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略)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略)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01二月2023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01二月2023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何谓科学?“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01二月2023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5科学的各种形象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6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7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邓小平于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06.科学还是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1二、何谓技术?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01二月20231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技术的基本界定:作为客体(object)的技术作为知识(knowledge)的技术作为活动(activity)的技术01二月20231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41、作为客体的技术
指技术的各种物化结果,包含所有人造的、物质的人工物,如工具、机器和消费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6技术哲学的创始人恩斯特·卡普认为:工具均是人的器官的投影,即“器官投影”。工具是从人的器官中衍生出来的,人体器官的外形与功能是所有工具的源泉与本质。----技术就是外在化、客观化的人类器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72、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的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如烹制一块蛋糕的火候掌握;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一个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8技术知识区别于科学知识目的性:人类的技术行为是设计、制造、使用、监制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有目的的行为,是关于“如何做”问题;关于“目的”的概念并不出现在科学知识的理解之中。评价标准:科学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真”,但是技术的知识是讲究实用的知识,是设计、建造、运转人工客体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9实践智能技术被理解为包含了人类实践智慧与技艺的一个特殊知识体系。但由于技术行为目的性的倾向以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因此这里知识的概念更接近于智能的概念。在技术知识中,除了有“可明言的”知识外,还存在着一种只能用熟练操作技巧表现出来,用人造物呈现出来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意会知识。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203、作为活动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制造与使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01二月20232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其理论内容包括:01二月20232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01二月2023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01二月20232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01二月20232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四、阐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01二月20232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五、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01二月20232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六、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能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于实践的科学”其次,也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01二月202328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七、关于技术异化资本主义就其本质而言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异化现象;马克思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6页01二月202329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八、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他们看来,大工业出现以前,科学发展以生产和技术为前导,“科学—技术—生产”间突出的是“生产→技术→科学”的作用关系,“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而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发现成为了技术发展的基础,“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这时,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的作用关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0/95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1/95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即学科体系结构)——略01二月20233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01二月20233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01二月20233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技术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01二月20233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01二月20233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中寻找实现技术目的的最佳方案,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形技术,再通过试验与研制,最终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01二月20233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国外科学的发展模式的有关观点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三、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01二月202338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一、国外科学的发展模式的观点1、归纳主义(包括逻辑实证主义)2、波普尔证伪主义或理性批判主义3、库恩的范式理论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5、劳丹的进步模式6、夏皮尔的“域”理论7、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01二月202339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科学知识是真命题的集合,源于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没有中断、革命。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陈述的经验内容。经验、观察、事实是中立和客观的。——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01二月202340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VirnaCircle):科学哲学的“标准观点”科学划界的标准=意义的标准:可证实性科学发现和科学辩护的区分:科学哲学不关心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只关心科学的逻辑重建。01二月20234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逻辑和数学:无经验内容的重言式,真值传递。形而上学和宗教:无意义的命题,概念诗,只表达情感,无认识意义。——可证实性标准,即过分严格,排斥了许多公认的科学命题;又过分宽松,容纳了许多公认的非科学命题。01二月20234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P1→TT→EE→P2科学的精神是彻底的批判性。理论的提出是自然规律的大胆猜测。01二月20234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证伪主义模式的合理因素(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2)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3)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01二月20234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证伪主义模式的局限(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01二月20234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库恩的范式理论库恩反对波普尔没有量的进化而不断否定、不断革命的过程,于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理论:前科学——常规科学(范式形成)——反常——危机——科学革命(范式更替)——新常规科学……01二月20234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47/79一种范式是,而且也仅仅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共同的理论和方法的信念、模型或模式、研究传统、是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的标志。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48/79科学革命的历程前科学:无共同范式常规科学:范式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渐进发展阶段,对范式的“教条主义态度”.反常:无法用范式解释的现象危机:反常数量增多,范式受到怀疑.科学革命: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激烈革命阶段,新旧范式不可通约性.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新旧范式不可翻译,不同的范式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牛顿理论并不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因为在牛顿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同时性、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原则上讲,只有承认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01二月202349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库恩模式的优点(1)主张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革命的统一;(2)提出了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不断追求新知识,创造新理论的活动;(3)提出范式概念: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01二月202350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库恩模式的缺点:(1)过分强调新旧范式间的差别,格式塔转换,可在一定程度上交流。用部分交流代替不可通约性;(2)范式仅是科学家解难题的工具,不同范式没有真理与谬论之分,在实用意义上有工具好坏之分;(3)片面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陷入非理性主义。
01二月20235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52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970年拉卡托斯在《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01二月20235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硬核(hard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01二月20235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保护带(protectivebelt),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当纲领受到经验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
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01二月20235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启示法(heuristic),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它包括:(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negativeheuristic),是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经验的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把它引向保护带;(2)完善的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positiveheuristic),鼓励科学家积极提出、修改和完善辅助性假说的“保护带”来消除反常,保护硬核,以发展研究纲领。01二月20235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的发展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通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退化阶段→新的进步纲领取代退化的纲领→新纲领的进步阶段·······
进步的研究纲领是能够包含更多经验事实的研究体系。01二月20235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吸收库恩的合理观点以克服波普尔的错误,又注意吸收波普的合理思想以克服库恩的片面性,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更为切合。(1)VS波普尔:科学是由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的整体,经验反驳并不立即淘汰理论,先是修改调整保护带,然后才是对理论的抛弃。(2)VS库恩:承认研究纲领更替的先后连续与继承性;新纲领吸收旧纲领的全部合理因素,并解释新的经验内容。01二月20235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研究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进化与革命,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不足:仅以预见性大小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进步与退化的标准。对可预见性大小的检验仍需实践判断。01二月202358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5、劳丹的进步模式1977年L·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中指出,“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
科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具有较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因此,科学进步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能解决更多的问题。问题1→理论1→问题2→理论2→问题3·····科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类型,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01二月202359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经验问题经验问题有三类:(1)未解决的问题;(2)已解决的问题;(3)反常问题。科学活动在于把(1)(3)变为(2)。所谓反常指对显示反常的理论提出置疑,但不强迫放弃该理论。“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另外的理论解决了的时候,它才可能被看成是对于这一理论的反常”。如水星近日点的扰动,在广义相对论出现后,才成为牛顿力学的反常问题。科学家在认知上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把对一个理论可能的经验反常成功地转变为对这个理论的证实”。01二月202360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念问题不同的理论都可以说明类似的经验问题,于是出现争论,即概念问题。(1)内在概念问题:即理论内部逻辑不一致或基本范畴含糊不清造成的;(2)外在概念问题:即由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两个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与有关科学共同体的方法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个科学理论与流行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概念问题比经验问题有时更重要。E·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爱因斯坦对牛顿同时性概念的分析促进了相对论的创立。01二月20236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价劳丹认为科学进步的模式的核心是:(1)已解决问题(经验或概念的)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单元;(2)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已解决的经验问题的范围,最低限度地缩小反常与概念问题的范围。但劳丹的不足在于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真理性,仅把科学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01二月20236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6、夏皮尔的域理论“域”(domain)或信息域(domainofinformation)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D·夏皮尔用来说明科学合理性和科学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起就采用与古代及中世纪“整体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即“将特定的题材孤立起来考察”的“化整为零”的方法。这种特定的、被孤立的研究题材或专题就是“域”。域具有时代性。16、17世纪是力学,18世纪是化学,19世纪是电磁学和热力学。01二月20236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域”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导致科学方法、推理规则的改变,甚至衡量什么是科学的理论解释标准也会因此而改变。已有的背景信念(普遍规则、标准、方法)指导新的研究,但新研究获得新知识后,“背景信念”又要根据新知识被修改甚至剔除。夏皮尔把这个过程叫做科学方法与标准的“内在化”,亦即方法与标准和其他信念同知识一样要经受实践检验。
01二月20236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价:夏皮尔既对逻辑主义持批判态度,又与极端历史主义分道扬镳,既坚持科学进步和合理性,又能说明这种合理性标准所发生的变化,它与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更为接近。
01二月20236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66/79七、费耶尔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1,科学研究活动中不存在任何超越具体问题、具体对象的普遍规则,任何普遍的规则在科学的历史上都曾被、也应该被突破。唯一可能成立的普遍规则是:Anythinggoes!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67/79方法论原则依赖于所研究的对象的状态,依赖于宇宙的状况,所以不可能先验地决定方法论原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68/79认为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导致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导致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我们另一个据以判定理论的标准: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有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有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也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到了麻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69/792,非理性因素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根源: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保护暂时弱小的新兴理论或暂时处于退化阶段的衰老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70/79非理性因素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显然对新思想的归顺将不得不借助论证之外的手段促成。它的实现将不得不依赖非理性的手段,诸如宣传、情感、特设性假说以及诉诸形形色色偏见。人们需要这些“非理性手段”来维护新思想,它们在找到辅助科学、事实和论据之前只是一种盲目的信仰,在那之后,才转变成可靠的“知识”。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71/793,反对科学沙文主义科学与人类其它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关系科学不应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传统应当平等竞争.科学家是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社会群体,同样应受到监督,必要时外部力量可以干预科学共同体.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性主要指科学进化的形式:在原有的科学框架下的理论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则指“科学革命”的形式:科学理论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2/95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大量出现的新兴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3/95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而创新则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继承的必然趋势与目的。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4/95三、技术发展的动力(一)当代技术发展的大科学背景1942曼哈顿工程大科学思想1961温伯格《科学》大科学1963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1)大科学使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2)大科学使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3)大科学使科学技术管理现代化01二月202375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当代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1.整体化趋势新的综合性学科不断涌现综合性的“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科技观念、科研方法和科技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01二月20237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2.加速化3.数学化4.集成化5.社会化科研活动的社会化科研条件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生产日趋一体化01二月20237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技术实践:发明、设计、试验、推广应用技术规范: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式、流程、准则、技能等。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总结,是技术实践的保证和指南。两者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经常会出现技术规范落后于技术实践的情况。01二月202378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目的:人们进行特定技术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是为这种活动设定的结果只想和要达到的功能要求。技术手段:是指为实现特定技术目的所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操纵它们的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技术手段为技术目的服务,技术目的的设定以技术手段为条件。01二月202379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技术结构:技术系统中各种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的形式。技术单元:技术系统中以独立形态存在的技术。技术功能:技术结构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技术结构决定技术功能,技术功能取决于技术目的,新的技术目的和功能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01二月202380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四)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导向型社会需要导向型现象发现导向型日常改进型01二月20238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21、科学理论导向型即先有基础理论的解决,然后有应用的研究才导致技术问题的突破。换言之,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重大的技术革命大多来自科学理论的推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3理论问题解决不仅引出技术上的应用,而且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仍然需要来自科学探索的支持。微电子技术的形成过程就是科学探索不断发展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变革来自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它的形成需要固体物理学方面原创性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为后盾。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4来自科学的最抽象的理论要获得最实际的应用,首先需要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技术发展获得科学的支持提供了重要的条件:⑴新的工业革命引进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⑵新的产业普遍建立工业实验室或研究与开发(R&D)实验室;⑶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大公司雇用了大批的科学家为技术服务。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5如在内燃机的的发展过程中:奥托循环和狄塞尔循环的提出,就是对到之前几十年间无数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得到了一个科学的总结,并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将前任粗浅的、纯经验的、凌乱无序的经验,加以继承、发展、总结、提高,找出了规律性,为现代汽油机和柴油机热力循环奠定了热力学基础,为内燃机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6科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应用过程,避免了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够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不同活动领域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对这些领域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深度与广度是各不相同的。当然,科学虽然能够作为技术发明的基础,但是并不像人们一般估计的那样:新技术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72、社会需要导向型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学者关于技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唯一共通的一点就是认为,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等领域。这些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8汽油机的出现1883年,戴姆勒和迈巴赫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汽油机在本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最初二十年第二阶段时间在上世纪20年代第三阶段是从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早期第四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89第一阶段:上世纪最初二十年,为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以提高功率和比功率为主。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转速、增加缸数、改进相应的辅助装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0第二阶段上世纪20年代,为满足满足提高汽油机功率和热效率的需求,汽油机技术主要解决其爆震燃烧问题。当时汽油机的压缩比达到4时,汽油机就发生爆震。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通用公司的米格雷和鲍义德通过在汽油中加入少量的四乙基铝,干扰氧和汽油分子化合的正常过程,解决爆震问题,使压缩比从4提高到8,从而大大提高了汽油机的功率和热效率。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1第三阶段:从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早期,同样为了提高汽油机功率和热效率,在汽油机上装备增压器。从此,废气涡轮增压可使气压增到1.4-1.6大气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2第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今,汽油机技术在原理重大变革之前发展已近极致。其结构越来越紧凑,转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环境社会问题越来越严峻,汽油机已开始向低消耗、低排放发展。主要技术是:缸内喷射、多气门技术、进气滚流、稀薄分层燃烧、电子控制点火正时等。其集中体现在近年来研制成功并投产的缸内直喷分层充气稀燃汽油机(GDI)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4同时必须指明的是,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以汽车为例,在奥托发明四冲程内燃发动机之前,人们的生活过得也很快乐。汽车的发明既不是源于马匹的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53、现象发现导向型技术发明并不都是自觉地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机遇和重大现象、事实发现也可以成为技术发展的契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是来自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的发现以及来自技术知识的积累。随着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发现,它们被转移到技术原理的构思之中,经过艰苦的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技术发明的成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这一类型的技术发明一般并不涉及深奥的科学理论,往往直接在现象发现的基础上展开各种相关的实践,并带来技术的重要进展。01二月20239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7
最早车的作用是为了载人载物。后为避雨避风,形成箱式结构。现代汽车为满足其动力性,减小风阻,产生流线型。这些就是根据人们对动物体形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的发现而受启示的。车身构造的启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8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994、日常改进型技术的发明过程表明它还受到来自技术自身的推动。这一类的技术发展,很多都属于不断改进的技术发明。这些发明的最终成功并不需要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主要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与日常的经验知识。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01二月2023100综上,科学理论、社会需求、现象发现、技术自身的知识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仅仅从单一的方面去考虑技术发展的来源是不足的。基于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可以相应看到技术发展中不同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一项技术的发展,或技术体系的发展只遵循单一的模式来发展。社会需要推动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得到科学探索的支持。技术日常的改进,暗示着原有技术或产品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历史的现实中,上述四种发展模式并非平行发展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共同谱写出技术发展的复杂进程。总结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01二月20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01/9501二月2023102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二)科学与技术的协同进化01二月2023103(一)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纵观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的方法可以看到技术并不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技术在自身的进化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并区别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规范: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社会规范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01二月20231041、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效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01二月2023105所以当我们考察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价值的时候,不能够用统一的、僵化的标准来衡量。从技术“求用”的价值来看,对技术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是合理的。因而在评价科学认识的价值时,不必苛求科学家去创造财富。像宇宙起源、天体物理和基本粒子等的研究对于科学知识的增长来说要比许多物质利益都更为重要,不能只用简单、经济的原则来衡量科学的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茶青采购协议范例一
- 个人承包车辆运输协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4篇
- 专业无人机航拍拍摄合同文档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智能厂区综合环境管理服务合同4篇
- 个人保险理赔服务合同(2024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出租合同附设备故障应急响应及维修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新型智能化厂房土地购置与使用权合同4篇
- 2025年新型厂房设备购置及安装服务协议4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智能家居摊位租赁及智慧城市建设合同4篇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公司章程(二个股东模板)
- GB/T 19889.7-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7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6年级试题
- 药用植物学-课件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 国货彩瞳美妆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云南省就业创业失业登记申请表
- UL_标准(1026)家用电器中文版本
- 国网三个项目部标准化手册(课堂PPT)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