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冲刺联盟高考冲刺历史模拟冲刺(4月份)_第1页
2022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冲刺联盟高考冲刺历史模拟冲刺(4月份)_第2页
2022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冲刺联盟高考冲刺历史模拟冲刺(4月份)_第3页
2022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冲刺联盟高考冲刺历史模拟冲刺(4月份)_第4页
2022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冲刺联盟高考冲刺历史模拟冲刺(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顺目要求的.1.(4分)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役。《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据此可知,下列结论合理的是()A.贵族子弟成为参战主力 B.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C.秦国推动本国军事变革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2.(4分)“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A.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B.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C.杜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3.(4分)有学者统计部分唐朝皇帝的生母、行次(同辈的排行次序)关系,如表帝王行次生母身份帝王行次生母身份唐太宗2皇后唐肃宗3宫人唐高宗9皇后唐顺宗1妃唐玄宗3妃唐僖宗5妃据此可知,唐朝()A.外戚专权严重威胁皇权 B.嫡长子继承制实施困难 C.皇位继承秩序出现混乱 D.政治动荡加剧王朝衰落4.(4分)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A.推祟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5.(4分)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A.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D.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6.(4分)如表为1918﹣1926年盐税收入的分配表(单位:千元)年份中央政府所得份额地方所得份额合计1918年5660015000716001921年5240018000704001926年88684767256540(资料来源:《中国年鉴》表格说明()A.晚清时期地方实力增强 B.民国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C.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关税 D.地方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7.(4分)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 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8.(4分)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他指出在冷战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积极争取“间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这一外交理论()A.探讨缓和冷战格局的可能性 B.试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C.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D.表明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9.(4分)苏格拉底曾经批评雅典的法律过于随便,以致人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已经被判刑的犯人在逍遥自如地闲逛;不少被判刑的思想家,包括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狄亚戈拉斯、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等在被判刑后就选择了逃跑。这一现象说明()A.直接民主忽视个人权利 B.法治精神未得到广泛尊重 C.地方风俗习惯超越法律 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的限制10.(4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A.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受到近代医学发展的启迪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11.(4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深受机器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已经把“财富”这一昔日圣徒们随时可以抛掉的“轻飘斗篷“,变成禁锢人性、污染灵魂的“铁的牢笼”。这一观点说明()A.欧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文化堕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 C.资本主义生产对人性的摧残 D.对德国经济发展落后欧美的哀叹12.(4分)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观察不明飞行物(UFO)的热潮,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想象类似共产主义的侵略已经开始,他们希望外太空更高等的生物来到地球拯救人类和平。这一现象反映出()A.冷战导致普退社会焦虑 B.战后空间技术取得明显突破 C.英苏激烈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民众对苏和解愿望强烈二、非选择题: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车站,和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火车站一样,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服务区。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宋代实行“驿”“递”分立,邮件文书传递和接待过往官员的职能完全分开。明太祖对官员的转驿特权有严格限制,严格规定接送范围,不符合条件者不得“拉自乘驿传船马”。清代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材料二1830年铁路工业开始启动之后,一批称得上“蒸汽殿堂”的火车站拔地而起。全世界范围内兴建了上千座火车站。美国的火车站普遍建于城市中心,位于社区中心的车站挤满了“退休绅士、各类闲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和哲学家”。在欧洲,虽然在城市中心修建火车站的计划遭到反对,但古老的约克镇也不得不自破城墙迎接“铁马”。科隆火车站也与历史悠久的大教堂毗邻,即便有的火车站没能建在中心城区,在它周围也会很快形成一片崭新的重要城市区块。﹣﹣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从根本上改善铁路服务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全新铁路网计划蓄势待发。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开始建设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全球最大高铁网络。在政府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明清时期释站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邮释制度相比,指出近代西方火车站在职能上具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高铁网络的目的。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2年,一批年铃在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沙重洋,踏上美国土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成绩优异。由于顽固派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为名对“留美幼童”进行诋毁和攻击,导致他们在留学第十年被清政府严令召回,功亏一匮。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于1882年从上海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信中写道:“人潮环烧,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一失望的一群。……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程缓慢,使我们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为防我们脱逃,一队水兵,押退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了我们的命运。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些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摘编自钱钢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15.(15分)材料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四、[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16.材料一战前,所有领先的欧洲国家都在青年人刚刚成年时把他们送去接受军事训练,然后便把他们作为预备役军人保留在国家部署中,直到行将步入老年。德国军队中应召入伍的士兵在完全成年的最初两年穿着制服,被有效地关在兵营里。服役期满后的第一个五年里,他们被要求每年返回所在部队的预备役单位中接受训练。到了39岁时,他们被召入第二级预备役中,即所该的“乡土防卫队”。到45岁,被召入第三级预备役中,称“乡土突击队”。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也有类似的制度。其效果是在欧洲文明社会内部保留了一个数以百万计曾经肩抗来复枪并学会服从命令的壮年所组成的隐性的军事社会。﹣﹣摘编自约翰•基根《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兵役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种兵役制度对欧洲的影响。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17.材料1880年,应船政大巨吴赞成之聘,曾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学堂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严复回母校担任教习。但因官阶太低,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所以职微言轻。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1885年开始,连续八九年间,严复参加了四次乡试,以博取一个举人的功名,增加一点说话的分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都铩羽而归。屈服于考试的压力,四次秋闱,四次落第,这被严复视为一生中洗刷不掉的耻辱。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1894年的甲午战争,多年经营的海军灰飞烟灭,大受刺激的严复开始了著述以醒世的写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摘城自赵柏田著《帝国的迷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热衷于科举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严复。

2019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顺目要求的.1.(4分)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役。《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据此可知,下列结论合理的是()A.贵族子弟成为参战主力 B.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C.秦国推动本国军事变革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区域。涉及内容包括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型,以及由此导致的战争指挥、战争主体、战争方式、军事装备的系列变革。此题以史料解析为表现形式,以长平之战为切入口,考查社会转型的特点。【解答】进入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农民逐渐成为战争主体,故排除A;战国时期,铁制兵器有所发展,但仍未普及,故排除B;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小农经济的地位逐步确立,战争的主体和方式变化明显,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素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4分)“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A.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B.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C.杜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意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两(两域)交流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背景下,来自两域的“天马”满足了汉武帝对“天马”的渴求,体现了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并非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故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3.(4分)有学者统计部分唐朝皇帝的生母、行次(同辈的排行次序)关系,如表帝王行次生母身份帝王行次生母身份唐太宗2皇后唐肃宗3宫人唐高宗9皇后唐顺宗1妃唐玄宗3妃唐僖宗5妃据此可知,唐朝()A.外戚专权严重威胁皇权 B.嫡长子继承制实施困难 C.皇位继承秩序出现混乱 D.政治动荡加剧王朝衰落【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材料内容的解读和分析。【解答】依据题意可知,虽然历代皇室都确认嫡长子的继承原则,但由于现实原冈,如残酷的政治斗争、皇帝无嗣或少嗣、嫡长子早亡等原因,导致这一原则在事实上实施困难,故选B。唐代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权,故排除A;皇位继承制度是困难,而非混乱,故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此题以唐代皇位继承为切人口,考查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近年高考均有类似材料呈现方式和考查主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异。4.(4分)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A.推祟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从历史核心素养巾的家国情怀出发,注重考查“一体多元”的民族交融和文化多元化。【解答】选项A中的思想文化创新与材料没有关系;选项B、C反映材料信息不完整,可以排除。雍正皇帝以多种面目示人,反映了雍正皇帝在维护专制皇权和统治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的多元性,故选D。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5.(4分)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A.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D.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华茶在世界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分析理解。【解答】根据材料“华茶在世界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B选项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此题考查外外贸易结构,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在题干的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D与材料无关。故选:B。【点评】晚清经济是高考的必考区域,日前考查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列强的经济侵略和自然经济瓦解、洋务企业的兴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曲折发展几个方面。此题试图关注晚清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通过外贸结构变化显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的逐步加深。6.(4分)如表为1918﹣1926年盐税收入的分配表(单位:千元)年份中央政府所得份额地方所得份额合计1918年5660015000716001921年5240018000704001926年88684767256540(资料来源:《中国年鉴》表格说明()A.晚清时期地方实力增强 B.民国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C.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关税 D.地方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国民政府统治。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解答】地方盐税收入的增长并不能代表地方的实力增长,而且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排除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央盐税减少,地方盐税增多,反映出地方对中央权威的侵夺,故B符合题意;本题立意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盐税的争夺,列强侵略掠夺中国关税与盐税的消长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选项D与材料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性,故排除D。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晚清民初的中央集权的逐步削弱直至瓦解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发掘的考点。本题试图从财经角度解析中央与地方力量消长这一现象。7.(4分)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 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特点来分析。【解答】由材料可知,1935年,口本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救亡的意识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A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选项B和D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可以排除;选项C反映了日本侵华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上升,从而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民族精神复兴的强调。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点以及抗日战争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8.(4分)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他指出在冷战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积极争取“间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这一外交理论()A.探讨缓和冷战格局的可能性 B.试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C.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D.表明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A.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美国敌视中国,因此新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打开外交僵局,而非缓和国际冷战格局,故排除A;B.此时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对立状态,正常化的大门尚未开启,故排除B;C.毛泽东的理论反映了打破外交僵局,寻求改善中国外交环境的愿望。D.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故排除D。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的新中国外交。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外交是教材和高考的重点区域,相对而言60年代的外交则较为薄弱,此题重在拓展。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新中国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重大挑战,与法国的外交关系的建立改善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由此延伸出的还有60年代法美关系的调整。9.(4分)苏格拉底曾经批评雅典的法律过于随便,以致人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已经被判刑的犯人在逍遥自如地闲逛;不少被判刑的思想家,包括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狄亚戈拉斯、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等在被判刑后就选择了逃跑。这一现象说明()A.直接民主忽视个人权利 B.法治精神未得到广泛尊重 C.地方风俗习惯超越法律 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的限制【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苏格拉底曾经批评雅典的法律过于随便,以致人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已经被判刑的犯人在逍遥自如地闲逛;不少被判刑的思想家,包括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狄亚戈拉斯、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等在被判刑后就选择了逃跑”。【解答】A与材料题意不合,故排除A;从材料本身无法得出选项C和D,可以排除;从材料可知,雅典的法律没有被严格遵守,法律的权威没有树立,一方面是由于古希腊民众缺少法治观念,另一方面是由于体现多数人意志的法律不被全体民众认可,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的考查偏重于对直接民主的进步性和弊端的考查,以及人文主义精神。10.(4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A.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受到近代医学发展的启迪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解答】“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表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B正确;选项A过于绝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中世纪的愚昧,故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探索精神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选项C因果关系倒置,故排除;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故排除D。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文艺复兴。近几年高考涉及文艺复兴的内容不多,部分试题也在反复考查人文主义。此题重点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革命的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文主义的发展与科学革命的关系。11.(4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深受机器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已经把“财富”这一昔日圣徒们随时可以抛掉的“轻飘斗篷“,变成禁锢人性、污染灵魂的“铁的牢笼”。这一观点说明()A.欧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文化堕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 C.资本主义生产对人性的摧残 D.对德国经济发展落后欧美的哀叹【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变成禁锢人性,污染灵魂的牢笼”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家狂热追求利润剥削劳动者,反映了人性的扭曲,故选C;选项B观点错误,排除。选项A与材料表意不合,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即可。12.(4分)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观察不明飞行物(UFO)的热潮,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想象类似共产主义的侵略已经开始,他们希望外太空更高等的生物来到地球拯救人类和平。这一现象反映出()A.冷战导致普退社会焦虑 B.战后空间技术取得明显突破 C.英苏激烈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民众对苏和解愿望强烈【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战后国际关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冷战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B、C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选项D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排除。冷战和美苏在核武器上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造成了美国社会的普遍焦虑。故选:A。【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二、非选择题: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车站,和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火车站一样,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服务区。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宋代实行“驿”“递”分立,邮件文书传递和接待过往官员的职能完全分开。明太祖对官员的转驿特权有严格限制,严格规定接送范围,不符合条件者不得“拉自乘驿传船马”。清代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材料二1830年铁路工业开始启动之后,一批称得上“蒸汽殿堂”的火车站拔地而起。全世界范围内兴建了上千座火车站。美国的火车站普遍建于城市中心,位于社区中心的车站挤满了“退休绅士、各类闲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和哲学家”。在欧洲,虽然在城市中心修建火车站的计划遭到反对,但古老的约克镇也不得不自破城墙迎接“铁马”。科隆火车站也与历史悠久的大教堂毗邻,即便有的火车站没能建在中心城区,在它周围也会很快形成一片崭新的重要城市区块。﹣﹣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从根本上改善铁路服务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全新铁路网计划蓄势待发。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开始建设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全球最大高铁网络。在政府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明清时期释站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邮释制度相比,指出近代西方火车站在职能上具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高铁网络的目的。【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交通,要求学生结合古代驿站制度特点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和运输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高铁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来分析。【解答】(1)古代的驿站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直接看出来,其作用主要包括促进了古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息传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2)近代火车站的作用和职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其原因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3)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要建立高铁网络,是为了改善铁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密切东中西部经济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开发。故答案为:(1)变化:①由不完备到完备;②由驿递不分到驿递分立;③由管理庞杂到严格管理,并形成制度。作用:促进了古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息传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任答三点)(2)职能特点:①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②成为交通枢纽;③服务于普通民众。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3)改善铁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密切东中西部经济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开发。【点评】当前高考主观题第41题呈现出了下列特征:小切口,大纵深,专题意识明确;注重古今和中外的联系和比较;注重时空的联系和比较;注重时代特征的比较;注重对目的和原因、特点、影响和意义的考察。本题选取了中国古代的驿站和两方近代的火车站、中国高铁事业进行比较,展示了中国古代和两方近代不同的时空特征。在不同的时空,驿站和车站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交通单位发挥的职能既有相似之处,义有明显的区别。由材料可知,古代驿站服务于中央政府和专制王权,以邮递、官员接待、货物流通、军事为主要功能,而工业革命中兴起的火车站则更多地服务于普通民众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2年,一批年铃在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沙重洋,踏上美国土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成绩优异。由于顽固派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为名对“留美幼童”进行诋毁和攻击,导致他们在留学第十年被清政府严令召回,功亏一匮。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于1882年从上海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信中写道:“人潮环烧,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一失望的一群。……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程缓慢,使我们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为防我们脱逃,一队水兵,押退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了我们的命运。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些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摘编自钱钢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解答】由材料可知,晚清洋务运动首开留学风气的先河,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巨大作用,是洋务运动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但留学事业遭到顽同派的反对,中途夭折,也可以看出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此论述题可从上面两个层面展开。故答案为:留美幼童事业的中途夭折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艰难。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近代化人才,洋务派开启了留美幼童事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培养了新式人才,开启了近代留学事业。留美幼童成为洋务运动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但是,由于顽固派思想观念的保守,留美幼童事业遭到反对,中途夭折,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和思想观念转化的艰难。【点评】试题以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42题为参考,注重材料呈现方式的变化,关注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展示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15.(15分)材料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考生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阐述。(2)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考生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1)根据材料中的“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等信息并结合魏晋南北朝进期佛教的发展和隋唐时期的宗教政策,即可总结出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中的“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故答案为:(1)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佛教获得极大发展;武则天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影响:①打击了武周以来崇佛的歪风,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增长;②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维护巾央的统治,社会稳定。【点评】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