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3表面活性剂驱_第1页
提高采收率3表面活性剂驱_第2页
提高采收率3表面活性剂驱_第3页
提高采收率3表面活性剂驱_第4页
提高采收率3表面活性剂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驱

SurfactantFlooding水驱油后,油层中有油水两相,存在界面和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一般10-30mN/m。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活剂具有两亲特性,有效地降低了界面张力。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油水界面与界面张力σ

σ降低,毛管数大大增大(而通过提高速度潜力很小,聚合物粘度也仅能增加几十倍),Sor降低,驱油效率增高。SorNvc10-710-610-510-410-310-210-1那么,σ降低到什么程度油滴才能流动呢?(1)油滴启动的最高极限界面张力启动条件:水驱油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

σ≤1.4×10-3mN/mσmax=1.4×10-3mN/m

当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时,达到超低界面张力(UltralowIFT)数量级,油滴启动。令:毛管半径r=10-4cm,油滴长度dl=10-2cm,强亲水θ=0,得:水驱(σ高)→活性水驱(加入少量的表活剂)→胶束(Micellar)溶液驱(活性剂浓度高时将缔结为胶束)→微乳液(Microemulsion)驱(多种组分共同作用,使σ达到超低值)。本章重点讲述:微乳液驱。(2)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1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Anionic)阳离子型(Cationic)非离子型(Nonionic)两性离子型(Zwitterionic)EOR使用阴离子型(稳定性好、吸附量小、成本低)和非离子型(耐高矿化度,活性稍差)。不使用阳离子型(因地层中吸附损失大)。极性端,non-polarportion(亲水)非极性端,polarportion(亲油)headtail阴离子表活剂的分子结构——石油磺酸盐(PetroleumSulfonates)界面张力:使不互溶流体界面产生新界面所需的单位长度的力。油水界面膜F0L1L2水油

界面吸附表活剂,因表活剂的两亲性,改变界面性质,界面张力降低。油水加入表活剂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2微乳液特性(BehaviorofMicroemulsions)油+水→不互溶——→形成一定分散程度的油水体系剧烈搅拌———→停止搅拌分层———————→加入活性剂,搅拌易形成稳定体系—————————→加入不同种类数量的表活剂形成不同性质的溶液(不同分散体系) 1.乳状液油+水+少量表活剂—→乳状液。特性:外观不透明,分散液滴的尺寸大(1-10μm),体系σ大,需要在强烈的搅拌作用下才能生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乳状液、胶束溶液、微乳液(1)水中加入活性剂a.浓度很小时,活性剂浓集于水表面水油+水+大量表活剂——→胶束溶液2.胶束溶液b.浓度增大,活性剂开始进入水中。

c.浓度进一步增大到CMC(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以上,活性剂非极性端缔结为胶束(因极性端亲水)。(2)再加入油油会溶解到非极性的胶束核心中去(增溶作用)。胶束溶液特性:外观透明,胶束直径小(0.001-0.01μm),单相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油+水+大量活性剂+其他成分。特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胶束直径(0.01-0.1μm),体系界面张力低,甚至可达10-3mN/m以下,热力学稳定体系。3.微乳液1.组成油(hydrocarbon)+水(water)+活性剂(surfactant)+助剂(co-surfactant)+电解质(electrolytes),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高度分散的低张力体系。二.微乳液组成及性质油:模拟地层油(因有些原油成分复杂,给配制带来困难),0-80%(体积比)。水:蒸馏水,10-95%。活性剂:阴离子型,石油磺酸盐,<1-15%。助剂:脂肪醇(改变体系性质),0-10%。电解质:NaCl,<1-10%。a.配制一定浓度的盐水b.试取油:盐水=1:1,混合c.加入活性剂和醇震荡,搅拌,静置十几分钟到数小时。注:任何一种组份或含量改变,都会影响微乳液的生成和性质。2.微乳液的配制O

过剩油M

微乳液OM3.分类a.下相微乳液M微乳液W过剩水b.上相微乳液MWc.中相微乳液O过剩油M微乳液W过剩水OMWd.单相微乳液M微乳液Ma.下相微乳液σMO水包油结构oil-in-water,,水外相,含水相油+膜σo,水+膜σw,σo>σw,按能量趋于最小的原则,胶束非极性端聚集。OMO4.微乳液的微观结构b.上相微乳液油包水结构water-in-oil,油外相,含油相油+膜σo,水+膜σw,σo<σw,胶束极性端聚集。MWσMWWc.中相微乳液水包油(O/W)OMW层状结构,lamellarσo=σwOMW水油水油包水(W/O)OMW1.三元相图的性质和规则(1)性质ABC体系由A、B、C三种组分组成。相图内任一点P代表由A、B、C三种组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体系,并且:A%+B%+C%=100%。三.微乳液的相态特性(PhaseBehavior).P顶点组成是该组分含量100%(如A点含A100%,不含B和C)。对边是该含量为0,对边上的任一点由两组分组成(如BC边含A为0,仅由B和C组成)。ABC.P

某体系组成从顶点C向对边移动时,表示该顶点物质浓度在不断减少。但直线上所有各点组成中,含A与B的比例保持不变,即:C1体系:含A为BN段, 含B为AM段C2体系:含A为BH段,含B为AD段ABCC1C’HNDMC2

在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A’B’)上,有一组体系,则它们含顶点物质(C)的百分含量相同。ABCA’B’a.直线规则(LineRule):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Q和Y混合,生成的新体系组成Z必然落在Q和Y的连线上。ABC.ZQ..Y(2)规则b.杠杆规则(Inverse-lever-armRule):Q与Y混和得到新体系Z,则在Z体系中:组分A(B、C)来自Q的含量组分A(B、C)来自Y的含量=ZYQZ2.微乳液拟三元相图WOS三个拟组分(pseudocomponents):W:盐+水,

O:油,

S:活性剂+助剂(1)取油:盐水=1:1,加入少量S,设生成下相微乳液。水油8ml4mlM110ml7ml10ml8ml4ml1ml油被增溶表活剂水油油加入2mlS搅拌总组成a1通过实验绘制微乳液拟三元相图体系总组成a1: 4mlW,40%4mlO,40%2mlS,20%微乳液组成M1: 4mlW,57.1%1mlO,14.3%2mlS,28.6%WOSM1..a1(2)保持油水量不变,增加S用量,得到(a1,M1),(a2,M2),........,(an,Mn)。当S增加到某值时,an与Mn重合(单相)WOSMn(an)M2M1a2a1

(3)改变油水比例,不断增加S含量,直至界面消失,得到Mn1,Mn2,....WOSMn(an)M2M1a2a1.

Mn1.

Mn2(4)连接WM1M2...MnMn1Mn2...O,得到下相微乳液相图。(1)ai点:体系的总组成点(包括微乳液和过剩油)。Mi点:微乳液组成点。(2)WM1M2...MnMn1Mn2...O曲线称为双结点曲线。OM连线称为系线。(3)双结点曲线将相图分为两个区:单相区(顶部)和两相区(底部)。下相微乳液系线的斜率为负,称为Ⅱ(-)型相图。3.相图点、线、面的含义WOSWOS下相,Ⅱ(-)型上相,Ⅱ(+)型WOS三相区两相区两相区单相区中相,Ⅲ型(1)Ⅱ型相图中,体系组成点落在两相区内才是上、下相微乳液体系。(2)Ⅲ型相图中,只有体系组成点落在三相区内才是中相微乳液体系。Note:(1)活性组分含量对相态的影响设油水体系E中加入S后生成下相微乳液,油不断的被增溶。WOS.E油水体系4.相态变化规律S低时,生成两相溶液,部分混相。总组成为a,微乳液组成为M,O是过剩相。WOSMaE

油水体系体系中O与M含量之比为:O含量M含量=MaOa

S高时(D点以上),生成单相溶液,完全混相。

S增加,体系总组成沿EDS方向变化,微乳液组成沿双节点曲线WMD方向变化。WOSMaDE

油水体系§3微乳液驱油机理(DisplacementMechanism)油层实现微乳液驱方法:油层存在:油+盐水→油水体系E。

需要补充:活性剂+助剂溶液→活性水体系A。WOSEAWOSEA

A+E作用:可能形成单相(混相),也可能形成两相(非混相)→部分混相。

A+B作用:一定形成单相(混相)→混相驱

D+E作用:一定形成两相(非混相)→非混相驱。BD混相驱:指油层任何位置,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一经接触,便立即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非混相驱:排驱流体与被排驱流体以任何比例混合都不能互溶混相的排驱过程。部分混相驱:注入一定量的单相活性体系,段塞前缘因被地层流体稀释成为非混相区,而后缘为混相区的排驱过程。一.基本概念假设条件:油层为均质线性地层,流体间分子扩散速度大于流速,流体不可压缩(注入1PV排出1PV),

两相区内参与流动的体积比=相体积比,(一旦两相均流动,则按比例流动,比如一杯溶液倒出一部分,体系组成不变)。二.驱油机理分析(1)第一批活性水A,依此经过不同孔隙的油水体系E,观察各孔隙中组成变化情况。AWOSEAEEEE

孔隙123nn+1

线性地层模型EA1.....EA1A2An-1AnA2AnE’An-1以部分混相驱机理为例:孔隙1中,A+E→A1

单相(活性剂浓度高)孔隙2中,A1+E→A2

单相(活性剂浓度较高)孔隙3中,A2+E→A3

两相(活性剂浓度下降)............................孔隙n中,An-1+E→An

两相(活性剂浓度很低)孔隙嗯n+1中,An+E→E’两相(接近油水组成E)A1A2A3E’E结果:

孔隙123nn+1.....An孔隙1中:

A+E→A1 A+A1→A(1) A+A(1)→A(2) ..................... A+A(n)→A’最终组成接近注入的活性水组成A。AA’A(n)A(2)A(1)A1E(2)连续注活性剂A,观察注入端孔隙中组成变化接着,第二、第三孔隙中的组成依次接近注入的活性水组成A。混相带过渡带富油带原始油水区Sor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