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第1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根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一群选手在进展全程为3000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展小组合作交流,再进展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3例题.2.以下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那么a与h的函数关系;(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是常数,k≠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解:(1)a=12/h,是反比例函数;(2)F=pS,是正比例函数;(3)F=W/s,是反比例函数;(4)y=m/x,是反比例函数.3.当m为何值时,函数y=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ρ成反比例.且V=5m3时,ρ=1.98kg/m3〔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解:略5.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y1与x成正比例,那么y1=k1x,y2与x2成反比例,那么y2=k2x2,又由y=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解:因为y1与x成正比例,所以y1=k1x;因为y2与x2成反比例,所以y2=,而y=y1+y2,所以y=k1x+,当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中第1、3、5题.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5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教学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1)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6,-1)、(-3,-2)、(-2,-3)等.〔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思考:〔1〕观察上图,y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x逐渐增大时,纵坐标y如何变化y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一样的规律〔2〕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2: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y=的图形,并思考以下问题:〔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探究3: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展自主探索活动:(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展自主探索其图象;(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探究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比照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与y=-(k≠0)的图象关于x轴或y轴对称.【教学说明】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察函数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9例1.2.如果函数y=2xk+1的图象是双曲线,那么k=.【答案】-23.如果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内,那么满足条件的正整数k的值是.【答案】1,24.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的图象在第象限.【答案】二、四5.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解析:因为k=1>0,所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答案】C6.以下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答案】C7.函数为反比例函数.(1)求m的值;(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8.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以下问题:(1)当x=4时,求y的值;(2)当y=-2时,求x的值;(3)当y>2时,求x的范围.解:列表:由图知:(1)y=3;(2)x=-6;(3)0<x<69.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结合图象答复:〔1)当x=2时,y的值;(2)当1<x≤4时,y的取值范围;(3)当1≤y<4时,x的取值范围.解:列表:由图知:(1)y=-2;(2)-4<y≤-1;(3)-4≤x<-1.【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灵活的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研究每一题时,要紧扣性质进展分析,到达理解性质的目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1、2、4题.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根基.从练习上来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应多加练习.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稳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教学重点】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我们学会了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那么你能根据一些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吗【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思考: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3〕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如何变化分析:(1)题中图象经过点P〔2,4〕,即说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那么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那么不在.(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2.以以下列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答复以下问题:〔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假设点A(7,y1),B(5,y2)在双曲线y=-上,那么y1、y2中较小的是.【答案】y22.点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的两点,假设x1<0<x2,那么有().A.y1<0<y2B.y2<0<y1C.y1<y2<0D.y2<y1<0【答案】A3.假设A(a1,b1),B(a2,b2)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且a1<a2,那么b1与b2的大小关系是()A.b1<b2B.b1=b2C.b1>b2D.大小不确定【答案】D4.函数y=-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假设0<x1<x2,那么()A.y1<y2B.y1>y2C.y1=y2D.y1、y2的大小不确定【答案】A5.点P(2,2)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1)当x=-3时,求y的值;(2)当1<x<3时,求y的取值范围.6.y=(k≠0,k为常数)过三个点A(2,-8),B(4,b),C(a,2).(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a与b的值.解:〔1〕将A〔2,-8〕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k=-16,那么反比例解析式为y=-;〔2〕将B〔4,b〕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b=-4;将C〔a,2〕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2=-,即a=-8.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2)假设点A(-5,m)在图象上,那么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0).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所以-2=,k=-2.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所以m==,点A的坐标为(-5,).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5,-)在这个图象上;【教学说明】通过练习,稳固本节课数学内容.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7题.教学反思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开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第3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2.借助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培养学生看图〔象〕、识图〔象〕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函数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教学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3.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对所学的三种函数的性质教学复习,让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系统的了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P〔-3,4〕,试求出它们的表达式,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解:设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k1x,y=,其中,k1,k2是常数,且均不为0.由于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交于P〔-3,4〕,那么P〔-3,4〕是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点,即点P的坐标分别满足这两个表达式.因此,4=k1×(-3),4=解得,k1=k2=-12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x,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函数图象如以以下列图.【教学说明】通过图象,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2.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取两点P〔1,6〕,Q〔6,1〕,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过点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S1与S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y=〔k≠0〕上任意一点引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的绝对值.【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展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A是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的一点,AB丄x轴于点B,且△ABO的面积是3,那么k的值是()A.3B.-3C.6D.-6分析: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是个定值,即S=|k|.解:根据题意可知:S△AOB=|k|=3,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象限,k>0,那么k=6.【答案】C2.反比例函数y=与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以下列图,作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分别交双曲线于A、B两点,连接OA、OB,那么△AOB的面积为()A.B.2C.3D.1分析:分别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过B作BC⊥y轴,点C为垂足,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分别求出四边形OEAC、△AOE、△BOC的面积,进而可得出结论.解:分别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过B作BC⊥y轴,点C为垂足,∵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知,S四边形OEAC=6,S△AOE=3,S△BOC=1,∴S△AOB=S四边形OEAC-S△AOE-S△BOC=6-3-1=2.【答案】B3.直线y=x+b经过点A(3,0),并与双曲线y=的交点为B(-2,m)和C,求k、b的值.解:点A(3,0)在直线y=x+b上,所以0=3+b,b=-3.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3.又因为点B(-2,m)也在直线y=x-3上,所以m=-2-3=-5,即B(-2,-5).而点B(-2,-5)又在反比例函数y=上,所以k=-2×(-5)=10.4.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k2x-1的图象交于A(2,1).(1)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试判断A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与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分析:(1)因为点A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把A点的坐标代入这两个解析式即可求出k1、k2的值.(2)把点A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A′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可知A′是否在这两个函数图象上.解:(1)因为点A(2,1)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所以k1=2×1=2.1=2k2-1,k2=1.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2)点A(2,1)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A′(-2,-1).把A′点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y==-1,所以点A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A′点的横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y=-2-1=-3,所以点A′不在一次函数图象上.5.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0,1)和点B(a,-3a),a<0,且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y=-的图象上.(1)求a的值.(2)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3)利用画出的图象,求当这个一次函数y的值在-1≤y≤3范围内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4)如果P(m,y1)、Q(m+1,y2)是这个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与y2的大小.分析:(1)由于点A、点B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这些点的坐标代入相应的函数解析式中,可求出k、b和a的值.(2)由(1)求出的k、b、a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3)和(4)都是利用函数的图象进展解题.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3)从图象上可知,当一次函数y的值在-1≤y≤3范围内时,相应的x的值为:-1≤x≤1.(4)从图象可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又m+1>m,所以y1>y2.或解:当x1=m时,y1=-2m+1;当x2=m+1时,y2=-2×(m+1)+1=-2m-1所以y1-y2=(-2m+1)-(-2m-1)=2>0,即y1>y2.6.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1)利用图象中的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分析:(1)把A、B两点坐标代入两解析式,即可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因为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与函数值是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反映在图象上,自变量取一样的值时,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教学说明】检测题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灵活性,以根基题为主,也有少量综合问题,可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均有时机获得成功的体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6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强调:教学反思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求解两种函数解析式,往往用待定系数法.2.观察图象,把图象中提供、展现的信息转化为与两函数有关的知识来解题.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设反比例函数模型的一般过程,体会建模思想.【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建设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复习回忆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教学说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某校科技小组进展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假设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1)根据压力F(N)、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式p=,请你判断:当F一定时,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2)如人对地面的压力F=450N,完成下表:〔3〕当F=450N时,试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当受力面积S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是如何变化的,据此,请说出它们铺垫木板通过湿地的道理.解:〔1〕对于p=,当F一定时,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是S的反比例函数.〔2〕因为F=450N,所以当S=0.005m2时,由p=得:p=450/0.005=90000〔Pa)类似的,当S=0.01m2时,p=45000Pa;当S=0.02m2时,p=22500Pa;当S=0.04m2时,p=11250Pa(3)当F=450N时,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p=450/S,它的图象如以以下列图所示,由图象的性质可知,当受力面积S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会越来越小,因此,该科技小组通过铺垫木板的方法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地面所受压强,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湿地.2.你能根据玻意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p与它的体积V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K>0),即pV=K)来解释: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时,气体会爆炸【教学说明】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15例题.2.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h可以把水放完,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答案】y=;x>03.假设梯形的下底长为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高为y,面积为60,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是(不考虑x的取值范围).【答案】y=4.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200cm2的矩形学具进展展示.设矩形的宽为xcm,长为y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y(cm)与宽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答案】A5.以下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t(s)与他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B.长方形的面积为24,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C.压力为600N时,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D.一个容积为25L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m(kg)与所盛水的体积V(L)之间的关系【答案】D6.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那么可以反映y与x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A.y=3000xB.y=6000xC.y=D.y=【答案】D7.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以下列图,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剪去局部的面积为20,假设2≤x≤10,那么y与x的函数图象是()【答案】A8.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cm3,它的长是y(cm),宽是5cm,高是x(cm).(1)写出长y(cm)关于高x(cm)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画出(1)中函数的图象;(3)当高是3cm时,求长.解:(1)y=(x>0);(2)图象略;(3)长为cm.【教学说明】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1、2、4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开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在教学手段上,本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表达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区分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开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一矩形的长为200cm,宽150cm.在它的中间挖一个圆,使剩余局部的面积为原矩形面积的34,求挖去的圆的半径xcm应满足的方程.〔π取3〕问题2: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前年该市汽车拥有量为75万辆,两年后增加到108万辆,求该市两年来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x应满足的方程.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教学说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境,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对于问题1:找等量关系:矩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矩形的面积×3/4列出方程:200×150-3x2=200×150×3/4①对于问题2:等量关系:两年后的汽车拥有量=前年的汽车拥有量×〔1+年平均增长率〕2列出方程:75〔1+x〕2=1082②2.能把①,②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①,②化成以下形式:①化简,整理得x2-2500=0③②化简,整理得25x2+50x-11=0④3.讨论:方程③、④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教学说明】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后交流小组的结论,可以发现上述方程都不是所学过的方程,特点是两边都是整式,且整式的最高次数是2次.【归纳结论】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常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4.让学生指出方程③,④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教学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到达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27例题.2.以下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答案】〔5〕3.〔m+3〕x2-3mx-1=0是一元二方程,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_____.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零.故m≠-3.【答案】m≠-34.把方程(1-3x)(x+3)=2x2+1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是:5x2+8x-2=0(假设写成-5x2-8x+2=0,那么不符合人们的习惯),其中二次项是5x2,二次项系数是5,一次项是8x,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2(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三个单项式的和,所以不能漏写单项式系数的负号).5.关于x方程mx2-3x=x2-mx+2是一元二次方程,m应满足什么条件分析:先把这个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只要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即可.解:由mx2-3x=x2-mx+2得到〔m-1〕x2+〔m-3〕x-2=0,所以m-1≠0,即m≠1.所以关于x的方程mx2-3x=x2-mx+2是一元二次方程,m应满足m≠1.6.一元二次方程〔x+1〕2-x=3〔x2-2〕化成一般形式是.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对照一般形式可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x-7=0.【答案】2x2-x-7=07.把方程-5x2+6x+3=0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可变为()A.x2+6/5x+3/5=0B.x2-6x-3=0C.x2-6/5x-3/5=0D.x2-6/5x+3/5=0【答案】C注意方程两边除以-5,另两项的符号同时发生变化.8.方程(m+2)x2+(m+1)x-m=0,当m满足_____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满足______时,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分析:当m+2=0,m=-2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2≠0,m≠-2时,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答案】m=-2m≠-29.某型号的手机连续两次降价,每个售价由原来的1185元降到了580元,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那么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答案】1185(1-x)2=58010.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解: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说明】这组练习目的在于稳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几个特征的理解.进一步稳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1、2、6题.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重难点的表达.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能否学好关系到日后学习的成败,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吃透内容并且要真正能消化.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1配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3.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n〕2=d(d≥0)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填空:〔1〕x2+6x+9=()2〔2〕x2-8x+16=()2〔3〕x2+10x+()2=()2〔4〕x2-3x+()2=()22.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3.你会解方程x2+6x-16=0吗?你会将它变成(x+m)2=n〔n为非负数〕的形式吗试试看.如果是方程2x2+1=3x呢【教学说明】学会利用完全平方知识填空,初步配方为后面学习打下根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解方程:x2-2500=0.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把方程写成x2=2500这说明x是2500的平方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或x=-因此,原方程的解为x1=50,x2=-50【归纳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解方程〔2x+1〕2=2解:根据平方根的有意义,得2x+1=或2x+1=-因此,原方程的根为x1=,x2=3.通过上面的两个例题,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开平方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呢【归纳结论】对于形如〔x+n〕2=d(d≥0)的方程,可直接用开平方法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x+n〕2=d(d≥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x+n=和x+n=-,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解方程x2+4x=12我们,如果把方程x2+4x=12写成〔x+n〕2=d的形式,那么就可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来求解.那么,如何将左边写成〔x+n〕2的形式呢我们学过完全平方式,你能否将左边x2+4x添上一项使它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请相互交流.写出解题过程.【归纳结论】一般地,像上面这样,在方程x2+4x=12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在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配方、整理后就可以直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来求解了.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5.如何用配方法解方程25x2+50x-11=0呢如果二次项系数为1,那就好办了!那么怎样将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呢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试着写出解题过程.6.通过上面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你能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吗【归纳结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3〕假设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教学说明】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发现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一般形式的方程也能用配方法转化为可以直接开平方的形式,所以总结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n〕2=d(d≥0)的形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33例3、P34例4.2.列方程〔注: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当辅导.〕〔1〕x2-10x+24=0;〔2〕(2x-1)(x+3)=5;〔3〕3x2-6x+4=0.解:〔1〕移项,得x2-10x=-24配方,得x2-10x+25=-24+25,由此可得(x-5)2=1,x-5=±1,∴x1=6,x2=4.〔2〕整理,得2x2+5x-8=0.移项,得2x2+5x=8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5/2x=4,配方,得x2+5/2x+(5/4)2=4+(5/4)2(x+5/4)2=89/16,由此可得x+5/4=±/4,x1=,x2=.〔3〕移项,得3x2-6x=-4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2x=-4/3,配方,得x2-2x+12=-4/3+12,(x-1)2=-1/3因为实数的平方不会是负数,所以x取任何实数时,(x-1)2都是非负数,上式都不成立,即原方程无实数根.3.解方程x2-8x+1=0分析:显然这个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解:x2-8x+1=0移项得:x2-8x=-1配方得:x2-8x+16=-1+16即(x-4)2=15两边开平方得:x-4=±∴x1=4+,x2=4-.4.用配方法将以下各式化为a(x+h)2+k的形式.(1)-3x2-6x+1;(2)2/3y2+1/3y+2;(3)0.4x2-0.8x-1.解:(1)-3x2-6x+1=-3(x2+2x-1/3)=-3(x2+2x+12-12-1/3)=-3[(x+1)2-4/3]=-3(x+1)2+4(2)2/3y2+1/3y-2=2/3(y2+1/2y-3)=2/3[y2+1/2y+(1/4)2-(1/4)2-3]=2/3[(y+1/4)2-49/16]=2/3(y+1/4)2-49/24.(3)0.4x2-0.8x-1=0.4(x2-2x-2.5)=0.4[(x2-2x+12)-12-2.5]=0.4(x-1)2-1.4【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并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认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中第1、2、3题.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原那么,采用了观察比照,合作探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结论,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要适时鼓励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同时,我认识到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2.2.2公式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的训练.2.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由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运用公式法去解,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感受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用配方法解方程:〔1〕x2+3x+2=0;〔2〕2x2-3x+5=0.2.由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知:对于每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都使用了一样的一些计算步骤,这启发我们思考,能不能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使用这些步骤,然后求出解x的公式【教学说明】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来求每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取得一通百通的效果.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分析:前面具体数字已做了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2+bx=-c【归纳结论】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就可求出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强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必须注意两点:〔1〕将a、b、c的值代入公式时,一定要注意符号不能出错.〔2〕式子b2-4ac≥0是公式的一局部.【教学说明】让学生思考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能否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通过解方程发现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2.展示课本P36例5(1),(2),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提醒学生在确定a,b,c的值时,先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式化为一般形式,注意a,b,c的符号.3.引导学生完成P37例6.4.你能总结出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归纳结论】首先要把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从而正确地确定a,b,c的值;其次要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再用求根公式求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公式法解以下方程.2x2+3=7x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需先确定a、b、c的值、再算出b2-4ac的值、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解:2x2-7x+3=0a=2,b=-7,c=3∵b2-4ac=〔-7〕2-4×2×3=25>02.某数学兴趣小组对关于x的方程〔m+1〕xm2+1+〔m-2〕x-1=0提出了以下问题.〔1〕假设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是否存在假设存在,求出m并解此方程.〔2〕假设使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m是否存在假设存在,请求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分析:〔1〕要使它为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m2+1=2,同时还要满足〔m+1〕≠0.〔2〕要使它为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解:〔1〕存在.根据题意,得:m2+1=2m2=1m=±1当m=1时,m+1=1+1=2≠0当m=-1时,m+1=-1+1=0〔不合题意,舍去〕∴当m=1时,方程为2x2-1-x=0a=2,b=-1,c=-1b2-4ac=〔-1〕2-4×2×〔-1〕=1+8=9因此,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m=1,两根x1=1,x2=-12.〔2〕存在.根据题意,得:①m2+1=1,m2=0,m=0因为当m=0时,〔m+1〕+〔m-2〕=2m-1=-1≠0所以m=0满足题意.②当m2+1=0,m不存在.③当m+1=0,即m=-1时,m-2=-3≠0所以m=-1也满足题意.当m=0时,一元一次方程是x-2x-1=0,解得:x=-1当m=-1时,一元一次方程是-3x-1=0解得x=-1/3因此,当m=0或-1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当m=0时,其根为x=-1;当m=-1时,其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为x=-1/3.【教学说明】主体探究、探究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求根公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中第4题.教学反思通过复习配方法使学生会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有一个熟悉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配方法推导一般形式ax2+bx+c=0(a≠0)的解,并掌握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加强.2.2.3因式分解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构造特点,灵活择其简单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开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复习:将以下各式分解因式(1)5x2-4x(2)x2-4x+4(3)4x(x-1)-2+2x(4)x2-4(5)(2x-1)2-x2【教学说明】通过复习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熟练正确将多项式因式分解,从而有利降低本节的难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解方程x2-3x=0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左边提取公因式x,得x(x-3)=0由此得x=0或x-3=0即x1=0,x2=3与公式法相比,哪种更简单【归纳结论】利用因式分解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用因式分解法解以下方程;(1)x(x-5)=3x;(2)2x(5x-1)=3(5x-1);(3)(35-2x)2-900=0.3.你能总结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归纳结论】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说一说: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归纳结论】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5.选择适宜的方法解以下方程:(1)x2+3x=0;(2)5x2-4x-3=0;(3)x2+2x-3=0.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6.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呢【归纳结论】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有时需要先配方〕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为了推导出求根公式,以及先配方,然后用因式分解法.总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为一元一次方程,即降次,其本质是把方程ax2+bx+c=0(a≠0)的左边的二次多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多项式的乘积,即ax2+bx+c=a(x-x1)(x-x2),其中x1和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教学说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根基上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方法,感受因式分解的作用以及能够解方程的依据.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因式分解法解以下方程:〔1〕5x2+3x=0;〔2〕7x〔3-x〕=4〔x-3〕.分析:〔1〕左边=x〔5x+3〕,右边=0;〔2〕先把右边化为0,7x〔3-x〕-4〔x-3〕=0,找出〔3-x〕与〔x-3〕的关系.解:〔1〕因式分解,得x〔5x+3〕=0,于是得x=0或5x+3=0,x1=0,x2=-3/5;〔2〕原方程化为7x〔3-x〕-4〔x-3〕=0,因式分解,得〔x-3〕〔-7x-4〕=0,于是得x-3=0或-7x-4=0,x1=3,x2=-4/72.选择适宜的方法解以下方程:〔1〕2x2-5x+2=0;〔2〕〔1-x〕〔x+4〕=〔x-1〕〔1-2x〕.分析:〔1〕题宜用公式法;〔2〕题中找到〔1-x〕与〔x-1〕的关系用因式分解法;解:〔1〕a=2,b=-5,c=2,b2-4ac=〔-5〕2-4×2×2=9>0,x1=2,x2=1/2〔2〕原方程化为〔1-x〕〔x+4〕+〔1-x〕〔1-2x〕=0,因式分解,得〔1-x〕〔5-x〕=0,即〔x-1〕〔x-5〕=0,x-1=0或x-5=0,x1=1,x2=53.用因式分解法解以下方程:〔1〕10x2+3x=0;〔2〕7x〔3-x〕=6〔x-3〕;〔3〕9〔x-2〕2=4〔x+1〕2.分析:〔1〕左边=x〔10x+3〕,右边=0;〔2〕先把右边化为0,7x〔3-x〕-6〔x-3〕=0,找出〔3-x〕与〔x-3〕的关系;〔3〕应用平方差公式.解:〔1〕因式分解,得x〔10x+3〕=0,于是得x=0或10x+3=0,x1=0,x2=-3/10;〔2〕原方程化为7x〔3-x〕-6〔x-3〕=0,因式分解,得〔x-3〕〔-7x-6〕=0,于是得x-3=0或-7x-6=0,x1=3,x2=-6/7;〔3〕原方程化为9〔x-2〕2-4〔x+1〕2=0,因式分解,得[3〔x-2〕+2〔x+1〕][3〔x-2〕-2〔x+1〕]=0,即〔5x-4〕〔x-8〕=0,于是得5x-4=0或x-8=0,x1=4/5,x2=8.4.〔a2+b2〕2-〔a2+b2〕-6=0,求a2+b2的值.分析:假设把〔a2+b2〕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条件可以看作是以〔a2+b2〕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解:设a2+b2=x,那么原方程化为x2-x-6=0.a=1,b=-1,c=-6,b2-4ac=12-4×〔-6〕×1=25>0,x=,∴x1=3,x2=-2.即a2+b2=3或a2+b2=-2,∵a2+b2≥0,∴a2+b2=-2不合题意应舍去,取a2+b2=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练习题2.2〞中第5、6、9、10题.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解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到达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了因式分解“降次〞.在今天的学习中,要逐步深入、领会、掌握“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2.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展有关的推理论证.【过程与方法】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开展总结归纳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展有关的推理论证.【教学难点】从具体题目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b2-4ac的情况与根的情况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那么,现在教师这儿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我随便拿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我不用具体地去解它,就能很快知道它的根的大致情况,不信呀!同学们可以随便地出两个题考考我.【教学说明】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一个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问题:什么是求根公式它有什么作用2.观察求根公式答复以下问题:〔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几个根〔2〕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几个根〔3〕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几个根3.综上所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是由b2-4ac来判断的.【归纳结论】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表示.即:Δ=b2-4ac⑴当Δ=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⑵当Δ=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⑶当Δ=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4.不解方程判定以下方程的根的情况.(1)3x2+4x-3=0(2)4x2=12x-9(3)7y=5(y2+1)解:(1)因为Δ=b2-4ac=42-4×3×〔-3〕=52>0所以,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4x2-12x+9=0因为Δ=b2-4ac=(-12)2-4×4×9=0所以,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5y2-7y+5=0因为Δ=b2-4ac=(-7)2-4×5×5=-51<0所以,原方程没有实数根.【教学说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成功乐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方程x2+px+q=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那么p与q的关系是.【答案】p2-4q=02.假设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2和3,那么p,q的值分别为.【答案】-1,-63.判断以下方程是否有解:〔1〕5x2-2=6x〔2〕3x2+2x+1=0解析: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解:〔1〕有〔2〕没有4.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1〕16x2+8x=-3〔2〕9x2+6x+1=0〔3〕2x2-9x+8=0〔4〕x2-7x-18=0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展分析即可.解:〔1〕化为16x2+8x+3=0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2〕a=9,b=6,c=1,b2-4ac=36-36=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a=2,b=-9,c=8b2-4ac=〔-9〕2-4×2×8=81-64=17>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4〕a=1,b=-7,c=-18b2-4ac=〔-7〕2-4×1×〔-18〕=12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5.假设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解,求ax+3>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即〔-2a〕2-4〔a-2〕〔a+1〕<0就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2a〕2-4〔a-2〕〔a+1〕=4a2-4a2+4a+8<0∴a<-2∵ax+3>0即ax>-3,∴x<-3/a∴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3/a6.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1〕当m=3时,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2〕当m=-3时,求方程的根.分析:〔1〕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只要看根的判别式Δ=b2-4ac的值的符号即可判断:当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方程没有实数根.〔2〕把m的值代入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即可.解:〔1〕∵当m=3时,Δ=b2-4ac=22-4×3=-8<0,∴原方程无实数根.〔2〕当m=-3时,原方程变为x2+2x-3=0,∵〔x-1〕〔x+3〕=0,∴x-1=0,x+3=0.∴x1=1,x2=-3.7.一元二次方程x2+px+q+1=0的一根为2.(1)求q关于p的关系式;(2)求证:抛物线y=x2+px+q与x轴有两个交点.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把x=2代入方程即可求得q关于p的关系式;〔2〕由关于x的方程x2+px+q=0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来证明抛物线y=x2+px+q与x轴有两个交点.解:〔1〕∵一元二次方程x2+px+q+1=0的一根为2,∴4+2p+q+1=0,即q=-2p-5;〔2〕证明:令x2+px+q=0.那么Δ=p2-4q=p2-4〔-2p-5〕=〔p+4〕2+4>0,即Δ>0,所以,关于x的方程x2+px+q=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抛物线y=x2+px+q与x轴有两个交点.【教学说明】使学生能及时稳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开展空间.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3〞中第1、2、3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新理念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突破难点时,多种方法并用,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坚持当堂训练,例题、练习的设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对方法的总结言简意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开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开展了思维;教学效果很好!*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会运用关系定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并会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能力,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渗透整体的数学思想,求简思想.【情感态度】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根与系数关系及运用.【教学难点】定理的发现及运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值是由a、b、c来决定的.除此之外,根与系数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教学说明】由问题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探究规律先填空,再找规律:2.假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你能猜想x1+x2=______,x1·x2=______.3.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根,分别为:,【归纳结论】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具有以下关系: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的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即:这种关系称为韦达定理.【教学说明】通过学生计算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存在的一般规律,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47例1、例2.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可求.3.方程5x2+kx-6=0的一个根为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可求.解:设方程的另一个根是x1,那么2x1=-6/5∴x1=-3/5又x1+2=-k/5∴k=-74.一元二次方程x2-6x-5=0的两根为a、b,那么1/a+1/b的值是多少解:∵a,b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a+b=6,ab=-5,5.方程x2-4x-1=0有两个实数根x1,x2,要求不解方程,求值:(1)(x1+1)(x2+1)(2)x2x1+x1x2解:x1+x2=-b/a=4;x1x2=c/a=-1,〔1〕〔x1+1〕〔x2+1〕,=x1x2+x1+x2+1,=-1+4+1=4;6.x,y均为实数,且满足关系式x2-2x-6=0,y2-2y-6=0,求x/y+y/x的值.解:当x≠y时,∵x、y满足关系式x2-2x-6=0,y2-2y-6=0,∴x、y是z2-2z-6=0的两根,∴x+y=2,xy=-6,当x,y的值相等时,原式=2.故答案为:-8/3或2.【教学说明】目的是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在解题中的运用,同时也考察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4〞中第1、2、3题.教学反思此节课在研究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先从具体例子观察、归纳其规律,并且先从二次项系数是1的方程入手,然后提出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由此,猜想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最后对此猜想的正确性作出证明.这个全过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很有价值.2.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代数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建设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一些代数问题.【教学难点】把一些代数问题化归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什么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教学说明】初一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际上是据实际题意,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但有的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某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巨大,但合理使用量十分有限,因此该省准备引进适用的新技术来提高秸秆的合理使用率,假设今年的使用率为40%,方案后年的使用率到达90%,求这两年秸秆使用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假设该省每年产生的秸秆总量不变〕分析:由于今年到后年间隔两年,所以问题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是:今年的使用率×〔1+年平均增长率〕2=后年的使用率解:设这两年秸秆使用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40%〔1+x〕2=90%解得:x1=50%,x2=-2.5根据题意可知:x=50%答:这两年秸秆使用率的年增长率为50%.2.为执行国家药品降价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某药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100元降为81元.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分析:问题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是:原价×〔1-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2=现在的售价解: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x,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100〔1-x)2=81解得:x1=10%,x2=1.9根据题意可知:x=10%答: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10%.3.“议一议〞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归纳结论】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分析实际问题→建设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检验→实际问题的解.【教学说明】使学生感受、明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50例2.2.一件商品的原价是121元,经过两次降价后的价格为100元.如果每次降价的百分率都是x,根据题意列方程得.【答案】121〔1-x〕2=1003.某小区2013年屋顶绿化面积为2000平方米,方案2015年屋顶绿化面积要到达2880平方米.如果每年屋顶绿化面积的增长率一样,那么这个增长率是多少分析:此题需先设出这个增长率是x,再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解:设这个增长率是x,根据题意得:2000×〔1+x〕2=2880解得:x1=20%,x2=-220%〔舍去〕故答案为:20%.4.某电脑公司2012年的各项经营收入中,经营电脑配件的收入为600万元,占全年经营总收入的40%,该公司预计2014年经营总收入要到达2160万元,且方案从2012年到2014年,每年经营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一样,问2013年预计经营总收入为多少万元解:设每年经营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为a.列方程,600÷40%×(1+a)2=2160解方程,a1=0.2a2=-2.2,(不符合题意,舍去)∴每年经营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2那么2013年预计经营总收入为:600÷40%×(1+0.2)=600÷40%×1.2=1800答:2013年预计经营总收入为1800万元.5.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出500个,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假设这种商品涨价x元,那么可赚得y元的利润.〔1〕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2〕为了赚得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元,这时应进货多少个解∶〔1〕商品的单价为50+x元,每个的利润是〔50+x〕-40元,销售量是500-10x个,那么依题意得y=[〔50+x〕-40]〔500-10x〕,即y=-10x2+400x+5000.〔2〕依题意,得-10x2+400x+5000=8000.整理,得x2-40x+300=0.解得x1=10,x2=30.所以商品的单价应定为50+10=60〔元〕或50+30=80〔元〕.当商品的单价为60元时,其进货量只能是500-10×10=400〔个〕;当商品每个单价为80元时,其进货量只能是500-10×30=200〔个〕.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图中给出了我国从1998─2002年每年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1)由图可见,1998─2002年的五年内,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趋势;(2)如果我国的教育经费从2002年的5500亿元,增加到2004年7920亿元,那么这两年的教育经费平均年增长率为多少解:〔1〕上升或增长.〔2〕设平均每年增长率为x.依题意,5500〔1+x〕2=7920解得x1=0.2=20%,x2=-2.2〔不合题意,舍去〕.答:这两年的教育经费平均年增长率为20%.【教学说明】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展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5〞中第1、2题.教学反思?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增长率及利润问题?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10月期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中医专长培训定制班一学员协议书
- 2024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对口升学中职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泰安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脊柱外科相关知识
- 2025年份第二季度职业柔道俱乐部寝技专家训练器械维护协议
- 工程售后服务协议书
- 股权转让附条件协议
- 二零二五版房屋合租协议
- 建设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一体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汽车吊接地比压计算
- 外架搭设悬挑板上方案
- 绿化机具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 喜利得抗震支架解读ppt课件
- 基于单片机的环境监测系统PPT演讲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完整版
- 食堂加工流程图(3)
- 三相异步电动机
- 喜庆中国风十二生肖介绍PPT模板
- YKK、YKK-W系列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
- 沟槽管件尺寸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