法:在滤波片上加一诱导透射滤光片。(短波通滤光片不易制作。)多半波型:改善通带光透过率;使通带光具有陡的光谱形状。多半波型基本结构:反射膜|
半波层|反射膜|
半波层|反射膜|
半波层|…两种设计方法(自学):1)史密斯分析法;2)泰伦分析法。诱导透射滤光片对于透射峰波长F-P滤光片的介质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海市检测合同范例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企业消防合同范本
- 主体变更合同范本
- 个人建设工程合同范本
- 农村房屋验收合同范本
- 办证代理合同范本
- 代理土地合同范本
- 乳胶卷材供货合同范本
- 加工辅料采购合同范本
- 基于STM32的多路模拟量数据采集设计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计划
- 跨文化沟通技巧课件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300道)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 长白县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 VB开发OPC客户端程序的步骤与实现
- 2022人教版高二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全四册课文原文及翻译(英汉对照)
- 死因监测(20141.3)课件
- 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工程-第三章
- 肢体、视力、听力、精神、智力、筛查表定稿陕西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档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