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_第1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_第2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_第3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_第4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试题库试题组一一、选择题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2题。1.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答案2011年5月16日晚上21时20分左右,兰州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据此回答3~4题。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抗震能力差4.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答案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和经济密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二者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片面地说原始社会抗灾能力弱,灾情比工业社会大,也不能说工业社会经济密度大,灾种多,灾情比原始社会大。答案C二、综合题6.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受灾体的数量、质量,分析同强度自然灾害对东、西坡地区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开采,森林砍伐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以及如何缩小灾情。建筑用地易损程度大,地下水如果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塌陷,森林具有含蓄水源的作用,人类应该合理开采资源,也可迁出灾害高风险区,来缩小灾情。答案(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变大,洪水水位升高,枯水水位降低(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5)受灾体的数量多、密度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大,西坡有城镇分布,受灾体数量大、密度高,因此,西坡较东坡损失更大。7.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520~30风沙和沙漠化~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显的结果。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答案(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进入2011年12月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地区突降大雪,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克州边防支队迅速投入官兵200多人次抗雪救灾,全力帮助受灾群众抗击雪灾渡难关。12月8日,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通往别迭里冬牧场的山路被大雪封堵,积雪最厚处达70多厘米,放牧点无法补给生活物资,56名牧民被困。得知情况后,阿合奇边防大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官兵运送物资。经过3个多小时的道路疏通,面粉、食用油、衣被等生活物资被送至放牧点,3名冻伤群众被送到县医院救治。(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试题组二塔里木河,一条流进沙漠的河。“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一望草湖,村舍不断,缩芦为舍,水鸟群飞,一派江南景色。”自西汉开始,人们在塔河两岸多处推行屯田;至清末,绿洲灌溉网已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盆地的耕地面积达到万公顷。1972年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断流,裸露出320千米的河道,湖泊变成碱壳,树木大片死亡。据此完成1~3题。1.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A.强烈的太阳辐射造成河水大量蒸发B.沙漠地区河水大量下渗C.农田灌溉用水量过大D.畜牧基地牲畜饮用水过多2.楼兰古城、米兰古城,造成这一座座曾经辉煌的废墟的主要人类活动是()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退耕还林还草④退耕还湖⑤过度农垦⑥水资源利用不当⑦水土流失⑧暴风雪等灾害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C.②③⑦⑧ D.③④⑥⑦3.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是()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解析】第1题,塔里木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第2题,楼兰古城、米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荒漠化,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过度利用水资源。第3题,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过采地下水一般发生在需水量大的大城市地区,而西北地区一般也不会发生地面沉降。【答案】4.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③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灾情。【答案】C5.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发生时间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920年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人数达50万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死亡15854人,失踪3155人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解析】由表中灾害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答案】A(2013·高新一中高二月考)读下图,完成6~7题。6.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A.洪涝灾害 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 D.大水漫灌7.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A.洪涝灾害 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 D.过度开采地下水【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答案】(2013·泉州五中期中)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8~9题。8.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9.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答案】10.在农业社会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A.寒潮和旱灾B.风暴潮和海水入侵C.地震和海冰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答案】A二、综合题11.(2013·成都七中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甲图乙图(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200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1000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解析】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答案】(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③乙图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修水库,建防洪大堤;加强植被保护,保持水土。12.(2013·西工大附中质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1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试题组三一、选择题(2014·乌丹一中期末考试)读下表,回答1~2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指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1993~2002年灾害数量/次1110198727422935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受影响人数/万人25灾害损失/亿美元13102040629065501.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①灾害的强度减小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③灾害数量增加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C.人口数量减少D.灾害强度减小解析:从表中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数量增加,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表中显示死亡人数减少,原因主要是人类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答案:3.(2014·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考试)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解析:选C。经济落后,人口经济密度小但防灾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4.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选C。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读图回答5~6题。5.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6.为了减少城市洪水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解析:第5题,图中有三条曲线,其中一条表示自然降水过程,在图中已作说明。①②两曲线表示降水量、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显然曲线①与②相比,洪峰陡且出现的时间提前,应该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林地,水循环中下渗水量减少,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少。楼房与硬化的路面不仅阻碍了水下渗的通道,也截断了蒸发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发量会减少。第6题,开辟绿地,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从而减小城市洪水的频率,其他选项的措施对减小洪水的频率作用不大。答案:eq\a\vs4\al(7.)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解析:选C。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够“缩小”灾情。断层地带修建水库增加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灾害。某年夏日,某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堤岸边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中,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据此回答8~9题。eq\a\vs4\al(8.)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A.水土流失 B.滑坡C.泥石流 D.火山喷发eq\a\vs4\al(9.)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A.江水对堤岸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堤岸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解析:根据材料所示信息,该自然灾害是滑坡地质灾害。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堤岸边,加大了堤岸的载重量,导致该灾害的发生。答案:eq\a\vs4\al(10.)下列哪些人类活动有利于“缩小”洪涝灾害的影响()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解析:选B。洪涝灾害是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应从形成因素看:一是减少洪水径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达到此目的;二是分泄洪水,减轻对沿岸重要经济区的危害;三是在洪水高风险区尽量减少人类经济活动以“缩小”灾情。选项B符合这些条件,选项A、C、D与减轻洪涝灾害无关。二、综合题eq\a\vs4\al(11.)(2014·西工大附中质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3年12月26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eq\a\vs4\al(12.)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时段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8年1989~1998年灾害事件(次数)16297053经济损失(亿美元)50496915384793保险理赔(亿美元)671133101096(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防灾、抗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答案:(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不合理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13.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520~30风沙和沙漠化~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显的结果。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答案:(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的,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试题组四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完成第1~2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答案:解析: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下图是美国本土20世纪30年代某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反映的灾害最可能是()。A.暴风雪 B.飓风C.水灾 D.沙尘暴4.该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砍伐森林 B.过度垦殖 C.温室效应 D.大水漫灌答案: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灾害发生的区域判断,它多发生在落基山以东和中央平原之间,可以判断它为沙尘暴。第4题,由于该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过度垦殖是产生沙尘暴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可以“放大”或“缩小”灾情,据此完成第5~6题。5.在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C.加强对灾情的监测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6.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答案:解析:第5题,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可以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能“缩小”灾情。第6题,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发生洪涝灾害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能够“放大”灾情。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和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灾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据此完成第7~8题。7.关于农业社会灾情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灾能力极弱B.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C.人口、财产密度低D.人员伤亡,财产有所损失8.自原始社会至今始终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病虫害C.海冰 D.旱灾答案:解析:第7题,在农业社会人类防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由于人口、财产密度相对工业社会低,所以自然灾害会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但是不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第8题,地震从地球产生之后就不断发生,所以自原始社会至今始终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是地震。9.新华社消息,2010年5月5日以来,重庆、湖南、江西、广东、贵州等南方省份相继遭受暴雨袭击。针对当前多个省份出现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国家防总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于7日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2)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3)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答案:(1)①长江流经的地区多属于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②当流域中普降暴雨时,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③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某些河段河道弯曲,排水不畅。(2)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3)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解析:第(1)题,洪水的形成取决于流域的降水量、汇水速度与排水速度。分析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时,应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特点,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甲河段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围湖造田,使森林和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第(3)题,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所以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所以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试题组五单项选择题: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④⑥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据此完成5-6题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7-8题。地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主要灾害种类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酸雨雪灾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干旱洪水水土流失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7.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A.台风、洪水、沙漠化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C.干旱、洪水、蝗灾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8.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9.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区时约为A.26日10时58分B.26日6时58分C.25日6时58分D.25日8时58分10.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1.海啸是属于海水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属于A.波浪 B.潮汐 C.洋流D.风浪12.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①人口老龄化②沿海人口密度大③多河流入海口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此次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北印度洋海域发生的海难事故属于A.气象灾害B.洪涝灾害C.地质灾害D.水文灾害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据此回答14~15题14.台风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①强风②风暴潮③特大暴雨④海啸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5.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叙述是A.只有直接损失,没有间接损失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综合题:16.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520—30风沙和沙漠化—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17.(15分)下图中(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判断回答:(1)我国位于灾害带与灾害带的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3)根据各图判断,III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A4.D5.C6.D7.D8.B9.B10.D11.A13.D14.C二、综合题:16.(1)干旱与洪涝(2分)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4分)。(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2分)(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3分)17.(1)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4分)(2)气象灾害,如干旱;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水文灾害,如风暴潮(6分)(3)干旱、洪水、风暴潮、台风、泥石流等(3分)(4)泥石流(2分)试题组六一、选择题1.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2~3题。2.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3.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读图,回答4~6题。4.图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5.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的影响6.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滑坡C.山崩D.地面沉降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读图回答7~8题。7.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8.为了减少城市洪水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题号12345678答案二、综合题9.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520~30风沙和沙漠化~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参考答案1.C[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2.A[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3.D[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4.C[从图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过程线看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趋势。]5.A[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埋深的年内变化为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原因是春夏期间地下水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现象很严重。]6.D[地面沉降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平原地区尤为突出。]7.D[图中有三条曲线,其中一条表示自然降水过程,在图中已作说明。①②两曲线表示降水量、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显然曲线①与②相比,洪峰陡且出现的时间提前,应该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林地,水循环中下渗水量减少,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少。楼群与硬化的路面不仅阻碍了水下渗的通道,也截断了蒸发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发量会减少。]8.C[开辟绿地,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从而减小城市洪水的频率,其他选项的措施对减小洪水的频率作用不大。]9.(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显的结果。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试题组七一、单项选择题1998年6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这是长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受灾面积约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元。据此回答1~2题。1.1998长江流域大洪水发生的人为原因是()①流域内普降暴雨②下游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下降③行洪区被农田、建筑占据④下游入海口挖沙、采沙现象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本次洪涝灾害中,虽大灾却小害的主要原因是()A.防灾系统完善B.政治稳定,救援迅速C.加人防洪防灾保险D.社会经济基础雄厚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人侵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5.在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损失是()A.直接经济损失B.间接经济损失C.资源与环境的损失D.人员伤亡6.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其主要目的是()A.增强灾前防范意识B.学会灾中应急措施C.加强受灾体的易损性D.减少灾害中的财产损失7.不能减小地震时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做法是()A.用现代抗灾技术逐一加固房屋B.当地政府要保守地震灾情秘密,以免造成社会失稳C.搞好防震减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D.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地区的地下水与转化为该地区的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据此回答8~9题。8.该地区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A.气候异常,降水量显著增加C.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C.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D.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9.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A.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B.地区内的蒸腾量减少C.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D.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2000年7月29日,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午后3时多,灵江边上的一座化工厂的厂房,正缓缓地滑入水中,仅仅过了10分钟,若大的一幢房子就消失在江中。据此回答10~12题。10.材料中反应的自然灾害是()A.水上流失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11.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抗震能力差12.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13.能够改变农作物易损程度的工程措施是()A.保护鸟类,尤其是害虫的天敌B.提高农作物的抗早性能C.营造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D.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14.在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C.加强对灾情的监测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种类()A.越来越多B.保持不变C.越来越少D.很难说清二、综合题16.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原因是(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3)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河水的变化是。(4)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17.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修建公路后,小河沟的含沙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①;②。(2)照此下去,该山地公路的安全如何?。为什么?。(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18.读材料及图,回答问题。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到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材料二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地震引起,震荡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如下图)(1)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震级一般山区比城区烈度要大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本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属于地震的链发性D.震级每增加一级则能量增加4倍(2)海啸从人类历史的哪一时期成为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并谈谈理由。。(3)在此次海啸地震灾害中,有哪些因素“放大”了灾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B2.B3.C4.A5.D6.B7.B8.D9.C10.B11.C12.D13.B14.D15.A二、16.(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17.(1)含沙量增大山体坡度变陡植被遭到破坏(2)将变得不安全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3)修筑水泥护坡植树种草18.(1)C(2)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从事采猎活动,主要活动在水草丰美的内陆地区;农业社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它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进入工业社会后,海洋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空间”,海洋资源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逐渐向沿海地带集中,海啸在此而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3)印度洋沿岸国家经济较落后,缺少对海啸预警系统;沿海地带环境优越,人口密集,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热带旅游胜地试题组八2012年9月3日,河南宜阳县宏源氧化钙厂发生一起因雨后在山体上放炮打眼而发生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2人死亡,一辆挖掘机被石块压在底部,事故发生后,宜阳县相关单位及领导立刻赶到现场抢救。据此完成第1~2题。1.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雨水对山体的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在山坡放炮打眼D.植被稀少2.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性的是()A.家中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解析:第1题,此次滑坡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在坡面放炮采石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而在山坡放炮打眼采石,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第2题,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答案:2014年春,珠江口咸潮活动强烈。在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调度下,珠江三角洲地区未发生咸潮影响生活用水的事件。据此完成第3~4题。3.以下措施中,可减缓咸潮危害的是()A.修筑堤坝,抵御海水入侵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入海量C.全部改种耐盐碱的作物D.减少抽取地下水,多用河水作水源4.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三角洲海岸侵蚀B.地面沉降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D.发生赤潮解析:第3题,上游水库适当开闸放水,增加河流的入海水量,可以缓解咸潮的危害。第4题,咸潮发生时,海水沿河道上溯,造成河流水和河流两岸地下水变咸,引起淡水短缺,同时加剧土壤的盐碱化。答案: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读图,完成第5~6题。5.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6.为了减少城市洪水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解析:第5题,图中有三条曲线,其中一条表示自然降水过程,在图中已有说明。①②两曲线表示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显然曲线①与②相比,洪峰大且出现的时间提前,应该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地、林地,水循环中下渗水量减少,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少。楼群与硬化的路面不仅阻碍了水下渗的通道,也阻碍了蒸发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发量会减少。第6题,开辟绿地,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从而减小城市洪水的频率,其他选项的措施对减小洪水的频率作用不大。答案:人们通常根据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对灾害的敏感度(与贫困程度、人口数、国内稳定程度和对农业依赖程度有关)、对灾害的应对能力等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下列表示部分国家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情况(171个国家参与排名)。据此完成第7~8题。国家孟加拉国印度马达加斯加尼泊尔莫桑比克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12345国家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1671681691701717.从表中可知,印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靠前,这与印度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有关。下列极端天气在印度出现频率最高的可能是()A.台风天气 B.干热天气C.寒潮天气 D.暴雪天气8.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指数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A.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极端天气较少B.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C.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D.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解析:第7题,印度大部分位于低纬地区,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第8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等国虽然纬度较高,极端天气如暴风雪、寒潮等也较多,但这些国家经济发达,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答案: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和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灾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据此完成第9~10题。9.关于农业社会灾情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灾能力极弱B.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