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新编(-章)黄美玲_第1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章)黄美玲_第2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章)黄美玲_第3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章)黄美玲_第4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章)黄美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章)李小融

著教育心理学新编说明培训特点:短时间掌握大量知识,速度快,重点在于理解中抓关键,重复中记忆。考试:1.课本——繁杂,重点理解后总结再记忆;2.课堂——认真听、笔记、理解、重复;

3.课后——知识记忆、练习、真题。祝愿:考试顺利!第一章第一节重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考试重点)

4、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理解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研究①学生如何学习;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考试要点:A:填空B:单选1分1分1分1分1分2、理解:(1)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教育心理。不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2)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与教”,不是“教与学”(P2第4行)。研究序列:首先是学生的“学”,其次是教师的“教”(P2第15行)(3)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态度)的学习(以上分类,是我国对学习的分类,P129——P130;也是第七章的章节分类)(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

单选多选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区别(P4)教育学是从宏观(社会、学校及班级)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性质及发展变化方面,研究学与教的问题。总结: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或论述)1、增加过程理解

——增加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师专业基础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总结教育经验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教育研究方法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5、塑造健康人格

——为教师提供健康心理塑造的知识支撑!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起源阶段(历史)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的。(P8)♥考试要点:1、1903年

2、桑代克

3、《教育心理学》♥考试形式:单选、填空2、1913年,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共分三个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考试要点:1、1913年

2、《教育心理学大纲》3、“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考试形式:多选、填空二、发展阶段:阶段时间主要内容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1、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2、强调:教育测量、统计分析、学科心理研究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1、出现了庞杂的教育心理学体系2、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开始兴起阶段时间主要内容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1、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2、强调:教育测量、统计分析、学科心理研究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1、出现了庞杂的教育心理学体系2、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开始兴起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1、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2、代表:A:布鲁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B:布鲁纳,《教育过程》,“发现学习”C:加涅,《学习的条件》,“指导学习”D: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有意义学习”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1、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2、代表:A:布鲁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两大贡献: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B:布鲁纳,《教育过程》,“发现学习”C:加涅,《学习的条件》,“指导学习”D: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有意义学习”E.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三、现状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简答题)1、中心问题——“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课堂教学——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4、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增多,对学习条件有系统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人的心理的基本结构(心理学结构)人的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人格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需要、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气质、性格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个性心理特征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名称特点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其进行了解(填空)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单选)口头报告、问卷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整理教学经验,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通过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填空)。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技巧。第一章、考试复习题1、教师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方法属于()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D:测验法2、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里活动的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D:临床个案法AB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A华生B布卢姆C桑代克D詹姆士4.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叫做()A观察法B调查法C教育经验总结法D实验法CD5.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以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A1903年B1913年C1956年D1960年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等著作,其提出

理论。A发现学习B掌握学习C指导学习D有意义学习7、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情境中的()A:学习B:学生与教师B:教师与教学D:学与教ABD8.教育心理学的过渡时期是(

)A1903年——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9.1913年,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那些部分()(多选)。A人的本性B学习心理C个别差异及原因D课堂教学E:性格教育CABC10、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初创时期是()A:1903年——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50年代C:20世纪50年代——8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本世纪11、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主要是()A:调查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观察法AA(填空题,每小题1分)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2、加涅的代表作是

。3、学校教育心理学以

的研究为核心.4、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5、《教育目标分类》是心理学家

代表作。6、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的研究方法。学与教《学习的条件》学生学习过程调查法布鲁姆直接观察7、一般认为,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称为独立学科的标志。8、布卢姆(布鲁姆)对教育心理学的两大主要贡献是

。9、奥苏贝尔提出

理论,对改进传统模式的学校教学过程具有很大意义。1903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每小题6分)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过程理解——增加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师专业基础——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总结教育经验——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教育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有那些?1、中心问题——“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课堂教学——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4、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增多,对学习条件有系统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关于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2、关于“学生和教师”的认识(关于“学生的认识”是重点)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1、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2、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是培养的人的活动人是有心理意识的教育者应具备心理学观点、知识和技术。人是教育的着眼点,也是心理学的主题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应是教育研究人员的核心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A: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义务教育制度”---知识程度;“交通法规”----行为规范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A:学校教育能促进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发展变化。B:现代教育两条基本的趋势是:

(1)终身教育体制;

(2)学校教育的任务从主要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怎样学习三、教学与课1、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考试:填空。“诱导学习”)A:“学前教后”——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或学教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B:现代学校的教学是科学——内在规律;

也是艺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40分钟,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课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3、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最终突破的地方都应该在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4、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第二节、学生和教师一、学生及群体特征1、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学校管理和学与教活动应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2、教师要掌握两种学生心理特征:个体学生心理特征和群体学生心理特征。3、因为学生群体对学生成员的思想行为有很大影响,所以,争取诱导学生群体,更能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4、学生群体的分类(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1)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学生会、班级、团组织等。A:正式的学生群体应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集体活动、共同感受和一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称为“学生集体”,其中最重要的是“班集体”。B:班集体是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C:班集体的分类:团结、聚散、离散三种班集体D: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1)团结的班集体

——有集体核心,成员对集体有向心力。(2)聚散的班集体

——班主任依靠基本干部维持班上工作。(3)离散的班集体

——没有集体核心,成员不支持、不关心集体。E: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形成的过程:(考试重点P27)①组建阶段:主要靠教师组织指挥②形核阶段: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③形成阶段:核心形成,开始进行民主管理④发展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考试:多选题、单选题F:如何指导和利用班集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简答题)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的建议。具体方法:(P27单选题)①利用教师对班级期望

——加强学生对班级的期望②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③利用教师对学生接纳与爱护

——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④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发展和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⑤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⑥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

——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2)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考试:名词解释)A:大多由2——7人组成(考试:单选)B:如班级中的“团伙”等(考试:单选)C:学校和班级中,正式学生群体并不总是起支配作用,往往还有非正式学生群体也发挥作用。D:青少年时期,一个人的同伴的赞许和欢迎有时是强大的动力。同伴小团体的赞成与否的压力往往超过教师和父母的影响(青春期开始)E: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多选)①群体内部的一致性②情感依赖性③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孩子王)F:如何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社会测量法(重点考试,单选)二、教师心理(本节内容,是《教育学》考试重点)1、教师角色A:教员——教师的中心角色(考试,单选)B:学生模仿榜样C:课堂管理者D:办事员E:团队活动的领导者F:公共关系人员G:学者与学习者H: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I:父母J:权威人物2、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考试重点P40)(1)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提出。(2)定义——教师期待效应,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3)教师期待效应的大小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因为: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重要他人”,按照班杜拉的理论,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权威人物,造成学生习惯将教师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考试形式:名词解释、单选、填空3、课堂上的“讲台效应”(名词解释)(P43)

(1)学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客观情境,但心里感受却不相同。(2)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用目光扫视课堂,他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地盯着特定的听讲者,而每一位听讲者却可能感受到教师在专门看自己。(3)这种台上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可以起到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这就是“讲台效应”。4、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P45)(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一般而言,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单选和填空)(2)教师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

A:稳定的专业气质

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C:耐心和信心

D:乐观活泼的性格

E:公正和不自私4、教师的优秀品质和技能(P47)(1)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是决定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单选和填空)(2)理解学生A:虚心——坦率和包容,公开接受的态度

B:敏感——不麻木,能及时、恰到好处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反应(非“多愁善感”)C:移情作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别人(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D:客观性——尽量减少偏见,减少自己的主观判断。(3)与学生有效交往(4)理解自己5、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P53)(1)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考试:单选)A:遵守交往规则(衣着正式等)B:掌握交往技能C: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等(2)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A: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3)课堂交往是“一对多”交往A:注意减少“交往死角”——忽视部分学生6、课堂交往的障碍(P57)(1)课堂语言障碍A:信息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有一个过程B:课堂双方师生之间知识经验的代沟C:教师的语言问题(逻辑、清晰等问题)(2)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A:师生之间的动机障碍B: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C:师生之间的认知障碍(3)角色地位的障碍A:教师的权威角色和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B:学生的被动、顾虑、焦虑等心理(4)交往技能的障碍A:教师要具备“一对多”的交往技能B:需要要具备与“权威”打交道的技能(5)课堂结构障碍(教材图示P58)第二章、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选1、根据群体的组成方式及性质,可以把学生群体划分为()(单选)A:大群体和小群体B:正面型学生群体与消极型学生群体C:正式学生群体与非正式学生群体D: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2、非正式学生群体是()(单选)

A:班集体B:共青团支部C:学习小组D:团伙(P25、28)(P28)CD3、教师扮演的中心角色是()A:学者B:办事员C:教员D:权威人物4、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是()A:非正式交往B:正式交往C:同辈交往D:“一对一”交往5、非正式学生群体组成的人数一般是()A:2——4人B:2——7人C:5——8人以上D:8人以上(P36)(P53)(P28)CBB6、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A:史莫克

B:莫雷若C:加涅

D:奥苏贝尔7、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A:年龄上无明显差异B:中等年龄的学生C:年龄较大的学生D:年龄较小的学生8、教师的中心角色是()A:课堂管理者B:学生模仿的榜样C:教员

D:权威人物(P31)(P36)BDC(班集体提高效率)9.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A罗森塔尔B古德C奥苏贝尔D史莫克10、社会测量法的研究者是()A:斯金纳B:莫雷若C:加涅

D:皮亚杰(P39)AB11、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主要特点有()(多选)A:有固定的组织结构B:群体内部的一致性C:情感依赖性D: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E:凝聚力不强12.一个优秀的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多选)A组建阶段B形核阶段C形成阶段D发展阶段E巩固阶段(P30、31)(P26、27)BCDABCD13、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的出现是在班集体形成阶段的()A:组建阶段B:形核阶段C:形成阶段D:发展阶段14、莫雷若提出的收集关于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的手段是()A:社会测量法B:观察法C:实验法D:行动研究法15、一般而言,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A:语言能力B:与学生交际能力C:课堂教学能力D:科研能力BAC16、决定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B:教师的科研能力C:教师的道德品质D:教师的心理素质17、师生课堂交往必须注意两代人在知识、经验、认知方式、需要和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是因为课堂交往是一种()A:“一对多”的交往B:代际交往C:正式交往D:非正式交往18、教师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学生必定按照他们讲的意义去理解。其实学生接受的信息并不等于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交往障碍是()A:课堂语言障碍B:角色地位障碍C:交往技能障碍D:课堂交往的心理障碍ABD认识障碍19、非正式群体的规模一般是()A:男生与女生一样大B:男生较女生大C:女生较男生大D:男女生混合的群体更常见20、学校管理和学与教活动应该以()为基础。A: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B:国家的法律文件C:家长意见D:学校的管理制度21、师生之间的交往容易导致某种“貌合神离”,有时师生之间直接交往和心理交往较为困难,容易产生被忽略的“交往死角”,是因为课堂交往是()A:正式交往B:代际交往C:“一对多”的交往D:非正式交往BAC二、名词解释1、教师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待效应,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提出。②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③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④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期望的影响。(P39、40)2、讲台效应课堂上的“讲台效应(P43)”,指的是:

(1)学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客观情境,但心里感受却不相同。(2)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用目光扫视课堂,他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地盯着特定的听讲者,而每一位听讲者却可能感受到教师在专门看自己。(3)这种台上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可以起到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这就是“讲台效应”。3、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三、填空:(1)、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其中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是在

。(2)、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教学看做是企求

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3)、社会测量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方法,在了解非正式群体在班级和学校存在的状况时有较好的作用。其提出者是

(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引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这就是

。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5)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6)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形核阶段诱导学习莫雷若罗森塔尔效应团结的班集体聚散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7)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也叫“

”。(8)非正式学生群体一般由

构成。(9)最重要的学生集体是

。(10)课包含三个要素,即一般时间、

。团伙2——7人“班集体”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四、简答1、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阶段(简答)①组建阶段:主要靠教师组织指挥②形核阶段: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③形成阶段:核心形成,开始进行民主管理④发展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2、(简答,6分)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提出的对教师怎样在可样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有哪些?(教材P27——28)①利用教师对班级期望

——加强学生对班级的期望②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③利用教师对学生接纳与爱护

——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④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发展和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⑤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⑥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

——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1、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师发展的方向3、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填空、单选)1、学校应支持一些基本的普遍价值观:A:人权——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B:公正和民主——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管理。C:文化差异和多元化——持宽容的态度,提高社会凝聚力D:关心他人——人的同情心,对家人、同事、弱者等均如此。E:团结互助——合作、承担自己对集体的责任F:事业心——增加经济领域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应付生活中出现的所有情况所需要品质G:创造性——个人价值、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基本元素H、男女平等I、思想开放,接受变革J、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该包括:“三重四面”(单选)(1)“四面”——学习的四个层面:A、自尊;B、生活技能培训;C、学习怎样学习;D、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2)“三重”目的——A、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B、培养综合概念技能C、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考试,多选)(1)学会认知:科学的认知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和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人心灵健康的基本前提。(2)学会做事:做事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个体获得价值感的手段。(3)学会生存:工业社会对人的要求相比农业社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提高。生存对个体能力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2、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授给学生各种工作方法3、培养学生自我推进能力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透过现象找本质的自觉性和内驱力——思维的自觉性)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习惯、自觉地运用科学仪器或材料,去检查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见解。6、促进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志愿和能力提示:本书中,涉及布鲁纳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P64——66);二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P158——167)其中“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考试重点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考试重点)1、教师职业专业化(1)作用:A: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B: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C: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2)含义A:(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不但能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备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B:(职业道德)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学生的典范。第二节、教师的发展方向(3)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A:加强教师培训B:加强师德教育C:社会教育D:教师自我教育2、教师职业的人性化(1)含义:A: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组织的“育人”需要,B: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人的爱护和同情,C: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2)要求——爱护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A:不仅对日程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B:还应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是终极关怀。C: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一、有关概念1、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教育学》(P31)——教育目标体系: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D:单元目标2、学习目标则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单元目标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参考教材P71)图示3—1)3、学习目标(定义)——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考试,名词解释)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考试,单选)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考试重点、单选、多选、简答)1、启动功能——目标对行为具有“引火线”式的引发作用、启动作用。(单选)2、导向功能——促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内容。3、激励功能——学与教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需要、动机”等动力状态,还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程度。激励=效价X期望4、聚合功能——将个体的目标聚合成共同活动的目标。只要各个个体所追求的活动直接结果一致,就有了一起从事共同活动的可能。(单选)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考试重点、简答)1、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2、可能性标准——以“可能达到或实现”为准。3、低耗性标准——尽可能地降低教学成本4、丰富性标准——目标的种类丰富,以满足多种人的需要;目标的功能丰富,能满足个体的多种心理满足。5、就高性标准——高位目标的价值越大,低位目标或相应手段(中介目标)即使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美国学者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C:如“能列举XX步骤”、“能说明英语句子中各句子成分的名称”(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C:如“能参考教材来列举xx步骤”,“通过一个月的训练,能……”(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C:例如:“单元教学结束后,能依照标准测试要求,列举XX步骤”;“能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至少能列举3个以上”六、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考试重点。填空、单选、多选)♥提示:1、本书中,关于布鲁姆的理论,只要有:

A:“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掌握学习理论”(P192)2、本书中,关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出现过两次。一次在P81—85,一次在P189—192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心因动作(一)、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6项)(考试,填空)1、知识2、理解3、应用

——在复杂环境中使用4、分析5、统合。6、评价(评审)(考试,多选、填空、单选)——P83:教育不仅要培养爱知与力行的国民,而且要培育能思善辩的公民(二)情感的教学目标(根据柯拉斯沃等分类,有5个程序)(考试,填空)1、接受——是情意的起点。包括:意识(感觉)、愿意接受和选择、注意三部分。(考试,单选)2、反应——反应、默认、意愿和满足。3、评估——认知价值、选择价值和信奉价值,4、组织——价值的观念化和组织价值体系。“诚实”、“说老实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5、价值的性格化——包括价值的概括化(类化)与个性化。价值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这是情感的最高境界。(考试,单选)(三)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根据齐卜勒的分类法。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有4个步骤:1、整个身体的运动2、协调细致的动作3、非语言交流4、言语交流第三章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选题1、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具有“引火线”式的作用,表明教学目标具有()A:聚合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启动功能2、教育的最终目标是()A:以人为中心的发展B:事业成功C:做“三好学生”D:考上大学3、现代教师发展的方向是()A:学术化B:现代化C:专业化和人性化D:专家化(P73)(P60)(P68)DAC4、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A:六项B:四项C:五项D:十项5、根据柯拉斯沃等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A:价值性格化B:非言语交流C:理解D:统合6、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是()A:教师职业专业化B:教师职业人性化C:加强教师培训D:加强师德教育(P82)(P84)(P68)AAA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7.布鲁姆认为,情意领域教学中最高境界是()

A:价值性格化B:组织

C:评估D:接收8.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和()A接受B评审C反应D组织9.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并著有《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的美国学者是()A:莫雷若B:史莫克C:马杰D:罗杰斯(P84)(P82)(P76)ABC10、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A:泰勒B:布鲁纳C:布鲁姆D:班杜拉11、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启动、导向、激励以及()A:沟通B:聚合C:评价D:管理12、()认为,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该包括“三重四面”。A、珍妮特沃斯B、皮亚杰C、布鲁姆D、奥苏贝尔ABA13、学校所选择的教学目标,应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这说明教学目标选择的()A:丰富性标准B:可能性标准C:价值型标准D:就高性标准14、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是()

A:教师职业专业化B:教师职业人性化C:加强教师培训D:加强师德教育15、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里面,根据柯拉斯沃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有()程序。A、4个B、5个C、6个D、7个AAB二、多选题1、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

)(多选)A:认知领域教学目标B:情意领域教学目标C:心因动作教学目标D:智商领域教学目标2、根据柯拉斯沃的分类,情感教学目标的程序有(

)(多选)A:接受B:反应C:评价D:组织E价值性格化ABCDABCE3、具体而言,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应该包含的基本支柱有()A:学会认知B:学会沟通C:学会做事D:学会生存E:善于表达4、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A:启动B:管理C:导向D:激励E:聚合ACDACDE5、美国学者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A:行为B:条件C:时间D:标准E:人物6、教师发展的方向有()A:专业化B:人性化C:年轻化D:学历化ADBAB二、名词解释:1、学习目标

①也称行为目标,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单元目标的具体、明确的表述,②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③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2、教师职业专业化(1)作用: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2)含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不但能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备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职业道德)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学生的典范。三、填空:1、教育的最终目标是

。2、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

三类。

3、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教学目标包含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认知情感心因动作行为条件标准四、简答1、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启动功能——目标对行为具有“引火线”式的引发作用、启动作用。(单选)2、导向功能——促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内容。3、激励功能——学与教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需要、动机”等动力状态,还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程度。4、聚合功能——将个体的目标聚合成共同活动的目标。只要各个个体所追求的活动直接结果一致,就有了一起从事共同活动的可能2、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布鲁姆关于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有6项。1、知识——再认和回忆的能力,特殊和一般的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2、理解——翻译、解释、推论(推断)3、应用——在复杂环境中使用原理、法则、概念等能力4、分析——要素(构成成分)、关系(内在联系)、组织原则(内在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整体分解各种因素的能力5、统合——作出独特论述、制定计划,培养学生处理部分与片段能力,并将这些片段整合成新颖的整体。6、评价(评审)——依据(外在和内在)的标准,对信息质量和自己能力作出判断的能力。3、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1、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价值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在人的心理满足中,主观价值往往高于客观价值。2、可能性标准——选择目标,要以“可能达到或实现”为准。教师应创造条件提高实际上的可能程度。3、低耗性标准——要考虑实现目标所耗费程度。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下,尽可能地降低教学成本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4、丰富性标准——目标的种类丰富,以满足多种人的需要;目标的功能丰富,能满足个体的多种心理满足。5、就高性标准——高位目标的价值越大,低位目标或相应手段(中介目标)即使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1、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3、埃里克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及教育意义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一、发展的概念1、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结构上的变化过程。这时一种向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2、疲劳、疾病等,都是一种暂时性的、可逆的变化。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考试)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与神经成熟的方向一致的梯度。1、头—尾梯度(1)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发展,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2)先发展大脑,再发展胳膊和手,最后发展脚部运动。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方向过程。2、近末梢梯度(1)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这叫“近末梢梯度”。(2)先控制肩膀、臂再发展肘、手腕最后发展手掌、手指灵巧动作3、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皮亚杰的观点)(1)智力运算发展顺序:感觉运动——“前概念水平”运算——具体逻辑运算——抽象逻辑运算(2)在具体运算阶段中“数量概念”的形成顺序是:物质“量”的概念——“重量”概念——“体积”概念感知运动表象、符号具体经验、形象辅助,守恒演绎、推理表象、符号具体经验、形象辅助,守恒具体经验、形象辅助,守恒演绎、推理三、发展的一般趋势(考试)(多选)(一)、综合的分化1、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考试:单选、多选)2、平衡化——兴奋与抑制、运算可逆等。(三)、概念化

运用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和思考,即是概念化过程。

——“语言是存在的家”(四)、社会化(五)、个性化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填空、多选、单选)(一)、遗传与环境(二)、成熟与学习1、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决定因素★(P94),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2、人在发展初期一旦远离正常的人类经验,以后即使回到普通环境也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特点:

A、经常的、广泛的。

B、自发的、偶然的(四)学校教育因素1、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单选)2、主导作用表现在(简答)(2010年4月★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A、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B、学校能引导和排除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当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利用其积极作用来教育学生。

当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目标不一致——抵制和排除其侵蚀,引导学生正面发展。

C、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学校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主观能动性1、儿童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发展。2、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的特征,不是一个年龄一个特征。(3——7岁的年龄特征。不是指3岁的特征,7岁的特征)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多选)

A、稳定性——是指心理年龄特征并不经常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可能完全不相同;在基本相同的社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的相同或相似。B、可变性——是指心理年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儿童之间,乃至同时代同社会而具体生活条件不同的儿童之间的年龄特征也有变化、差异。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1、皮亚杰认为人从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的行为倾向:★★(1)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2)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考试:单选、填空)

2、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帮助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称为可理解的东西。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补充上去)P97★。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化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3、通过组织、适应、平衡,儿童就能完成同化和顺化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1)同化:是儿童将新的感知事物和刺激与原有行为模式“图式一体化”的过程。(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A:当儿童接受到一个新的事物或刺激,他如果能将“新事物或新刺激”嵌入到“旧的知识经验”(及原有的图式)中,那么他这样的认知过程就是同化。B:如:儿童先有“狗”的概念,然后看见“羊”,他会将“羊”与他大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进行联系或“配对”。当他认为“羊”具备“狗”的特点,他会将“羊”认为是“狗”。C:我们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我们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D: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让“原有图式”认知更全面、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更渊博。“同化”很大程度上建构的是更“精深”的知识体系。知识渊博,往往说的“顺化”。(2)顺化:指的是当儿童遇见了的“新事物”或“新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原有的知识经验)配合时,儿童就会采取顺化的方式来完成知识或经验的重组。A:顺化有两种方式:

一是改造“原有图式”,使“新事物”或“新刺激”在某种方式能适合于“原有图式”。

二是创造一个“新图式”,使“新事物”能嵌入到其中。B:顺化说明一个人的知识的横向扩展。在遇见“新事物”或“新刺激”的情况(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能纳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知识体系。C: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长期有顺化的例子。如先学语文后,再学数学。如篮球规则与游泳规则。(3)同化与顺化的关系:A: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从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个体大脑中有了“原先的图式”才能接受新的图式);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B:同化与顺化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化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化的任何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展。C: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化”过程,完成认知体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考试:单选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分期(考试:单选)阶段名称时间内容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1、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通过感官来认知事物,2、缺乏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思维准备阶段2岁—7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其的言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思维特征是:1、过去经验到想象未来

;2、私自意义;3、自我中心;4、泛灵论;5、注意集中现象;6、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

1.弹性思维;2、多维思维

;3.思维的可逆性;4.去自我中心;5.具体逻辑推理

抽象思维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思维有以下特征:1、假设-演绎思维;2、抽象思维;3、系统思维★考试重点1、单维思维;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大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水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思维准备阶段2、思维的不可逆性;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3、自我中心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及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例如,皮亚杰的两岁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是驼背,她说,这个小朋友很可怜,他病了。几天后她听说这个小朋友得了流感,睡在床上。后来又听说这个小朋友的流感好了。于是,她说:"现在他的驼背没有了。“1、单维思维容量一样的另个杯子,一个高而窄,一个低而宽的杯子——前者多于后者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2、思维的不可逆性"你有兄弟吗?“——"有。“"兄弟叫什么名字——"吉姆。“"吉姆有兄弟吗?——"没有"。3、自我中心三山实验1.多维思维例如,呈现很多几何图形,要求儿童完成下列任务:①正方形的数目;②长方形的数目;③白色图形数目;④阴影图形数目;⑤阴影正方形数目。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完成这类任务。这类任务要求儿童从多维对事物归类。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偏向(decentration)。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2.思维的可逆性

这是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例如,对上面所说的倒水例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考虑水从大杯倒入小杯,而且还能设想从水从小杯倒回大杯,并恢复原状。这种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3.去自我中心(lossofegocentrism)这就是说,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他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例如,将5只鸡蛋和5只杯子一一对应,排成一线且排得一样宽。问4岁儿童鸡蛋与杯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他们能回答一样多。但假定将鸡蛋排得很宽或堆成一堆,再问他们鸡蛋与杯子何者多。他们会认为排得开的物体多。但6至7岁儿童能知道两者一样多。皮亚杰认为,这时儿童已经能意识到转换的动作,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止表象,因此能解决这种数目守恒问题。5.具体逻辑推理个体运算阶段儿童虽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向7-8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3+2=5)1.多维思维认识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公用、方位等这类任务要求儿童从多维对事物归类。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偏向(decentration)。2.思维的可逆性

守恒观念。不仅能够考虑水从大杯倒入小杯,而且还能设想从水从小杯倒回大杯,并恢复原状。这种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3.去自我中心(lossofegocentrism)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他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社会化的重要条件。4.具体逻辑推理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可能难以回答。

“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可以回答(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简答)1、心理教育测量专家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了新的智力测验。

A:传统的智力测验使用连续性的智力年龄,忽略了心智能力的发展有“质”的不同,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所达到的程度。

B:皮亚杰认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思维。若简单地以成人认可的逻辑编制试题,违反了儿童的思维法则;也不能测量出儿童在自己的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

C:好比用“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测量“小学生”的思维,无法得知小学生“在自己应有的年龄阶段获得的思维发展”。2、课程专家根据皮亚杰的发展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A:既然个体经历4个不同的认知阶段,课程设计与安排应配置符合儿童各阶段认知和思维特征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儿童)依照自己认知方式将课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图式。B:对儿童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同化他们能“同化”的课程与教材(新知识)。过高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照成儿童“心智灼伤”C:,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也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成人式的抽象说教并不能获得儿童的真正的理解,也就不能获得其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因“期”施教。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A: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已有的认知经验)不同,灵活地采取教学内容和方式。B: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儿童发展具体情况,安排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四、皮亚杰的认知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